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河破碎国安在(从中日史料解读东北抗战)
内容
编辑推荐

卢德峰所著的《山河破碎国安在(从中日史料解读东北抗战)》意在挖掘中日史料,以点带面,将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成线重新走进那金戈铁马的抗战岁月。希望循着这部用心写成的书稿,随意地走进任何章节,读者能看到那些曾经清新灵动、曾经气吞山河的身影。是他们穿梭血雨、沐浴腥风,熔铸了视死如归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丰碑,闪烁着不朽的民族精神,怒放在断壁残垣的东北大地上。

内容推荐

卢德峰所著的《山河破碎国安在(从中日史料解读东北抗战)》运用中日史料对比,注重日方档案资料,结合中方敌伪档案和口述历史,挖掘抗联史实,大部分材料为国内首次发表。在内容上突破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从微观视角对抗联十余次战斗进行中日史料勘比,校订时间、伤亡人数等诸多要素,纠正多项国内抗联史研究缺漏。比如上街基战斗、奇袭老钱柜战斗等。二是梳理史料,挖掘多位抗联抗联将领下落后情,填补抗联史空白。比如隋德胜团长牺牲时间、曲玉山、刘学悦团长下落等。三是大量引用日方图片和老照片叙述抗联历史,绝大部分为首次发表。比如发现第一张标有明确抗联部队番号的军旗照片。四是通过深入考证,对抗联史研究上一些疑难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目录

第一章 北满星光:赤色初露映松花

 从日文史料寻查东北抗联政治军事学校影踪

 找寻洼区抗日救国会组织

 发现汤原县团委书记李飞的照片

 帽儿山在哪?

第二章 挽弓敌虏:民众抗日风起云涌

 寻找“青山”

 迟到的“革命烈士证”

 别样的“潜伏”

 四合屯的枪声

第三章 血火迸击:史料对勘下的经典战例

 北满铁骑踏落“旭日”旗:“唐锤子”砸不过“雷锤子”

 漂亮的“逆袭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被历史淹没的绥南线连环战

 雪原伏击:全歼鬼子测量队

 一次战斗背后的故事

 历史的拐点

 复原剿灭“治安之癌”之杨木顶子战斗

第四章 冷雪酷寒:最悬殊的对决

 第一支侵入汤旺河流域的日军

 “毛皮事件”始末

 绥佳线上的铁路警察

 开拓团开拓了谁的土地

第五章 虎啸雪原:金戈铁马话传奇

 首次发现有明确部队番属的东北抗联军旗照片

 从中日史料管窥巴兰河流域抗日片段

 人肉搜索:悲情六军二十三团

 是谁袭击了四块石六军被服厂

 这是赵尚志藏起来的武器吗?

第六章 黑土魂吟:为有牺牲多壮志

 夏云杰牺牲细节之档案调查

 离间计:景乐亭军长被杀的真实内幕

 焚家抗日的黄有是饿死的吗?

 佛爷砬子在哪——找寻陈芳钧团长的埋骨地

第七章 忠骨流芳:寻踪觅迹显真容

 横泰山作证:抗联虎将隋德胜何时牺牲

 寻踪曲玉山团长

 追寻抗联女战士葛宝云的下落

 找寻刘学悦

 还活着的抗联“烈士”

后记

试读章节

从现存史料看,赵尚志对军校的建设和组织贡献巨大。第一,军校是在赵尚志倡导下创办的。赵尚志是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发起人之一,组织和参与了会议决议的起草和讨论,并在决议中确定了建立军校和领导的人选问题。第二,赵尚志亲自部署和签发命令,派张寿篯率部武装占领了汤旺河沟里为后方基地,为创办军校创造了条件。第三,赵尚志签发了《简章草案》和《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各种纪律详则草案》,对学校的宗旨、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时间以及学校的各种纪律都有具体规定。第四,亲自过问、组织和调派教官和学员事宜。赵尚志曾给三军四师领导写信,指示其与吉东特委商谈选派教官事宜。并且任命张寿篯为军校第一任教育长,派于保合带领电信学校学员与军校合并。

第三,关于军校的教官。在《北满省委所在地汤原县共产党军官学校状况件》中,提到了教师为三人,其中有刘永福、孙某和另外—人。但是目前这几个人尚无其他佐证,需要更多的资料予以支持。

从中方史料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联席会决议》中对教官有所记载:“政治主任教官侯启刚,初级军事教官牛耕野,常识教官冯治纲。”但只有侯启刚到任,后二人并未到任。文件中提到的牛耕野其人,曾在1934年冬赴滨江为侯启刚买药。1935年旧历九月中旬,侯启刚到哈尔滨南岗市立医院治疗,因牛耕野叛变,通信关系断绝。冯治纲任六军参谋长,1940年2月4日在内蒙古阿荣旗的任家窝铺战斗中牺牲。从目前查到的资料看,学校教官共有6位。其中第一期教官为侯启刚、张德;第二期教官为侯启刚(讲政治课和统一战线课,兼任代理教育长)、张德(讲资本论和军事学)和张文廉(兼任秘书,讲地形学、自然常识和文化课);第三期为张德、雷炎、于保合(讲解电信课程)和王玉升(讲军事课)。

而在李海山的供述中,提到了“学校主任侯长林28岁左右,某大学毕业,精通日、鲜、满、俄、英语”。从职务、年龄、学历和姓氏上看,应该指的就是代教育长侯启刚。而且,侯启刚因为时常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被战友们取了个外号“侯大林”。

第四,关于军校学员情况。两份材料分别提到了学员的人数、年龄结构、入选途径、学习时间、着装情况、携带物品及毕业去向。

从学员人数来看,教官张德回忆第一期学员数为五十多人,第一期学员高吉良回忆本期学员数为六十多人,二者说法与《三江地方共匪活动》比较接近。根据第二期学员王明贵回忆,第二期(1936年7月至12月)学员总数为接近100人;根据第三期教官于保合和学员张凤岐回忆,第三期(1936年12月至1937年6月)学员总数至少为八十多人。此外,《简章草案》中后附的《招生简章》中规定:“学额:军官班一百至二百名,学生班一百名。”看来,三期学员人数合计至少在200人以上。  从学员来源来看,日文史料提到,“本校学生是由抗日军外围团体推举或由匪团绑架而来的青壮年”。排除日伪方面的污蔑之词外,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学员除了来自不同抗日部队,还有由地方外围团体推选的。这一点在以往的资料中尚没有看到。

在中方史料中提到,军校学员来自抗联各军。学员高吉良、王明贵和教官于保和都曾经回忆,军校每一期都有独立师的学员参加培训。在1936年《赵尚志致三军四师师长郝贵林、政治部主任金策信》中提到:“四师并转报四军,可派学员参加该校学习。”于保合回忆“学校中有学员一百左右号人,都是从各军、师、团调来的连排级干部。我记得有四军二团的连长,三军、六军及独立师的连排领导干部”,从而印证了赵尚志要求四军派学员参加培训的要求得到落实。据《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中说,学员中“少部来自九军”。在《赵尚志、张寿篯给祥兄的信》(1937年7月17日)中记载:“(八军谢文东部)其部队有二三十党员,有总政治军事学校毕业者,但我们同志还占有部分优势。”综上所述,军校的学员组成,应该是来自东北抗联第三、四、六、八、九、十一军等六个军的连以上干部。学员是以抗联第三、六军的干部为主,部分来自抗联第四、八、九、十一军。

从学员携带物品来看,日文史料中提到,“全员着装常衣、满军警服装或其他。省委管辖下抗日队或工作员依此为标志”、“学生各自带一支小铳(弹药50发),乘马一匹”。这两条比较新鲜的信息,还是首次看到。

P8-9

序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这铿锵有力的声音,是东北义勇军和后来的东北抗联部队发出的呐喊。关东儿女从心底发出的冲天怒吼,唤起了沉睡的东方雄狮。

是他们,“未惜头颅新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最早在世人面前擎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用鲜血和魂魄搭建了通往祖灵之路的“彩虹桥”,向世人诠释了炎黄子孙的凛然正气;

是他们,踏破兴安万重山,坎坷征程立铁石,踏着炎黄后胄抵御外侮的坚定步伐,坚持抗战十四年,留下了华夏儿女振聋发聩的怒吼;

是他们,“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不畏蚊吮蝇叮,不惧裂眦断指,不惜残身断头,“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火”,祭起了中华民族的巍巍丰碑;

是他们,“冰天雪地矢斗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在东方战场牵制住了数十万计的精锐关东军,使苏联军队得以集中精力西线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是他们,肩扛着特种训练的印记,裹挟着白山黑水的锐气,率先抢占东北57座大中城市,为我党我军开辟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进而夺取全中国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这是一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部队。没有政府认可、没有一丝外援、没有任何给养,孤悬敌后,联系中断,靠着坚定信念、凭着顽强意志苦苦支撑,冒着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面对多如牛毛的军警宪特,直面百万精锐关东军的眈眈虎视,骄傲地见证了侵略者的彻底失败。

这是一支具有国际主义色彩的传奇劲旅,肩负汉、满、朝鲜、蒙古、赫哲、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正义使命,转战中、朝、苏三国,驰骋白山黑水,纵横林海雪原,舍生取义,浴血鏖战,书写了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凯歌。

这是一支极具悲情味道的英雄部队,”盛时三万多人的部队战至最后不足一千,无数战士尚未记住身边战友的称谓,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融进黑土地。绝大多数的抵抗战士连回忆都没来得及留下,就似清风般消逝在历史的天空。

一部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东北抗日战争史,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色而凝重的记忆。三江流域上的抵抗斗争,正是其中的一页传奇。在这块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冲积成的沃土上,无数三江儿女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暴行,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建立地方抗日组织,支援抗日联军,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他们的经历,必将成为我们党90多年流金岁月里不可磨灭的魅力一章!

抗联研究涉及中俄朝日各国,朝鲜和前苏联档案尚未解密,国内档案管理使用层级严格,幸存下来的老战士多已年逾九旬,绝大多数知情人已然走进历史。很多细节,散落在历史的琐碎之中,将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生命,定格在历史的深处,被岁月堆积湮没。加之由于不同原因的解读分歧和认知割裂,这些曾经鲜活的历史被多重解读,甚至被边缘化。多年来,抗联史研究一直没有足够分贝的主流声音来诉说。

很多国人,已不屑于或没有能力再记起那些血与火写成的历史,更无从谈起敬畏和缅怀。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不如与我们有着复杂历史纠结的东邻,作为战败者,他们甚至为战死的军马都编号注册、修建陵墓。而作为战胜者的我们,却连战死的将军也没有留下姓名,更无从说起陵墓。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其令人尴尬和伤心的事情。

一个不重视悼念为国家和民族牺牲者的国家,是危险的;一个忽视自己的先烈甚至忘却历史记忆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为了一些外部原因,将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先烈们加以差别对待的做法,更是可笑的。

不知何时对抗联产生了兴趣,就像一名朝圣者,放任着自己追随的脚步,行走在发黄的故纸堆上,埋头于泛着霉迹的历史碎片中,不知疲倦地寻找、考据、思索。近年来,通过在日本和国内的朋友们,得以见到日方当时的档案资料,发掘到一些隐秘珍贵的历史细节,通过中日史料互勘对比,无疑会更好地充实完善细节,解开谜团,纠偏去伪,填补空白,推进抗联史研究。

写这本书,意在挖掘中日史料,以点带面,将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成线,重新走进那金戈铁马的抗战岁月。希望循着这部用心写成的书稿,随意地走进任何章节,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些曾经清新灵动、曾经气吞山河的身影。是他们,穿梭血雨、沐浴腥风,熔铸了视死如归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丰碑,闪烁着不朽的民族精神,怒放在断壁残垣的东北大地上。

抚今追昔,拷问历史。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声音让人精神抖擞,那是正义的力量。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是不会缺席。

后记

冰结花残,千里外、白黑长征。

忆故国、倭奴残暴,男儿兴奋。

惯矣军旅未觉苦,漂泊数载焉知幸。

但使那、东北光复后,安我心。

山河壮,起征尘,头颅掷,慰英魂。

逞军威、横扫黑水之滨。

不曾收复失去地,哪堪再听亡国音。

欲归来、共奏凯旋曲,待来春。

这是东北抗联第三军一师师长蔡近葵在1937年所作的《满江红·白黑征歌》。遥想当年,这位哈尔滨法政大学的高材生脱下西装,换上战袍,投笔从戎,跃马持枪,驰骋于白山黑水,杀寇于松江林海,该是哪般的壮怀激烈,又是何等的恣意青春!

星移斗转,青春远去。

也许是时事弄人,或者是乱世风尘,蔡近葵的命运曲折酸涩,一如东北抗联部队的坎坷悲情。1938年2月,兵戟旋于萝北黑龙江畔,他率部入苏盼迎赵司令,无奈国际风云变幻,被同是信奉共产主义的盟兄,送往千里之外的西域边陲,从此再也不见关东沃野的大豆高粱,再未闻到沁蕊泛柔的黑土芳香。南疆大漠的风沙磨砺着他的脸庞,“文革”岁月的凄冷浸淫着他的心结。在他去世四十多年后,我来到新疆访问了他的抗联伴侣。已经双目失明的于桂珍依然清晰地记得,您当年走的时候就想吃口红烧肉。当时正好赶上过年,红烧肉炖在锅里还没熟,可肉香已经飘了出来,酒已经倒好了,您说有点累,想到屋里歇一歇,这一歇,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您的一家可谓满门忠烈,岳父于桢是抗联九军副官长,捐躯于抗日疆场,时隔七十余载才得到应有名分。岳母及遗族被俘失踪,妻子于桂珍是三军被服厂女战士,随其辗转新疆,历经坎坷。在乌鲁木齐市西郊的陵园中,我们找到了蔡近葵将军的墓碑,上面刻着三女婿黄建新所撰写的墓志铭,概括了他的一生:

战白山斗黑水满门忠烈抗倭寇

别故土走西域一杯黄土掩忠魂

蔡近葵将军的经历可说是东北抗联的一个缩影,他们那一代人的命运真是奇特,抗日时他们是义勇军、是抗联;国共合作时他们到了新疆,又成了国民革命军;国共两党决裂了,他们又成反动派了。改革开放了,西路军掉队的老战士都有了待遇,而像于老这样的人,不仅没有待遇,就连参加过抗联这样的证明都没有相关部门给出具。2015年2月26日,94岁高龄的于桂珍安然逝去,至死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抗联待遇。

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让人动容、令人感动的部队。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的“八一五”光复,在十四年的浴血征杀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抗联将士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可能战死、可能冻死、更可能饿死的残酷现实。他们从事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抵抗战争。他们没有粮食弹药的补给,他们没有政府的点滴支援,他们孤身关外长期与外界隔绝,可是却从未停止过在这场土地上的抵抗。他们用眼睛翻阅血色时空,用脚步丈量白山黑水,用信念书写忠诚执着,用鲜血祭奠沉沦失陷……他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与升华。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忘记,在血刃敌寇、金鼓连天的岁月里,还有这样的一些人在抗争、在拼杀、在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而战!

岁月悠悠,往事已矣,当年的抗日烽火已经熄灭,无数抗日将士用生命热血和那数不尽的艰苦卓绝,为这片黑土地赢得了和谐与宁静。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值得人们牢记的抗日史实已经随风逝去,被历史所遗忘。我们今天所能了解和记叙下来的只不过是片断而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诚然,横刀立马、白刃相接的一幕,早已经沉淀在历史的河床中。但是,以史为鉴,我们更应让历史告诉未来:这片沃土上曾经发生的悲情与壮烈!让中国告诉世界:中华民族的抗战决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

写本东北抗联的书一直是我心中的愿望,能在工作之余完成这本集子,应该十分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很多同事、同学、朋友真诚地支持我、鼓励我,给我信心,也给予了我理解。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山东画报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得益于抗联史研究者赵云峰的热心联系。同时感谢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党史研究室、伊春市党史研究室、萝北县档案馆、汤原县档案馆、汤原县公安局、依兰县公安局、伊春市带岭区公安局、南岔区公安局、铁力市公安局等单位提供的支持;感谢抗联老战士李敏、李在德、刘淑珍、卢连峰、潘兆会、刘明祯、吴玉清、于桂珍及刘颖、王晓兵、李伟伟、隋杨兰、赵艳芬、杨惠春、王富、张玉田、孙立福、李龙、杜军、杜森、戴春和等诸多抗联后代接受我的采访;感谢军史作家姜宝才拔冗为本书作序;感谢赵俊清、赵亮、史义军、佟常存、张彦夫、马汉英、萨苏、张洪兴、赵海龙、王锦思、赵文信等诸位专家学者对我的悉心教诲;感谢廖怀志、田守一、徐娟、郑广兴、王晓、吴松岭、刘金波、刘志国、毕爽、王军、刘守才、张玉宝、乔桦、于永奎等诸位师长对我的热心帮持;感谢乔继兵、李铁民、岳大志、徐德安、何伟平等同学朋友为我联系奔波、寻找知情人士;感谢宣传部领导、同事及曾工作过单位的战友对我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宋翀为我翻译日文资料。爱妻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后,回到家里还要操持家务。懂事的儿子省却了我很多的顾虑,让我能静下心来安心写作。

青春从来没有如今天这般任性,这般洒脱。从网吧到校园,从广场到陋巷,从酒肆到会所,满世界可见粉黛流苏、俊采星驰的身影。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身边的事情。对那一段已经远去的岁月,充斥更多的是淡忘、冷漠,更无暇去感怀、思悟。如果今天的人们能够循着抗联将士们的血色青春,反刍到国家与生命的意义,足矣!

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众多亲历者多已故去,对于东北抗日斗争史,我们无法窥其全貌。加之本人对整个抗日战争历史研究不够,能力水平有限,书中定有言之不当或挂一漏万之处,错误和纰漏以致讹传的地方在所难免,同时由于本书各部分文章写作时间不同,或有重复之处,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河破碎国安在(从中日史料解读东北抗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德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15825
开本 16开
页数 4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72
CIP核字 2015120682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6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