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精)》包含了林璎对所见并且描述我们所在之地这一行为的痴迷;林璎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一地的文化背景如何为每一场地注入意义,以及林璎的作品如何表达和回应这种更宽广的场地理念。林璎的作品平衡了对立的两极——在科学与艺术、艺术与建筑、东方与西方之间搭建桥梁。
图书 | 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精)》包含了林璎对所见并且描述我们所在之地这一行为的痴迷;林璎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一地的文化背景如何为每一场地注入意义,以及林璎的作品如何表达和回应这种更宽广的场地理念。林璎的作品平衡了对立的两极——在科学与艺术、艺术与建筑、东方与西方之间搭建桥梁。 内容推荐 《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精)》是第一本以这位备受赞誉的美国华人艺术家与建筑师为主题的综合专著,本书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30年来的作品,突显她创作的广度。林璎的草图和手绘图是本书亮点,贯穿其中的线索是林璎为每一个体在景观中营造一处地方的理想。 不同寻常的跨界职业生涯中,林璎创作了大量有力且影响深远的作品,包括基于场地的大型艺术装置、尺度适宜的工作室作品、建筑和纪念碑。 从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进入公众视线那一刻开始,林璎一直提出各种思考与想象的方式,这些方式抗拒任何类别、流派与界限。 从《场中折痕》(2013年)和《风暴国王波场》(2009年)等基于场地的装置,追溯至划时代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82年),她一直在探索我们体验景观并与之发生关联的方式,建立与历史、记忆、时间和语言密不可分的系统化大地秩序。她的工作室作品常常在先进的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引发观者与自然世界之间更深刻的联系。而林璎的建筑则聚焦可持续的设计方案、城区重建,以及与环境的强烈联系。 身为一名坚定的环境主义者,林璎目前正在创作她期望的最后一座纪念碑——《什么正在消失?》。作品聚焦目前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危机,她要我们在这个刻不容缓的时刻思考与自然的关系。 目录 自序 林璎的拓扑变换 序言 内部、外部和中间 记忆之作 Ⅰ 出自大地 波场 阅读大地 扭转潮流 绘制地图 林璎的时间 记忆之作 Ⅱ 语言花园 界限之间 设计空间 勇于省略 记忆之作 Ⅲ 林璎的尾迹 什么正在消失?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林璎 |
译者 | 陈晓宇//奚雪松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21286049 |
开本 | 12开 |
页数 | 406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800 |
出版时间 | 2016-05-01 |
首版时间 | 2016-05-01 |
印刷时间 | 201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01 |
CIP核字 | 2016081358 |
中图分类号 | TU-856 |
丛书名 | |
印张 | 3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312 |
宽 | 264 |
高 | 4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6-0910 |
版权提供者 | 由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New York公司通过姚氏顾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