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兰河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选择1947年寰星书店版作为底本,不按今天的汉语规范擅自改动,尽可能地保留和重现原著风华。

这是一个特别饱满、丰富,具有诚意的全新版本。即使是萧红的资深读者,依然能够体会到极大的新鲜感;那些以前不了解萧红的读者更应该阅读了,也许有的地方、有的表述让您诧异,但无可否认,这是一部庄严而有光芒的作品。

内容推荐

文学大师萧红重要的代表作。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包括七章和尾声,既各自独立成篇,又构成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

《呼兰河传》是让人震惊,甚至肃然起敬的作品。在形式上,它并非鸿篇巨制,却承载着鸿篇巨制的精神容量。远非“故乡的回忆”或者“童年的回忆”,所能概括。

它写出了人世间的欢喜与悲哀,热闹与寂寞,丰富与单调,温暖与苍凉,挣扎与沉沦,坚韧与脆弱,等等。蕴涵着一种广大的情怀,并具有深切的生命体验。

书中一些地方自然地运用了诗化的语言。

《呼兰河传》目前尚未发现作者手迹,zui早刊登的香港报纸也已残损,故20世纪40年代的几个早期版本弥足珍贵,其中标注有“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初版”的“寰星书店(总店上海,分店武昌)刊”本,颇为精善。

此次出版,即采用了“寰星版”作为底本,并遵照原版风貌,不按今天的“规范”进行改动,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恢复经典之味道。

为突出特色与价值,这个版本进行了全面创新,并收入“烁·红太阳”经典书系,可称之为“红太阳版”。希望“《呼兰河传》红太阳版”的出版,是一种文学精神、一种信仰的传播——

我们需要有热量、有光芒的书。

目录

萧红为什么“红”

大地,苍生,无尽的爱与伤

——《呼兰河传》导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经典,为你而做

——策划后记

【特别收录】1947年寰星版《呼兰河传》影印

扉页

第七章

尾声

版权页

试读章节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Tfk.&.~Pl。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I:Zl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竞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那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希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明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个叫做东二道,一个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

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做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学。

这两个学校,名目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也不过那叫做农业学校的,到了秋天把蚕用油炒起来,教员们大吃几顿就是了。

那叫做高等小学的,没有蚕吃,那里边的学生的确比农业学校的学生长的高,农业学生开头是念“人、手、足、刀、尺”,顶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那高等小学的学生却不同了,吹着洋号,竞有二十四岁的,在乡下私学馆里已经教了四五年的书了,现在才来上高等小学,也有的在粮站里当了二年的管账先生的现在也来上学了。P3-4

序言

萧红为什么“红”?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

我们说,重新发现萧红、认识萧红以及评价萧红,这样的时代到来了。

“复兴萧红”的时代到来了。

“新红学’’

13新的“红学”已经出现。

这门“红学”主要研究萧红及其作品。

萧红(1911.6.1~1942.1.22),不到31年的生命历程,仅仅9年的创作时间,却奉献出至少5部不朽的文学经典——《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以上小说),以及《回忆鲁迅先生》(散文)。

当代重要的女作家迟子建,充满敬意地说:“我心目中的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作家。”并且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两位女作家是最纯粹和不可替代的,一位是张爱玲,另一位便是萧红了。她的《呼兰河传》计人百读不厌。”

文学大师王蒙在参观萧红故居时感慨:“萧红的作品我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印象非常深刻。萧红……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她活着的时候备受鲁迅的推崇,去世后引起了人们的无限怀念。现在她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颇受关注的作家阎连科近乎谦卑地表示:“面对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以及面对鲁迅和萧红的小说时,我会有一种汗颜和羞愧,会有一种小丑在大师面前跳舞的献丑感。”

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Howard Goldhlat(葛浩文),从《呼兰河传》开始中国现当代汉语文学的翻译事业,他最热爱的中国作家是萧红和莫言。

目前关于萧红的传记超过70本,电影也一部接一部地上映,这些都还只是开始。与她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相比,她的文学世界是更值得重视的,甚至可以说是她真正的“生命”,是“新红学”的核心和基础。

萧红清醒地指出:“作家的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正是因为她的启蒙立场与悲悯情怀,以及独特的文体创造——小说散文化、散文小说化,乃至如著名评论家林贤治所指出的“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使她的文学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她不会是一闪而过的彗星。

“新红学”正方兴未艾,这是中国的光荣,也是文学的光荣。

后记

呼兰河/你是中国北方的河/

更是浓缩的人类命运之河/情感之河/

你在土地上流淌/也在我们的心灵上流淌/

带着我们的爱/永远流淌

2013年10月第一次读到《呼兰河传》,感动不已,激动不已。没有想到,一本如此朴素、甚至被遗忘被忽视的书,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那是最高贵的文学精神,类似宗教的博大、柔软之爱。

有人说,经典是对人类与大地的神性普照,末学深以为然。《呼兰河传》就是这样的纯粹经典。职责所在,遂发心奉献一个与其价值相匹配的、焕然一新的版本,不仅告慰萧红的灵魂,更希望给这个时代、给许多的心灵,予以力所能及的积极影响。祈愿把经典做得美丽一些,经典一些,感召大家都来亲近经典,热爱经典;乃至我们将来自己也创造经典,成为经典。此为缘起。

三年过去,正常的10本书也做出来了,末学就只推出这么一本书,无怨无悔。没有萧红的天才,只有对经典的恭敬,只有真诚和努力。愿意付出黄金般的时间,首先当然是因为《呼兰河传》是值得的。其次,特别感恩领导石总的宽容一一宽容几乎是和理想一样重要的美德。海阔天空,一个足够大的事业平台太重要了。

是极其众多的力量促成了这本书的问世,有的老师署名了,有的没有;有的因缘点到了,有的一言难尽,甚至感慨万分、热泪长流!感恩所有合作的老师,耐心宽容末学这“拖延症患者”。萧红纪念馆的葛洪伟主任,曾提供大力支持,也咨询过萧红侄子张抗老师。章海宁老师是“红学”专家、版本专家,从他的研究中末学也有受益。包括那些赞誉萧红和《呼兰河传》的著名作家、学者,使用了他们的名号和评论,未能一一打招呼,都是心怀感恩的。

“烁·红太阳”经典书系即以《呼兰河传》作为起点,此书系将坚持经典品质,坚持高尚风格,坚持人文关怀,坚持革新与创造。上达天道。下接地气。并不都是文学,也可能选择从未出版过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形式其实就是内容),都必须苦心孤诣。为了解放创造力,没有很多的限制和束缚。开个不像玩笑的玩笑,就是像外星人一样做书,不按常理出牌,天马行空,做使命所赋予的,做灵魂最需要的。金灿灿光芒涌人,坦荡荡脚底生风。做经典,读经典,大乐。 深深感恩,让‘《呼兰河传》红太阳版”得以呈现的一切!!! 愿所有读者,见书欢喜,在阅读中获得灵性与情操的升华!!!

冈仁普智(谢黎平)

2016年深秋,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她(萧红)跟张爱玲比的话,她更加的健康,更加的大方,而且有一种悲悯感。萧红的语调特别美,她的语言有淡淡的反讽,她那个反讽,你不觉得是对那些愚昧的人的讽刺,我感觉不是,她带着—种温情。

一格非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著名评论家林贤治

假如说有一个匿名的作者给我寄一份《呼兰河传》,我依然惊为天人。萧红这个作家有多厉害?从这就能够看得出来。她对当代的作家,也仍然有非常大的启示。

——著名编辑家、评论家李敬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兰河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林曦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104867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2016121881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8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1: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