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共8册)
内容
编辑推荐

最具幸福能量寺庙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学诚法师第一部权威的开示文集。《学诚法师文集系列(共8册)》运用佛法观照当下,降伏万千烦恼。

内容通俗易懂,僧众皆宜。既有佛法的教理教义,又有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佛法诠释,将深奥庄严的佛学智慧化作口耳相传的浅显妙语,娓娓道来,十分亲切。学诚法师始终以一颗慈悲佛心为芸芸众生指引道路。

内容推荐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共8册)》为中国佛教协会新任会长学诚法师的佛法文集套装,共计8本,《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1:信仰与对话》《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2:和合与愿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3:责任与担当》《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4:佛法与人生》《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5:智慧与成功》《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6:修行与念佛》《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7:持戒与觉悟》《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8:出家与修道》。这套文集颠覆了一般佛法论文艰涩的写法,而是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真正做到了将佛法融汇于出世与入世之间,使得整本书稿通俗好懂。这套书收集了学诚法师近年来有关佛学义理的研讨,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佛教的现代化、国际化等极具前瞻性的佛教发展方向,对佛教的前途和发展,及对全球融和与和平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目录

Ⅰ 章前语

 怎样亲近善知识

 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

 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

Ⅱ 章前语

 皈依三宝的意义

 深信业果依法行持

Ⅲ 章前语

 烦恼的产生与对治

 离惑业苦得究竟乐

Ⅰ 章前语

 生处能熟 熟处能生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依法摄心 以心摄法

Ⅱ 章前语

 道不远人 法不离心

 心向内缘 辗转增上

Ⅲ 章前语

 过堂用斋 善用其心

 爱惜常住物 如护眼中珠

Ⅳ 章前语

 生清净心 起决定解 修真实行

 念佛与皈依

Ⅴ 章前语

 精进佛七开示(一)

 精进佛七开示(二)

 精进佛七开示(三)

Ⅰ 章前语

 略谈持好戒的几个因素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上)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中)

 以戒为师 进趣菩提(下)

Ⅱ 章前语

 善用法门 趣正法城(上)

 善用法门 趣正法城(下)

Ⅰ 章前语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

 走好出家之路的几个关键

Ⅱ 章前语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上)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下)

Ⅲ 章前语

 树圣贤志向 担如来家业

 心法相应增善力 守志奉道度众生

Ⅰ 章前语

 人生的苦与乐

 人生的究竟意义

 省思物欲过患 获得佛法真谛

Ⅱ 章前语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明记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Ⅲ 章前语

 时空因缘与内修外弘

 团体修行 共业增上

Ⅰ 章前语

 略论中国佛教的文化建设

 大乘佛法与人文道德界说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

 生命的无比尊严与无上价值

 佛教与人类健康

 中国佛教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爱护地球 守护家园

 自然灾害后的心灵救助

 国家兴 佛教兴

 愿善心善行薪火相传

Ⅱ 章前语

 努力形成读诵、研习、讲解佛典的良好氛围

 迎接佛教发展的春天

 总结历史经验 把握时代走向

 圆融二谛 直下承担

 培养外语人才 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Ⅲ 章前语

 佛教在促进文化深层次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佛教的经验与启示

 法显大师对当今佛教的启迪

 弥勒信仰乃人间净土的归趣

 汉藏佛学研究的意义和建议

 架起汉藏佛学研究的桥梁

 时代缘起与佛教建设

参考文献

Ⅰ 章前语

 佛教的和平观

 佛教与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

 和合需要众缘 众缘才能和合

 同一个世界 同一种行愿

 促进世界和谐是佛教徒的神圣职责

 让佛教的价值观放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

Ⅱ 章前语

 当今佛教的社会责任--建设人类的心文化

 新文明 心文化 心和谐

 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

 信心与文明--佛教徒在当代社会的使命

Ⅲ 章前语

 以佛法营造美好人生

 吸纳佛教智慧 维护内心和谐

 老实认真 法住法位

 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

参考文献

Ⅰ 章前语

 宗教关注全球化问题

 应当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宗教者如何面对受难者

 有信仰的人容易有道德自律的精神

Ⅱ 章前语

 让世界因多元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共享宗教智慧 共享和平安全

 开展多元宗教对话 共建和谐世界

 加强对话 密切合作 共建多元和谐的人类精神家园

 和平与和谐作为人类的选择

 中国高僧的和平观

Ⅲ 章前语

 宗教文化在治国安邦与经世济民中的作用

 关于宗教与文化发展的思考

 经典翻译与宗教传播

 从媒体传播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性

 文化的力量

Ⅳ 章前语

 对新世纪中国宗教的一些思考

 宗教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把握舆论方向 适应时代步伐

 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儒释道文化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

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依师学法,按照闻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走解脱、成佛之道。因此学佛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外在的因缘——要有善知识的摄受;第二就是自己的精进努力,依着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行持。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容易产生的一种心态是以为有了善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未必如此。在《六祖坛经》里面讲道:“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这点也就提示了我们,对于老师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说我的师父很厉害,他到时候就会来度我,那连佛都度不了你。自己不用功修行的话,指望你的老师来度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修就能得度的话,那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无量无边,早就该把你度了。因此亲近善知识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觉得依赖他以后就有保证了,那你的功夫怎么能够上路呢?不发心,不精进,怎么能够有成就呢?经论上讲学佛对自己要做“病人想”,是让你知道自己在病当中,所以要看病,要依止善知识学法,法才是治病的良药。不是说“我是病人,你要可怜我啊!”这个“病想”就错了,走到反面去了,这些东西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有一个偈颂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因此我们依师学法,就是将善知识所说的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实践,过失一点点地断除,功德一点点地积聚,让我们的心续同善知识的心续越来越接近,最终能够与善知识心心相印,达到善知识一样的成就。

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的是我们眼前可以接触到、可以亲近的老师。内在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善知识虽然不一定在你的身边,但是他所教导的佛法,你自己能够理解、消化。当你遇到具体的境界,遇到生活当中种种的困难和问题时,你知道如何来抉择。因为依师的目的就是要学法,学法就要得到智慧,智慧的特质就是抉择,抉择就是面对各种境界时知道怎么做。也就是通过对佛法闻思修的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这种觉察、观照、思维的能力都在增强,慢慢地自己就能够自立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会觉得自己的这种抉择符合善知识的标准。这就是说你内在的抉择能力已经同善知识的能力一样了,你的心已经能够和善知识的心相应了,这就是内在的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就是要让自己的心与善知识的心相应,你能够相应几分,就会有几分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禅宗“拈花悟旨”的公案,昔日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皆默然不解佛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这时佛陀告诉大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宗无门关》)佛陀与摩诃迦叶在这一刻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中国的祖师也是如此,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经过历时八个月的学习以后,五祖把他叫到内室,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当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豁然大悟,脱口而出五句禅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一刹那,五祖和六祖心息相通。

现代高僧能海法师在亲近康萨仁波切时,得到仁波切极大的称许:“能海对我之教传心领神会,虽因汉藏语言文字不同,法相时有出入,但以我师徒两人心心相照,现量契印,彼能深刻领悟,如理作意。”

为什么祖师大德们能够密契师意、传承善知识的心法?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所依止的善知识都有清净的信心。因为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的第一关就是对善知识要修信心。如《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骄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四)这里说得很清楚,信心是道的根源,一切功德之母,所有的功德都是从这个地方长出来的。《佛说大乘十法经》说:“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乏,是以信等法,智者正亲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法,犹如焦种子,不生于根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对善知识没有信心的话,就像种子被火烧焦了一样,是长不出根芽来的。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弟子问他:“藏地有这么多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的修行没有得到殊胜的成就呢?”尊者回答:“大乘功德生多生少,全是要靠善知识,你们藏人把善知识仅看成是平庸的凡夫,怎么可能得到成就呢?”我们看到这个公案时,应当引起极大的警觉和反省。一般人修行之所以没有成就的主因就在于此:将善知识作凡庸想。因此经论上一再说明,对善知识的信心要达到“视师如佛”的程度,要把善知识作佛想。

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卷第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第二十七)《华严经》(六十华严)说:“无谄于知识,智能广无量,专求佛菩提,利益诸众生。恭敬善知识,其心如佛想,勇猛精进力,具因陀网行。”(六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汝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于是处起大师想,汝应知恩念当重报。汝善男子应作是念,我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最胜真实善友,我从彼闻是妙法故,速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我由彼故得近如来应正等觉,常生诸佛严净国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植众德本,远离无暇具足有暇,念念增长殊胜善根。汝应思维筹量观察诸如是等功德胜利,于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法师,常应敬事如诸佛想。”(卷第三百九十八)PP44-49《智慧与成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共8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学诚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8132
开本 32开
页数 19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2.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6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50
1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