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的昆曲在明清之际曾经辉煌了二百年之久。

大约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昆曲最早发源于江苏昆山傀儡湖、阳澄湖交接的正仪(今属巴城)一带,它起初的名称叫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昆山腔是元明南戏五大声腔,如今前四种声腔已经失传。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魏良辅“十年不下楼”,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融南北曲为一体,此后称为昆曲。

根据史料记载,明万历至清乾嘉年间,是昆曲在中国最为辉煌的“盛世”。这期间,昆曲北上,逐渐取代了北曲,在京城迅速流传、风靡,并且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拓展,流转大江南北,至于南方闽粤,直达西部边陲。

陆庭《昆剧演出史稿》说,“明神宗万历一朝五十年中”(1573-1620),苏州、南京和扬州是昆曲的三个中心。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明中叶,扬州便流行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昆山腔,而魏良辅改造后的昆山腔逐渐显示它的婉转流丽,加之梁辰鱼的《浣纱记》横空出世,昆山腔成为主流已成定势。扬州的文人“一见钟情”,无论得势或者失意,往往在昆曲中浸淫。

昆曲的流传,必定要和本土文化融合。昆曲到了温州,就“吃野草”,成为“草昆”;到郴州到四川,就“吃辣椒”,成为湘昆、川昆;到北京,“吼西北风”,成为北昆……昆曲(所谓“大曲”)到扬州,就和扬州的民歌小调(所谓“小唱”)结合,汲取营养,成为“扬昆”。至今活跃在昆曲中的扬州白,便是一个明显的见证。

明亡清始,饱受屠城之祸的扬州,因据南北水运要冲,经济命脉的独特优势使之迅速恢复元气,盐商巨贾渐次聚集扬州。他们附庸风雅,一掷千金,或者高薪聘请曲师教唱,以显其地位尊贵,或者蓄养家班,其阵容之强大,几乎囊括所有的大腕明星。

盐商的兴起和文人的喜好,使得昆曲在扬州迅速发展。扬州所辖泰州、高邮,也出现了许多昆曲家班。家班首推俞锦泉家女昆部,“粉白黛绿不知数”,“俞君声伎甲江南!”“千秋风雅”,“彻夜娇歌”(冒襄语)。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而且“分工派段,恭设香亭。奏乐演戏,迎銮于此”。

文人士大夫和盐商的推崇,使得民间的昆曲清唱成为“时尚”。天启、崇祯年间,扬州妓女和“秦淮八艳”差不多,也以习唱昆曲为身价,市民们亦以歌曲为荣耀,还在关帝庙、熙春台“斗曲”,其情其景,和苏州虎丘曲会类似。

扬州的昆曲,在郑板桥《扬州》一诗中有十分形象的描述:“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还要指出的是,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泰州学派后期重要人物达观和尚与汤显祖心有灵犀,汤翁的佛号“寸虚”就是达观所赐。《玉茗堂集》中有两首诗留下汤翁在泰州的足迹。

孔尚任和泰州更是难分难解,《桃花扇》之修改、首演与完善,都在泰州完成……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印证陆庭关于扬州为全国昆曲三个“中心”之一的说法。张岱《陶庵梦忆》说,杭州余蕴叔家班有一次演出时,“万余人齐声呐喊!”而苏州枫桥场神庙的职业昆班的演出,“四方观者数十万人”。难怪陆文衡在《啬庵随笔》中说是“通国若狂”,可见,时人对昆曲的追捧,远比现在的追星族还要疯狂!

明万历年间温州人姜准所著《歧海琐谈》说:“每岁元夕后戏剧盛行,虽延过酷暑,勿为少辍。如府有禁,则托为禳灾、赛祷……且戏剧之举,续必再三,附近之区,罢市废业,其延姻戚至家看阅,动经旬日……”

清人劳大与《瓯江逸记》说:“温州向多倡家……其俗最好演戏。或于街市,或于寺庙庵观,妇女如云,搭台纵观,终日不倦。”

明万历初,有吴县人朱裳到郴州游幕,连他家的“苍头”都会唱昆曲,冬天下雪,他约了同僚好友,在离郴州不远的万花岩山洞口大唱昆曲。

湖南人在外地做官,也把昆曲带回家。清同治年间,陈士杰任江苏按察使回乡,多次邀请江浙昆曲艺人到桂阳演戏。

在桂阳八个民间宗祠戏台题壁上,发现上演的剧目就有一百四十六个,其中不同剧目一百一十九个!1974年,临武县香花公社甘溪坪大队的草台上,发现有用化妆粉写的“宣统二年,胜昆文秀班在此连演十六天”的记载。甘溪坪是个只有一百多户的村庄,昆曲戏班能演十六天,可见昆曲深入民众的程度。

乾隆二十一年(1756)8月17日,山西各地秀才到太原省试后,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曲子大会”,与会者“几五百人”。在比较偏远的省份,众多秀才汇聚一起唱曲,可见昆曲的影响范围之广。

“东”风西渐,俗登庙堂。一时间,皇帝老儿也都上了瘾,康熙对做昆笛用的竹子都亲自过问,可见其喜欢、重视到了何等地步!康熙五下江南,两次有昆曲供奉,直至迷到“岂可一日少闲?”乾隆五十五年八十大寿,皇太后六十岁、八十岁生日庆典,都调集大批南方伶人进京演出,其规模其声势,可谓空前绝后。乾隆六下江南,初次巡幸,“因喜昆曲,回銮日,即带回江南昆班中男女角色多名”,在景山内垣的住处有一百多间,人称“苏州巷”,足见皇帝喜好之极,皇家梨园之盛。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公贵族、豪门内府、文人雅士,作为一种“身份”的标志,皆以欣赏昆曲为荣。

随之,一大批职业昆班如雨后春笋出现,苏州一带就有数千“专业”演员!他们大多在专业的戏班,也有在“家班”,多靠演出昆曲为业。这样的戏班、家班,北京、天津、苏州、杭州、扬州、上海,直至湖南、广西、山西……星罗棋布。演出多,“明星”多,捧场的追星的不计其数,大画家大书法家文徵明,可以一个月不洗脚不沐浴,却对昆曲痴迷,往往从早上一直听到晚上,是个典型的“昆虫”!

来自歌剧之乡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他的《中国札记》中,不仅惊叹于中国的经济殷实富裕,而且亲身感受了昆曲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无可取代的地位。他写道:“这个民族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

正是在这样丰厚的土壤中,产生了一大批戏剧作家,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昆曲剧本。沈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P4-7

后记

2005年退休后,经过大约两年的思考和准备,开始了我的“昆曲之路”。

选择这条道路,使我遭遇了几近残酷的考验,不仅面临经费问题,更主要的是,这对我而言几乎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所幸,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打下的底子,在社会上风吹雨打的诸多经历,还有在“昆山之路”所体验到的经济背后的政治和文化的经验,成就了我的选择。

不久后,《昆曲之路》悄然问世。其间,吴新雷老师给了我专业的指导和审定。之后,作为过渡,又写了《昆虫小语》。接着,《大美昆曲》如期推出。

起初,这些作品是对伪文化的一种反抗,但我很快意识到,身上还肩负着一种责任。于是我开始酝酿和计划《昆曲大观》的写作。这不仅是一个“项目”,还是一个“工程”。一个人去做,有些冒险,或者不自量力。但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撑、在牵引,让我只能不惜一切也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孤单、寂寞地往前走。

十年来,我采访了数百位昆曲人,大部分是七十岁以上的艺术家,尽可能详尽地记述他们的老师、他们的足迹、他们的心声。只是可惜还是晚了点,有的好不容易联系到地址已经过世(朱世藕);有的飞越大洋赶过去,却已经不能言语(张充和);有的采访到了但已经垂垂老矣,说不出太多故事……

不仅遗憾,更多的是难受:自采访以来,倪传钺、洛地、范继信、吕传洪、姚继荪相继去世;有的采访后便得知患了癌症;有的突然中风不能言语……

或悲或喜,五味杂陈。所幸还“抢”了一点,写了一点。

《昆曲大观》全书共六卷,大体布局如下:

第一卷“前世今生”,在《昆曲之路》和《大美昆曲》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和补充,从纵横两条线着手,主要写的是1921年传习所建立以后,昆曲的起起落落和现当代海内外的昆曲状况,尽可能选取方方面面、角度不一的代表人物,同时,相关的专家、领导、源头以及争鸣等,也做了力所能及的概述。

第二卷“玉山曲话”,主要将第一卷因体例原因难以收入的昆曲资料,以短文的形式写出。

第三卷至第六卷为“名家访谈”,主要以七十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为采访对象,将我对他们的采访对话整理留存。这几卷均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前后则按辈分排列。同时,也保留了对昆曲专家、学者、曲家和其他重要相关人员的采访。为避免重复,在第一卷中作为代表写到的人物,访谈部分从略。由于访谈中涉及的内容太多,只能删节部分,但尽可能保留被访者的基本观点,观点相左者,也保留各自的陈述。访谈文字稿大多由被访者审阅过,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部分被访者未能审阅,只能根据当时的采访录音整理,若有不妥,还请见谅。

访谈的原始录音和部分录像、图片,将另行制作,少量留存;相关评论及作者的昆曲日记,作为《昆曲大观》的参考资料也将结集出版。

我清楚,这样的访谈,感兴趣的可能不多,或者很少。众声喧哗,未必有几个人注意寂寞的行者。但是寂寞本就不是为了喧哗。选择寂寞,为的是留给后人声音,留给后人财富。

一辈子的寻找与守望。真实不虚,俯仰无愧!

十年来,苏州当地乃至文化部和中国作协,给了我很多支持。尤其是苏州宣传部和文联,他们知人识人一以贯之的态度让我温暖。我寄寓的昆曲源头巴城镇的领导和村民,还有家人、朋友、工作室同事和昆山的“甲乙丙丁”们,给了我有力支撑。2015年以来,昆山的领导给予了可贵的支持……

感谢昆曲,感恩所有。

杨守松

2016年12月

目录

上 等你六百年

 等你六百年

 复活

 在劫难逃

 终于过节了

 昆曲“入遗”幕后

 始作俑者不言功

 我拿“青春”赌明天

 一个“中心”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龙的传人

中 风雅大师

 风雅大师

 两个聋子的对话

 大武生“活关公”

 “好声音”与“活皇帝”

 满庭花雨 姹紫嫣红

 高处不胜寒

 孤独为艺术发酵

 张充和的“昆曲之路”

 “昆虫”追梦八十年

 异国他乡有知音

下 盛世元音

 “昆大班”传奇之“源”

 何谓学者

 江南昆曲老名士

 不须自冻阳春雪

 昆曲遇见“小人物”

 又见“玉山雅集”

 大美昆曲 美从何来

 故乡的人和事

 昆曲小镇 盛世元音

名家短评

后记

序言

昆山腔六百年了!

昆山腔而昆曲,昆曲而昆剧,六百年间,二百年成形,二百年辉煌,二百年衰颓。

美声美,唱而不舞。芭蕾美,舞而不唱。交响美,不舞不唱。唯有昆曲,且歌且舞,亦文亦武。昆曲文辞美、声腔美、身段美、服饰美、水袖舞蹈美……昆曲集中国文学艺术之大成,为中国文化之至峰至美。

昆曲大美。

美到极致,雅到奢侈!

嫡嫡亲亲的姐姐呵……

美人如花隔云端。

大美小众。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也顾影自怜。

雨丝风片,断井颓垣。残梦一线!

问天,暗自神伤,何时拍雅曲,明月度新声?

问地,潸然泪下,何方佳人在,良宵觅知音?

昆曲命不该绝,昆曲如有神助。传习所薪火相传,《十五贯》横空出世,紫禁城一票难求……

折腾,起落,上天入地,剥茧抽丝,绵韧光鲜。

大难依然不死,大灾依然大美。

全世界三大古典戏剧中,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早巳杳如黄鹤,唯有昆曲尚在。

昆曲,神曲也!

杜丽娘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回生、圆驾。生可以死,死可以生。

梦之美丽,梦之神奇,梦之顽强,梦之伟大,至情至圣也!

昆曲是中国梦的一个符号,一个图腾,一个折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落兴衰的标志。

大干世界,熙熙攘攘。优而不雅、富而不贵、名而不实、快速行进的人们啊——

想一想吧,你还有梦吗?

停一停吧,停下来等等你的灵魂……

慢一拍,留半步,到园林,在厅堂,赏春色,听昆曲,未必“早晚玩之叫之拜之赞之”,只要知之听之赏之呵护之,足矣!

寂寞,清心,进入昆曲的灵魂。

昆曲(文化)里面有我们的灵魂。

内容推荐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绝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卓越的魅力。

编辑推荐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中对精彩纷呈的昆曲世界有极为生动活泼的描绘,特别是写人记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本书是一项为昆曲人立心、为中国百戏之师溯源、为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招魂的宏大工程。

作者一边采访,一边就有人过世。实际上作者是用自己的精神“抢救”了历史。而这个历史全都是健在的昆曲人的“口述”,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昆曲大观(前世今生)(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守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94055
开本 16开
页数 49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1.128
CIP核字 2017055162
中图分类号 J825.53
丛书名
印张 3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67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