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来桥
内容
试读章节

1932年9月,秋高气爽,福星洲第一小学迎来了一批新学生。跟往年不同的是,这个过去被称之为“和尚”学校的地方,这一年破天荒地收了一位女学生。

西来桥街很快传遍了这个新鲜事,于是,有不少人在议论这位姑娘。

她的名字叫戴素雅。

素雅到学校时并不知道有许多人在议论她,她走进教室,按照编号,端正地坐在一张连课桌的椅子上。

她坐得稳稳当当的,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教室里的课桌椅是新置的,一股浓浓的松香味扑鼻而来,好闻极了!

素雅环视了一下周围,全是小男孩。平常,素雅是不怎么喜欢那些调皮的小男孩的,他们浑身脏兮兮的,无缘无故地找茬儿欺负小女孩。素雅可不怕他们,她看到哪个小同伴受欺负,是一定要挺身而出的。那些小男孩大多不愿跟她对阵,她却有时搞些恶作剧——一把烂泥打到衣服上,一把暗钩划破袖口,这时都会给外婆骂“像个野小子”。素雅既不怕打,也不怕骂,她是不怕硬的,但她有时却怕软。每当她看到母亲乔凤那双充满忧郁的丹凤眼,所有的犟劲儿就不知哪里去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手也不知该放哪里了。母亲生下她后就守了寡,上要照顾外婆,下要养育她,给她做件新衣裳可真不容易!有时素雅想,为什么女人总是那么受气,连男孩也总是欺负女孩子呢?

今天素雅心里高兴,不知怎么,看这些小男孩也顺眼多了。的确,头天上小学,一个个像被束缚在新衣服中,不像穿着脏脏的衣服时那样顽皮。小男孩们见到她,也斯斯文文地问了一声好。不过,孙猴子的禀性难移,不一会儿,小男孩们的屁股就不稳当起来。领头活跃起来的叫曹继高,他是鞋匠的儿子。你从他那不停地转动的眼珠,就知道他属于那种聪明机灵的孩子。他装作去方便,在教室外走了一圈就回来了,见到那些男孩子他或是扮个鬼脸,或是拍拍肩膀,或者伏在耳边低语讲几句,见到素雅,他也善意地眨眨眼。

一时间,教室里的空气就活跃起来了。

原定的上课时间已过了一个时辰,可是还不见老师的影子。素雅都等得心焦焦的,就更别说这些平常玩惯了的捣蛋鬼。曹继高一起头,接着就不断有人外出方便,回来也是,扮鬼脸、眨眼睛、拍肩膀、伏耳语。不过毕竟是在教室里,他们是不敢像平日里那样大声喧哗的。

曹继高九岁了,成熟比较早,颇有心计,连一些比他大的男孩跟他斗智也常常输。其他男孩不服气,就合计把他叫成“曹操”,他也不生气,还“笑纳”了,因为曹操毕竟是当头头的,继高也是镇上的孩子头儿。

素雅也跟着男孩子们叫他“曹操”,她觉得挺好玩的,不过,素雅觉得曹继高跟唱大戏中的那个白脸奸臣还是大不相同的。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当然不懂什么叫“君子风度”。素雅只是觉得,继高不像有些小男孩那样粗野,他常常给女孩子讲笑话,最多是善意地嘲弄几句,但他是决计不动手打女孩子的。他看到那些男孩子在欺负小女孩,总是要挖苦几句,讽刺他们欺弱是因为怕强。凭这一点,素雅认为继高就应该当孩子头儿。

P4-5

后记

1997年7月初,我随父亲去北京看望奶奶,此时恰逢我国刚刚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全国上下一派喜气洋洋,我的心情也十分愉快。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我经过半年的奋力拼搏,终于考上了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爸爸妈妈都叫我小书迷。为了不耽误我的课程,妈妈就限制我读文艺书籍的时间。从三月份到六月份考试,我已经很久没碰过小说了,真是闹了“书饥荒”。这次由于考得比较好,父母很满意,也就对我暑假的读书不做什么限制了,我就准备到北京后,在奶奶非常丰富的藏书中漫游一番。

到北京后,恰逢奶奶创作的小说《西来桥》刚脱稿,我便有幸成为少数几个最早的读者之一。小说本身的文笔流畅,故事情节生动离奇,高潮迭起,一波三折,暗藏悬念,使你读了前面就急于想知道后面的故事。也有一些段落的场面十分惨烈悲壮,使人不忍卒读,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又迫使你不得不含泪往下看。三十多万字的书稿,一点儿也不觉得长,我一口气读完。之后,又细读了其中的精彩段落。

看过《西来桥》以后,我不仅觉得这本书写得好,而且在我的头脑中,奶奶的形象也改变了。

过去,我对奶奶的了解是很不够的。

我跟父母住在长沙。虽然我出生一个月后就随母亲在北京住了一年,但当时我还是个婴儿,当然谈不上对奶奶有所了解。以后,我在寒暑假还多次来北京看望爷爷奶奶,但每次时间都不长,也没有机会对奶奶更深入地了解。我只是感觉奶奶对我很关心、爱护,但这种爱护有时似乎过了头。奶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我的“两劝”。

一是“劝吃”。在北京的时候,我和爸爸常常怕上饭桌。奶奶总是不停地劝我们多吃,有时饭菜都到了喉咙口,她还不停地给我们夹菜。家里来了客人,奶奶也是如此热情,这往往使客人感到很为难。吃吧,实在已经很饱了;不吃吧,主人的盛情又难却。用爸爸的话来说:“陆二婆的面子是顶重要的,戴老太太的面子也是最重要的。”

看到客人们的窘相,爸爸也跟着叔叔在背后善意地嘲笑这种过于热情的“劝吃”。但是,爸爸还是给我解释了奶奶这种习惯的由来。

奶奶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三年困难时期,或是在“文革”期间被打人“牛棚”时,都经常会遇到吃不饱、饿肚子的情况。有时,同事、亲友们碰到一块儿,总设法弄点儿好吃的欢聚一下。在一起吃饭时,人们总是早早地自称吃饱了,想多留些东西给他人吃,由此就形成互相“劝吃”的习惯。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不再为吃不饱饭而犯愁,但奶奶多年来形成的“劝吃”的习惯却难以改变了。

听了爸爸这番话,我又增加了对奶奶的了解和敬意。虽然这种“劝吃”的习惯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情况了,但其中却饱含着人间的真情,这里有我们这些没有饿过肚子的青少年难以达到的境界。

二是“劝学”。实际上我们当学生总是处在一种被劝学的大氛围下。在学校里,老师当然是要劝学的;回到家里,碰到的又是家长劝学;就是走到街上,碰到亲友也是一个劲儿地问起学习成绩,不停地劝学。这真是劝学、劝学、再劝学!

本来我们这些学生已经适应了劝学的环境,但是,我以为每次去北京探亲的时间不长,应该没有人劝学了吧,没想到奶奶比别人劝学劝得更厉害些。她在大讲学习的重要性时,还动不动就“想当年”……虽然我不敢驳奶奶的面子,总是笑脸相迎,但心里却颇不以为然:奶奶只不过读到初中一年级,而且当年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都比较简单,怎能与我们现在的学习相比呢?

看了《西来桥》,我才明白奶奶说“想当年”包含了多么深刻的内容。

奶奶从小立志为人师表,做着“上大学”梦,奋发读书,成绩优秀。可是,她像我这么大年纪时却面临国破家亡的灾难时局,十三岁时就被迫辍学,以后又先后失去双亲,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她的许多知识都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学习的。

相比奶奶当年的条件,我们不论是在日常生活、学习教材、校舍,以及整个社会的和平环境等方面,都不知要好多少倍。可是,我们还经常发牢骚,对这个不满,对那个也不满。正如奶奶所说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

奶奶说,这本书拖到现在才写出来,是晚了一点儿。但是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只有在今天才能彻底清除极“左”路线的影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映和评价许多上层人士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不仅不会影响共产党的威望,而且更进一步说明,正是由于我们党贯彻了毛主席统一战线的英明方针,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战斗力量,才当之无愧地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奶奶还说,统一战线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宝,在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胜利斗争中,也充分使用了这一法宝。

1949年,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奶奶趁休整之时,请假回西来桥看了她的外婆。

1953年和1959年,她又两次回过西来桥。

1961年,奶奶再次回西来桥,和弟弟陆小梁一起为她83岁的外婆送终。

1989年,在北师大担任过社会科研处处长兼历史系党总支书记的奶奶离休后,在从解放军某部离休的爷爷陪同下,又一次回到西来桥,在其弟陆小梁开的饭馆中吃住了几日。使奶奶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过去经常需要资助的弟弟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开了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餐馆,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的收入甚至超过了爷爷、奶奶薪金的总和。

家乡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奶奶感到十分振奋,那个贫穷落后的西来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在奶奶心灵的最深处,仍然深深眷恋着这片她少年时生活、战斗过的家乡土地,这个充满着苦难磨炼、胜利喜悦的西来桥,这片梦魂萦绕的热土,也正是奶奶文学创作的源泉。

我知道现在已无法看到那个书中的西来桥了,但我仍然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到奶奶的故乡看一看。

西来桥是奶奶的外婆桥,也是爸爸的外婆桥。虽然爸爸无幸见到自己的外婆,却在20世纪50年代见过自己的太婆婆。1968年,在“上山下乡”的热潮中,爸爸曾到西来桥舅舅家住了两年,还被乡亲们推举为生产队副队长。

西来桥虽然不是我的外婆桥,但却是我的奶奶桥。在学外语时,我知道奶奶和外婆在英语中都叫grandmother。所以,当我看到《西来桥》一书的最后一句话“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我很情愿把它翻译成英语:

Rowing, Rowing, I'll be rowing to my grandmother's bridge!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后记

序言

书者朝圣兰亭,源于王右军的《兰亭集序》为其书就了经典意味;雅士向往桃花源,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其注入了田园气息;世人憧憬湘西,源于沈从文的《边城》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思。一件旷世书作、一篇隽永美文、一部唯美小说,形式各异的文艺作品为不同地域赋予了独有的记忆和永世流传的价值。每个地方都有值得挖掘的地域文化,而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缓慢而悠长的过程,在历史的车轮下才会日趋丰厚。文化的力量如水般柔韧,在时光的滋养下,才能潜移默化地浸润到人们的内心,塑造起一方水土的精魂。

作为长江中生长出的移民沙洲,扬中可追溯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我们依然可从这有限的几百年光景中感受到岁月的丰厚度以及专属小岛的地域文化。小说《西来桥》无疑为扬中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这部小说曾于1997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20年后的今天,小说的重新出版对于宣传和推介扬中又起到了新的助推作用。

《西来桥》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作者戴洵是一位出生于西来桥的新四军老战士,她一生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情谊,离乡多年的她在古稀之年完成了这部回忆少年往事的小说。彼时已年迈的她创作这部38万字的长篇小说实属不易。老人忘却病痛的折磨,克服伏案的艰辛,通过小说主人公戴素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记录了一个个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在紧张局势的推动下,在进步人士的引领下,素雅从不谙世事的少女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机智勇敢、追求进步的女战士。作者年事已高,却对豆蔻之年的往事记得如此真切,这缕似乎日渐远去的乡愁,其实早已在她的心中深深地扎根,挥之不去,伴随着她走南闯北。如今,老人虽已去逝,但她的著作永远留存下来,我们可以从中读到故乡的味道。

《西来桥》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小说。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尽可能地接近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小说根植于史实的土壤,以生动可感的笔触记述了抗战烽火中壮烈曲折的故事,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苏南小莫斯科”——西来桥在特殊时期发挥的“江心跳板”作用,讴歌了小岛人民浓烈真挚的家园情怀、顽强拼搏的抗战精神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从纪实的角度而言,小说《西来桥》不愧为一份异常珍贵的史料档案,值得传承于后来之人。

《西来桥》是一部体现浓郁地域特色的小说。小说直接以“西来桥”为名,地域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文中对西来桥的历史故事、风物景致、传统习俗等多有涉及。作者笔下的西来桥瑰丽神奇、独具风味,地名的美丽传说、吃河豚的传奇轶事,大型庙会等传统活动,舞龙灯、唱花船等文化节目,通过作者的描述而熠熠生辉,无形中牵引着读者深入这个大江托起的丰饶之岛,领略她的迷人魅力。  《西来桥》整部小说的行文质朴流畅、真诚率意;情节高潮迭起、引人人胜,蕴含了强烈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值得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了解,幸运的是,在日渐为人所遗忘之时,它又被重新拾起,并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这是在挖掘、传承扬中地域历史文化方面做出的又一次尝试。期待通过我们今天所做出的一点点积累,未来这片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江中沙洲之上,能够绽放出灿烂夺目的文化之光。

内容推荐

戴洵所著的《西来桥》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作者戴洵是一位出生于西来桥的新四军老战士,古稀之年完成了这部回忆少年往事的小说。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的叙述,小说展示了主人公戴素雅从不谙世事的少女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机智勇敢、追求进步的女战士的历程。文字的背后隐含着日渐远去的乡愁和挥之不去的故土情怀。

编辑推荐

戴洵所著的《西来桥》是一部体现浓郁地域特色的小说。小说直接以“西来桥”为名,地域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文中对西来桥的历史故事、风物景致、传统习俗等多有涉及。作者笔下的西来桥瑰丽神奇、独具风味,地名的美丽传说、吃河豚的传奇轶事,大型庙会等传统活动,舞龙灯、唱花船等文化节目,通过作者的描述而熠熠生辉,无形中牵引着读者深入这个大江托起的丰饶之岛,领略她的迷人魅力。

《西来桥》整部小说的行文质朴流畅、真诚率意;情节高潮迭起、引人人胜,蕴含了强烈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值得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了解,幸运的是,在日渐为人所遗忘之时,它又被重新拾起,并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这是在挖掘、传承扬中地域历史文化方面做出的又一次尝试。期待通过我们今天所做出的一点点积累,未来这片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江中沙洲之上,能够绽放出灿烂夺目的文化之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来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404327
开本 16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06
CIP核字 2017054023
中图分类号 I247.53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9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