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由安徒生著,安徒生童话以他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人民意愿和要求。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形象众多。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皇帝,虚荣可笑、庸俗无聊的王子公主,只会吹牛拍马、阿谀逢迎的大臣和达官贵人,是安徒生揭露、鞭挞、讽刺的对象;对被统治阶级看不起的所谓“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则给予了由衷的同情和歌颂。
安徒生的童话描写了众多的大自然的动植物乃至无生命的物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家具、玩具等被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思想感情,成了童话世界的主人公。豌豆、人鱼、树叶、天鹅、蟾蜍、夜莺、公鸡的故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大胆的幻想超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好奇的求知欲穿透广大自然的秘密,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夜莺倾吐的歌声制伏了死神,不可能成了可能。总之,安徒生的童话里,大自然的景物和人一样是社会生活的主角,既是神话的世界,又是现实的生活,二者紧密地交融在一起。
由安徒生著的《安徒生童话》收录了《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豆》《她是一个废物》《钟声》《夜莺》《坚定的锡兵》《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丑小鸭》《园丁和主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作品。
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豆
导读
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豆子被一个小男孩射出去,到了广大的天地间,它们的命运和遭遇各不相同,其中一个飞到了一个女孩的阁楼上,它和这个女孩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从前有五颗豌豆住在一个豆荚,它们是绿的,豆荚也是绿的,因此它们相信整个世界也一定是绿的,它们得到这个结论十分自然。豆荚长大,这些豌豆也长大,它们按照自己的位置坐成一排。太阳在外面照着,晒暖了豆荚,雨水把它洗得干净透明。大白天温暖舒适,夜里黑沉沉,日子总是如此。豌豆们坐在那里越长越大,老坐着想事情就变得更有脑筋,因为它们觉得它们一定有什么别的事可以干干。
“我们就这样永远坐着吗?”一颗豌豆问,“坐这么久我们不会受不了吗?我觉得外面一定有些什么事,肯定是这样。”
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些豌豆变黄了,豆荚也变黄了。
“我想是整个世界变黄了。”它们说——也许它们是对的。
忽然它们觉得豆荚被狠狠一拉。豆荚被摘下后握在人的手里,接着和其他饱满的豆荚一起落进了一件外衣的口袋。
“现在我们就要被打开了。”一颗豌豆说——这正是它们大家希望的。
“我很想知道,我们当中谁旅行得最远,”五颗豌豆中最小的一颗说,“这个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
“要发生的事情总会发生的。”最大的一颗豌豆说。
豆荚爆开时“毕剥”一声,五颗豌豆就滚到了明亮的阳光中。
它们躺在一个孩子的手里。是个小男孩紧紧握住它们,说它们给他的射豆枪当子弹用正好。他马上装上一颗,把它射出去了。
“如今我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这颗豌豆说,“你有本领就来抓住我吧。”它一下子就飞掉了。
“我,”第二颗豌豆说,“要一直飞到太阳上去,那是谁都看得到的一个豆荚,正好适合我。”它飞走了。
“我们到哪里就在哪里睡觉,”接下来的两颗豌豆说,“不过我们还是得先向前滚一下。”它们真的落到了地板上,在进射豆枪前滚了一阵。尽管如此,它们还是被装进了射豆枪。“我们要比其他豌豆飞得远。”它们说。
“要发生的事总会发生的。”最后一颗豌豆在被从射豆枪里射出去时说。它说话间飞到顶楼窗下一块旧木板上,落到一个几乎满是青苔和软泥的小裂缝里。青苔在它周围闭拢,它待在那里真像一个囚徒,但是上帝并非没有看到它。
“要发生的事总会发生的。”它在心里说。
这小顶楼里住着一个贫穷的女人,她出去打扫炉子、劈木柴和干诸如此类的苦活儿,因为她强壮又勤劳。对,她一直这么贫穷,家里躺着她唯一的女儿。她发育不全,很孱弱,终年卧床,看上去不死不活的。
“她要到她的小姐姐那里去了,”那女人说,“我生过两个孩子,养活两个可不‘容易,但是好心的上帝帮我的忙,接走了其中一个,把她抚养。现在我很高兴留给我另一个,但是我想两姐妹不能分开,我生病的这一个很快也要到天上她姐姐那里去了。”
但是这生病的女孩依然活着,整天安静耐心地躺着,而她的母亲每天离家去干活。
春天到了,一天大清早,阳光明亮地照进小窗子,投到房间地板上。正当母亲要出去干活儿的时候,生病的女孩盯着窗子最下面一块窗玻璃看,说:“妈妈,在窗子上朝里面探头探脑的那绿色小东西会是什么呢?它在风里晃来晃去的。”
母亲走到窗口,把窗子打开一点。“噢!”她说,“真有那么一颗小豌豆,它生了根,长出了绿叶子。它怎么会钻进这裂缝的呢?现在好了,这里有了一个小花园给你散散心啦。”
于是她把生病女孩的床移到窗口,这样女孩就能看到那发芽的植物。母亲干活儿去了。
“妈妈,我相信我会好的,”生病的女孩在晚上说,“今天太阳照进来又亮又温暖,小豌豆长得那么好,我也会好起来的,那就又可以到外面温暖的阳光里去了。”
“愿上帝保佑!”母亲说,但是她不相信会这样。不过,既然这给了她的孩子这么美好的求生希望,于是她就用一根小棍子把那绿色植物支起来,这样它就不会被风吹断了。她又在窗台上拴了一根细绳子,把它牵到窗框的上端,好让这棵豆的卷须绕着它向上爬。卷须是爬上去了,真的可以看到这棵豌豆一天一天在长大。
“现在这里真的要有一朵花了。”有一天母亲说,如今她终于开始相信她生病的女儿会当真好起来。她想起这孩子这些日子说话更加快活。最近几天早晨,她在床上已经坐了起来,用闪亮的眼睛去看她那只有一棵豌豆的小花园。
一个星期以后,这一直卧床不起的孩子能坐上整整一个钟头了,靠近打开的窗子,在温暖的阳光中感到十分快乐。而外面长着的那棵小豌豆,在它上面,一朵粉红色的豌豆花已经盛开。小姑娘弯下身子去轻轻地吻那些细嫩花瓣。这一天对她来说像是一个节日。
“是我们的天父亲自种了这棵豌豆,让它生长,让它枝繁叶茂,把快乐带给你,把希望带给我,我幸运的孩子。”快活的母亲说。她对着这朵花微笑,就像它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但是其他几颗豌豆又怎么样了呢?飞到广阔世界去,说“你有本领就来抓住我吧”的那颗豌豆落到一座房子屋顶的水槽里,在一只鸽子的嗉囊里结束了它的旅行。那两颗懒豌豆也只走了那么远,因为它们也被鸽子吃掉了,不过它们到底还是派上了点用场。但是第四颗,那要到达太阳的一颗,落到了一个污水池里,在污水里躺了许多天、许多星期,直到涨得挺大挺大的。
“我胖得够棒的,”这颗豌豆说,“我想我最后会胖得爆开。我想一颗豌豆顶多也只能做到这样。在我们那豆荚里的五颗豌豆当中,数我最了不起了。”
污水池赞成它的看法。
但是那小姑娘站在打开的顶楼窗口,眼睛闪亮,脸蛋透出健康的红润面色,在豌豆花上合起瘦削的双手,感谢上帝所做的一切。
“我,”污水池说,“将保护我的那颗豌豆。”
P21-23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读书为乐。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更是书中的精品。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了让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对原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做了较大的调整,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加强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让他们的心灵获得智慧雨露的滋润,从而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出版的《阳光阅读》丛书就是根据“新课标”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规定,携手国内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精心打造的,是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典范之作。
在选择篇目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
经典性 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本丛书所选的百部中外名著,大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淘洗过的经典作品,能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精神基础,为他们提供精神营养,使他们终生受益。
权威性 所选的百部中外名著,全部来自“新课标”指定必读书目和教育专家的课外推荐书目,这些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小学生的人生之路。
课内外的衔接和互补 在选择书目时,我们还注意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与互补。如课内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丛书中便收入了《红楼梦》,并在阅读指南部分专门对《红楼梦》全书做了详细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而所选的《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则兼顾了阅读的视野,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阅读结构。
兼顾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无论文史哲专著还是文学著作,都应该广泛涉猎。同时还要兼顾古今中外,不仅要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要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高中阶段还要读一些哲学著作和艺术理论著作。在本丛书中,《论语通译》属于文化经典著作,《谈美书简》属于文艺理论和美学的范畴,另外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小说也兼顾了古今中外,《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是中国古典小说,巴金的《家》属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在内容的编写上,每本书增加了简明实用的“阅读指南”和“感悟思考”。
阅读指南 通过对作品全面的介绍,让孩子在阅读时更轻松。如《巴黎圣母院》的导读就介绍了作者雨果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如在《家》的导读中就介绍了觉慧、觉新等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结构。通过这些导读,我们希望一方面能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一扇认识和了解名著的大门,激起他们热爱名著、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能为他们欣赏和阅读名著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感悟思考 丛书中经过精心编写的感悟思考题有的侧重于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意义。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独立思考,在读完全书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阅读名著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相信,《阳光阅读》丛书一定能够成为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中小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
《阳光阅读》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