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两副理发店的对联:
一副是:磨刀以待,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另一副是: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看了第一副对联,自信爆棚,霸气无双,但相信没有几位客人愿意光顾此店,拿自己的头颅开刀。而看了第二副对联,温婉含蓄,莞尔一笑,搔首而进。这就是委婉的魅力。
1、委婉是一种含蓄的艺术
直言不讳是生活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但生活中、工作中毕竟还有许多不便、不能或不想直来直去表达的内容,需要巧妙地运用具有多义性或隐含性的语言,加以婉曲表达。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中国传统书画有留白的手法,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美的意境。同样,在人际交往中,委婉表达也是一种曲笔和留白,令人回味和想象。
2、委婉是一种适度的哲学
度有很多解释,其中作为哲学概念,表达的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的统一。就是说,过了这个度,质和量就发生变化了,事物也就不是本来的事物了。
委婉是对这种哲学智慧的灵活运用,人际交往时说话处事把握好分寸,拿捏好火候,控制好进退,调节好刚柔,都是生活中适度原则的最佳体现。
3、委婉是一种谦和的修养
中国人习惯用谦和来形容一个人为人恭敬谦逊,性格温婉平和,有此修养的人被誉为君子风范。真正的君子是有实力的人,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会愈加谦虚、低调。真正的君子是有德行的人,尊重为先,礼让为先,和睦为贵,就会愈加不急不躁,不争不斗,合群不孤。
委婉就是秉持这种谦和的态度和习惯,顺应自然,知晓事理,在尊重他人中修养自己,在修养自己中成全他人,是人性中善的美德的发扬。
(二)委婉的社会功能
委婉表面看是一种遣词造句的语言现象,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心理,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1、禁忌功能
人们出于安全考虑,对冒犯神圣行为的规避,对危险的、不洁的事物的躲让,在言行、态度上对自己进行约束,形成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禁忌,因“忌”而“禁”。这种禁忌和道德法律的约束不一样,它是当事人自觉自愿的自我抑制,是民间的约定俗成的禁止力量。
委婉语的使用,常常出自对禁忌的遵从,反映了人们对民俗的尊重,对文化传统的沿袭,也是社会化过程中一种心理需要。 2、掩饰功能
由于隐藏真实目的的需要,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还会用一些替代、比喻等方式表达,带来信息的模糊性和欺骗性,以实现掩饰功能,这是政客和商人在政治领域和经济活动中常采取的策略,“罢工”表达为“劳资关系紧张”,“增税”表达为“税收加强”,“平民伤亡”表达为“附带损伤”等。
撇除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领导沟通中,人们出于善意,也需要用委婉语进行掩饰。比如批评下级,本身的内容已经很尖锐了,就需要选择一些温和的词汇进行“润滑”,或采用模糊的表达进行包装,让对方容易接受,而不至于导致摩擦、怨怼。
3、礼貌功能
委婉语的适用,更多体现的是对对方的尊重和礼遇,用敬词消除粗俗,给人以文雅、尊敬,用反语、暗语避免刺激,给人以安慰、安全,用幽默、比喻等修辞手法摒弃陈腐,给人以新颖。用“资深”代替“老”,用“丰满”代替“肥胖”,用“骨感”代替“消瘦”等。当你绕开那些令人不快、尴尬或带攻击性的词语而希望带给对方愉快、高兴、安全时,你重视对方感觉的良苦用心就跃然纸上。这种充满善意的信号,是沟通中宝贵的精神元素,确保了沟通的品质。它由自己的内心直接作用到对方的内心,对方感受到你出发点的善意,即使你在具体的沟通技巧上有了瑕疵,对方也能忽略不计。所以,在委婉语之前,要先有委婉心。
4、美化功能
委婉语还能起到美化作用,将一个平淡的事物描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比如理发师改为“美发师”,“保姆”改为“家政师”等,提高了事物的附加值,满足了人们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总之,委婉语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语言,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交流与合作,它在人际沟通中一直发挥正面的影响。委婉心就是使用委婉语的用心,先有委婉心的善意,后有委婉语的效果。提倡委婉心,就是提倡领导沟通先从内在的修为做起,由内而外,内外兼修。
P53-55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从理论到实践,从领导心理到领导行为,既深入阐述了领导力的本质及其显著特征,又讲究增强领导影响力的方法艺术。这套丛书凝聚集体智慧,付出作者艰辛劳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新颖,对于开展国家公务员教育培训非常需要,非常有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文彰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突出领导力的历史纵深感和提升的时代意义,深切地阐述了领导力建设中领导心理、领导思维、领导风格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角色、领导决策、领导沟通、领导激励等方面对于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途径,16本书从不同方面探讨提升领导力的组织绩效和方法艺术,可谓国内唯一,对于促进中国领导科学事业大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峰
《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以领导力提升为着力点,目标明确、意境高远、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时代感现实感强,对于人们全面深入认识领导力,把握领导力发展变革规律,提升组织与个体的领导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领导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授吴江
写作是件辛苦的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其间的煎熬只有个中人知。写作也是件幸福的事,随着键盘在指间飞舞,看一行行文字悄然列队,像哨兵一样守卫着表达出的思想,内心充盈着一种创造的满足。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走在这条路上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呢?但不得不说,写作也是件遗憾的事,当交稿期限临近时,发现还可以表达得更精准一些、更深刻一些,改得更好一些,可是,日历已经毫不客气地翻到了交稿日……每次书稿递交后都忐忑不安,就像一个面临大考的小学生,总是担心自己准备得不够好,这大概也算是“书被催成墨未浓”的另一番滋味吧。
“领导沟通”分8章,除了第一章“导论”外,其余7章都是近些年在干部培训讲台上讲的课,“有效沟通”“演讲训练”“谈判艺术”“应对媒体”“网络时代的领导沟通”等课程,一直深受学员欢迎,我相信这就是沟通本身的魅力所致。当自己那些芜杂的思想从薄薄的讲义被整理成厚厚的书稿,我等于又一次系统地接受了一回沟通培训,其味也甘之如饴。本书最大的创新点是将领导沟通和后现代思想进行了对接。这些年我在讲台上反复“销售”的领导变革一些方向性的东西,发现在后现代思想里都有深刻的论述并且自成体系。领导学和哲学在这个十字路口相遇,相视一笑,并肩走向新的远方。这种邂逅如此美妙,这是我写此书最大的收获。
由此,必须感谢向我约稿的国家行政学院的胡月星教授和“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的出版方,是胡教授的信任和出版方的搭台,为我创造了这番美好的体验。也要感谢我的同事刘忠坤老师,他一如既往地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最后要感谢我的先生,帮我拍了一张可以放在书上的很漂亮的近照。
心无限,沟通无限,但愿我有限的表达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周敏
2016年9月8日
提升领导力是聚焦点
胡月星
领导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组织发展与领导力提升并不是同步的。组织规模增大,并不意味着领导力随之提升。组织规模小,并不代表没有强大领导力。有的组织诞生时规模很小,但能够逐渐壮大,关键就在于其具有强大领导力。我们党诞生之初人数寥寥,但犹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光照四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就在于我们党拥有强大的领导力,正是这一核心力量使我们党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今天,我们党是拥有43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8779万多名党员的大党,但规模越大并不意味着领导力就越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把提升领导力作为聚焦点。
那么,领导力究竟是什么?以往人们通常把领导力等同于权力,认为有权力就有领导力。这种观点至今还停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限制了人们探索提升领导力的视野。领导力与权力确实有密切关系,但绝不是对等关系,有权力未必就有领导力,否则就难以解释个别领导“有权无威”甚至“众叛亲离”的现象。权力仅仅是领导力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领导力的全部。在领导科学研究中,领导力存在于精神信仰、思想观念、规章制度等方方面面,既包括组织领导力,也包括个体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是由个体领导力积极作用而成的合力,这就像百川终归大海一样。组织领导力与个体领导力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共同提升政党的领导力。我们讨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然需要从组织领导力角度去分析,但领导科学研究表明,重视个体领导力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样至关重要。因为组织领导力最终要具体落实到领导干部行为中,如果各级领导干部缺乏领导力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品质以及积极行为表现等,组织领导力就会失去来源,组织就会变得软弱无力。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领导力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力。一个政党领导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干部领导力的缺失。当前,从提升领导力人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需要把组织领导力与个体领导力紧密结合起来,从“领”人手,由“导”贯通,实现“心”与“力”的积极融合。
用信仰目标实现“领”。信仰就是希望,目标就是方向。没有信仰目标的政党是没有希望的,没有信仰目标的领导干部是难堪大任的。成立90多年来,我们党的领导之所以坚强有力,就是因为我们党有信仰、有目标,让广大党员有使命感,让人民群众有方向感。一个政党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党员有使命感就无异于乌合之众,如果无法让群众有方向感就会失去号召力和凝聚力。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尤其需要把党的领导与党所坚守的崇高信仰、党所追求的远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要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明白我们党究竟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党对人民群众来说有着什么样的功能和价值。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人民群众就会拥护党、追随党。
用科学理念实现“导”。信仰的追求、目标的实现都要有科学的理念。一个政党所坚持的科学理念凝聚着政党的智慧,能够引领人民群众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念科学,领导力就强。我们党一直强调用科学理念实现党的领导。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凝聚着全党的智慧,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指挥棒。领导干部能不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纠正那些与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甚至背道而驰的错误观念与行为,直接关系我们党的领导力。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提升领导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
用“心”与“力”的融合提升领导力。心为万力之本。提升领导力,从领导干部个体角度而言尤其要注重“心”与“力”的融合,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忠诚。忠诚是对“心”最重要的要求,是“力”的源泉。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不论身在何方,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把对党忠诚作为自己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这样才能担负起组织重托。二是强调提升能力。有“心”无“力”,最终只能流于平庸。提升领导力,既要有“心”,也要有“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提升自己的能力。三是强调责任担当。责任是“心”,担当是“力”。当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特别需要领导干部有责任担当。有了责任担当,就能把“心”与“力”融合后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我们党的领导力。
原载《人民日报》(2016年04月15日07版)
周敏著的这本《领导沟通》从领导沟通原理、领导沟通方法和技巧、领导沟通实务三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内容为领导沟通的力量、从“心”开始的领导沟通、领导倾听技巧、领导表达艺术、领导提问策略、领导“阅人”智慧、领导谈判方略、领导媒体沟通、领导危机沟通。本书从独特的角度,为领导者提供一套有效而新颖的沟通方案,有助于提高领导效能。
周敏著的这本《领导沟通》是《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八个部分,除了第一部分“导论”外,其余七个部分都是作者近些年在干部培训讲台上讲的课,“有效沟通”、“演讲训练”、“谈判艺术”、“应对媒体”、“网络时代的领导沟通”等课程,一直深受学员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