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悟乒乓--一个业余球迷的视角与认知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曾汉中通过这本《感悟乒乓--一个业余球迷的视角与认知》相对系统完整的表述,能与球友们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见解,知道乒坛中有这么一家之言,有这么一块“抛砖”,通过探讨切磋,激发不同见解的交流碰撞,从而“引”来更多的美“玉”,以达到拓展思路、深化认识的目的。

内容推荐

曾汉中著的《感悟乒乓--一个业余球迷的视角与认知》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在打球时总结打球过程中的心得感悟,他与读者分享对由乒乓球运动引发的各方面的认识理解与内心感受。他把这些理解与感受撰成文字,以自己的体验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乒乓球运动,以推广健身理念,提倡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把运动与文化结合在一起。

目录

我与乒乓:其路修远其乐陶陶

乒乓球:最平民化和可持续的体育运动

缘结乒乓 快乐健康

控制型打法:业余选手特有的印记与风格

认识节奏 驾驭节奏

决定球员实力水平、影响临场发挥的要素有哪些

力量与变化:终极制胜的法宝(一)

力量与变化:终极制胜的法宝(二)

力量与变化:终极制胜的法宝(三)

战中练和练为战——说说训练与实战的关系

适应能力:实力水平的重要构成和体现

突破瓶颈:练·学·悟

意在球先——乒乓球意识琐谈

推挡:攻防兼备的直拍利器

另一种较量——心理素质杂谈

输赢那些事儿

取势得分 我有巧招

做老实人≠打老实球

说说我们的球友会

烧拍:只为冥冥之中那一把

爱恨长胶

业余与专业:尺短寸长话异同

老树春深更著花——观李佼战胜朱雨玲一役有感

试读章节

到了三年级,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一鸣惊人,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有一部纪录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乒乓健儿夺取冠军的全过程,特别是庄则栋潇洒有力的反手攻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乒乓球成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体坛上为数不多叫得响的项目,更激起国人打乒乓的极大热情。我所在的实验小学以年段为单位,分别举办乒乓球赛。那时打过乒乓球的同学很少,我理所当然入选了班队。

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希望为班级争得荣誉。不料结局却很惨,只打了一场球,就稀里糊涂被淘汰了,完全找不着北。我前半辈子唯一的一次正式比赛,就这么以失败告终。以后学校再没举办过这样的比赛,我也没了再争取表现的机会。过后不久,学校组建了一支校队,自然是名落孙山。看着那些幸运儿在一排墨绿的球台上练球时,万分眼馋。

打那以后,打球的机会渐渐少了。现在想来,大概是乒乓热已经慢慢退去,球台、球伴也难找,还有就是迷上了看小说,一有时间就捧着大部头看,很快把眼睛给看近视了。

再往后,就是“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上大学,工作后又经历了几次调动。这期间,只要有条件逮着机会,总会拿起球拍打。虽然断断续续,倒也没有中断过。记得插队时闲来无聊,我们也曾在队里养猪的大猪圈里,拆下门板当球桌,打得不亦乐乎。年轻时,对各种运动都感兴趣,打过羽毛球、篮球、排球,并没有特别青睐乒乓球,就是作为一种好玩的运动玩玩而已。

平心而论,在乒乓球上我自小没有什么天分,甚至可以说有点驽钝。撇开那次年段赛不说,印象深刻的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曾和弟弟大战一整晚,最后才勉强赢了一局。下乡时的门板之战,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观战者为弱势一方的加油声中,总算赢了对手一局,挽回点面子。

1986年,我调到统战部工作,从此落地生根直到退休。民盟市委会机关的陈耀中是个乒乓迷,和我一见如故。在他的鼓动下,我向部机关工会提出购买一张乒乓球桌,活跃干部职工业余生活,得到了支持。从此,我第一次拥有一张自家的球台,不用再费尽心思到处找场地,约球伴,球桌就像一块大磁石,把本单位和附近的球迷都吸引过来了,每天都可以享用乒乓大餐。所以,最后一次调动工作,不仅是我人生重大转折,也是乒乓生涯的重大转折。

打那以后,打球便成了业余生活的重头戏。那时应酬少,下班后就打球,每星期大概有四、五天泡在球桌边,每天都打上两三个小时。也亏得家人的理解支持,家务事、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教育,妻子差不多全包了,和父母一起住,也有许多照应,乐得当个甩手掌柜。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还处于打球的初级阶段,懵懵懂懂,混沌无知。每天打得热火朝天,为的只是争个胜负输赢,完全没有章法,只是凭感觉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当然,什么事都架不住热爱加勤奋,日子长了,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打法,不规范,却实用。慢慢的,在常打的球友中开始冒尖了,原先陈耀中稍好于我,变成我稍占上风。耀中兄就鼓励我,要走出单位门,多和不熟悉的球友交流切磋,才能更快提高水平。我没有听进去,何苦要放着便利自找麻烦呢?只要有球打,也不一定非得追求水平有多高吧。

还是人算不如天算。几年后为了给干部职工谋点福利,单位把乒乓球室出租给一家公司,搞点创收。这下子没球打了,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似的。原来这球瘾也和烟瘾、酒瘾一样,一旦上瘾就很难戒除。那时社会上还没有营业性球馆,只得和一帮子球友结伴,到处找有球桌的单位蹭球打。

P2-4

序言

乒乓球是老少成宜、非常适合国人开展的一项体育运动,既有对抗性,又有趣味性,很容易让人身陷其中难以自拔。很不幸也很幸运,我就是这身陷其中者之一。二十多年来,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它,一天不打球,浑身不自在。因而退休后想给自己找点活儿干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了要写写它。

当然不是谈技术,写教科书。作为一个纯业余出身的球迷,显然没有揽这瓷器活的金刚钻,况且已经有了那么多关于乒乓球技术与训练的书籍。我想,如果换个角度,把打球过程中的心得感悟写出来,用自己比较熟悉的表达方式来谈对乒乓球的认识理解和内心感受,切入点和着眼点就不一样了,可能更符合自己的实际。

在乒乓球运动中,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致胜因素。但在具备一定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之后,对乒乓球的认识理解程度,往往就成为同等条件下决定胜负的关键。在我看来,这种对球的认识理解,源于对乒乓球运动规律的把握,是乒乓球意识的一种体现。它涉及赛事策略的制定、技战术的使用和调整、场上局势的把握和控制、复杂状态下处理球的分寸拿捏、心理情绪的调适掌控,甚至还包括了有意识强化自己的技战术特点、引领自己的技战术发展方向等等。它不像技术那样有形、看得见,却像一只无形的手悄悄引导着、左右着场上局势的走向和变化。我们有时很容易把一个人的实力简单直观地和他的技术水平划等号,却忽视了对球的认识理解这样的非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它就像个隐身的领航员,可以让球员在现有技术水平上或锦上添花、相得益彰,或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成为一个人的软实力。作为业余爱好者,如果能在长年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是完全可以反作用于指导技术水平的发挥,进而提升自己的整体实战水平的。

要提高这样的认识水平,一方面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不断增强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还得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下点场外功夫去学习揣摩研究,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这两方面,我都认真践行并获益匪浅。前些年,我开始坚持每打完一场球就做笔记,截取最近一个整数时间段1800天统计,含比赛一共打了1248场球,平均每星期打了将近4.86场。这样高的频率,自己也始料不及。此外,早几年忙里偷闲,还曾选取感受较深的几个方面,写了几篇心得短文在有关乒乓网站上登载,得到一些网友的认可,评价还不错。

倾心的投入,源于发自心底的兴趣和热爱。乒乓球的激烈对抗和它的复杂多变,让我既享受竞技流汗的运动快乐,又收获探究事理、感知真谛的思考快乐,是身心内外的双重快乐。——写作,便是这样快乐的延伸,对我来说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首先是总结。回望来路,盘点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所思所得,把以前比较零散琐碎、若隐若现的一些想法连缀起来,使之条理化、明晰化。这个过程,既有绞尽脑汁的艰辛,也有文思泉涌的喜悦,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提高,通过总结思考、自我审视并诉诸文字,在某些方面对球的认识理解更加清晰又有所深化,应用到实战中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算是额外的收获吧。

再者说,这样的总结也是对多年投入的一个回报,就像有人跌倒了也要抓把沙子再爬起来一样,多少年来,在付出大量心血执著地浇灌这棵乒乓独苗后,让它开朵小花、结个小果,也是对耕耘者莫大的慰藉。

其次是分享。在中国,会打球的人太多了,一个球为什么要这样打而不那样打,各人见仁见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平时的交流,由于时间、语境的限制,各自的叙述表达往往不完整、不充分,沟通起来不是很顺畅。我的想法是,通过这本小书相对系统完整的表述,能与球友们分享自己的一些看法见解,知道乒坛中有这么一家之言,有这么一块“抛砖”,通过探讨切磋,激发不同见解的交流碰撞,从而“引”来更多的美“玉”,以达到拓展思路、深化认识的目的,这是笔者十分期待的。如果能提供借鉴参考,读后能有所启迪收益,更是笔者所乐见的。

当然,自己的局限显而易见。这里面既有因为缺乏正规训练和对乒乓球的技术、原理学习不深不透而存在的不足,也有囿于自己的打法特点、技术水平而带来的视角和认知上的局限,还受限于所接触球友的范围及其风格水平,认识不到位、似是而非、主观偏颇肯定在所难免,恳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在体裁和内容上,恐怕也欠缺科学性、系统性,随心所至,跟着感觉走,凡是和乒乓球相关的东西,自己都关注,忍不住要评论一番,难免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篇章之间为了叙述表达的完整,内容不免有些交叉重复,还望读者理解、谅解。

两年的“作(坐)家”生涯,日子过得格外快,也格外充实满足。白天用键盘、傍晚用球拍,都在和这可人的小球儿对话。浸淫其中,真是如饮甘醇,如沐春风。前几天,刚好看到钢琴家傅聪的一段话,我觉得再没有比它更能准确表达我内心对乒乓球的感受了。傅聪说:“大多数人,也许一生都无法体会到我每天在音乐中享受到的快乐,这个世界难以进入,更难以脱开,因为它太美、太迷人了,这种乐趣难以描述,我只能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来形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悟乒乓--一个业余球迷的视角与认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汉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007906
开本 32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6164725
中图分类号 G846-4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10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