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前言
1 绪论
1.1 全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1.3 优先区域的前景与展望
1.4 本书架构
2 东北山地平原区
2.1 大兴安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1.1 基础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地利用
2.1.4 自然保护地
2.1.5 植被类型
2.1.6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2.1.7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2.2 小兴安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2.1 基础概况
2.2.2 地形地貌
2.2.3 土地利用
2.2.4 自然保护地
2.2.5 植被类型
2.2.6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2.2.7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2.3 呼伦贝尔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3.1 基础概况
2.3.2 地形地貌
2.3.3 土地利用
2.3.4 自然保护地
2.3.5 植被类型
2.3.6 重点保护植物丰富度
2.3.7 重点保护动物丰富度
2.4 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4.1 基础概况
2.4.2 地形地貌
2.4.3 土地利用
2.4.4 自然保护地
2.4.5 植被类型
2.4.6 重点保护植物丰富度
2.4.7 重点保护动物丰富度
2.5 长白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5.1 基础概况
2.5.2 地形地貌
2.5.3 土地利用
2.5.4 自然保护地
2.5.5 植被类型
2.5.6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2.5.7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2.6 松嫩平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6.1 基础概况
2.6.2 地形地貌
2.6.3 土地利用
2.6.4 自然保护地
2.6.5 植被类型
2.6.6 重点保护植物丰富度
2.6.7 重点保护动物丰富度
3 蒙新高原荒漠区
3.1 阿尔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3.1.1 基础概况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地利用
3.1.4 自然保护地
3.1.5 植被类型
3.1.6 重点保护植物丰富度
4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
5 青藏高原高寒区
6 西南高山峡谷区
7 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
8 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
9 华南低山丘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