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欢乐谷
内容
编辑推荐

《欢乐谷》是一部有着独特气质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澳洲故事,更融入了澳大利亚的社会背景、自然历史和生活方式,展现了澳大利亚生活的全景。

文学大师帕特里克·怀特善于刻画小人物,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大篇幅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编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变幻、迷惘的感觉。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经典作品,看似平淡的故事中蕴涵着巨大的激情,抽象的比喻、细腻的描写、夸张的手法,无一不透露出作者极大的才情。

内容推荐

《欢乐谷》是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伟大作家的惊人之作。小说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于1941年获得澳大利亚文学金奖。作品以澳大利亚乡村小镇为背景,描写了一群人物角色的爱恨情仇,全景展现了澳大利亚的社会生活。

按照帕特里克·怀特的水准,这也许并不是其重要的作品,但确是一张赤裸裸的名片。如果不是太晚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或许它早已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雪已经停了。一网云洒在淡蓝的天空,下过雪后,偶尔就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天气清冷,一只鹰懒懒地靠着漂移的云朵,定是在莫名沉思。但这不是重点。其实,它不过是一种模糊的地理意象。它只是在对的时间出现在了对的地点,也就是早上九点整,出现在穆林以南二十英里外的地方。那里,铁路线如银子一般,在烟雾中一点点铺展开来,朝向悉尼的方向,一会儿又铺进南边的一堆烟雾中。清早的穆林,一片雾银。那里不见雪,只有冰霜,冰霜发出钝刀一般的光泽,其上飘着早班火车开过时留下的缕缕白烟。而在南方,沿着鹰的轨迹,从山谷到山上,白茫茫的一片。更高处,欢乐谷的街道上,雪已半融,路面呈灰白色,而屋顶上的雪却白得纯粹。再往上,山间的康巴拉几乎已经湮没在雪堆之中。

欢乐谷差不多是从穆林延伸至康巴拉,据说,那里以前还盛产黄金,连它的名字都是淘金者所取,他们在穆林下了火车,然后带着少数装备满怀希望地往外走。他们把这个地方叫作欢乐谷,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喜欢这里,但大多数时候都带有讽刺之意。然而,准确说来,康巴拉的金子被采掘完以后,欢乐谷这个名称(比起山谷来)就更加适用于这个小镇。那只鹰就在镇上灰白的街道上空缓缓滑行。街道上的活动并不多。这有着灰白融雪的世界,一片沉寂,并不给人好感。然而,这些我们都无福消受,更别说几乎已经被藏匿在雪中的康巴拉了。

平日里,你若仔细看,便会发现六七户人家,里面住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家庭。康巴拉的人中,有的一半是中国血统,他们沉默而勤劳,可是,也许在陌生人看来,他们有些不怀善意。然而,康巴拉很少出现犯罪行为,但那里仍有一栋灰色建筑,作为当地的监狱。对于该建筑的规模无需细说,只要知道,建筑师在建造它时,心中无法忘怀那一段岁月:当年,镇子里有九个酒吧,山腰上搭起了成群的帐篷,还有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来此淘金。可如今,它是那么安详。夏日时分,巡逻的警察就在监狱的阳台上坐着,歪身靠在椅子上,与苍蝇较劲。我还要说一遍,这里很少出现犯罪行为,只是有一回,他们曾经当着酒馆老板的面,放火烧他的妻子。还有一次,一名从墨累河方向来的牲畜贩子突然发了疯,将一位路人钉死在一棵枯树上。尸体是老哈里·葛罗根(Harry Grogan)发现的。他说,就像一个稻草人,  只是,它不能把鸟吓走。周围到处都是乌鸦,它们站在上面,用鸟喙不断地啄着。

如今,监狱被白雪覆盖着,巡逻的警察也在里面,他正写着无关紧要的报告,之后还要将报告送去穆林。监狱如同一个醒目的白色土堆,相比之下,房子就是一些小土堆。这白雪之下,遍布着冬眠的气息,连生活也放慢了脚步。再往下,冬日里,康巴拉的人们从雪中踏出小径——甚至可说是地道,相互串门。只能看到烟囱里冒出一道稀稀落落的烟雾,或是檐角小心翼翼地翘出雪外。

酒吧老板的妻子正在旅馆中分娩,那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她是个健壮如牛的女人,平躺在那里,只见那天生的红脸蛋如今变得灰扑扑的。她时而翻来覆去,时而一动不动地躺着。一开始,她默默地告诉自己,那是在生孩子,直到疼痛加剧,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一味地使劲,使劲,用尽了全身力气,像是要把自己撕裂开来。医生将手放在她身上,她闭上了眼睛。一开始,她讨厌医生,不要他碰自己,可是后来,她痛到什么也顾不上了。一年前,她与丈夫一起,从蒂墨特(Tumut)来到这里。人人都说他们疯了。如今她开始恍惚,甚至分不清痛、康巴拉和雪,大雪遮住了窗户,只能从窗户顶部看到外面的世界。她的眼睛睁了又闭,还一边呻吟着。医生在旁边看着她。P1-2

序言

《欢乐谷》是帕特里克·怀特的第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位伟大作家在成长过程中的惊人之作。人人都知道这个植根于现实的故事,战争结束后,帕特里克在马诺利·拉斯卡里斯(Manoly Lascaris)身上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后,开始提笔写作。他的第一部杰作《姨母的故事》(The Aunt’s Story)也于1946年带回了澳大利亚。他对这个国家的爱恨情仇为他的伟大著作提供了永恒的材料,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与那遭受苦难的、熟悉的家园分离。

《欢乐谷》是文化民族主义者所期望的一部具有自我意识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而且该作品于1939年在伦敦出版后,获得1941年澳大利亚文学社金奖,并非没有原因。当年,后来的澳大利亚“民族文化自卑感”综合征的提出者A. A. 菲利普斯就是评委之一。事实上,《欢乐谷》是一部展现澳大利亚生活的全景式小说,它反映了怀特在莫纳罗(Monaro)实习的亲身经历。与此同时,以乡村小镇为背景,并将兴趣点平均分散到一群人物角色上,为小说增添了几分独特与新颖。

写《姨母的故事》时,怀特是全然成熟的,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那出表现梦想、疯狂和老处女般孤独的戏码,是怀特作品的标志性特点。然而很显然,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姨母的故事》到1979年的《特莱庞的爱情》(The Twyborn Affair),怀特所写的每一篇故事,都不断透露出成熟与自信,以及——这既是一种赠予,也是一种特征——浑然天成的戏剧性。在《姨母的故事》那些错乱不堪的章节中,你无需清楚地知道自己读到哪个部分,就算知道了,也不过是发现自己被一位伟大的作家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已(这可不代表怀特的事业生涯也不平稳)。

话说回来,作为一部未经润饰的作品,这并未影响《欢乐谷》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它让读者产生悸动,以纯叙述的手法向读者展现故事的内容,这是澳大利亚十分古老的小说写作形式的特点之一。这样——加之本书一开始就禁止再版发行这样一个事实——戏弄了那些自认为熟悉(不值得重温的)早期作品的人们,就像它如此真真切切地戏弄了我一样。几乎没有人读过《欢乐谷》,即便读过,也很可能是受到后来作品的影响。

《欢乐谷》实际上是帕特里克·怀特那未被发现的国度,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书中展现出年轻的怀特摆弄时代主流游刃有余,他会因其形式主义的“狂中取乐”而尴尬,也会因笨手笨脚地去拘泥字句而感到害怕,而前者更甚。

他承认“格特鲁德·斯坦因对他的影响很深”,在全世界作家中,格特鲁德是最不可能在一本描写澳大利亚田园与小镇生活的小说背景中发生的。他还认为自己“陶醉在写作的手法中”,他说自己“已经走到了意识流的死胡同里”。  实际上,在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影响下,他似乎开始了装饰性的模仿,有节奏的重复和笔致细腻的措辞有时会让他的句子显得繁冗或是过度粉饰,而另一方面,也就是所谓的意识流,实际上是对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风格进行了灵活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改编。

《欢乐谷》里的对话省去了引号,凭借寥寥数句嵌入式的独白,将灵活切换观点的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却营造出缓慢而模糊的特殊效果。看着像怀特这样富于戏剧性的小说家如此痴迷于乔伊斯,着实令人好奇。然而,不管怎样,结果是其严谨与深奥不及福克纳的作品,这是很明显的特点。

每一个不了解《欢乐谷》的人,读完之后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27岁的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他的那些已为人所知的文学前辈们的手法——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f)的受虐幻想和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那渴望社群主义的、飘忽不定而又过目不忘的眼睛——可更让他们惊叹的是,在世界上最可进步和最能附庸风雅的冲动面前,他在自己的画布上指挥若定的信心。

《欢乐谷》的铭文选自甘地(“苦难越纯粹,过程越伟大”),怀特在一些“普通”人的心中呈现出灵魂的暗夜。

大卫·玛尔(David Marr)说,《欢乐谷》是怀特最好的小说。尽管这有些言过其实,可它也确是一部苦心经营的著作。医生哈里迪游离在一段枯燥的婚姻中,后来爱上了钢琴老师艾丽斯。而艾丽斯反过来又是玛格丽特·光达的救赎天使,那个生长在澳籍中国家庭里的忧郁的孩子,无暇顾及她醉酒的父亲和牢骚不断的白人母亲,却与她那内敛而富有同情心的姑姑艾米亲近。玛格丽特是医生的儿子罗德里喜欢的类型,尽管她比他大几岁。书中,在一个戏剧性的时刻,玛格丽特迷上了那个身患哮喘的、病怏怏的校长莫里亚蒂,而莫里亚蒂有一个随遇而安的妻子,名叫维克,她又与那个风流的监工克莱姆·哈根有一腿。这个人物形象沉默寡言,却与怀特后期小说中那些寡言少语的男性形象相差甚远,他不介意与维克在干草堆里打滚,却也乐意把手伸向农场主的女儿西德妮·弗尔诺,而她也被他迷住,并将他视为玩物。

《欢乐谷》形成了一个“准乔伊斯式”的套路,所有的声音在赛马场上相互缠绕,然后——正当我们开始以为这样的场面太过精心和丰富时——凶手出现了,这是一场虐杀,是一次暴行,这是一次极端的死亡,怀疑的阴影悬停在其中一位主人公的头上。然后,这件事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它虽惊险而诡异,但却十分符合贯穿整个小说高潮迭起的情景剧和对照法风格。(像他之前的福克纳一样)怀特给人的印象是一位颇具文化修养的作家,他以更加活跃而平民化的构想演绎出一支双人舞。曲终人散的时候,小说用一个极为挽歌式的收场来回报那些悲哀而不绝望的年轻面庞。这是一种重获新生的专一,是一种分离,它暗示了一个不那么虚妄的未来。

《欢乐谷》是一部耀眼的处女作,小说中,帕特里克·怀特借着其试验性的冲动狂妄了一把,同时展现出了鸿鹄之志,立意写就一部伟大的乡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最后以叙述为主,然而,为了对抗这样一位作家的眼泪和愤怒,后现代派手法的装饰性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想要创造一种背景,使其能与他想象力所及的最为荒蛮的戏剧相称。

在结局中挑毛病是非常容易的。年轻男孩的成长故事更具有发展性。我们想要更加了解他那差点错过的中国灵魂伴侣。所有的女人都太过相似——似乎对于那个小说家来说,性别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猜测(而牧场主的妖妇就是一场梦遗)。情景剧的要素具有一种巨大的力量,而它们本该被更加全面而谨慎地连贯起来。然而……《欢乐谷》是一本多么充满激情的、泛着希望之光的小说。

通过本书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探索者,帕特里克·怀特从一开始就走到了十字路口。在《欢乐谷》里,怀特引用了背景中那高耸的阴影,引用了劳伦斯对男人的性别优越感和迭起的段落,就像引用乔伊斯的音乐感和华丽的辞藻一样。可是,接下来,怀特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了一本充满前兆和戏剧性事件,并将精神探索与尖利的色性相结合的图书。

按照帕特里克·怀特的水准,这并不是一本重要的书,可确是一张赤裸裸的名片,如果不是太晚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或许它早已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怀特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小说家,经验不足,充满惊奇,全心想要创造一个曾属于澳大利亚的美好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怀特难掩激情、满怀壮志,意欲写就一部澳大利亚社会生活的全景式小说。

—— [英]V. S普利切特(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欢乐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澳)帕特里克·怀特
译者 余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109974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6029331
中图分类号 I611.4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2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