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吃的品味(精)
内容
试读章节

高田种荞麦

我怕出差,出差就闹失眠,问题出在枕头上。

我从小枕惯了荞麦皮枕头,宾馆里的枕头我枕不惯,太软,一枕上去,脑袋就陷下去,翻过来翻过去,翻过去翻过来,天就亮了。那是枕头吗?那简直不是枕头!我总是想在出差的时候带一个荞麦皮枕头,但鼓鼓囊囊太不方便。荞麦皮枕头好,蓬松的程度简直是恰好,又不会给压死,像芦花枕头给压成一个死片子,得用棍子去一遍一遍地打,直到把它再次打松。在北方,没见过有人在那里用一根棍子敲打枕头。这就是荞麦皮的好处。绿豆和茶叶也可以做枕头,但都没荞麦皮的枕头好。绿豆做枕头容易长虫子,而且还太硬,谁喜欢硬邦邦的枕头?茶叶枕头不经枕,枕一两年里边的茶叶就都成了碎末子。最不可理解的是古人的瓷枕,那能枕吗?怎么枕?脑袋硬还是枕头硬?诸枕之中,我以为还是荞麦皮枕头好。

南方种荞麦吗?我常常问自己。去南方的时候,如果季节对,我常常会从车窗里望出去,希望看到地里的荞麦,我知道荞麦不仅仅是北方的农作物,南方应该也可以种,日本面馆里的荞麦面就是实证,日本都可以种,我们的南方各省当然更可以种。一般来说,在北方,只有在别的农作物都出了问题无法补种的情况下,人们才想起要种荞麦,而且是多种在平缓的山地里。荞麦的生长期很短,生命是短促的,但开起花来却真是有气势。那年我与朋友去扎西木伦草原,正值荞麦开花季节,好家伙,满山坡粉粉白白,像下了一场春雪,但分明又不是雪,白之中泛着娇气的淡粉色。这时候,莜麦也快成熟了,泛白了,白之中闪烁着丝绸般的光泽。我让车停下,我要下去看看荞麦。民歌有云: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道棱。这对孩子们而言简直是一道眼花缭乱的数学题。荞麦花说不上好看,白白的,泛一点粉,杆子倒有几分画意,像海棠的杆子,节与节之间有一丝红,微妙而好看。荞麦花的动人之处是它的浩大,这个山坡到那个山坡,那个山坡又到更远的山坡,都是荞麦花,好看不好看,好看!古歌谣里有一首是: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站在荞麦地边,我想起了这首古歌谣,心里颇感惆怅。

荞麦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常备粮食,好像只配偶尔吃一两次。荞麦面和荞麦抓饼颜色都灰灰的,尤其是抓饼,面要和得很稀,几乎像是在那里摊煎饼,吃得时候要抹一些稀酱,最好还要一些切得很碎的葱花儿,奢侈一点的可以再放一个炒鸡蛋,是乡村的饮食风格,农耕时代的遗存。有一种食品从名字上看就很怪:灌肠。是肠子吗?不是,北京的煎灌肠,要一盘上来,一片一片的,灰灰的,要蘸着那一小碗蒜汁吃,味道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有一点点嚼头,其实就是荞麦面做的。太原的炒灌肠也是这么个内容。饮食文化十分深奥,比如“稍麦”,模样像包子的那种食品,谁也说不出那两个字该怎么写?又是什么意思,“稍麦”二字,难以考证,有人说是蒙古语,是“刷子把儿”的意思,考之再三,不得要领。(P3-5)

后记

已是深夜,外边下起了雪,雪不大,是若有若无。因为前几天已经立春了,这便是春雪。

三本一套的《黍庵集》被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朋友“集腋成裘”般慢慢成就在一起,在这深夜让人感到温暖。这些极散碎的文字,先是在《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今晚报》《文艺报》《文学报》《钟山》《上海文学》《长城》《散文》诸刊物上断断续续发表,尔后,便有了这三本。在这三本一套的散文集将要出版之际,原是要说些感谢的话,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客套话原是对陌生人说的,对多年的老友如果认真说起,倒像是在说什么鬼话,虽不说,日后也是要用茶酒来致谢的。虽然我近年来渐渐不胜酒力,喝茶却还可以。小说与散文,我原是喜欢散文的,因为我本是散文式的人,行止喜乐,均以适意为第一要义。

这套书的出版,还要感谢我的山东朋友宋以柱,花费了许多的时日帮助整理这些散碎的文字,并且写了校勘记,而原先准备要出薄薄的十多本的计划一旦改变,他的校勘记也只能用在日后的书里。

外边下着雪,希望这雪下得再大些,纷纷的,能给人更多的喜悦才好。

丁酉年立春后三日于大同

目录

第一辑 城墙植物

 高田种养麦

 美丽的高粱

 百菜不如白菜

 玫瑰

 说蓖麻

 关于薤

 说榆

 荷花记

 红湘妃

 城墙植物

 梅花再三说

 黍庵说黍

 六道木

 葫芦事

 棉被子

 记紫藤

 沙窝萝卜杨柳青

 吃田苣者

 杂说萝卜

 说藕

 说香椿

第二辑 吃的品味

 被愚弄的水果

 吃吃烧鸡

 吃的品味

 惜福

 百姓茶话

 关于小米

 说黄米

 山药谱

 三坊麻糖

 晋北饭食记

 黍庵说臭

 吃葱

 韭菜花

 说莼菜

 吃白饭

 关于酒

 大众花茶

 煮雪问茶

 中秋帖

 老油条

 岁朝清供说佛手

 阳春面与炒饭

 茶叶馅儿饺子

 糖干炉与黄烧饼

 臭鳜鱼

 吃豆腐

 茄子

 毛豆

序言

水,活活地流着——从《祥夫言事》说起 卫洪平

五年前我刚来大同,见《大同日报》“云冈”副刊有个专栏《祥夫言事》,读了《从画说到肥皂》,旁批:“祥夫此文让我想到张岱,散散漫漫,随手写着,一种气息弥散开来。”

不久张焯介绍认识了王祥夫,且熟稔起来,读到他更多的新书、旧著。《祥夫言事》专栏也一路读下来,大约已逾两百篇矣。怎么说呢,借用汪曾祺写河南林县红旗渠的话,就是:“水在山腰的石渠中活活地流着!”

王祥夫推崇的人不多,汪曾祺是一个。他和汪先生有些像,都以短篇小说见长,都擅长文人画,画的名气也都不小。还有,都喜欢写散文随笔。汪先生写紫薇:“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王祥夫写瓜子:“倭瓜子不像葵花子那么碎叨,最碎碎叨叨的是那种黑色的小葵花子。”汪先生在张家口沽源下放过,王祥夫长年在大同,“碎碎叨叨”大概是坝上和塞上一带民间的口语吧。俩人散文随笔的语言、格调,都碎碎叨叨的,但又各是各。如果说汪先生是三秋树,王祥夫就是三棱镜:里面有二月花,有三秋树,也有六月雪。

王祥夫平时爱看新闻,一次动了气,将一杯茶水泼到电视屏幕上,但过后还是要看。他说:“多少年来,我心里有很多的愤怒,只是这几年,愤怒好像慢慢慢慢消淡了许多,而忧郁却像是多了起来。”他崇敬鲁迅,半月前云冈石窟研究院和北京鲁迅博物馆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暨逝世八十周年,在云冈美术馆举办“朝花夕拾——鲁迅的美术世界”展览,我们一起参加开展仪式,他在致辞中郑重地讲:“鲁迅先生……在我的心里始终是一座山。”“鲁迅先生即使不完美,在中国文学史上依然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熟悉王祥夫创作的人,知道他常用小说承载愤怒和忧郁,在散文随笔里,那些愤怒的、忧郁的碎片,会使舒缓的笔调峻急、凝重起来。金宇澄说王祥夫小说里有一种“积压在温情背后的寒风”,我看散文随笔里也有。《避雨读画》本意是以画家的眼光,谈中国古典人物画中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大小悬殊的问题,却一再提到在高速路上亲身经历的一件添堵的事,感叹“时间过去了几千年,什么大,什么小,到今日还真让人不好说”。只是感叹,没有讽刺。王祥夫笔下多感叹,少诙谐,无讽刺。读《乡村画匠》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炕上铺的一块油布,墨绿的底子匕开着几朵乡村画匠画的大红牡丹,母亲总是把油布擦得明光锃亮,满屋子喜气。作家忧郁的情绪在我心中激起涟漪:“美的时日竟是这样哗哗哗哗水样地流走!”几天前看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影片演绎的也是这种无法排解的忧郁。读《井下骡子》我心里堵得慌,作家悲悯的心,显然被那匹在小煤窑斜井下拉煤、极度困乏、极度痛苦的骡子刺得很痛很痛,忘情地一遍遍呻吟着:“可怜的骡子!”

古人写庙堂,写江湖,也写家常。归有光、张岱都是写家常的高手,后者更是了得。王祥夫对柴米油盐兴味很浓,爱写家常,文字里有道也有禅。在他看来,“家常之所以好,是有人性人心在里边”。有一年他去湖南好长时间才回来,母亲高兴极了,炒了菜又问他,喝酒吗?他说喝,母亲忙给他倒酒,才喝三杯,母亲便说喝酒不好要少喝,他放下杯子,母亲笑了,说离家这么久就再喝点儿……母亲“又怕儿子喝,又想儿子喝”,我含着泪笑着读完,这个细节怎么也忘不了了!他还写过母亲的假牙、母亲的吊兰、母亲蒸的馒头、母亲做的春饼。《画芍药记》里提到父亲:“芍药开花的时候家大人会搬一把藤椅坐在芍药那里喝茶,既然时已入夏,父亲穿一条淡米色派力士裤子,上边是白府绸衬衫,人坐在那里真是爽然好看。”一处闲笔,使这位在日本长到十八岁才回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穿着棕色皮夹克、挂着望远镜、背着双筒猎枪去打猎,又爱在家里做枯山水的“家大人”灵光一闪。

王祥夫笔下的家常,很博也很杂,学、识、才、情、趣味,糅合在一起。生活中许多名物,人们只是见过、吃过、听过、玩过,知其一,哪知其二其三。王祥夫好厉害,知之多,察之也详,写过:桃、樱桃、杏子、蓖麻、黑鱼、虾、螺蛳、田鸡、灶鸡、酒、酱、黍、黄米、山药、冬瓜、藕、毛豆、豆腐、玉米、荞麦、高粱、荠菜、宁武蘑菇、麻花、角黍、茄盒儿、浆水面、羊杂割、南北油茶、咸菜慈姑汤,还有梧桐、棕榈、菖蒲、沙棘、竹器、红湘妃、六道木、铁如意、手风琴、吉他、荷花、牡丹、丁香、山茶、芍药、天竺葵、眼镜、伞、香、香道、胭脂、梅瓶、山子、拔步床、竹夫人、骆驼、蛤蟆、蝼蛄、蜣螂、知了、蝈蝈、麻雀、猫、红蜻蜓、砗磲、紫藤、猪鬃、酒瓶、甩子(拂尘)、砚瓦、毛笔、玉臂搁、琉璃咯嘣儿……

琉璃咯嘣儿晋南叫“圪棒棒”,我小时候也吹过,前年去古城一家民俗博物馆,见到大同生产这种玩具的老照片,感到亲切。读了《玻璃乐器》引用的《波斯工艺美术史》上“以玻璃做吹器也”,才知道这种玩具的制作工艺,早在公元四五世纪就从波斯传到东方大都会北魏平城了,一时思接千载!王祥夫喜欢香,写作时会烧一点点沉香屑,文士的优雅,民间的情怀,缭绕笔端。我佩服他说的“民间香道”:夏天的“晚上。点一根艾草,既熏蚊子又闻香,我以为这便也是香道,民间的香道”。他还从原生态琥珀里边“无限的不可知”,悟出短篇小

和汪曾祺一样,王祥夫也喜欢谈吃。爱读《随园食单》《知堂谈吃》《学人谈吃》,在他眼里,《随园食单》比《随园诗话》还要好。谈吃的文章,有长篇散文《食小札》,随笔集《四方五味:中国民间饮食文化散记》,新出版的《青梅 香椿 韭菜花》有不少也是谈吃的。我和几个朋友还品尝过他烧的一道新鲜的马兰头,那是南方一位朋友给他快递的。

在谈吃谈玩的文字里,王祥夫常会写到风俗,有世道人心在里面,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会感兴趣。他又好收藏,赏玩藏品的时候留意古代风俗。他有一只四个银管绞成的辽代银镯,“霸悍好看”,千年前一位年轻的将军戴着它战死沙场。王祥夫买下后请金店的朋友用吹灯打理,结果吃了一惊:细细的银管里,居然塞着手抄的祈求平安的《心经》!于是他写了一篇包罗恣肆的《辽代银镯记》。他还在收藏的古镜上发现,“五月端午,这一天在古时是做镜子的时间,要用江心水,许多古镜上都有‘五月五日江心水做照子’字样”。

王祥夫是一位博物家,爱玩儿,也会玩儿。那么多的名物到了他那儿,入眼、入手、入脑、入心,有些还能入画,他的画蔬果草虫居多,玉米、谷子、蜻蜓、蚂蚱……题款也有意思,画白菜、菌子,喜欢题“山民清馔”,而不是“君子清白”之类。他偶尔题在画上的文字也是有趣的随笔。

要说王祥夫最喜欢的,我看还是梅花。他十三岁跟着父亲的朋友朱可梅学画金农的梅花,十四五岁读周瘦鹃《盆栽趣味》便喜欢上那里面一盆宋梅,五六十岁推崇“文学老梅”台静农画的梅花和《龙坡杂文》。梅花,数十年间他画了多少,写了多少,真不好说。仅文章标题带“梅”字的就有,《友梅》《说梅花》《纸上的梅》《另一种梅》《〈腊梅珍禽图〉的细节》。难怪他对宋代那位“霸”梅为妻的林处士,表示过不满。年年春节,他家的对联都是:“春随芳草千年绿,人与梅花一样清。”他说做人要像梅花一样,“一点一点从苦寒里开出那最好的花”,又说“艺术”二字要从眼上过,再从心上来,做人做事也如此。

王祥夫不爱往热闹的地方去,常年在黍庵,做阳台农民,读书、写作、画画、品玩,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南北几家报刊给他开着散文随笔专栏。他的文字都从心上来,从广阔的大地来,从深厚的传统来,平常中有诗意,散漫中有节律,一篇一篇,像挂在山腰的石渠中的水,活活地流着……

二〇一六年端午节写,六月三十日夜改定

内容推荐

王祥夫著的《吃的品味(精)》由“城墙植物”和“吃的品味”两部分构成,每部分各具特色,各有看点,由此可见作者文字功力之深、水平之高。在散文随笔里,那些愤怒的、忧郁的碎片,会使舒缓的笔调峻急、凝重起来。本书收录了《高田种养麦》《玫瑰》《百菜不如白菜》等文章。

编辑推荐

王祥夫著的《吃的品味(精)》分“城墙植物”和“吃的品味”两辑。他的散文有种独特的韵味。语言描写生动、深刻、妙趣横生。极富人情味儿和烟火味儿。一种普通的食物,到了他的笔下,立刻色香味俱全,堪称美食。这恐怕就是文字的魅力了。作品感情真挚、朴实,在质朴淡雅中体现人生之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吃的品味(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祥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51022
开本 32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201701542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190
13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