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火线剧社女兵日记
内容
试读章节

3月10日

音乐可以陶炼一个人的性格,音乐可以训练一个演员的深刻的想象力。音乐里有的是你所体会不完的感情,音乐里有美丽的画面。这是我现在才深刻感受到了。我要进一步的训练自己的声音,我决定每月里唱两个名曲。

在我个人的事业里,我不怕任何人的排斥与忌妒,我只是埋头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哪怕是极细微的一点点小事,我也应该忠实的彻底的完成。

《三姊妹》重新换掉了我的角色。我详细的了解到这里有很多醋味(当然是经过调查研究的),但是他能影响到我自己的事业吗?不可能的!一个演员对于艺术工作的忠实,并不只表现在多演一个戏或少演一个戏上,而应该表现在他对艺术生活的态度。我绝不能因此而情绪低落,相反的而应该更积极的参加舞台工作,表现给他、她们看。这几个戏中没有我,那我可以准备演过去的角色。接受演出当中的经验教训和别人的意见,进行更深一步的创造。就是这一个时期不教我演戏,甚至一年,那又有什么,我可以更多的学习点理论东西,把自己的实际经验整顿统一起来,可以更严格的训练自己,积蓄本钱,培养条件。日子长着呢,将来有了本钱,还怕生不出利息来吗?有了充分的条件与高度的技巧,还怕不能担负任何角色吗?瑾!努力吧,一会儿不进步,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拿出最大的信心和勇气来和她们竞争(当然不是忌妒)。

3月12日

到底是春天了,风再也不那样刺人了,太阳一天都晒的你懒洋洋的,总想睡,可是我利用各种办法,坚持了我个人的学习。

C.G像一个老大哥,像关心着自己的妹妹一样关心着我。下午来了一封信,是那样的诚恳与亲切!Cn W zhang又像一个大伯一样,现在这幼稚孤独的我,只有他们是我唯一的亲属了。

3月14日

大伙房的前面,人们吃过了饭的院场上,一个穷孩子在吃着由地上拾起的同志们掉落的饭粒。这个场面感动着我,我感到我们的节约太不注意了,可是我又怨同志们掉落的太少了。因为制度决定了我不能给他一碗饭。怜悯的心情充溢着我整个的胸怀,我故意的吃到最后,省下了碗里的一半饭,当我从他身旁一过的刹那,迅速的倒给了他。回顾了一下并没有人看到我,心里忐忑的跳着回去了。

晚上在一个排戏的院子里,由一个横倒的屯里发出了一声柔弱的颤抖的声音,我借了散射着的气灯光,又看见了那个穷孩子,怜悯的感情又冲碰着我的心。回去后由别人的口里知道了他——穷孩子,刚死了唯一的寡母而被婶子给赶出来了。这一个夜里我来回反复的想着母爱的伟大,我悔恨我对于母亲的冷淡。

3月16日  梦!最近好做梦,平均哪夜也做。梦里有你所从未见过的世界,有使你窒息的恐怖,有阴森的黑灰色的环境,但是也有你所要得到的一切想望。有愉快的笑容,有洋溢的轻松的歌声,有你所理想的甚至理想不到的东西。

昨夜梦见了凌风,他从一个两旁长着白杨树的山坡上,穿着一身湛蓝色的外衣,孩子一般的跑了下来,紧紧的握着了我的手。他的脸上突的第一次浮起了褐色的兵士的泛潮。就在这一秒钟,我陶醉在一股甜与热的情感里了。我没有讲话,因为还有急的工作等着我,我离开他了,不远,在背后传来了钢样的声音:“××,待会我和你谈谈。”

P30-31

书评(媒体评论)

从探秘伤史的角度看,日记主人与早年恋人凌风之间的互相等待与彼此相失。虽是贯穿数年的一条情感线索,但其实已经退居其次,因为燕瑾在剧社整风前后经历的思想政治批判及其引起的心灵震荡,才是对了解那一代“知识青年”思想改造的富有史料价值的文字实录。

——邵燕祥

我是很投入进去地读这部女八路日记的,渐渐地,像是在读一部小说:一位青春靓丽的女主人公,在战火中从事戏剧表演和文艺宣传,她既是演员、是革命者,又是一个天真的少女;那些壮阔激烈的战争成为舞台幕后的背景,而女主人公的爱情蹉跎,她的所思所想、她的爱恨情仇,甚至到后来她对烽火中出生的儿子的喃喃细语……我知道我不仅在读刘阿姨,我是在读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和情感。

——杨浪

目录

日记中的人与事

缘起:母亲刘燕瑾和她的日记

序一:渴望爱与被爱的心灵

序二:传承

火线剧社女兵日记(1943.3.8—1947.9.30)

回忆三章

 难忘的日子难忘的人民——一个女演员在“五一大扫荡”中的惊险经历

 深深的怀念——忆崔嵬同志导演话剧《把眼光放远一点》

 我怎样学习和表演王秀鸾的

附录:母亲刘燕瑾和凌子风

序言

序二:传承——《火线剧社女兵日记》序

杨浪

都说摄影界有三个著名孩子:沙飞的女儿王雁,孙明经的儿子孙建三,石少华的儿子石志民。建三大兄和我是一个院儿的,其父是当年北京电影学院几位“非延安系”的著名的老教授之一;不过,“孙明经”这个名字在中国摄影史和纪录片史上愈发彰显,已是他去世以后的事了,这,端赖他家老三——有关孙明经的资料多是这个儿子搜存和阐发的。志民兄的家我是去过几次的,中国无论公私的摄影制作,能达到石兄这种软硬件水准的,我看不到第二家!不惟设备精当、制作精准,每次看志民兄对乃父最重要遗作的精心扩放、听他对拍摄背景的娓娓道来,就像接触如山史册里的一层页岩,分明触及历史的质感。而八路军和晋察冀最重要也最具才华的摄影家沙飞,也正是由于他女儿王雁的努力,才得以从历史深处走进我们的视野——王雁写了大量介绍文章,并追寻父亲一生足迹去研究他的生平。这三个著名孩子的作为,总使我想到一个词儿——“传承”,不仅是生命基因的传承,更是某种精神的传承!

其实我要说的是另一个“著名的儿子”:王端阳。

端阳是哥儿们、故交、战友,这交情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昆明军区时期。那时候,端阳是青年作家、剧作家、冯部长到云南采风时被大家羡慕的“跟班”——建国初期因为有冯牧做西南军区首任文化部长,才有历史上昆明军区和云南作家群体(包括如公刘、白桦、徐怀中、彭荆风等等)的茁壮生成。端阳其人,实诚厚重,外讷而慧中。他与做雕塑家的兄弟克平,皆清奇之人,平时聊天嘻嘻哈哈,但出手便是奇绝的路子。端阳一辈子也写过不少作品,他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象》,由田壮壮导演、张艺谋摄影搬上银幕,是第五代导演的“第一声怒吼”。不过在我看来,端阳最重要的作品出自他退休后,即他对父母亲生前文字的研究、整理和推介。

端阳的父亲王林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冀中抗日根据地文学戏剧创作的领军人物,只是由于其长篇小说《腹地》在建国初期就被错误批判,所以声名不彰。一辈子从事文化事业的父亲留下了大量文献笔记,而退休之后的端阳就沉浸在这批与他血缘相承的文字里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真应该感谢端阳,没有他的这些整理、传承,我们不单会与这些重要的“革命现实主义”和“历史浪漫主义”(我杜撰的词儿)的重要作品失之交臂,更无缘窥见上一代投身革命的青年才俊透明的心灵。端阳的功德就在于他不但整理出版了父亲的多卷本著作,还将父亲的日记等大量纪实而私密的文字公之于众!让我们看到民族危亡关头解放区知识分子的心迹与行迹,那些在大背景下由琐碎细节串联起来的生动无比的历史现场,那在作品与日记之间相互映照出的真实性格,时时让我——怦然心动!

这一回是刘燕瑾阿姨的日记了。

小时候就知道实验话剧院有个刘燕瑾阿姨,她在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中饰演的女主角,当年家里大人们津津乐道。不过后来这些年和端阳见面聊起来,怎么样安排、照顾老母亲成了一个话题。到了我们这把年纪,有个健康而高龄的老妈,实在算是个幸福的事情。再后来就读到了刘阿姨的日记。这部《火线剧社女兵日记》是端阳母亲刘燕瑾阿姨在战争年代的日记。

我是很投入进去地读这部女八路日记的,渐渐地,像是在读一部小说:一位青春靓丽的女主人公,在战火中从事戏剧表演和文艺宣传,她既是演员、是革命者,又是一个天真的少女;那些壮阔激烈的战争成为舞台幕后的背景,而女主人公的爱情蹉跎、她的所思所想、她的爱恨情仇,甚至到后来她对烽火中出生的儿子的喃喃细语……我知道我不仅在读刘阿姨,我是在读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和情感。

端阳对得起妈妈在烽火连天的年代对襁褓中的他的呵护。他在父亲和母亲故去之后,把他们生前留下的上百万文字整理出版了,不是每一个子嗣都能这样做的!如今的社会诱惑太多、羁绊太多、牵连太多,端阳也已年近古稀,需要一种强大的动能、一种精神力量,才能持之以恒把浩繁文字(时常漫漶难认)一个字一个字地誊清、录入、注释、编辑、出版。这动能就是传承的力量。

我们都是传承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近几十年来的问题是,有些链条中断了,许多环节扭曲了,因为混沌隔膜也因为托大,很多人对精神传承相当的漠然……所谓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之于我们,无非是文献阅读的延续。在文献中,《经》《史》《子》《集》的经典与家族文献互为因果、脉络相通。王端阳们所做的,就是将父辈留存下来的文献保护好、继承好,他们以一己的力量把这些文献发扬光大,再通过广大读者使文献烛照周围、映及社会,进而将父辈那一代人的牺牲奋斗与民族精神、文明传承联系起来。

想一想,兹事体大,因此王端阳们功德无量!

是为序。

内容推荐

刘燕瑾著的《火线剧社女兵日记》可与谢冰莹《女兵日记》媲美,是一部文艺女兵的青春日记。《火线剧社女兵日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大背景下,在记述行军、反扫荡、演出、整风、土改之外,主要记述个人感情经历和成长经历,包括恋爱的烦恼与嫉妒、婚姻的甜蜜与琐碎以及革命队伍中的受伤与淬炼,是战争年代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日记还旁及凌子风、崔嵬、郭维、周扬、丁玲、王林等文艺界人。文笔生动,可读性强。

编辑推荐

《火线剧社女兵日记》是一部青春的日记,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和爱情,关于烦恼和痛苦及其驱除与疗救,以及战争环境里内部斗争的磨炼……

日记主人刘燕瑾,八路军冀中“火线剧社”的女兵,1938年入伍,1939年入党。日记历时五年,从1943至1947,正是作者二十岁到二十四岁的盛年。她穿着灰色土布军装,走过历史上这一段从抗日战争敌后惨烈的反扫荡,直到国共两党内战攻守异势的转折点;既抱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志愿,也带着追求个人幸福的情怀。

感谢燕瑾的珍惜和历史的机遇,使这部纯粹的私人性的日记,竟能经过七十年时间的淘汰幸存下来。让我们得以在完全不同的语境,披阅七十年前一位战士——少女的灵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火线剧社女兵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燕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4597
开本 16开
页数 4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2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4
CIP核字 2016039067
中图分类号 I266.5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