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娅·博伊德编著的《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内容丰富详实,作者文笔清新绚丽,富于个性化魅力,可读性很强。读者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常驻北京的外国人的生活场景,还能够从他们的视角来重现北京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和社会的演进变迁,并审视那段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时刻。 中国早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书中所记录下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鲜活记忆,是读者不曾接触过的珍贵资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更多的意义则在于——真实描绘出一个使馆区外国人眼中的北京近现代生活图景。
图书 | 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朱莉娅·博伊德编著的《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内容丰富详实,作者文笔清新绚丽,富于个性化魅力,可读性很强。读者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常驻北京的外国人的生活场景,还能够从他们的视角来重现北京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和社会的演进变迁,并审视那段历史中的一些重要时刻。 中国早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书中所记录下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鲜活记忆,是读者不曾接触过的珍贵资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更多的意义则在于——真实描绘出一个使馆区外国人眼中的北京近现代生活图景。 内容推荐 这是片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离紫禁城不远,紧挨着北京内城的东南角。从1900年一直到1949年,它曾是外墙高筑、戒备森严的外交飞地,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 在这些外国人中,大部分是外交人员,也有传教士、记者、医生、教师、艺术家和流亡者。他们延续着自己一贯的生活方式,自视高人一等,经常对墙外的中国评头论足。而在北京不断上演的近现代史大戏中,他们也成为亲历者与观察者。 为了回溯20世纪前50年的时光,本书作者在讲述故事时引用了大量资料,包括文件、书信、著作与私人日记。记录者中不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英国外交家蓝浦生、法国作家圣琼·佩斯、美国将军史迪威这样的名人。 朱莉娅·博伊德编著的《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为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以及中国本身绘制了一幅幅令人炫目的肖像画,宛如从来无人讲述过的一个情感交织又扑朔迷离的故事。 目录 作者致谢 序言 第一章 拳民与“蛮夷” 第二章 拨云见日 第三章 回首往昔 第四章 紫禁城的落日 第五章 改变中国 第六章 共和之梦 第七章 “一战” 第八章 中国参战 第九章 教授和预言家 第十章 野餐和赛马 第十一章 红白苏俄 第十二章 南京插曲 第十三章 龙骨搜寻者 第十四章 乌云压城 第十五章 天堂中最后的日子 第十六章 曲终人散 第十七章 游戏结束 图片来源 档案来源 本书部分外国人中英译名对照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朱莉娅·博伊德 |
译者 | 向丽娟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2648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6-10-01 |
首版时间 | 2016-10-01 |
印刷时间 | 2016-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4 |
CIP核字 | 2016242074 |
中图分类号 | K291.3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59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由伦敦的I.B.Tauris & Co Ltd公司授权出版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