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福隧道
内容
编辑推荐

什么是幸福?学术界打了几千年口水仗,从古希腊到当代哈佛大学的幸福学理论,始终停留在主观评价层面,谁也不服谁,大多是各执一词的心灵鸡汤。曹怀宇著的《幸福隧道》从人生的基本需求和脑科学、神经学原理出发,颠覆了历史上所有的主观幸福学,用科学手段重新提出了快乐和痛苦的客观量化标准,架构了一个崭新的幸福理论体系。不熬幸福鸡汤,只提供幸福配方。

内容推荐

曹怀宇著的《幸福隧道》在大量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生各种心理状态的生理成因进行了剖析,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幸福学理论,包括需求的全新分类、需求优越论、优先需求、神经通道猜想、自信度、痛苦强度、快乐强度、自控快乐和他控快乐、生活指数的计算公式等。

如何战胜痛苦?如何创造自控快乐而不伤害他人?如何创造幸福的生活?作者从生理和心理上提出了建议,很有启蒙价值。

这本书,便是一个大码头;里面的每一个关于幸福的内容,便是一个小码头。谁停泊,谁就会找到那个方面的一些幸福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码头。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还在找。而且,每个人都是幸福的码头,有的码头,张开双臂,拥抱一切到来的幸福;有的码头,却迟迟不让幸福靠岸……

目录

苦难,照亮幸福的路/何玉兴

寻找幸福的码头/熊平凡

理论贵在创新/蔡乐苏

幸福的道与技/程广云

诚实思考生命/孙晶

心存一盏灯 快乐向前行/胡洪波

自序:终结痛苦

第1编 幸福导论

 幸福是可解之谜

 决定幸福的关键

第2编 生命的需求:人生七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异议

 人生需求新解读

 人生欲求的十个神秘按钮

 Q18管理测评法

 需求优越论

 可怕的优先需求

 人生三大悲剧

 欲求基线的变化规律

第3编 需求的矛盾:苦乐迷宫

 情绪的三驾马车

 苦乐六大生理猜想

 痛苦警钟

 快乐号角

 快乐三高

 危险的快乐

 屠刀困境

第4编 生活的天平:情感炼狱

 情感的钟摆

 衣食住行为何可怜?

 如何做健康的动物?

疾病的本质

自我治病记

我给父亲治中风

 性为何叫人难为情

动物繁殖的悲剧

 靠什么长大?

 为什么我讨厌你喜欢的?

善与恶的较量

 爱你我容易吗?

亲亲我的宝贝

逃离亲情的绑架

爱情的本质

婚姻的背后

朋友的面具

习惯很要命

 自己是最好的

知识没多大力量

为何死要面子活受罪?

马屁是无辜的

他人即地狱

第5编 活好的方法:幸福密码

 幸福在哪里?

 幸福的方法

 如何拓展痛阈

 跟痛苦开个玩笑

 减少痛苦的方法

 如何弱化痛苦?

 快乐六法

 让自美给幸福加分

试读章节

幸福是可解之谜——客观存在必然有普遍规律,幸福也不例外

穷人对山珍海味津津乐道,富翁对粗茶淡饭情有独钟;艳妇喜欢华衣珠宝,尼姑习惯素装布衣;道德君子崇尚安贫乐道,凡夫俗子渴望富贵荣华……

凡此种种,每个人的生存条件不同,需求重点千差万别,具体欲望包罗万象;生活带来的痛苦和快乐感受不同,是否幸福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什么是幸福?至今没有标准答案。

西方最早研究幸福的是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的梭伦。他的幸福观是:物质有保障(中等即可),生活可持续发展,身体健康,少生病,远离不幸,有好儿女,有好归宿(善终)。

中国最早论述幸福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尚书·洪范》。文中记述箕子为武王陈述了治理天下的九条大法,其第九条是“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所谓“五福”,指寿、富、康宁、攸好德(爱好美德)、考终命(善终);所谓“六极”,指人生不幸的六种表现,包括不得好死、多病、忧愁、贫穷、貌状丑恶、志力懦弱。

此后,幸福的争论是一场乱仗。据说早在公元4世纪,欧洲已有289种幸福定义。14世纪,中古英语由运气衍生出happy、happiness两个词,快乐和幸福基本就混为一谈了。

西方幸福学影响深远的主要是四大主流观点:快乐主义幸福观、宗教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中国古代对幸福的研究停留在社会学的个人主张;只有零星感悟,没有系统理论。东西方都停留在主观感觉,忽视了痛苦、快乐作为幸福的原材料,是一种客观的神经反射;幸福的普遍规律,几千年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快乐主义的审美盲区

最早对幸福有明确主张的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等为代表的快乐主义,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快乐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趋乐避苦、追求快乐是道德的基础和内容,是善,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因,也是人生的目的。因为“快乐状态令人惬意,痛苦状态令所有人反感”。

亚里斯提卜的观点最极端,认为肉体的快乐比精神的快乐更迫切、更强烈,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而且,肉体的快乐既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只在眼前。

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比亚里斯提卜的观点更全面:虽然强调感官快乐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也要求人们追求精神快乐。伊壁鸠鲁认为:“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目标时,并不是指放纵者的快乐或肉体之乐。我们认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

客观说,快乐主义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更接近事实;但这只解释了人的动物本能,忽视了文化尤其是审美对情绪的影响。人是社会化的人,痛苦和快乐往往与他人利益相关。

快乐主义最大的问题是两个:一是将快乐等同于幸福,把二者的关系解释得过于直接和简单;二是无法兼顾道德上的善恶。

快乐只是幸福的原材料,不等于幸福。快乐可能带来幸福,也有可能带来不幸。当行为无害他人时,追求个人的快乐当然是道德的,是善的。当个人快乐是以他人痛苦为代价时,必然会产生恶,就不道德;如果遭受良心煎熬和他人谴责,又会带来新的痛苦,很可能不幸福。

快乐主义类似战国时期杨朱的享乐主义,在反对宗教道德和学说扭曲人性的斗争中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把人仅仅看作自然的生物,漠视有的快乐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被禁欲主义骂惨了,说那是“猪的生活”。

后来,霍布斯、卢克莱修、洛克、伽森狄、爱尔维修、休谟、斯密等人陆续为快乐主义堵漏洞。而边沁、密尔等人则将快乐主义修正为功利主义,承认幸福的个体特质,但加了前置条件:“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样,既承认了快乐主义的朴素真理,又堵了道德理性主义的嘴。

边沁对幸福进行了量化;认为只要了解一个人的痛苦与快乐的程度,就可以计算出他的幸福程度。评价幸福程度的要素包括感受苦与乐的强度大小、时间长短、是否确实以及确实的程度、影响范围等七个方面,开启了幸福感指数研究的先河。但其量化的对象过于单一,不能涵盖人生的全部;量化标准仍然是主观判断,不能适用所有人,其可信度也遭到质疑。尽管密尔对边沁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加入了快乐质量、高级低级快乐等主观变量,但从生理特点尤其是神经反射上仍然无法具体细分。

宗教幸福观的自欺

早期理性主义与纵欲主义对立的禁欲主义,认为痛苦越多越幸福,是宗教幸福观的基础。从中世纪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到当代以马里坦为代表的基督教幸福观,观点基本近似;号召人们通过信仰上帝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不承认没道德的快乐也能主导幸福,显然是强词夺理。快乐是幸福的前体,整体上的好情绪就是幸福。只要符合道德,对坚定的宗教徒和以苦为荣的审美人群,通过战胜所能承受的痛苦获得审美愉悦和脱俗的优越感而得到快乐,从而感觉幸福有可能;但对没有坚定宗教信仰的普通民众甚至道德低下的人群,痛苦越多越幸福只是个笑话。幸福失去了快乐这个根基,只是自欺欺人。

宗教幸福说,必定让今生充满矛盾和失望,只能加个来世幸福的尾巴。问题是:来世的幸福又是由什么构成的?跟快乐有什么关系?难道只能用无休止的来生给出答案,那于今牛又有何意义?(P2-4)

序言

终结痛苦

痛苦各异,可觅其踪;快乐相似,可求其成。几十年在人生隧道里痛苦突围,我自以为摸到了幸福之门。

……

家父曾是教师,在政治运动中多嘴,遂成“反革命”。我和弟弟的童年就是跟着父母到处流浪:倒卖粮布票、刷油漆、补鞋、卖唱、烧炭、削竹筷、采草药……虽然颠沛流离,生活艰辛,但父母的庇护让天真的我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唯一有点紧张的是经常被打骂。因为我从小体弱,天天遗尿,每天醒来不敢起床,想把床单睡干。母亲不懂医学,总以为我是故意。幼小孩童初识的痛苦只是觉得委屈。

弟弟长得高大漂亮,招人喜欢,是我的好伙伴和保护伞;但十岁时得白血病死了,母亲当场晕倒的场景至今仍在眼前。我握着弟弟的小手告别,那种让人胆怯的凉,我一生都无法忘记。生离死别,让一个孩子尝到了失去亲人的恍惚和悲痛。

改革开放后,父亲挣了点钱,一家人回到湖南老家定居。父亲被打压一辈子,希望儿子替他争口气,对我学业要求很严格,脾气也暴躁。从他身上,我理解了不公平遭遇给人的压抑。

初一时体检,说我有血吸虫,不得不休学治病。后来和一个同学吵架,他嘲笑我无能。为了证明自己,我坚持冬泳;为了磨练意志,越是暴雨越往操场冲。为了洗刷休学导致的留级耻辱,高一学期末,我找校长跳了级。虽然十分努力,然而到了高三除语文能拔尖,其余平平;考大学无望。认真思考后我痛下决心降级到高一从头再来。一个少年,在学业上初尝了挫折的失意。

重上高一后,我却突然得了脑膜炎。出院回到学校,连老师和同学的姓名都忘得一干二净,更不用说读书。又休学了。父亲给我剃了光头,让我穿着短裤天天晒太阳、干农活。那时我就是个傻子,机械般任人拿捏。当然,这种疾病的痛苦,只是一种麻木的印记。我常想:如果我脑膜炎无法康复,那个湖南乡下少年,在荆楚蛮荒的原野,在后羿留下的最后一个太阳里,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生命轨迹……

有一点康复后,我继续读书,仍然拼命锻炼和冼冷水浴;但记忆力太差,成绩不好。我的倔强和勤奋吸引了一个女同学的关注,我也如少年维特般爱上了她。开始的一年多时间,只是写信跟她谈谈我的理想和苦闷,根本没有约会过;但产生的蝴蝶效应就是天天自慰多次,在极度亢奋和疲惫中,感觉自己就像是抱着“风月宝鉴”的贾瑞,对着镜中影子索取痛苦。

过度的运动后狂喝开水,加上频繁的自慰,终于把我击倒了:结核性胸膜炎,从后背抽出来的血水有半痰盂。

再一次休学。病好些去上课,因为抗痨药雷米封的神经毒性,我的举止有些反常。女朋友看不惯,对我冷言冷语,我又赌气弃学。那一年我二十岁,跟父亲说想出远门,父亲同意了。我拿着三百块钱,直奔北京。在1988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坐在茅盾故居前吃牛肉罐头,把手割破了,忍不住嚎啕大哭。不是手痛,是难以言表的孤独。

……

京城除了给这个湖南青年一点眼界,没有赐予更多的机会。我又回到湖南家乡的小城。后来的几十年,我成为教师、公务员、媒体人,在一路狂奔的生活中因爱情经历了两次自杀,因车祸撞得昏迷,创业开酒店又破产,从湖南小城辗转北上广开始漂泊生活……不论在别人羡慕的时候,还是在别人惊讶的时候,我总是痛苦不堪。努力上进却无法得到公正回报的愤懑,财富匮乏造成的自卑,婚恋受挫的悲凉,车祸后遗症的烦闷,生活漂泊的迷惘,诸多现实和理想胶着的沮丧……这些成了我人生隧道的凌乱风景。

期间,我的好友李尚平,因为反映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接受媒体采访,随后不到一个月被不明黑枪杀害;而此案至今悬着。这是2002年“中国十大新闻事件”之一。他喜欢练健美,一身腱子肉,像一匹矫健的野马,一下子就没了。我亲手把骨灰放进他家的菜地,突然明白了生命是多么的脆弱;而生之痛苦却顽强的难以摆脱。

生活于我渐行渐远;太多的弯路让我不得不放慢脚步;死亡和新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也促使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痛苦?怎样才能最大程度满足自己的欲望,又不侵犯他人的利益?怎样才能让痛苦的人生更有意义?

……

“我不是我,我只是我的研究对象。”我把自己浸在痛苦中放弃逃生,就是想为自己,也为天下和我一样的苦人找到终结痛苦的良方。

人为什么来到世界?按米勒的观点,在光、热、辐射、酸碱作用下的化学反应产生了蛋白质,随后进化为各种生命。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从化学的角度说没有意义!一切尘埃、泥石、细菌、真菌、细胞、植物、动物,本质上都是元素的偶然组合,一切平常和超凡的生命都只是元素的组合过程;40多亿年前是泥土,死后还是。

从生物学角度看,蝼蚁和草木,人和畜都是向死而生,抗争和索取只是生存的自然法则。生命的本能需要战胜痛苦,努力生存,争取更大的进化。人是制造万物悲剧的元凶,也是生命进化和探索的主角。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作为最高级的动物,为了赢得更大更多的生存空间,在欲望驱使下,破坏并改造着环境,并在其中体验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人在破坏和建设中不断自我学习和改造,成为目前世界的统治者。但作为个体的人,都很渺小;大多数人无力主宰自己的快乐,始终在欲求中痛苦。  以玄学思维看,就像史铁生在地坛的轮椅上慨叹的那样:生存和死亡、健康和残疾基本是命运做主,活着只是别无选择的选择。人面临的只有具体而微的生存方法和痛苦煎熬。

从生理基础看,痛苦或快乐,根源是神经和大脑的活动。每个人的痛苦和快乐,都与本“我”的神经和大脑的活动息息相关。

我是谁?这个命题,佛家的回答是“无我”。但“无我”是一种无力的自欺和空洞的说教。作为凡人,需要的是有可操作性的路径。人生苦短,就算“无我”成佛,也浪费了今生。何不尽量让自己的生命闪光,不枉此生?

人的一生离不开两个炉子:一个是生理炉子,一个是心理炉子。生理炉子里有三把柴:生存、性、健康。心理炉子里是四把柴:成长、审美、爱、尊严。每个人都想达成欲望和幸福的和谐;但经历不同,印记不同,选柴也不同。

对于社会整体来说,人都一样可怜。广义上,无法定义好人和坏人、君子和小人、英雄和懦夫。人的位置和立场,是在各种冲突和交锋中形成的,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一时一地的生理和心理及环境的影响,会让人的善恶或窒息或萌芽,或超越限度走向反面。

既要赞美个体力量包括自己的独特存在,也要理解和宽容人类的卑微;这样才能战胜痛苦或终结痛苦。——假想你以上帝之眼俯瞰这个蓝色星球上的生命,包括他们中间的那个你;他们熙熙攘攘,他们努力奋斗,他们成功失意,他们痛哭流涕,他们得意忘形……所有得失和所有哀乐,都只是你心中的人生百态,输赢都只是一瞬。

……

几十年的痛苦炼狱,我发现自美的人生态度可以战胜痛苦,快乐更多,给幸福加分。

自美,是发现自我闪光的手段。——强调并认知自我存在的独特和独立性,在自己的王国里自强不息,并醉心其中;面临挫折也不怀疑和否定自己,以笑看云起的态度面对一切不幸与欢欣,在“我”的王国里做自己的国王和臣民。理性审视“我”围的国王和臣民,痛苦便成了一个客观存在并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挥之不去的阴云。当以自美让自我发光后,人生就赋予了积极意义。

一个人的自美精神确立之时,他能以一个真正的“我”掌握两个炉子的规律和选柴的诀窍,不让痛苦拥堵人生隧道。

……

最近这些年,我参与了一些学术活动,激发了对幸福学研究的兴趣,想厘清“痛苦”与“快乐”“幸福”的关系,并使之理论化。随着学习和思考的深入,我发现痛苦学或者快乐学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涉及脑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惟其深奥,值得探索;惟其艰难,弥显珍贵。

我本质上是个常识和思想的侏儒,只是偶然爬上了学习楼梯;和牛顿一样,我踩着的,仍然是他人的肩膀。给我肩膀的巨人都不在了,但他们的名字我永远记得,他们是德谟克利特、亚里斯提卜、赫格西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庄子、伊壁鸠鲁、孟德斯鸠、康德、叔本华、弗洛伊德、洛克、荣格、尼采、马斯洛、罗素等等为了人类的幸福执着探索的哲人。我希望可以像他们一样,挖掘通向幸福的隧道,在黑暗中寻找光源;即便无人跟随,也为寻找光明提供一种可能,对曾经像我一样无助的人提供一点帮助,使他们尽早终结痛苦,得到想要的幸福。

这本小册子,是我对痛苦之门的敲击。大门里还有很多小门,而我敲开的小门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藏品,我还需要继续追问。

我期待,之后有更多更强的敲门者,找到斩断痛苦的利刃,打开幸福路径,穿越人生隧道。

后记

感谢有你!

道德和宗教倡导人感恩,是为了消弭人类的苦。感恩确实是降低、减少痛苦,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因为感恩,就少了计较,多了理解;少了淡忘,多了友谊;少了怨恨,多了宽容;少了报复,多了铭记。

但感恩不是天生就会的,也不是所有人想做就能做到的;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懂得感恩,才能收获感恩带来的快乐。否则,他人对你的好会被当作理所当然。如果天天山珍海味,你用尽心思做的一顿饭我会认为你小气;如果奢侈惯了,你给我的一个小礼品我会嗤之以鼻;如果骄纵惯了,你谦卑的一个笑脸我会视你为狗奴才;如果滥情惯了,你对我深爱的痛我会认为活该。

我是苦惯了的人,深知一丝一缕来之不易;滴水之恩于我就是甘霖。我心怀感恩、友善地面对这个世界,也让我少了很多烦恼,多了无愧的宁静和绵延的白省。我也有被欺、被辱、被踩踏的时候;但我深知他人和我一样。也只是在苦海中挣扎,蹬歪我鼻子纯属无意,我们并非天生的仇敌。更多时候,感恩让我满足了他人的审美需求,让他人快乐。

也正因为感恩,让我得到了许多热心的帮助和支持。人生百年,能读多少书?能经多少事?能明白多少生命的真谛?很多时候,他人漫不经心的灵感,就是我几十年才能领悟的世界。因此,这本小书,虽不完美,也是几十上百人智慧的结晶。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很多问题我想不明白。

感谢你们捐助的知识、智慧和思想:

——恩师楚渔先生、当代著名思想家、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思维批判》作者,在我北漂的日子里,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给了我最大的帮助。除了多次帮我修改,本书的许多观点,就是楚渔先生平时给我讲解的观点,被我剽窃了。

——我的义兄、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何玉兴博士,给我的书补充了许多富有思想和知识深度的案例,热情为我写序。

——著名媒体人、中国军队第一个中国新闻奖摄影金奖获得者胡洪波,曾是我媒体工作时的总编,在本书的框架结构上,多次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并热情为我写序,鼓励良多。

——著名杂文家、族兄曹学政先生,在上海探亲,也百忙中帮我对全书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和修改。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程广云教授,清华大学马列学院原副院长蔡乐苏教授,中国出版集团姜军副总裁,上海市社科院原副院长熊月之博导,湖南教育报刊社熊平凡副社长,南京三江学院文新学院院长王勇教授,著名哲学家黎鸣,全球共生研究院院长钱宏,中国社科院金融学博士杨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孙晶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席大民教授,中央党校哲学部杨信礼教授,国学大师、北京市社科院王文元研究员,中共中央党刊《求是》杂志原副总编王茂华,中央政策研究窒《学习与研究》杂志原社长倪力亚,中国商报徐舰社长,香港《紫荆》杂志总编助理魏东升,著名律师秦希燕,财经专家梁惠民博士,西部著名作家聂作平,人民大学哲学博士陈石军,著名媒体人俞恒斌博士,人民大学出版社杨宗元主任,中围书籍出版社安玉霞主任等诸多学者、媒体人、文化人成提宝贵修改意见,或倾情作序、撰写评论。

——著名书画家、联合围和平书画院院长、人民武警出版社原社长高津涛热心为本书题写书名。

——著名旅美自由平面设计师、新锐摄影师姚磊先生,从始至终,给我的书提了很多建设性建议和修改意见,并亲自为本书设计了很有个性的封面。

——还有我的许多朋友:岳章标、柴奕、曾誉嘉、郭干辉、岳冰、杨帆、吴志强、汤友良、张涛、周小华、盖卫东、王育麟、刘晨光、赵中秋、王重浪、吕朗、童伟兵、丁劲松、罗友生、胡卫军、孙国武、朱惠、张凤琴、岳银生、曾俊、王军、黄雅莉、曹国槐、周红、曹瑞兰、朱盂霞、曹劲松、夏辉、岳林、张斌、曹迅毅、唐浩迈、陈云青、王暖、杜桂然、贾佩佩、夏雨、曹巧稚、岳小康……他们或远在海外,或分散在全国各地,都给我提过许多宝贵的意见。

学会感恩,让自己快乐,也让友谊常青、关爱不竭。这是我和读者分享的最后一句肺腑之言。

书评(媒体评论)

理论有深度,表达很大众,很有文采。

——徐舰(中国商报社社长)

所论幸福,鞭辟入里,通透易明,洵通人手笔。

——熊月之(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博导)

烈酒般直接、热辣,是血气方刚的男人在诚实思考生命。

——孙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导)

论述幸福之『道』,更提出了幸福之『技』。

——程广云(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博导)

可贵在于考虑了生活各个层面对幸福的影响。

——蔡乐苏(清华大学马列学院原副院长、博导)

2017年的幸福学收成,即使只有这本书,也是个丰年。

——何玉兴(国务院发展中心究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福隧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怀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98465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7-07-01
首版时间 2017-07-01
印刷时间 201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7086215
中图分类号 B82-4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