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流淌的人文情怀--近现代名人墨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打开李勇、闫巍编著的这本《流淌的人文情怀--近现代名人墨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带有时代沧桑感的墨迹,一幅字,也许就是那个人的人生缩影,背后是引人遐想的、多姿多彩的人生传奇。

本书介绍的近现代名人有:徐世昌、宋小濂、傅增湘、周谷城、黄华、郁风、汪曾祺、谢晋、范用、张贤亮、邓林等,洋洋几十人,既有文人墨客、国学泰斗,也有学者、商界名流,还有翰林总统和当代大臣等,整本书像一个大海,汇集了众多溪流,淙淙流淌,穿岩越涧,汇聚一起。

内容推荐

《流淌的人文情怀--近现代名人墨记》以作者李勇、闫巍多年精心收集的近现代五十八位名人的手札、书法、绘画等墨迹为依托,按名人的出生年月先后排序,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这些名人的卓然才情和心路历程,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录的许多名人本身就是著名书法家、艺术家或作家,其书札、手迹笔墨隽秀,如行云流水,极具书卷气,这些艺术精品不仅补白了历史,也忠实地记录了这些大家的学养、建树和浩然之气。本书史料丰富、引人入胜,既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具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阅读。

目录

序一(张笑天)

序二(徐善循)

徐世昌(1855—1939):翰林总统书画大家

宋小濂(1860—1926):“吉林三杰”之一诗人外交家爱国者

严 修(1860一1929):南开校父

徐鼐霖(1865—1940):学养深厚、德政兼备的省长

傅增湘(1872—1949):教育总长藏书家书法家

邹梦禅(1905—1986):书坛名宿

周谷城(1898—1996):历史学家教育家

李何林(1904—1988):鲁迅博物馆首任馆长

齐燕铭(1907—1978):国务院副秘书长书法家收藏家

陈伯吹(1906—1997):儿童文学作家

张兆和(1910—2003):现代女作家沈从文夫人

王利器(1912—1998):著述宏富的学者

郑天翔(1914—2013):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郁 风(1916—2007):女画家黄苗子夫人

碧 野(1916—2008):现代作家散文家

吴阶平(1917—2011):医学科学家

曾敏之(1917—2015):香港作家联合会首届会长著名报人

张瑞芳(1918—2012):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

吴文俊(1919—  ):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田家炳(1919—  ):爱国重教的企业家慈善家

吴丈蜀(1919—2006):学者书法家

许士杰(1920—1991):海南省委首任书记

汪曾祺(192—1997):作家戏剧家

孙其峰(1920—  ):美术教育家书画家

罗 孚(1921—2014):传奇报人作家香港文学界的伯乐

高式熊(1921—  ):书法篆刻家

舒 芜(1922—2009):能诗能文亦多争议的学者

绿 原(1922—2009):新诗人

吴小如(1922—2014):多面大家卓越学者

贺友直(1922—  ):连环画大家

李慎之(1923—2003):国际问题专家社会学家

谢 晋(1923—2008):导演艺术家

姜东舒(1923—2008):书法家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

范 用(1923—2010):编辑家出版家

屠 岸(1923—  ):诗人翻译家

王伯敏(1924—2013):著述等身的美术史大家

陈天然(1926—  ):“鲁迅版画奖”获得者

刘 征(1926—  ):诗人书法家

汤一介(1927—2014):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哲学家

高 狄(1927—  ):沉静的文人深邃的思想者

吕国璋(1927—  ):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书法家

欧阳中石(1928— ):我国首位书法博士生导师

褚时健(1928—  ):烟草大王甜橙大王

刘恪山(1931—2013):中国少先队队徽设计者

李国文(1930—  ):作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玛拉沁夫(1930— ):民族文学家

戈 沙(1931—  ):俄罗斯族画家

王永志(193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邵华泽(1933—  ):书法家将军原《人民日报》社社长

邵燕祥(1933—  ):当代诗人杂文家

苏 适(1935—  ):书法家

张贤亮(1936—2014):作家企业家收藏家

刘炳森(1937—2005):刘体隶书的创始人

戴厚英(1938—1996):英年罹难的女作家

范 曾(1938一  ):书画家

周思聪(1939—1996):真正的艺术家

邓 林(1941—  ):画家邓小平长女

张 森(1942—  ):海上书法家

后记

试读章节

邹梦禅(1905-1986)

书坛名宿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题字是时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的邹梦禅在著名的碑帖《石门颂》和《桐柏庙碑》中选的“辞海”二字,以“双钩向拓,,而成印在封面和书脊上的,从此,邹梦禅声名鹊起,而当时邹梦禅只有30多岁1

1924年,邹梦禅中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学业而进入浙江图书馆工作,任目录员。浙江图书馆与著名的西泠印社相邻,邹梦禅在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的介绍下,成为西泠印社的早期会员之一。然而,邹梦禅一生坎坷,尤其是1958年被下放到边远的甘肃省小城山丹县,直到1978年平反昭雪,长达20年之久。图1是邹梦禅的一通手札,其内容与下放的山丹县有关。

士模老兄嫂夫人台前:

二十一日惠信收悉。关于寻找档案一事,截至目前,由我个人咨询有关山丹县的各单位情况反映大致是被毁失了。据最近接第四女婿李筑基(山丹县人民医院医生)来信说:他曾去落实政策办公室询问过,据说对我落实政策的时候没有用过档案等云云。于此可见我的档案早被毁灭。如果如属实情,则已成为无档之案了。然而不论如何,事情总得要办的。我想区教育局去信到山丹总得有个回音,目前一线希望,就看教育局有否接到山丹县确实消息和韩同志意见,深望老兄就地探询为托。山丹与上海同属党的领导,我看也可无档落实的。

八三年即将过去,人们正向八四年迈步。西泠印社八四年的年画已发行,其中有我的1/3张扇形上写字屏幅,今天交邮寄到光明中学(因较大的开张不好单寄)请顺便向韩晓宪同志索要以供补壁之需吧。余容后详。祝

全家安康

邹梦禅的这通手札用钢笔写在一页红格纸上,是写给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上海光明中学教师高士模(1913—2009,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堂弟)的复信,信的前半部分主要谈的是自己的档案在山丹县遗失的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那个动荡年代的失望和无奈,但仍寄一线希望:“目前一线希望,就看教育局有否接到山丹县确实消息和韩同志意见。深望老兄就地探询为托。山丹与上海同属党的领导,我看也可无档落实的。”足见邹梦禅对找寻档案的急切心情。信的后半部分主要说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被西泠印社印在1984年的年画上发行,寄给高士模补壁,并祝全家安康。可见邹梦禅与高士模一家的亲密关系。信写到此,刚好用完一页稿纸,字体清秀、筋骨硬朗,又气血灵动,有唐人楷书和王赵行书的风范。其实,邹梦禅的硬笔书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风靡上海滩,1955年,上海福禄寿字帖纸品社就出版了邹梦禅的《三体钢笔字帖》,这是我国较早的探索钢笔书写技艺的普及性字帖,曾先后修订过五版,印数达15万册,影响极大。后来又有邹梦禅的《正体钢笔字》出版,被称为现代硬笔书法的发源之一。

邹梦禅的书法根底得益于家教,其祖父邹恂是位教书先生,其父邹吉臣是浙江瑞安的名士。邹梦禅5岁时祖父便以《毛诗》《左传》启蒙,7岁授以《说文解字》,并开始练习书法,临写楷书,后由父亲的督教笔法,揣摩永字八法,日习500字,而后又学《石鼓文》《泰山石刻》《石门颂》《兰亭序》《圣教序》等,日临千字数年不缀。中学毕业到浙江图书馆“半工半读”,从事语言文字和古典文学研究,得到国学大师章太炎、理学家马一浮、老庄学者马叙伦、版本学者单不庵及书画大家张宗祥等人的指导,其金石考证、书法篆刻等诸艺大进。1929年,邹梦禅通过考试进入杭州中华书局,参加《辞海》的编辑工作,后又随中华书局到上海,凭“双钩向拓”《辞海》出名后,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封面题字成了邹梦禅的专属,同时邹梦禅还兼任中华书局开办的书法函授学校教师,且出版了《梦禅印存》《梦禅台印集》等印谱。抗战爆发后,邹梦禅与唐云、白蕉、邓散木等积极参与“杯水书画义卖展览会”。后来,邹梦禅失去了在中华书局的工作,去上海光夏中学教书。新中国成立初期邹梦禅在上海光明中学任语文教研组组长,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甘肃省山丹县伍奇镇汪庄村。有一年县里办《山丹简报》,很多人题写了报头字,县委书记都不满意,在县广播站工作的邹梦禅女儿把这事告诉了他,邹梦禅用四种字体写了《山丹简报》报头,县委书记很满意,因此调邹梦禅到县印刷厂排版,后又调到县手联社刻字社刻字,每月能领到36元工资。在山丹县,邹梦禅得到了当地干部、老乡的爱护。在艰苦的环境中邹梦禅坚持写字、刻印,留下了不少墨迹和印章。

图2是邹梦禅的楷书扇面:

崇德乡乐,邑里之山,谥曰:安公礼也,公树德为基,立言成训,扬清以激浊,行古而居今,韬难测资蕴,莫窥之量,存善无际,殁爱不忘,可谓具美君子矣。先远协吉,厚夜戒期,祖奠迎晨,徂芳送节,茫茫原野,前后相悲,冉冉春冬,荣枯递及世子,会昌寺终身,茹酷毕世,衔哀感静树寒,泉托沈铭,幽石文曰:岳峻基厚,流清源洁,动静无滞,方圆有折,举直平心,连从掉舌。独悲魏禅,终存汉节,骏发克昌,申甫贞祥,作镇忧国,隼集鹰扬,迁都尊主,辅龙骧诞,厥令胤传,兹义方,一毛五色,一日千里,堤封绝际,波澜莫溪。

落款:时杰先生大雅属正梦禅,钤白文印章:梦禅书画。

邹梦禅书录的是著名的隋持节大将军《苏孝慈墓志》的一段,该墓志光绪十四年出土于陕西蒲城县南崇德里,刻石为青石质地,每边各长84厘米,共1296个字,其字口清晰优美、书法雄劲深厚,风格和欧体相近,章法整齐,结构平整,是唐代楷书已在隋时定下根基之佐证,遗憾的是墓志没有刊刻书丹者。该墓志一出土即受到文人学子的极大推崇,被学者奉为楷模。邹梦禅的这帧扇面临录了《苏孝慈墓志》后半部分的190余字,其楷书字体成熟而工整,方中带圆,集秀丽与雄劲于一体,神似原志,堪称临摹之神品。

1978年,邹梦禅获平反后,返回杭州定居,1983年,西泠印社补选他为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聘他为名誉理事。1986年,邹梦禅逝世,苏步青、赵朴初、王蘧常、郑逸梅、陈从周、费新我、钱君訇等中外100多名家送来挽联、挽诗,告别现场俨然一个顶级书法家的笔会,可见邹梦禅在书坛的影响力。

P17-19

序言

天风海语扑面来

张笑天

我应邀为《流淌的人文情怀——近现代名人墨记》第四本作序,却与两位作者迄未谋面。是作家王家男打来电话,称他的好友写了几部有关名人墨记的书,希望我能作序。我与家男及其父、著名作家王宗汉,其伯父著名作家王汪,可谓两代人交情了,无不应之理。

稍后,作者李勇、闫巍寄来已面世的前三卷作品,我认真翻阅,便有了非应景为序的冲动。

我从二位惠赐的三本书中,受到了震撼。首先是被他们的功夫和毅力感动。虽是写名人大家的人文情怀,却并非简单的作传,不以歌颂其丰功伟业和历史定评为主,他们把名人首先定位为“名人首先是人”,可见他们着眼于挖掘心灵的美,而非眩目的头衔和光环。难怪字里行间汩汩流过来的人文气息是那么浓。这样的人文情怀才是韵味无穷的。他们的行文回归了人的本真。

打开书本,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带有时代沧桑感的墨迹,一幅字,也许就是那个人的人生缩影,背后是引人遐想的、多姿多彩的人生传奇。

看一看第四卷的目录,虽然被抒写的“传主”们处于不同时代,政界、军界、学术界、美术界、小说界、书法界都有,但很明显,这些人都曾是一段历史的耀眼过客,去掉他们身上的时代印迹和后天光晕,还原其人文气质,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诚然,这是一个浩大的、繁琐的甚至带有考据性的工程。他们二位自称怀有敬畏之心,在身陷故纸堆的烦琐、枯燥中发现真谛,获得快乐和滋润,由欣赏、玩味、默默感受,到挖掘贤达们醒世箴言背后的底蕴,使他们终获灵感,终有所成。这部书充溢着文化气息,它不由自主地把文化历史联缀起来。

能坚持数年如一日,连出四大卷,难能可贵。据作者自己介绍,为发现、收集、整理、研究名人们的手札、信函和墨迹,他们投入了所有业余时间,甚至在旅途中,在飞机上偶有灵感,也不忘扯开清洁袋、餐盘纸,记下心得。我能感受得到,他们热衷的人文情怀,无时无刻不流淌在他们的心间。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先哲、大师、名人们的心灵对话,反过来再与读者交流。

李勇和闫巍说得好,他们付出这么多的精力,“是想在喧嚣的世界之外和忙碌的工作之余,寻找一份安宁和平静,在与名人手札、墨迹接触、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释怀生活紧张的烦恼,找寻艺术的独特魅力”。

苍天不负苦心人。这本书仿佛一束追光,穿越时光和历史隧道,把人们带回尘封久远的过去,去发现美,感受善良,与睿智的大师们对话。

本书所选名人书法,有些功力深厚,重若崩云,是吞吐江河的擘窠大字;有些精粹警句,属格物致知的佳品。

在古老的中国,在进入电子时代之前,手札、尺牍、书法,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或流露真情,或微言大义,或攻讦时弊,或鸡毛蒜皮琐事,都能反映时代,窥视内心,是那个时代的记录仪,既有文学价值、收藏价值,更有研究价值。它比官方的正史往往更接近真实,因为它们都是不经意的产物,目的性、功利性不强。因此,通过欣赏、研究名人手札、墨迹,让读者透视到近现代名人们的人生轨迹、情感波澜,既是人物内心世界即“心史”的回放,也使那些曾经被历史尘埃遮蔽和扭曲的真相得以还原,使得某些阙如的史料得到补充更正,可以视为历史的钩沉。

这部书,透过历史、情感,折射出历史沧桑和人生哲理,是一种“散点透视”,作者并非刻意要达到某种目的,这些名人所处的时代、政治态度、社会地位、身价名气有别,个人才情、观点、处世哲学和抱负、为人也各自不同,但作者采取了客观、包容的态度,于无评之中让读者得到所评,虽非春秋笔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作考本人所言:每每展阅名人手札、墨迹的时候,其笔墨的隽秀、境界的高远、意趣的雅致,如行云流水,如雷震空山,贤者之风常令我们感动,沧桑之感油然而生;由于许多名人本身就是书画家或作家,他们的手札、墨迹往往出手不凡,或是一件极具唯一性的艺术精品,或是一篇独家奉献的优美短文,如无形大象,如希声大音,常使我们充满敬畏,勾起我们无尽的遐想。

有哲人说过,“人生活在两团漆黑的混沌未知世界的中间光明地带”。两团漆黑当然是指生前和死后。而这光明地带,无疑是人类贤达们高擎着文化、文明的火炬照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书也是这光源中的一束。

蒋于龙在为本书第三卷作序时,有这样一句话,说“名人未必都有人文情怀,但凡有人文情怀者,才是真名人”,我很赞成。

除此,还要附加人格、操守为先决条件,历史上,有些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也不乏名人,也不能因为字写得好、学问好就尊为师表。有的汉奸文人字和文章兼优,他们有什么人文情怀?历史上如蔡京、秦桧、严嵩,都是书法高手,如在他们身上寻找人文情怀就失之偏颇了。

现当代也一样,只有人品、文品相得益彰的人才配入选,我也许过于苛刻了。

2014年11月15日

于长春

后记

点赞友情

2014年就这样过去了,我们很怀念它。

套用王朔的话作为拙作《后记》的开篇,是因为2014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多事之秋,许多事情真的难以忘怀。

先是我们中的一人在体检q-查出肺部有问题,诊断犹如晴天霹雳,使我们在岁末年初就深深陷入阴影之中,惊恐与无耐、失望与抗争开始与我们交集。在恐惧中,首先与我们相伴的是亲人和朋友,在地方医院无法准确诊断病情的情况下,我们开始奔波于京沪各大医院间,甚至在京入院后,做好了手术前的所有检查准备,只待开刀。是一张增强的CT片最终使主治医生及年轻助手决定,暂不手术,以试验疗法治疗、观察。一个多月后,病灶缩小,最后变成了索条状“疤痕”。我们感谢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感恩那些与我们相伴的亲人、同学和朋友们!病中的人所体会到的亲情和友情是别有一番感受的,可以说,这种感受已超出了语文表达的极限,我们只能满怀深情地:点赞友情!

随后,是我们家中的一位老人因病入院,并随着病情的恶化很快进入ICU病房抢救,危急之时,又是亲人和朋友们伸出援手,与我们在医院,在ICU病房外相伴。现代的医疗手段虽然没能挽回80多岁老人的生命,但在抢救老人和为老人守灵、入殓的过程中,朋友们帮我们所做的一切,足以使我们告慰为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和为一个培养了三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家庭奉献了青春及一生的老人的在天之灵。失去亲人的悲痛无以言表,亲朋们的真挚,却足以使我们要再次满怀感恩地:点赞友情!

在多事的2014年,我们之所以没有停下对名人墨记的学研和人文随笔的写作,也是想以此方式回报亲友和读者的关爱,并将其作为我们感念友情的一个载体。我们在书中:

写到了“吉林三杰”宋小濂、徐鼐霖、成多禄建立于同乡、同道情怀之上的同年友情;

写到了傅增湘与张伯驹、与溥儒、与徐悲鸿建立于相互信任,一诺千金之上的君子之情;

写到了张兆和与沈从文建立于夫妻感情之上的由不理解到真正“懂得他”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情;

写到了陈伯吹与谷斯涌,“我没给《儿童文学》写过稿,很抱歉,今后一定要写出来,请你和同志们多指教,提出富贵意见,帮助我进步”;

写到了吴丈蜀与饶长溶,“我决定于本星期日写一幅字奉赠,藉表微言。务请于返京前移至取去”;

写到了碧野与林呐,“您百忙之中给我写长信,而且感情那么真挚,使我十分感动”;

写到了田家炳与陈亚丽,“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是我坚定不移的信念。我虽一布衣,但最乐意与青年人多交流,以期影响他们珍惜天赋才智,致力建国大业。我自去年开始因健康退化,尽量减少外出,对推进教育工作,更成有心力,徒记空言。甚憾。您是热心教育人士,盼多激励现职教师,各尽厥职,使教育光明璀璨”;

还有戈沙与郑洞天,“大郑:看了你亲切发自内心的话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欣慰也有心酸,就像又一次卷入这复杂的生活的漩涡之中,使我又看到那些不同命运的人生。从电视里我看到你那消瘦的脸、也看到米堤欢快的舞姿。但没有想到你在为爱人的病受折磨着。世界上有很多事是不公平的,有很多有才华、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常常是上帝为他(她)安排了不公平的命运。这有什么办法呢?因为他(她)们太爱自己的事业了……”

这些名人间的手札交流,传递着真诚、友爱和亲情,这不禁使人想起那通成为“镇国之宝”的最古老的手札《平复帖》,这通晋人陆机向友人贺循问候病情的普通手札,是祖先表达友情的见证。17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用手札这一古老的方式传递着友情,尽管在当今各种媒介发达到登峰造极的情形下,人们也没有抛弃手札,因为,人需要友情、需要友情传递,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坚持着对手札的学研。而且,在这个艰辛的路途上,我们同样得到了友人的无私支持和鼓励。

王家男兄是我们二十多年前所住青年公寓里的邻居,那时,他就和是诗人的夫人靠稿费安装了一部电话,我们常去他家借电话用,他写作之余也常来我家聊天。今天的家男兄已是得过“华表”、“飞天”、“金鹰”等大奖的著名作家。拙作每出一本,我们都送他斧正。当《流淌的人文情怀——近现代名人墨迹》(四)完稿时,我们想请他出面问一下张笑天先生能否为拙作作序。我们之所以想通过家男兄请张笑天先生作序,缘于许多年前的一件事,我们曾在一次有关文艺的座谈会上听一位长者谈到作家张笑天是个难得的人才,有关部门想把他调来我市工作,但由于当时的人事制度等诸多因素限制没能调成,十分惋惜。从此,我们开始关注张笑天。同时,还开始关注他的作品:《雁鸣湖畔》《离离原上草》《佩剑将军》《末代皇后》《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等,几乎每部作品都深深地打动我们,尤其是《佩剑将军》中的那句台词:归去来兮、西山不可久留……我们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张笑天先生成为著名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其艺术成就灿烂夺目,而张先生却谦卑、低调,令人钦佩。张笑天先生还是我们读过书的东北师大历史系的毕业生,当时东师历史系曾有杜志纯、朱寰、丁则民等著名教授执教,是东北师大最强的专业之一,张笑天先生则是东师历史系的骄傲,也是我们母校的骄傲。家男兄与张笑天先生是两代人的交情,家族的友情使张笑天先生没有拒绝为拙作作序,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感动的是张笑天先生在写完书序后便给我们发来短信:“序言《天风海语扑面来》已写好并发至你邮箱,请查收,但愿你们能满意。”张笑天先生能够赐序,我们已经大喜过望,而这帧平实的短信更使我们感动得不知所措。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了张笑天先生与家男兄一家的友情,也使我们更加珍惜与家男兄等老朋友的情谊。感谢张笑天先生、感谢家男兄全家。

徐善循兄是我们多年的朋友,我们都是爱书之人,在我们搬入青年公寓前,我们两家都住在一个老国营企业的职工住宅区里,两家一道之隔,我们常去他家清谈,还曾给他出过“拔剑四顾心茫然”、“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等“斜诗歪句”请他作画。他虽身为大学美术系教授、青年美协主席,却非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对朋友慷慨有加,他曾把自己珍藏的中国书店影印的一套4册《三希堂法帖》赠送给我们,并在扉页上题签“好书金不换,情至可赠人”,让我们感动了好长时间。后来,善循兄高就海上,受聘于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位高权重。朋友升官、高就,我们便疏于联系,这是我们的人生弱点,对善循兄也是如此,但我们仍在默默地关注着他。直到前几年,我换了一个谋生的岗位,善循兄知道了,便托朋友带给我们一幅颇有吴冠中画风的新作《竹子节节高》,从此,我们知道了,他也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随后,我们请人将常放在我们案头的徐善循教授的专著《美术赏析》带去上海,请已辞去院长要职的善循兄题签,没几天,朋友便将善循兄签名钤印的大作带回给我们,从此,我们又与辞去官职,只任教授并专心于清、奇、古,怪力乱神之绘画风格创新的善循兄联络不断。自然,当我们的新书即将付梓时,请善循兄作序是计划中的计划。令我们感动的是,已是润格不薄、身价不菲的徐善循教授在稿约、画债如山的情况下欣然应允,并在构思数月之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将一篇颇有蒙太奇风格的《序言》一挥而就。与众不同的是,善循兄的序言不是手书寄来,也不是电邮发送,而是以时下最流行的社交方式——微信给我们,使我们在手机上一览现代画家的美序风采。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于善循兄的鼓励和鞭策,我们也以现代方式表示感谢:点赞。

我们要点赞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的领导和编辑,在当下纸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效益下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出版我们的“人文系列”,这份坚持与守望,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艺术及出版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要点赞同事张云刚、卢家乐,是他们一直在帮助我们整理书稿的电子文本,将书稿如期交到本书责任编辑戎礼平老师手上,使本书能及早与读者见面。

我们要点赞任德泰先生、王恩清老师,任德泰先生请著名书画家李毅峰先生题签,王恩清老师请杭州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印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吴莹女士题签,并很快给我们寄来,为拙作添彩。感谢李毅峰先生、吴莹女士,感谢任德泰先生、王恩清老师。

我们还要点赞我们的朋友李刚、方博、刘兴文、王晓东、关得铭、闫忠莹、岳欣甫、赵会东、许艺民、宋晓巍、李泽平、闫淑艳、王锐、张珏、周羿、黄卫权、宋铁夫、刘伟……,你们是我们一生的朋友。

拙作引用或转述前辈和时贤的成就很多,在此深表谢忱。

著名作家王可心曾对我们说:手札是书者的精神和灵魂,手札带着温度,是一个人的精神产品,读一个人的墨迹,好比握着他的手,听他说话。如果说是梦想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坚持收集、学研近现代名人手札、墨迹,感悟和写作人文随笔的话,那么正是友情的正能量支持着我们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让我们点赞友情……

2015年新春

于躬行斋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仿佛一束追光,穿越时光和历史隧道,把人们带回尘封久远的过去,去发现美,感受善良,与睿智的大师们对话。

——张笑天(作家、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

李勇、闫巍致力于名人手札的收集、研究与整编,让大众藉此了解名人的人生轨迹与鲜为人知的轶事,嘉惠读者。他们多年的坚持与努力,确已达到补白历史、启迪人文之宏效。

——黄国荣(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博士)

此番读到的文稿精通娴熟,研究独到,入理入情,手札墨迹精美,于睹物思人中雅士们的人文情怀尽现风流,其书信文采各具千秋。这是一部不枉收藏的好书,也是将书信之美尽现并以随笔美文相佐的既好看又好读的书,冠此书以《流淌的人文情怀》更是名至实归。

——徐善循(画家、教授、原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流淌的人文情怀--近现代名人墨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勇//闫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8974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2015292389
中图分类号 K820.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60
18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