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赵胤光、叶枫主编的《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是十一学校33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的成长故事集。本书的执笔者和被访者跨越不同年级,尽管依照世俗的眼光他们的成就不一,但是性格各异的他们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完善自我、实现梦想。本书讲述了这些学生的成长故事,与读者分享了成长感悟。希望本书最终能够激励更多的中学生成为独立的人,找到自己心中最想要实现的目标,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这个梦想。

内容推荐

随着北京十一学校的新型育人模式越来越为人所知,更多的人希望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成长洞察其变革实质,审视其变革意义。

赵胤光、叶枫主编的《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是近年来十一学校学生主编的第三本书,也是本“学生写学生”的书。三十多个故事,并非成长样板,而是为我们展示了当代年轻人在被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自由与选择权之后,所呈现出的各种成长样态。他们太不一样,但却也都一样——那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他们或许会迷茫,或许会偏激,或许会自大,或许会退缩,但他们都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本书从采写对象的选择到团队组建、文章撰写都由初一到高三的学生独立完成,前后耗时两年有余。终呈献给读者的,不单是三十三个学生的成长故事,更是这些年轻编者与撰稿人的思想表达,也可视为对十一学校“年轻版”的解读文本。

目录

序/ 戴冲

第一季 爱与创造

 刘毅伦:创新校服/赵正蔚

 兰云天:心境/李子安

 梁紫珮:意外收获的宝贝/ 李子安

 蔡艺璇:爱与和解/叶枫

 冯昕旸:世界内外/ 李元杉

第二季 心之所向

 王鼎坤:转学生的春天/陈鹤丹

 樊 笑:足球男孩儿/叶枫

 刘洋:别样的创业人生/李元杉

 贾昕平:不愿被历史遗忘的大男孩儿/李子安

 王子萱:七班,一个成长的名号/王筠琪

 赵胤光:改变世界的“不情愿”/王筠琪

第三季 梦想的力量

 郑子豪:电影之路/叶枫

 尚楚岳:我与文学/陈鹤丹

 王伟权:用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李引

 万正一: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赵正蔚

 石岳峰:我与3D打印机的故事/李引

 韩可意:独属于自己的感受/陈鹤丹

第四季 改变是一种性格

 徐子晗:我不后悔/李元杉

 程锦慧:盒子外的思考/叶枫

 徐文宜:改变是一种性格/李子安

 王少琛:“乱”中求变/ 李元杉

 金亭藩:改变,和十一一起/李引

第五季 活出自己的人生

 王学思:“玩”在十一/ 王筠琪

 温 娉:走一条并不拥挤的远路/赵正蔚

 金诗屿:美的自己便是美的舞者/李子安

 陶司聪:从钢琴才子到金融新秀/李引

 潘彦奇:冥冥之中一条路走下来/李引

第六季 非关输赢的生活

 刘佳琪:绿叶与红花/赵正蔚

 张新迪:小心灵的大温暖/王筠琪

 王婉婷: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无关输赢的日子/王筠琪

 张航达:有沉淀才有张扬/李子安

 夏天茹:为自己而活/陈鹤丹

 陈雨涵:与压力齐头并进/ 赵正蔚

主编及作者小传

后记/叶枫

试读章节

于是,在开学初自主挑选学生管理学院的岗位时,刘毅伦郑重其事地选择了校服管理的岗位,那时他只是单纯地想帮上了年纪的马老师分担一些压力。

处女座的处女作

没过几天,刘毅伦便开始了他的“实习”生活。

马老师先带刘毅伦了解了当时校服管理的情况,不知不觉中他就和马老师攀谈了起来,这让从前那个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刘毅伦怎么也没想到。“大概是马老师灿烂的笑容感染了我,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让我放心大胆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此刻,坐在我面前侃侃而谈的刘毅伦也露出灿烂的笑容。

经过和马老师的多次交谈,刘毅伦意识到校服管理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刘毅伦想着把这些问题汇总起来在“校长有约”上和校长沟通。“学校啊,你们学生提什么都支持,我们可就不行喽!”马老师听到他的想法后自嘲道。

“那天我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激动得都睡不着了。满脑子都想着解决现在校服调换问题的方法,后来索性就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写下了我的第一份提案。”提起这份“没有任何格式修饰”的、并不完美的提案,刘毅伦说它很特别。那是他格外珍惜的一次宝贵经历,那是他改变的起点。

虽然格式尚不规范,但是这位处女座理科生还是逻辑清晰地把重点一条一条罗列了出来。“我先提出了学校在校服管理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校服管理同样也应该有所转变。然后,我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具体的改革建议。比如说,收集入学新生前一年的体检数据,通过对身高、体重等各方面的考量,再进行估号,从而预估各个尺寸校服的数量。最后,我还提出了对这次校服事件的处理办法。”

完成提案后,刘毅伦迫不及待地想要跟校长分享他的想法和热情。于是,他在储物柜里放了两份提案,又塞在兜里一份,每天都期待着和校长的偶遇。“幸运的是,在我揣着提案的第二天,我正好在科技楼楼下看到校长,就赶紧跑着追上他。那时候校长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就低着头从兜里拿出皱皱巴巴,但被我叠得十分整齐的提案给他。”校长先是一脸困惑,大概是不知道眼前这个男生叫住他要做什么。在看完刘毅伦的提案后,他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嘴角上也有了笑容。校长一边看着提案一边让刘毅伦回去等他的批复。“之后的一整天,我真的是忐忑不安,不过内心也很期待,很激动。”刘毅伦这样回忆当时的心情。第二天,马老师告诉刘毅伦,校长有批复了,他把提案转交到刘丽云主任处,让刘主任帮助刘毅伦来实现它。“校长还夸我想得周到、全面,提案也很有可行性。”校长的称赞让刘毅伦觉得既意外又兴奋。

现在,这份提案的原件已经被校方留存,而复印件则躺在刘毅伦的书桌抽屉里被他珍藏着。在这之后,刘毅伦又先后完成了冬装发售提案、新校服发布会方案、毕业礼服租借方案、校服文化中心选址提案等。提案也慢慢地从当初的稚嫩、不成熟,发展到如今不论版面设计还是提案的内容都显露出十一特色,蕴含着十一精神。刘毅伦说,这些细微的改变就是他的成长。

台前幕后独挑大梁

在那些提案一点一点被实现的同时,刘毅伦遇到了另一个机会——参与新校服的管理。那时,设计稿已经被反复修改了几遍,实物样衣也送到了学校。新校服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更强调功能性,分为制式校服、生活校服、运动校服三大类。推出新校服是为了使同学们在各个场合都能有合适的校服着装,打破以往传统校服邋遢肥大、毫无美感的设计,同时也为了打破用颜色区别年级的十一传统。

P4-5

序言

这个冬天,注定要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一天傍晚,李茂来到团委办公室,让我为一本书写序,但到底是什么样的书,书的内容如何,我并不清楚,只知道书中收录了十一学校一群学生的文章,反映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体验。大概因为自己长期从事学生活动的指导工作,和他们比较熟悉,所以茂兄觉得,由我写序再合适不过。好友相托,自当效劳,我便爽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很快,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的电子邮箱中收到了书的样稿,书名为《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单从书名便知是十一学校多年来不断倡导的理念,我并不惊讶,也没有产生太多感触,大约一个人在这样一所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学校生活久了,也会有一些思想倦怠吧。总之,我并没有马上点开书稿,而是任凭其他繁杂的工作事务淹没一切。这样便拖延下去。

第一次打开书稿,已是很多天后的周末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雾霾深重的夜晚,窗外,对面楼层的灯光只能依稀可辨,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悲观、无奈,甚至绝望的氛围中。那一晚,一种逃离这种生活的呐喊在我内心不断升腾,我忽然开始质疑这么多年来的追求是否真的有意义,我觉得未来是如此迷茫,生活又是那样无趣。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我将如何自处?种种情绪郁结于心,哽咽在喉,便是呼吸,也是那么的不自由了!意识的百无聊赖总会让人的行为发生超出预料的效果。我手中的鼠标在电脑屏幕上漫无目的地游走,而书稿就躺在电脑的桌面上。于是,书稿就在不经意间被我双击打开,就这样敞开怀抱接纳我,容我一路读了下去。

第一篇是关于刘毅伦的《创新校服》,他当时为创立校服中心奔波劳碌的情景如同老电影般,就在我眼前回放起来;然后是关于兰云天的《心境》,关于这份杂志的未来,我还和他的编辑团队发生过争执呢;再到后面,我看到了对蔡艺璇的采访,她对“模联”辩论的热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些我都是那么熟悉;王婉婷说到她在狂欢节的经历,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刻骨铭心、受益良多?石岳峰可不仅仅喜欢3D打印,他还喜欢“模联”、街舞、打鼓呢,而他做牛排的手艺,也非常不错;王鼎坤在文中谈到自己高三时情感上的冲突与变故,个中情况我是了解的;陈雨涵当社联主席,受的罪、吃的苦,我均感同身受,也有幸成为她不断成长道路上某一阶段的陪伴者、见证人;还有刘佳琪,你知道关于“敲响团委的门”的典故吗?冯昕暘,这个外号叫“肠哥”的男生有着怎样对于爱情的纯净向往;韩可意,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记录美、传播美;徐文宜,一个英语口语极差的男生,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辩论大神。还有张航达、徐子晗、潘彦奇,等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连串精彩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都融入我的生命中,成为不可忘却的存在。

如果雾霾可以遮蔽心灵,让梦想如碎片般散落,让信念的光芒渐渐消褪隐去,那么这一个个鲜活生命所演绎出的精彩故事,则让我有了直面自我的勇气。我想,为每个人开的学校,不仅有学生,也包括我们这些老师吧。是的,应该包括每一个人。在这个校园里,我们互相守护,互相影响,结伴而行。如长夜漫漫的旅途中,那一盏盏思想的明灯,叫人不迷途,不后退,总能一步步向前走。因此,诚如文章开头所说,这个冬天,注定会在我的生命中刻下深深的印记。我希望,读过此书的人,也能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获取力量。在当下的中国,这些力量汇聚起来,便可有大的作为,做出大的改变。

愿力量与你同在!与诸君共勉!

戴冲

2016年1月20日

后记

大约两年前,《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开始征稿。其前身是《赢在中学——来自北京十一学校的60个历练故事》(一本收录了几十名优秀十一学生故事的书,于十一学校六十年校庆时出版)。如果说第一本书算是送给学校的生日礼物,其间充满了学生及学校的成就,那么第二本书是否应该延续第一本书的形式、内容与目标呢?

一年多前,我的高中生活已接近尾声。李茂老师叫我给尚未出版的《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帮帮忙。

我在和李茂老师、赵胤光、李元杉碰面的前一天,浏览了一个巨大的压缩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倾诉场所——没有限制,没有规定的套路。初读时,我对于蔡艺璇的故事印象深刻——执着而孤独地追求艺术的她和我听说、接触到的喜爱社交、能言善辩的她形成了鲜明对比。阅读她的故事也启发我寻找可以如此专注投入的事业。很多初中学生的故事也出人意料地精彩。我至今还记得温娉如何开店铺、如何悉心经营。在初中就有创业的想法,并付诸行动,甚至还能够盈利,这让我很惊诧,很佩服。当然,也有不少作者的文章中有种种犹豫、怀疑,记得夏天茹就在文章中说自己选择上文科还是上理科时经历了一番挣扎。

文章大多都有强烈的真实感。我觉得这和赵胤光有很大关系;由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生来征稿、催稿,作者们大约没有感受到罗列光辉事迹、赞扬十一学校的压力。这种真实感有打动人心的潜力,但很多文章冗长的叙述削弱了故事的力度,大多数读者恐怕在找到作者的有趣之处之前就读不下去了。

第二天碰面的时候,赵胤光和李茂老师眼冒金光盯着我,我就知道自己幸运地中了套。赵胤光要中考了,《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接下来的工作交给我来完成。我们谈了很久,试图弄清楚一个问题:如果一所中学要出一本关于学生的书,应该定下怎样的目标?

我们不希望这本书成为一本以宣传十一学校之优秀为目的的“伪书籍”,最后只落得作者们自己买来自娱,老师们摆在办公桌上装饰。作为学生,我们相信自己的故事有更大的价值。我们经历的所有犹豫、落差、疑惑甚至焦虑,和我们或许战战兢兢但实实在在的思考、坚持、拼搏、成长——这些经历值得一双真诚阅读的眼睛。我们更希望这本书可以鼓励哪怕只有一颗想要更加坚强、丰富的心。

这个目标对于文稿当时的状态来说,实在是太远大了。我们把贾昕平、李子安又拉进来以后,经讨论后决定所有文稿全部放弃,全书由一个写作兼编辑小组用第三人称重新撰写。我们希望一个紧密联系的小组能够保障写作质量,抓到故事的重点集中呈现给读者。为了每篇文章以及书籍整体长短适中,文章的数量也相应减少了;我们不得不放弃很多作者的故事,在此致以诚挚的歉意。

写作小组最终确定为七个人。李引、李子安和我在当时是高三,李元杉、赵正蔚和陈鹤丹是高一,王筠琪是四年制高一(初三)。我们首先阅读、批注所有已有文章,决定去留。每个人再分一定数量的人物,以人物原来的文章为参考素材,设计问题,和故事的主人公们交谈,挖掘细节及更多的故事,再以第三人称叙述。每位作者的风格略有不同,有的会对于故事本身发表有限的见解,有的则基本以新闻写作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文章。

从2015年年初开始,大约到8月底截稿。9月初,在李引、李子安已经飞到美国开始大学生活之后,大家又远程交流,零零星星做了一些修改。9月下旬,我也飞过去上学了,最后的校改、配图等编辑工作由王筠琪接手。

写这些文章,尤其是高质量地完成所有文章,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挑战。李引上大学后对此书的不离不弃,李子安作为写作者的专业素质,赵正蔚不断主动修改文章的坚持,陈鹤丹的准时,王筠琪写作的真挚,以及从赵胤光主持此书时就一直参与工作的李元杉的奇葩的、永远的怀疑精神——所有这些我都心怀感恩。还要感谢贾昕平最初帮助我们组建团队,李茂老师一直以来对我们的鼓励,王莹老师愿意和我们这群“刺儿头”不断商讨的耐心。尤其感谢赵胤光开始了整个项目,收集了大量宝贵的原材料,并从始至终参与工作,提醒大家不忘初心。特别感谢王筠琪,最后几个月的编辑工作至关重要。最后,要感谢每一个为最初文稿奉献的作者、人物,他们的故事是本书的核心,正是他们最初的写作——无论是保留的还是舍弃的——给了我们最根本的动力。缺少任何一个人的努力,这本书都不可能最终出版。

我们希望能有同龄人阅读这本书,也希望老师、家长以及任何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的人士阅读这本书,以意识到仅仅十几岁的“孩子”有多么惊人的、丰富的想法及行动。书里收录的所有故事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哪一个都很难用几个关键词来定义。不是所有人都很“成功”、“优秀”、有一个“结果”——社团评优成功啦,作品获得认可啦,被名牌大学录取啦——这些终点不是人人都达到了,即使达到了也不是故事的重点。大多数人,甚至可以说所有人物的故事都有未知的空间,就像实际情况一样。

因此,这本书的名字从《赢在中学2——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历练故事》改成了《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赢”这个概念太难定义。我们不希望读者误认为十一学校的目标是要学生在当今社会的整体竞争氛围下抢先获得某些成就。那为什么后来的名字还是落到了“学校”上呢?不得不承认,我们也骄傲地承认,所有人物的经历都和十一学校有重要的联系。也有不少人发表了对于十一学校的不同见解。至于十一学校到底带给了学生们什么,我们不打算妄言,而由读者自行决定。

现在,我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结束。再重温编写这本书的历程,心中充满了温暖。再次感谢所有为本书付出努力的人。

希望读者从此书中获得生活的灵感。

叶枫

2016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为每个人开的学校”,不仅有学生,还包括我们这些老师。是的,应该包括每一个人。在这所校园里,我们互相守护,互相影响,结伴而行。如长夜漫漫的旅途中,那一盏盏思想的明灯,叫人不迷途,不后退,总能一步步向前走。我希望,读过此书的人,也能从孩子们的字里行间获取力量。在当下的中国,这些力量汇聚起来,便可有大的作为,做出大的改变。

——北京十一学校教师 戴冲

书里收录的所有学生的故事都有精彩之处,哪一个都很难用几个关键词定义。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成功”、“优秀”,有一个“结果”——社团评优成功啦,作品获得认可啦,被名牌大学录取啦——这些终点不是人人都达到了,即使达到了也不是故事的重点。大多数人,甚至可以说所有人的故事都有未知的空间,就像实际情况一样。

——本书主编、北京十一学校2015届毕业生 叶枫

十一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舞台。不论是在台前还是在幕后,你都是一个隐藏的主角。它不会主动叫你去做什么,它一直在等你觉醒。不要怕自己不行,怕的是你始终没有行动。

——北京十一学校2015届毕业生 刘毅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赵胤光//叶枫
绘者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103422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6018139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