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让情绪失控害了你(2)
内容
编辑推荐

世界五百强企业员工情商、情绪管理重点培训书籍,旨在引导读者情绪不失控、心理不失衡,塑造强大的心理。唤醒你的自我修复功能,让你从容不迫地应对心理困境

情绪之所以难以控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情绪创伤的存在。只有学会自我疗愈,才能真正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身心趋于安宁,让内心变得强大。

每个人都会遇到情绪困扰,抑郁、恐惧、焦虑、抑郁、低自尊感、不安全感、挫折感、负罪感……这些负面情绪会让你频频失控,疲惫不堪。但是,这并不可怕,人类天生就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学会自我疗愈,才能真正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摆脱困境,重获新生。

陈玮编著的《别让情绪失控害了你(2)》注重现实意义,在于让读者认识到情绪,了解情绪的本来面目,挖掘情绪的深层产生原因,并得心应手地掌握自己的情绪。本书在心理学基础上,融入现代先进思想元素,以全面、犀利、精辟的手法,详尽地呈现出了情绪掌控术真实的面貌,让读者能够从控制自己的情绪着手,逐渐拥有成熟的心智和强大的内心。

内容推荐

如同身体经常遭受创伤,我们的情绪也一样。失败、焦虑、不安、内疚、后悔等负面情绪就像偶尔擦伤皮肤和拉伤肌肉一样,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自然而然包扎伤口或者冰敷扭伤的脚踝时,对大多数人来说,应对情绪伤害的急救箱却空空如也——它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我们总是对情绪创伤放人不管,那么最终会导致创伤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情绪问题会进一步转化为心理问题甚至人格的问题,以致积重难返。

陈玮编著的《别让情绪失控害了你(2)》详细介绍了数十种疗愈的具体方法,仔细分析了多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并结合多名心理学家、心理医师的疗愈经验,得出了全面而深入的自我疗愈方案。本书中有着大量的真实案例,力求以通俗、有趣的论述让读者轻松地获得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本书不只是传授经验,更是希望能成为读者心灵的引导,伴随读者踏上自我疗愈之路。

目录

第1章 烦恼都是自找的:寻找情绪的根源

 情绪ABC模型:坏情绪来自于负面思维的刺激

 想法与观念:消极的想法来自于错误的观念

 感觉与事实:你以为的,并非真实存在的

第2章 沟通中的情绪陷阱:别向心脏射“冷”箭

 消极沟通:“精神暴力”带来的伤害

 你的理解方式是否出现了偏差——了解与接受

 当追逐“意义”的你遭遇危机——感受和归因

 你为什么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感受的根源是心理需求和期待

第3章 识别扭曲的思维模式:你是怎样折磨自己的

 否认积极面——“事情就是这么糟糕,我真是太不幸了。”

 心理过滤——不知道的,就是不存在的

 以偏概全——偶尔失败,就等于整个人生的失败

 灾难化——“这下彻底完了!”

第4章 认知疗法:冲破认知束缚,改变消极情绪

 矫正错误观念:陷进坏情绪,是因为你对自己太“狠”

 有效辩驳:与消极思维来一场博弈

 认知行为疗法(CBT):扭转思维,并用积极行动来强化

 认知行为疗法的“进化版”——“理性—情绪”疗法(REBT)

第5章 行为疗法:用有效刺激“赶走”不良情绪

 系统脱敏法:逐层提升你的心理抵抗力

 暴露疗法:带你去“地狱”走一遭

 满灌疗法:“以毒攻毒”,冲击不良情绪

 厌恶疗法:摆脱“吸引源”,从内心找到慰藉

 代币法:有偿的疗愈过程

 辨证行为疗法:摆脱压迫性情绪

第6章 潜意识修复法:赶走潜伏在心中的“敌人”

 潜意识参与情绪表达:为什么你的情绪总是不受控制?

 潜意识是如何产生恐惧和焦虑的

 拒绝思维的条件反射

 让“痛苦”变成“痛快”:释放潜意识中的负面记忆和消极情绪

 扶正潜意识:重新塑造积极的自己

第7章 正念疗法:用宁静的方式,软化情绪的应激反应

 逃避还是面对?——避开矛盾,矛盾就会更加激烈

 不逃避,不对抗——拥抱那孤独无助的自己

 自我CT:站在另一个角度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

 内观认知疗法(MBCT):将视线收回,专注内在感受

 正念练习,让我们平静地对待自己的小情绪

第8章 转念作业:快乐和烦恼只在一念之间

 转念前传:游离昏迷与清醒间的“梦游者”

 突破幻觉:原来你只是拿错了眼镜

 反向思考:所有的痛苦,都暗含着幸福

 转念的极致:前摄行为

 转念作业:一个凡人的觉醒

第9章 接受与实现疗法(ACT):走出负情绪的恶性循环

 身体告诉你:别再回避你内心的渴望

 别让“合理化解释”耽误你

 打破语言的假象——想法≠现实

 增强心理弹性——ACT 疗法

第10章 自我交流法: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是你自己

 “看见”自我:一位叙事治疗者的故事

 自我“阅读”:叙述自己的故事

 自我“回归”:寻回属于你的灵性

第11章 低自尊感和无价值感:你真的一无是处吗?

 你为什么瞧不起自己?——自我贬低的思维陷阱

 “我什么都比不上她”——建立在对比上的低自尊感

 生活在别处吗?——寻找缺失的价值感

 揭开让你失去价值感的那道伤疤

 重拾自我价值感

第12章 自尊膨胀:极度自我会让你有颗“玻璃心”

 一对夫妻的“自尊”捍卫战

 活在“自我包装”的世界——自尊膨胀中的认知偏差

 “这件事情怎么能够怪我呢?”——责任感低下

 感恩疗法:让自尊水平回归平衡

第13章 挫折耐受低下:失败就是毁灭吗?

 一个害怕爱情的男孩

 酸葡萄和甜柠檬:应对挫折的消极防卫机制

 征服挫折耐受低下状态(LFT)

第14章 没来由的焦虑:驻守在你心中的霸道“卫士”

 焦虑是我们心灵的“护卫”

 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拯救心灵失衡——意义疗法

第15章 不安全感:只能躲在自己的“笼子”里

 原来她一直拒绝长大

 她为什么一上学就生病 ?

 安全感是自己给的

第16章 由心而生的恐惧:这个世界很危险?

 “我一定是得了什么病!”——疾病恐惧症

 太过羞涩也是病——社交恐惧症

 电梯、地铁、车厢等能招来魔鬼吗?——幽闭恐惧症

 恐惧,来自你内心深处的压迫感

 森田疗法:恐惧也是可以适应的

第17章 深不见底的痛苦:别让过去的伤痛毁了现在的自 己

 与糟糕的回忆和平相处

 不要隔离心中的痛,因为正是它成就了现在的你

 EMDR疗法:重建回忆,跨出深渊

 当走不出心里的“黑洞”,不妨养个宠物吧

第18章 突如其来的愤怒:当你的“火山”频繁爆发

 “发怒”可以让我们挺直腰杆——积极攻击反应

 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愤怒——消极攻击反应

 由其他情绪引发的愤怒——继发性愤怒

 攻击无辜的人——转嫁性愤怒

 频频爆发的攻击反应——病态性愤怒

 意识不到的心理冲突—荒诞情绪的背后

 释放愤怒:为怒火找个合理的出口

第19章 负罪感和愧疚感:过度自责是一把插向自己的刀子

 当内疚不再是一盏道德警示灯

 心理冲突的另类投射

 没有人必须为别人的人生负全责

 化自责为动力的心理学家

 四句真言——夏威夷疗法

第20章 害怕批评:唯一能够评断你的,只有你自己

 现实版的西绪弗斯

 我们为什么不自由?

 别害怕批评,也别随意评价别人

第21章 我是谁: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

 永远也不想结束的一天

 “完整”自我的缺失

 打破心里的“陶罐”,抛弃“拥有者”的身份

 认同误区:过去的你 = 未来的你

 “内在小孩”疗法:拥抱·转化·蜕变

试读章节

想法与观念:消极的想法来自于错误的观念

安吉拉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现在是凌晨3点,刚刚她被窗外的一阵响动吵醒,起来喝了口水,再次。躺下后就怎么也睡不着了。这两天她的好友阿曼达正在闹离婚,看着阿曼达的遭遇,她不禁联想到了自己。她也曾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但术管如何,她从阴影中走了出来。阿曼达的婚姻曾经使她十分羡慕,可是现在……

“唉……只有事业才是最重要的,男人都是靠不住的!”想到这里,她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昨天下午和上司谈话的场景。这场谈话并不愉快,因为上司把她一直信心满满打算好好干一场的项目给了别人,可这却被安吉拉认为是升职的重要筹码。

“哼,这个该死的胖子,就是见不得我好!那些人能对这个项目做什么呢?那可一直是我负责的!”阿曼达越想越气,头脑也越来越清醒,她再也没了睡意。可是很快,恼怒就被失落取代,“可能,在领导眼里我始终是个女人,我知道我无法真正像那些男人一样把所有精力都扑在工作上,我还是拼不过他们。”

安吉拉无法重新入睡了,当天色泛白时,她的脑子已经如同一团乱麻,塞满了各种可怕的场景:她无法再找到一个新的工作,她和孩子会变得穷困潦倒。当她勉强撑着沉重的身体起床时,她的脑海中仍然浮现出自己被老板拒绝的画面。

“我究竟是怎么了?其实我还不至于那么悲惨,可我为什么对所有事情都那么敏感?我又没睡好,今天的工作一定会力不从心……我还是没法同时应付好工作和家庭。其实我和阿曼达一样,都是那么倒霉……不,我可能比她更糟糕,我快连工作都要失去了……”

她头脑中的磁带又开始周而复始地转动了。

连续好几天,认为自己不被领导赏识,即将面临失业的安吉拉痛苦不堪,失业的场景不断在她的脑海中盘旋,对于自己和孩子未来生活的担忧反复折磨着她脆弱的神经。阿曼达的遭遇又使她想起自己和丈夫是如何分手的,当时丈夫十分固执地认为她有外遇,后来为了孩子的安全,安吉拉只得选择离婚。她不想再与疑神疑鬼、不相信自己的丈夫一起生活了。之后,她和孩子的生活似乎都被颠覆了。安吉拉努力使自己表现得很坚强,她选择独自面对单身母亲的困境。可是,她却觉得越来越透不过气来,她想让自己变成工作上的女强人,可是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她为自己是个失败的女人而感到沮丧、痛苦,而好友阿曼达的事情似乎也刺激到了她,使她又重新堕入自己当年的噩梦中。

应该说,安吉拉与阿曼达一样遭遇了婚姻的变故,与阿曼达不同的是,安吉拉正视了现实,她一度十分勇敢,选择独自抚养孩子,在工作上也积极上进。可是,为什么情况并没有像安吉拉所希望的那样变好呢?是什么使她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日渐沮丧、失落、焦虑乃至绝望呢?为什么她无法克制自己不去想那些消极、负面的场景呢?

不幸的事情我们都会遇到,烦恼本身也不是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只有那些错误的观念才是真正引发不愉快情绪,使我们身心纠结的东西。它们令短暂的忧伤变成了持久的烦恼和抑郁,而且这些深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观点很容易被外界激活,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身心健康。

在心理学家看来,安吉拉的痛苦就在于她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出了问题,每个人做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对情境和事件的知觉、解释和所赋予的意义所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认知与一般的想法不同,后者相对来说更表层,也更善变,但认知却根深蒂固得多,是对自我的评价,对过去经验的解释,是一个人的核心信念,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想法,大都受到其认知的影响。

心理学界很早就对认知治疗展开了探索,其中比较为人们熟知的是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耷贝克等人看来,心理适应不良(如各种坏情绪)都是源于歪曲的认知,比如采取选择性概况的方式、脱离情境的方式看待问题,这种认知缺陷导致了其行为功能的失调。而他们认为,可以采取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来改变这种情况,比如通过自我强化思维等手段来逐渐培养积极的认知,我们在后面会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

让我们回到安吉拉的例子,她对自己的消极看法源于她的错误认知:对自己成功的视而不见,夸大了事业对一个女人的重要性,夸大了作为一个单身母亲的难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失败的婚姻使她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有缺陷的。这些错误的观点使她对自己的看法发生了歪曲,她才会感到未来是黯淡无光、没有希望的,从而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情绪低落,生不如死。

P5-7

序言

最好的心理疗愈师是你自己

痛,是每个人内心的共性

人们会对各种事物感到惊讶,他们惊叹于山峰的巍峨、海浪的起伏、河流的蜿蜒,以及日月星辰的循环往复,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自身那些值得惊讶的东西。

——圣·奥古斯丁

“我正在经历一段十分难熬的时光。我是一个作家,但我现在不想阅读,所有书籍都让我生厌。我每天无所事事,这让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的心里有很多苦闷,但作为一个专门帮助读者走出困境的‘指导师’,我怎么可能将这些表现出来呢?那会显得我在自欺欺人,连自己都救助不了,如何指导别人!怎么摆脱这个困境呢?我想到了一个最好的办法——装模作样。我闭门不出,拒绝一切交际活动,假装伏案创作,让自己看起来很忙——其实我感到内心空虚极了……那些可怕的情绪,我感觉它们渗透到我身体的每一处了,我曾经试着压抑它们,也曾试着忽略它们,不去理会,但它们似乎在我的体内安营扎寨了。要是我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家就好了,也许,那样我就可以拯救自己了。”

这是一名从事写作的人,在他的日记里写的一段话。他能够明显地感到自己存在着心理问题,但他对此无能为力。同他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一段时光,在这段阴暗、逼仄、孤独、漫长的“自我拯救”的道路上,我们尝试过许多方法,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地探索着,却无济于事,我们还是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各种消极情绪的泥沼里。

海明威在他那部伟大的作品《老人与海》中,借助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内心独白,向我们描述了他自己的内心状态:“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无法将他打败。”故事中,老人在海上与鲨鱼进行了艰难的搏斗,而那就象征着作者本人的内心状态——他正与内心的痛苦进行着殊死搏斗。1961年7月2日清晨,一直信奉尼采“适时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巅者最光荣”观点的海明威,在自己的公寓中自杀,以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斗,印证了小说中的那句话——“搏斗,直到战死”。同海明威一样,许多人都曾与自己的内心进行过角力。

是的,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痛苦,从来没有谁会逃过命运的“魔掌”。我们都是在各种缺失和空洞中成长起来的。更关键的是,我们的内心从来不会单向性地“失去”某些东西,它在失去的同时,会“得到”更多——恐惧、焦虑、抑郁、低自尊感、不安全感、挫折感、负罪感……

这些突如其来或者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都是源于人们内心的弱点。每个人都有弱点,所以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些问题,不理会,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虽然他们大都在表面上若无其事,但真正的内心感受,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事实上,他们的情绪早就失去控制了。他们也许会像开篇的那个作家一样,伪装自己;又或者像海明威一样,与情绪进行“斗争”。很显然,逃避和抵抗都不是什么好方法,他们大都会陷入迷雾之中,不知所措。

别人能够帮到你什么

我们先来说一说,心理障碍和情绪问题是如何来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他的意识、思维、思想、认知、信念、情感、行为等是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稳定地存在的,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一样。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也是协调的,他的情感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思维和认知水平有着正常的联系,并且,他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自我修复的能力。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遭遇了某些事情,使得组成他内在整体的某一个或几个元素出现了偏离,他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功不集中,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这就说明他出现了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是不同的,它是由人的内在精神因素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地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我们都不是温室里的花多,每个人的心理都在经受着风吹雨淋、烈日曝晒,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心理失衡的表现,负面情绪也就随之而来了。

也就是说,心理问题都是在我们的心里秘密产生的,它在我们的内部运转,关乎我们心理的各个方面,但它的主导者仍然是我们本身,因为没人能够真正闯入我们的内心,将其修复。

那么,心理医生或者我们的亲朋好友,对我们是否会有帮助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语言和行为的干预——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内心,哪怕只有一点点。

但是,与治疗生理疾病不同,心理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时(并非药物治疗),其着眼点并不是强加干预,而是引导患者在意识、认知、情绪体验等方面进行自我修复,也就是说,其目的还是让患者自己在内心进行自我救助。再高明的心理医生,也不可能拯救一个心理麻木、充耳不闻的人。心理医生只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者,而不是直接参与者。

亲朋好友的安慰和鼓励,在治疗心理问题时,起到的作用则并不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有的人会对遭遇婚变痛苦的朋友说,“不要伤心,你会找到更好的。”有的人对患有某种恐惧症的朋友说,“你怎么会害怕这个东西呢?相信我,它并不可怕。”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些安慰类型,但它们大都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因为没有人几个人能够准确而恰当地用语言去引导遭受心理问题折磨的人,他们的语言不仅苍白无力,而且还很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他们的目的都是在要求对方硬生生地隔离负面感受。

“你不应该伤心”、“你不要害怕”……这些近乎强制性的语言描述和毫无穿透力的“鸡汤式”叙述,会让接受方误以为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是很不应该的,是软弱的表现,从而“被迫”遏制内心的负能量。然而,压抑并不代表消灭,这些情绪就像苔藓一样,在阴暗处才会越发茁壮地成长。这也是专业的心理治疗和亲朋好友不痛不痒的安慰的区别所在——心理咨询存在的一个功能是让患者的负面情绪尽情展示出来,咨询师面对来访者一定不会说:别难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是采取正确的引导,让来访者正视自己的内,心。

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而你只不过缺乏自我疗愈的技巧而已

也许心理医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但是对你来说,最好的疗愈师是你自己。我们已经说过,任何心理问题,都是你的诸多内在因素出现了失衡,而能够直接干预它们的,只能是你自己。

心理学家保罗·图尼耶曾在他的著作《聆听耳朵的声音》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他在对来访者进行治疗,他给病人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思想、感受、体验等。他没有对其进行强迫式干预,没有借助药物进行治疗,没有进行催眠,事实上,他只是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在患者结束了情绪“展示”之后,他们开始放松下来,在他的引导下打开心扉,进入一种自我修复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治疗当中,修复的关键在于患者自身。图尼耶博士还强调,人的整体应该包括身体、思想和灵魂,他也用大量的案例证明了,只要我们能够将“身体一思想一灵魂”完整地联系起来,我们就会自动地进行相应地调整,开启真正的自我修复模式。

事实上,对于一个心理治疗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治”好了求助者,而是让求助者成为自己的心理诒疗师。换句话说,你才是最了解自己_的人,你才是离自己最近的人,而你只不过缺乏一点技巧而已。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欢乐,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人类天生就有自我修复的。功能,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就像人们在遭遇饥荒时渴求温饱一样,我们在遭受心理疾病的攻击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渴望让内心趋于宁静。然而,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如何应对,只能任由这些负面情绪侵蚀自己。

虽然劝说自己是很难的事情,但这并非不可能。

雅典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从心理学角度看,所有的负面情绪(抑郁、恐惧、焦虑、不安全感、无自尊感、挫折感、认同缺失感、负罪感等)都不是毫无理由出现的,它们只是人类在生活中应对压力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应该说,这些情绪也都是正常反应。如果人们能明白自己情绪背后的根源,也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心理进行疗愈。

许多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治愈,或者羞于向心理医生求助。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不必再为这些事情担忧了,你可以在掌握丰富的技巧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唤醒你的自我修复功能,彻底摆脱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的干扰,做到在独自面对痛苦、抑郁、恐惧、焦虑、羞辱、挫折时,不消极、不纵容、不抵抗、不逃避。

本书详细介绍了数十种疗愈的具体方法,仔细分析了多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并结合多名心理学家、心理疗愈师的疗愈经验,得出了全面而深入的自我疗愈方案。本书的案例十分丰富、有趣,有极强均感染力和代入感,能够在帮助读者心灵疗愈的过程中,带给读者极佳的阅读体验。本书所关注的不是简单的情绪疗愈术,也不是机械性地罗列方法,而是从根源出发,根据现代人心理进行独特分析后,所给出的科学技巧。本书不只是传授经验,更是希望能成为读者心灵的引导,伴随读者踏上自我疗愈之路。

人要学习用现在的、较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来审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当生命的列车呼啸而过,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不断地变换场景。我们要经常检视心灵,习惯性地自我调整。请记住:自我疗愈不是一场仪式,不是一条单向旅程,它是一种持续、反复、融入生活的习惯。如果本书能够让你拥有这种“持续疗愈”的状态,你就能够在纷扰的世间找到宁静,那本书的创作初衷就达到了。

最后我想借用伊瑞克斯的摩西的话提醒各位:

尽量努力地去学习神圣的事情,不是只有知道,还要去实行;当你把书合上时,看看你的周围,看看你的内在,看看你的手是否可以把你学到的东西变成行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让情绪失控害了你(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玮编
译者
编者 陈玮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16005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2016033352
中图分类号 B842.6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