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奢侈的闲情(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奢侈的闲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著名电视策划人、明史研究专家苗棣先生年轻时代文字首次结集出版。这些文字寓史于俗,观沧桑之变,发兴亡之叹,嬉笑怒骂中暗藏犀利。其中的中篇故事巧妙借用“和氏璧”传说,匠心独运的营造,具有别样的气度和韵味,摇曳多姿,触动人心,充分显示了作者年轻时代文字上的才情。

作者风华正茂之时的闲情文字,适合这个时代抵抗外界喧嚣、内心安静的人深夜阅读。

内容推荐

《奢侈的闲情》是苗棣先生的自选随笔集。全书分为两辑:辑一散文篇,收录了作者20篇文史杂论,兴之所至,新论频出;辑二的《爻》以通俗笔调写旧典故,荒诞不经处尽显动人。入选文章均完成于作者青年时期。在风华正茂之时,读不着边际的闲书,写不着边际的闲文,故名“奢侈的闲情”。

目录

辑一

 关于“无书不读”

 “吃”书

 龙子龙孙情结

 古建筑之“魂”

 矛·戈·戟

 干旱的梦魇

 “皇太×”

 恋足癖与《香莲品藻》

 一桩奇案,一部奇书

 多一些宽容

 民间的情歌

 “马前泼水”的故事

 大观园里的小食堂

 马屁致祸

 奢侈的“闲情”

 误读的悲剧和喜剧

 死要面子

 《圆圆曲》与吴梅村

 称谓的变迁

 O,蟑螂!

辑二

 爻

试读章节

关于“无书不读”

我的老家是冀中的一个小县,历史上很少有名人出现。一直到了清代中叶,才算出了两位颇有名气的人物。一个是京戏《盗御马》里那位“河间府为寨主坐地分赃”的窦尔墩——名头虽然不小,但毕竟是草莽英雄,正史无征;另一位则是担任过《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昀先生,那可就是货真价实的大名人了。

家乡的父老们都很为自己有过一位大学问家的同乡而自豪,因而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故事中都很尊敬地称他的表字,叫他纪晓岚先生。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乾隆问纪晓岚读过什么书。他答道:“无书不读。”回家后告诉妻子,妻子说:“三百年的‘皇历’你可读过?”晓岚先生于是连夜攻读“皇历”。翌日,乾隆果然问到他可曾读过三百年的“皇历”,他自是滔滔背诵不绝。乾隆真被震住了。

民间传说毕竟是民间传说,历史上的纪昀大概总会有些书没有读过。但他读的书的确多。由他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共收书目提要10254种,其中大部分他是应该阅读过或至少浏览过的。而那些被当时的学界所鄙夷,不为“四库”收录的小说、戏曲等类书籍,他同样读了不少,这从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可以看出来。据记载,他还作过一副开玩笑的对联,下联竟是“潘金莲大闹葡萄架”。显然,对于被当局禁了又禁、被有些人当作洪水猛兽般的《金瓶梅》,他也相当熟悉。如果不是简单地把“无书不读”当作一个量的规定,而是看作一种读书的态度,那么我的那位先乡贤应该是很当得起这四个字的。

作为一种读书态度,“无书不读”应该包含着两个要点:一是读得多,恪守“读书破万卷”的古训;二是读得杂,坚信“开卷有益”的格言。但如果只是为了有益,大概还是难以做到“无书不读”。

在古代众多的关于读书的掌故中,我最不欣赏的就是那个“头悬梁,锥刺股”。在那里,读书成为一种极其痛苦的体验,没有快意,没有美感。尽管有不少人大为赞扬那“刻苦”的精神,但就读书而论,“悬梁刺股”只能算是一种等而下之者的境界。何况,此法的发明者苏秦,在历史上又是一个半是政治家、半是小丑的人物,给人留下的实在没有什么好印象。

刻苦的读书者大多怀有极端功利主义目的,或为求功名,或为正心术。这样的人读书自然不会太杂,而且通常也不会太多。读书多的偏偏是那些不怎么看重功利,因而绝不至于为了念书而给自己上刑的人。当然,这些人读的书往往也杂。对于他们,读书更主要的是一种嗜好,一种高级娱乐,一种精神享受,所以才会漫无目标,才会不求甚解,才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就不再仅仅是长知识、解疑难、受教育的途径,而是大大艺术化了,成了审美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书不读”很潇洒。但太潇洒了,也容易招来非议。在旧式正统教育中,学生是绝对禁止读圣贤经典以外的“闲书”的,触犯了戒律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大观园里的林妹妹不过念了几句《西厢记》和《牡丹亭》,也只好老老实实地聆听宝姐姐那一番“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的教训。当然,书塾先生们还是可以读一点“闲书”的,而薛宝钗如果没读过《西厢记》,大概也不可能对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酒令那么敏感。原来有些事情,我做得,你做不得;也有些,做得,却说不得。世上本来就有着许多特别的规矩,读书自然也是一样。

P2-5

序言

那时候,许多青年都有过一个文学梦,我也有过。

大概是1979年,我虽然已经二十大几,却才刚刚在人民大学历史系读大一。当时功课并不繁重,有许多时间阅读各类书籍,最多的还是文学。也记不清是什么事情引起了念头,就以当年插队时的生活为背景写了一篇《阿花》,因为篇幅很短,差不多一天之内就写成了。这与几年后写《爻》的情况大不相同,后者用去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写得辛苦;写成后送给几位友人读,大家读着也辛苦。

再加上后来带点玩笑意味的《圣人》,就是到目前为止我写过的全部虚构类作品了。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写这几篇东西,几乎完全没有功利的意识,纯粹是为了好玩儿。觉得能够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的某种态度,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当然也想与人分享,但那时候还没有发达的网络,读过的只有极少数的朋友。只有《爻》曾经寄给过某个很高大上的纯文学杂志,初审还颇受好评,编辑来信让我静待佳音。但后来说是主编那边觉得不合其风格还是怎么着,总之不能用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用电脑,学习五笔字型输人,敝帚自珍,就把原来的手稿都打成了电子版,这几篇东西才得以保留至今,朋友间传递起来也方便了。

于是才有深圳梁由之先生和北京张万文先生谬加青眼,并把这几篇旧作收入到由他们主编的丛书里,就有了现在这样一个小册子。为了篇幅上能稍显充实,还从我上世纪90年代写的一些文史随笔中选出几篇加入,风格上不免杂乱,现在的书题《奢侈的闲情》也是得之于其中的一篇。

在那篇说到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的文章里,我觉得号称闲情大师的李渔,其实一辈子也没有闲过几时。“背负着沉重的骂名,或许还有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去寻找生活中的闲情,生活中的诗意。这闲情对于他,实在是太奢侈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在风华正茂之时,读了那么多不着边际的闲书,还写了许多不着边际的闲文,又何尝不是一种奢侈?但无论如何,这些文字毕竟记录着那些年自己的心路历程,也算对于一个时代的另类文献。此次出版,不做任何修订,我希望能够以其记录的真诚,求得读者的些许共鸣。

2015年11月13日

苗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奢侈的闲情(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苗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19976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9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6049241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8
15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4: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