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西泠印社“百年西泠·乐石吉金”系列丛书的一种,为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的入选论文结集,论题范围包括1949年迄今的篆刻艺术现象、篆刻创作技法、篆刻风格传播与承递、篆刻审美与批评、篆刻教育与出版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艺术爱好者、印学研究者参考借鉴之用。
图书 | 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百年西泠乐石吉金系列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西泠印社“百年西泠·乐石吉金”系列丛书的一种,为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的入选论文结集,论题范围包括1949年迄今的篆刻艺术现象、篆刻创作技法、篆刻风格传播与承递、篆刻审美与批评、篆刻教育与出版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艺术爱好者、印学研究者参考借鉴之用。 目录 现象与反思 复苏、求变和趋同——统计学视野下的当代篆刻取法嬗变(1980—2010) 试论当代篆刻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一路花事满心香——论当代篆刻艺术主题创作的发展与创新 维度的消解——当代篆刻边款叙事功能的式微及其他 试论边款创作的当代特质 进退之间——从两大篆刻专项展作品集看新时期边款创作 篆刻创作批评的域度——以《当代精·典印风精品集》《当代创·意印风精品集》为例 新时期三十年篆刻批评 新时期“篆刻进校园”活动的兴起及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篆刻艺术教育考察与文化反思 风格与审美 涵泳古今宣示我心植根玺印四海承风——当代古玺创作形式美的发展及创作方向 谫论汉金文风格印章及其在当代印坛的发展 近现代细朱文及其流派考察 草意的介入:篆刻创作在当代审美语境下的文化担当 走向“残破”——论当代篆刻中对“残破”的误读 平面构成规律在篆刻中的应用 谈肖形印的传承与发展 回望与钩沉 从文史馆的创建看海上印人的生活与艺术 “文革”结束初期海上印坛复苏状况刍议(1977—1983) 20世纪中叶的扬州印坛及其现象——以蔡易庵、孙龙父、桑宝松为中心 初暖乍寒——1960年前后以“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为中心的江苏篆刻 人古出新融汇中西——当代岭南五家篆刻研究 渡海印人三题 《印林》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费新我常用印中所涉及的印人印事钩沉 观念与文献 近三十年来地方志整理与明清印学研究之关系——以《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为例 马衡“重篆轻刻”印学观的史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论傅抱石的篆刻史观类型及其学术史意义——基于《中国篆刻史述略》的研究 钱君匀印谱意识初探 人物与评述 邓尔雅的篆刻艺术 浅析冰社副社长周康元的篆刻艺术成就 承前启后来楚生 万卷胸罗新意发今朝生面一家开——蠡测来楚生之肖形印 钱君訇篆刻的再认识 余任天篆刻艺术试解 从黄永年先生的篆刻看当代学人印 学问深时意气平——从徐无闻的学者印风对当代印坛的思考 孤兀之峰——马士达现象及其篆刻艺术评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西泠印社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百年西泠乐石吉金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西泠印社 |
绘者 |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08162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76 |
出版时间 | 2015-11-01 |
首版时间 | 2015-11-01 |
印刷时间 | 2015-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106 |
CIP核字 | 2015259679 |
中图分类号 | J292.4-53 |
丛书名 | |
印张 | 3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85 |
宽 | 211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