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伴你同行/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这套“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收录了王安忆数十年来的短篇小说创作的精华,整体展现王安忆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家的艺术风格。

《伴你同行》是其中的一本,收录其代表作《伴你同行》、《屋顶上的童话》、《青年突击队》、《民工刘建华》、《舞伴》、《闺中》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内容推荐

《伴你同行》收录王安忆代表作《伴你同行》、《屋顶上的童话》、《青年突击队》、《民工刘建华》、《舞伴》、《闺中》等十多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基本写作于90年代,代表了王安忆的创作成熟期。

  《伴你同行》收录的这些短篇广受读者好评,结集出版很有价值,从中可见出一个作家成长的道路。

目录

屋顶上的童话

从黑夜出发——屋顶上的童话(二)

流星划过天际——屋顶上的童话(三)

纵身一跳——屋顶上的童话(四)

剃度——屋顶上的童话(五)

开会

青年突击队

招工

艺人之死

冬天的聚会

花园的小红

小邵

王汉芳

陆地上的漂流瓶

伴你同行

比邻而居

保姆们

民工刘建华

丧家犬

陆家宅的大头

舞伴

闺中

试读章节

我必须要告诉人们,太阳是怎样从楼房的上空坠落。它穿过氤氲,一路散发着金光,像个风火轮似的,直朝着楼房丛中砸去。楼房是氤氲的海底,那密密匝匝的礁石,就是我们居住的房屋。太阳落下来的时候,把我们的窗户都染红了,这要多大的光和热才能做到啊!在我眼前的屋顶上,黑瓦上积起些苔藓,是陆地上的海藻,太阳从这里经过,把它的金渣子留了下来,嵌在瓦缝里,这使这些屋顶从某种角度看,镀上了粼粼的金边。

我看见这些,是因为我所在的位置。我的窗户在楼房后面,正对着鳞次栉比的屋脊,屋脊之间,有着缝隙,我的视线便从那里穿过。太阳从那里走过时,我几乎睁不开眼睛,心里全教欢乐灌满了,它把这楼房的礁石照得多么亮呀,成了一座水晶宫殿。

氤氲也是好样的,它使弥漫空中的尘埃变成透明的,参加进光和色的舞蹈,氤氲变稠了,用手也能握得住。这全是落日的作用,虽然只有一瞬间,可是在氤氲的世界里,却很漫长,足够光、色、尘埃这三个家伙过一段的了。光和色的关系很纯洁,它俩形影不离,总是手牵手,天空中最富于幻想的图景,都是它们的身影。它们很快乐,最能证明这快乐的就是那些晴朗无云的天气。那是清澄见底的好日子。可是后来情形有些变了,因为尘埃带给它们一个人间的名称,就是恋人的名称。它们成了一对恋人,这样,对于我们来说,它们的关系变得好懂了,就是我说的用手握得住的意思,可事情本身却有些糟糕。那些阴霾和连日雨,就是恋人关系的结果。

不过,雷雨是另一码事,它和氤氲无关。它是天空在表示它的态度,只要看看雷雨过后明澈的天,就明白它的态度有多么重要了。雷雨掠过,云层像一张布似的皱拢起来,宣言就要来临了。接着,雷声隆隆,是把天地问的声音一并囊括进去,所以才能那么巨大,巨大到就像没有声音了。屏息去听,可以听见一些漏网的、零零碎碎地飘落着,也像尘埃一样,等它终于落下,就成了有些人爱说的“天国里的声音”。就是这些零碎儿,成为人间最至高无上的声音,在它之下,我们这些人类的言语,其实都是闲话了。

从我所在的窗口,穿过层层屋檐和山墙,看见雷雨降临,真是惊心动魄。这些礁石般的楼房全都变了颜色,眼看就要黑到底,却又刹那间雪亮,连那石灰壁上刷子刷过的一道都历历在目。转眼间,屋顶上有千百条小河在奔流,一泻如注。我在窗户后面,很安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窗户后面,很安全。这安全使人们变得麻木不仁,不晓得厉害。夏季,是雷雨集中的季节,是天空积攒了一整个年头的态度,要使劲地发一发。

冬天,天空派来的是雪花,雪花在中途就改变了它的命运。人们的呼吸纠合在一起,结成温暖的气流,雪花在气流中凋谢得不成个样子,落到地上已经香销玉殒。可是这些并不能阻止雪花,它们一层层地降落,为着什么目的殒身。它们难道是要来埋什么?结果牺牲的是自己。

我隔着玻璃看它们,希望它们不受我的呼吸腐蚀。我看见我的呼吸在玻璃上凝成白膜,透过白膜,看见有雪花停在玻璃窗上,它逐渐憔悴下去,最后萎缩成一滴水。我还是杀死了它。也有幸运的时候,它们终于酿成漫天的大雪,人们俗称“鹅毛”的,看着它们飞扬,便知道它们一定带来着重要的消息。需要一个白天加上一个黑夜,楼房变成冰雕玉砌,这样,我们人间就成了上天的海市蜃楼。雪花是在为天空的居民建设幻象,所以才能这样前仆后继,不惜牺牲。我们是它们的空中楼阁。P3-5

序言

短篇小说在我并不是十分适合的体裁,所以当数点排列,发现竟有一百多篇的积累,就感到意外了,不禁要认真检讨写作短篇的经过和得失。漫漫回想,写作短篇小说大约可划分如此一些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是我写作的起步阶段。和很多写作者一样,短篇小说,尤其写儿童的短篇小说,往往是用来做练习,因内容浅近,篇幅轻巧而比较容易掌握。我第一篇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少年文艺》,六千字数。在第一次写小说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个了不得的工程,根本顾不上结构、布局,单是要编圆一个故事,就很费周折了。那种三百字一页的格子稿纸,十张三千字,二十张六千字,厚厚的一叠,颇有些分量,相当有成就感了。在写了几篇六千字以内的儿童小说以后,我尝试写作的第一篇所谓成人小说,《雨,沙沙沙》,也是六千字。此时,在六千字内,似乎调停自如:开局,展现,高潮,收篷,多少有些套路,只是不自知罢了。事实上,这对于我已是个极限,超出这规模,恐怕就不怎么好收拾了。我说《雨,沙沙沙》是成人小说,从文学的角度,小说也许不能分“儿童”与“成人”,但在具体到个人的写作处境中,这个区别还是有意味的。儿童小说中的教育目的不可否认,特别是当我在(JL童时代》杂志社做编辑,去小学校调查、采写、收集意见、组织活动,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尽管小说只是业余的写作,但不可避免地,现实的学校生活提供了针对性的主题,这些主题的范围有限,同时和我的个人经验也有一定的距离,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我,儿童小说还不能完全算作小说创作,它们更接近于习作。所以,我自己常常是将《雨,沙沙沙》作为我的处女作,虽然它并没有彰显的成绩,而获得全国性奖项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我则是将其归入前写作阶段。也就是说,我的短篇小说第一阶段,是从《雨,沙沙沙》开始,这也是我整个文学生涯的开端。

对六千字篇幅的突破是不自觉中做出,但要细究,还是有原因的。连续发表小说助长了信心,许多积压着的体验和情感顿时找到了出路,一并涌向小说的叙述。说来也奇怪,在那二十几岁的年龄,远没摸到人生的深浅,可却是经验最丰饶的时期,其实是泥沙俱下,而现在,去芜存菁。回过头去看那时的小说,难免汗颜,要留到现在写,决不可能写成那个样子。然而,话说回来,现在也许就不会去写它了。那时候的粗糙,鲁莽,自有一股子活力,饱满极了,漫天漫地,伸手一握,就是一捧土,栽出了青苗,杂芜是杂芜,可是生机盎然。就这样,《雨,沙沙沙》之后不久,一口气写下《苦果》,超出了二万字。这一个短篇,更像是中篇,这时候,直到后来真的开始写中篇的时候,对短篇和中篇的结构,也还没到自觉的认识,多是以字数为区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不以为体例本身有意味。没有自觉也好,那就是自由,完全不受拘束。心中又激荡着情感,有无限要表达的欲望。一篇没结束,下一篇已经催逼上来。在我写作够一本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便生出写中篇小说的野心。与其说是中篇的结构吸引我,不如说是篇幅。对于六千字起家的我,标准中篇的五万字是一具庞然大物,而我生性是贪大贪多,就是这种贪欲让我有了耐心。当你面对一个从未对付过的庞大字数时,首先需要的是耐心。在我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这耐心就更长一级。在这表面的吸引之下,是不是还潜伏着一种需求,就是寻找更适合我本性的形式,这形式不止在于体量上的大小,更是在于结构,一个要比短篇小说粗笨结实的结构,因我天生缺乏那种灵巧的专属短篇小说的特质。这有待于漫长的时间和实践,渐渐地去发现。其时,我继续由着性子,写一阵子短篇,写一个中篇,写一阵子短篇,再写一个中篇,却也形成节奏,反映出某种规律,就是在短篇写作中积蓄起能量,在中篇里释放,然后,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在这样貌似自然的交替之中,逐渐产生一种下意识的选择,将比较小的材料交给短篇小说处理,规模大的则留给中篇,以至于长篇。像《战士回家》、《老康回来》、《打一电影名字》等等,多是这些所谓“小”的材料。似乎出于暗中的偏袒,我越来越倾斜中篇,某些小材料,我无意间扩张了作中篇,于是,能够给短篇嚼食的,日趋零碎,并且越来越少,终至没有。《鸠鹊一战》是我挂笔短篇之前的最后一篇,说实在,它还是可以发展成一个中篇,是因为其中的人物是续中篇小说《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延伸过来,旁开一个故事,人物都有前史,因而也有限制,不便强求,到好就收了。自此,打住,是一九八六年初。还有零星几篇,《阿芳的灯》、《洗澡》,都是因邀稿殷切,不得已才写出,就像是短篇小说的余韵似的,再过一两年,一篇也没有了。这就是我所划分的第一阶段吧。

……

在这一阶段里,除去自觉认识短篇小说的形式,还有一种行文上收敛的趋势。《长恨歌》可说是我泼洒文字的极致,第一句派生出第二句,第二句派生出第三句,句子的繁殖力特别强,无意中是怀有一股子鲁勇,看什么时候撞南墙。这种行文与我贪婪的天性也是有关系的,其实是滥觞了。任性到头自会返回来,归至平静,加法做完了开始做减法。我写作向来两稿,一遍草稿,一遍誊抄。过去,誊抄时一定会膨胀出来,此时却相反,誊抄时总是在删节。于是,能写短篇的不写成中篇,能在中篇里完成的决不扩张成长篇。这还称不上“锻炼”,而是出于,人生和写作都到了这样一种时期,能辨别什么是赘言了,“锻炼”当是指将要言也压紧密度。可小说说到底就是赘言,太过精确就不成其为小说,成经言了,但这又是必须走过的路程。从这意义上说,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习作,都是实验,试着能走多远,走多远就要折回头,折回头又再走多远。回顾每一阶段,都有如此周期,先是不及,后是过之,只有中间一段是恰当的——在第一阶段中,是《人人之间》、《阿跷传略》、《老康回来》;第二阶段中的《喜宴》、《开会》、《招工》;第三阶段还没结束,我以为恰到好处是《黑弄堂》,可隐约觉得将到失足的边缘,已有“锻炼”的危险,稍一偏差,便伤之纤巧了。

短篇小说在我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先天上我与它有隔阂,就更可客观对待。它并不是我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这就又离开了文本的话题,是流过我三十年写作的一条河。

2008年9月21日 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伴你同行/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安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8898
开本 32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5223419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3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