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堡(卡夫卡经典代表作精装插图版)
内容
编辑推荐

翻译名家经典译本,德语原版直译,珍贵插图,带你走近更真实的卡夫卡。

《城堡》是弗兰茨·卡夫卡三部未竟长篇之一,始写于1922年,该小说篇幅大,也最富有卡夫卡特色,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布洛德甚至称其是“卡夫卡的浮士德”。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城堡》是弗兰茨·卡夫卡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城堡上任,却被拦在门外,为了进入城堡,K与城堡的主管当局展开了漫长的交涉。城堡就位于附近的一座小山上,然而K就是进不去。庞大的官僚机构,森严的等级制度,数不尽的部门和大小官员,堆积如山的文书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直到最后也未能进入。

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寓意深刻,引人深思。该书自初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本版在译者原来所译的基础上重新编辑而成,对照德语原版,经过精心装帧与设计,并配以精选插图,旨在纪念卡夫卡的经典代表作。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译后记

卡夫卡年谱

试读章节

现在,在清新的空气中他清楚地看到了山上城堡的轮廓,到处覆盖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雪衬托出千姿百态,使城堡的轮廓格外分明。山上的雪似乎比这村里少得多,K在村里走起来一点不比昨天在大路上走省劲。这里的雪很厚,一直堆到茅舍的窗户,再往上一点低矮的屋顶上又积满了雪,但是,山上并没有那么多的雪,一切都自由自在地、轻松地显露着,至少从这里看是这样。

总的来说,从这里远处来看,这座城堡是和K的预想一致的。它既不是一座古老的骑士堡,也不是新的豪华建筑,而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有几座两层楼房和许多紧紧挨在一起的低矮的小房子;要不知道这是一座城堡,真会以为它是一座小城呢。K只看见一个塔楼,至于它是住房建筑上的还是教堂上的塔楼,还看不清楚。成群的乌鸦在尖塔周围盘旋。

K的眼睛盯着城堡,继续往前走去,别的什么也不想。可是走近一看,这座城堡使他大失所望,原来它只是一个相当寒碜的小镇,聚集着一片农舍,其特色是,也许所有的房舍都是用石头建造的;但是墙上涂的石灰早已剥落,石头好像也要塌下来的样子。霎时间K想到自己故乡的小镇,它绝不比这个所谓的城堡差。倘若K只是为参观而来,那么跑这么远的路就太不值得了,他要是聪明一点,还不如回到故乡去看看,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他在脑子里把家乡教堂上的尖塔同山上城堡里的那座塔楼作了一番比较。家乡教堂的那座尖塔线条分明,巍然屹立,越往上越尖,宽阔的塔顶砌着红色的砖瓦,是一座人间杰作——谁还能造出更好的来?——而且它比那些低矮的住房有着更高的目的,比黯淡忙碌的日常生活有着更为明朗的蕴含。这里山上唯一可见的塔楼,现在看出是一所住宅的,也许是城堡主建筑物的塔楼,它是一座单调的圆形建筑,有些地方被大发慈悲的常春藤覆盖着,窗户很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有点精神错乱,塔顶有点像阳台,雉堞很不坚固,毫无规则,破碎不堪,像是由哆哆嗦嗦或漫不经心的小孩堆起来的,呈锯齿形映衬在蓝天下。这仿佛是一个患了忧郁症的人,本来理应关在这屋子的最僻静的房间里的,但他却捅破屋顶,蹿了出来,向众人显示。

K又停了下来,仿佛站着他会增添更多判断力似的。可是他受到了干扰。他站立的地方是村里的教堂——它本来只是一间祷告室,为了能够容纳教区的教徒,才扩建成一座仓库似的教堂。教堂后面是一所学校。一座又矮又长的房子兼有临时性和古老的特点,坐落在围着栅栏的园子后面,园子现在则变成了一片雪地。这时候学生正跟着老师走出来,学生在老师周围围了密密匝匝的一层,个个都望着他,七嘴八舌讲个不停,他们说得很快,K一点也听不懂。老师是个小个儿青年,肩膀狭窄,身子挺直,但并不显得可笑,他从老远就已经注视着K了,因为除了他那些学生外,周围就只有K一人。K是外地人,便首先向这个司令官似的小个子打招呼。“您早,先生。”他说。孩子们一下子都不吭声了,也许这位老师喜欢有一刻突然的静默,好有个斟词酌句的准备。“您在看城堡?”他问,语气比K预期的温和得多,但他那种语调表明,仿佛他不赞成K的行为。“是的,”K说,“我对这儿不熟,昨天晚上才到。”——“您不喜欢这城堡?”老师很快就问道。“怎么?”K反问道,稍稍有点诧异,接着以缓和的口气又问了一次:“问我喜不喜欢城堡?您怎么会以为我不喜欢城堡?”——“没有一个外来人喜欢城堡。”老师说。为了避免在这里说出一些不得体的话来,K便改变了话题,问道:“我想,您不认识伯爵吧?”——“不认识。”老师说着,想转身走了。但是K并不死心,又一次问:“怎么?您不认识伯爵?”——“我怎么会认识伯爵?”老师低声说,接着用法语高声加了一句:“请您留意,这里有天真无邪的孩子在呢。”K从这句话里抓住了继续提问的理由:“老师,我改日来拜访您行吗?我要在这里住很长时间,可我现在就已经感到有点寂寞了;我不是农民,大概也不会到城堡里去。”——“农民和城堡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老师说。“也许是吧,”K说,“这都改变不了我的处境。我可以去拜访您吗?”——“我住在天鹅胡同肉铺店老板家。”虽然这只是给了个地址,并不是邀请,可是K却说:“好,我一定来。”老师点点头,领着学生走了,孩子们马上就又叽叽喳喳说开了。不一会儿他们就消失在一条陡峭的小胡同里。

P7-10

序言

《城堡》与卡夫卡

卡夫卡是20世纪最著名的德语小说家之一,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代表作品有《审判》《城堡》《变形记》《在流放地》等。

《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一部小说,与他的其他长篇小说一样,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由卡夫卡的好友布罗德于1926年整理出版。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主人公K是一名土地测量员。他受聘于城堡,经过长途跋涉,在深夜抵达了城堡管辖下的一个村落,却被告知没有合法留宿的许可。为了拿到进入城堡的许可证,K费尽周折,与形形色色的人周旋:客店老板娘、城堡官员的情人、主管机构派来的助手、城堡的信使、村长和他的妻子、学校的教师、饭店的侍女,等等。然而,直到精疲力竭,K也没能进入城堡,尽管,它就屹立在村落附近的山冈上。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奥匈帝国统治末期,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父亲的粗暴与专横,使得卡夫卡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压力与恐惧。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深刻影响着卡夫卡。

卡夫卡的作品通常以小人物为主,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恐慌、挣扎与迷茫,通过一个个看似怪异的人物形象,组合成一幅当时社会的鲜活图景,展现出社会带给人们的不安和矛盾,语言犀利,寓意深刻。

英国诗人奥登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为纪念这位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后记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这位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闻名于世的奥地利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一个梦魇世界,描写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焦虑、烦闷、压抑、孤独、迷惘、荒诞等普遍存在状况,展现了众多扭曲、变形的异化现象,从而成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引起国际文坛的广泛关注。美国作家欧茨把卡夫卡誉为“本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德国作家图霍尔斯基称卡夫卡是“克莱斯特的伟大儿子——但却是独特的。他写出了目前用德语创作的最清晰、最优美的小说”。瑞士作家黑塞称卡夫卡“将永远属于那些将伟大变革的预感创造性地、即使是满怀痛苦地表现出来的精英之列”。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一九○一年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从父命改学法律,一九○六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一九○八年起在一家保险公司供职。卡夫卡一向体弱多病,一九一七年就确诊患了喉结核。他常常因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遂于一九二二年退职,一九二四年卒于维也纳附近克洛斯特新堡的基林疗养院。

卡夫卡在中学时代就喜欢读易卜生、黑贝尔、尼采、斯宾诺莎等作家、哲学家的著作。一九○二年与犹太作家马克斯·布罗德结识,两人终生保持着深厚的真挚友谊。卡夫卡性格孤独、忧郁、内向,爱思索,这样,写作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早在大学时代,卡夫卡就参加了布拉格文学界的一些活动,并开始写作,一九○八年就在杂志上发表散文作品。在保险公司供职的业余时间里,以及在病休期间,他悉心创作,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把他的愤懑、迷惘、绝望统统诉诸笔端。后来,卡夫卡又对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发生兴趣,并受其思想影响。卡夫卡,这位在人世上只活了四十一个春秋的作家,写下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和《美国》(1912—1914)、《诉讼》(又译《审判》,1914—1918)和《城堡》(1921—1922)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以及大量书信、日记、格言、随笔等,总共有三百多万字。但是作家生前发表的只有《一次战斗的描写》中的两篇、《观察》、《司炉》、《美国》中的第一章、《判决》、《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还不及他短篇叙事作品的一半,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均未发表。卡夫卡去世前留下遗嘱,要求挚友布罗德销毁他所有未发表的手稿,已经发表的作品也禁止再版。但布罗德违背他的嘱托,在作家身后整理出版了亡友所有著作,为保存和传播卡夫卡的文学遗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卡夫卡生前,其作品影响不大,这与他几部长篇小说当时还未为人所知不无关系。二次大战以后卡夫卡被重新发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人们在卡夫卡作品中所表现的孤独感、恐惧和绝望中看到了自己生存状态的尴尬和荒诞,因此卡夫卡的阐释者蜂起,出现了一股卡夫卡热。一九六三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卡夫卡国际研讨会上,东西方学者就卡夫卡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次会议对“卡夫卡热”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卡夫卡作品中那种细节的真实和总体的荒诞,及其寓意和象征结构给研究者留下了许多难点,很难给予确切的阐释,造成了作品的多义性。同卡夫卡的其他重要作品一样,《城堡》也是一座迷宫,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城堡》的阐释,较早出现的,而且影响较大的有两大流派:宗教学派和心理学派。

一些批评家把城堡视为上帝的仁慈所在地,K不屈不挠地寻求进入城堡之路,以求得灵魂的拯救。但是他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上帝的仁慈是无法由人随心所欲地达到和强行取得的,最后K离开人世时才得到补偿。因此认为《城堡》是一则宗教寓言,是现代的《天路历程》。

心理分析学派根据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论来看待卡夫卡同他父亲之间极其紧张的关系,认为城堡的绝对权威,犹如《审判》中的法庭一样,都是父亲形象的象征。K想进入城堡,而城堡始终将其拒之门外,这反映了父子关系的对立。

对以上两种相当流行的观点,已有不少批评家提出异议。对于宗教学派,不少批评家指出,从卡夫卡的作品和日记中都找不到他信仰上帝的证据,至于犹太教,作家只是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才参加过一个犹太教派。奥地利批评家海因茨·波里策批评马克斯·布罗德在《城堡》第一版后记中“把城堡的统治直接同慈悲这个宗教概念联系起来”的论点,为那些“想在这部作品中寻找宗教的和其他的象征,并给予神学的解释来理解卡夫卡的幻想”的批评家开了一个先例,布罗德“将艺术的图像直接翻译成神学的、哲学的和心理学的语言”的做法,必然会使其“艺术价值变得平淡”。对于心理学派的观点,波里策指出,卡夫卡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认识父子关系的,“像《变形记》这样的中篇小说则把俄狄浦斯的境况——儿子在家庭和父亲面前的地位——变成文学形象”,但是“卡夫卡及其作品的意义决不在于它们可以让人以心理分析学的术语来加以论证的,而是在于,它们在危机的基础上和危机的形势中证实了弗洛伊德的认识”。

除此之外,还有以实证论、现象学、“新批评”、存在主义、社会学等方法来解释《城堡》的,如有些批评家认为: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排犹主义,《城堡》中所展示的悲剧性因素反映了犹太人的处境——无法为当时的社会所容纳,小说是犹太人寻求家园的寓言式表达。

……  这一切是多么荒诞无稽!但是卡夫卡并不是为了写荒诞而写荒诞,荒诞只不过是作品的外壳,通过荒诞的表象揭示的是社会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商品形式的奥妙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以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为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自己的劳动产品所支配,自己的产品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客观矛盾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化、冷漠化和孤立化,这是异化现象的本质。这样,我们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看到父亲判决儿子投河自尽,看到人一觉醒来变成了甲虫,看到设在阁楼上的法庭在审讯一个并没有罪的人,看到城堡里重重叠叠的官僚机构整天在忙个不停……这些荒诞现象正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人的异化的反映。卡夫卡本人虽然没有使用“异化”的概念,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固有现象是意识到了。他曾说过:“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卡夫卡,这位目光锐利的作家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异化现象,描写了现存社会关系的野蛮和不人道,虽然他并不了解产生这个弊病的原因,更找不到消除这个弊病的途径,正如K找不到进入城堡的途径一样。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所产生的荒诞只会使人们感到困惑和痛苦,而卡夫卡用荒诞创造的梦魇世界却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

这座神秘莫测的城堡真是难以说尽,而且是常说常新。

韩耀成

书评(媒体评论)

“卡夫卡……将一则极为平庸的故事(有个男人无法得到原先被承诺的职位,也就是《城堡》的故事)变成神话,变成史诗,变成前所未见的美。”

——米兰·昆德拉

“我15岁时第一次接触卡夫卡的作品《城堡》,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经典巨作,带给我极大的触动,卡夫卡在书中描绘的世界既真实又虚幻,将我的心灵和灵魂同时割裂成两部分。”

——村上村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堡(卡夫卡经典代表作精装插图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弗兰茨·卡夫卡
译者 韩耀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376287
开本 32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6148175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