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思想在爱的路上
内容
编辑推荐

《思想在爱的路上》收录了熊清华先生五篇思想性、学术性极强的散文,也可以说是分别收录了近些年来与他从事的对外经济事务相伴的在世界各地行走的思考性记录。由此产生的“行旅散文”,既有作者对于风景、人物、事件的观察,也见得到文化意涵和人文精神。

内容推荐

《思想在爱的路上》是作者熊清华在游历各国之后,用心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者从敦煌出发,历经美国、非洲、欧洲,最后抵达南亚,行走思考,由此产生的“行旅散文”,既有作者对于风景、人物、事件的观察,也见得到文化意涵和人文精神。

目录

永远的敦煌 永远的梦

眼里的美利坚 心中的斯坦福

走出非洲 走不出非洲

日落爱琴海

泰姬爱情与泰姬陵的爱情表达

跋 梦想仍在路上

试读章节

我敢肯定,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些古老的东西在影响着、设计着每一个民族的生存图景,它们的名字因为有着非凡的精神穿透力而变得永恒,直至成为人类一个个亘古不变的梦想。比如说敦煌。它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肯定就是永恒的、不灭的。原因很简单,它不仅穿透了千年的时光,更穿透了每一个思考着的中国人的精神。或许在中国,但凡受过一些传统文化熏陶的人,都会知道和记住敦煌——这个较早把多元文化统一到一个信仰之下的地方。不管我们有没有这个信仰,它都在自然之外,程度不同地影响和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向度。在一定意义上讲,敦煌还像华夏文明的一剂镇静剂,它会把一颗颗烦躁不安的中国人的心安顿下来,多数中国人听到这个名字,仿佛就是听到了来自大地深处母亲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那么的亲切和温暖,就像摇篮中的婴儿,在听到母亲那天籁般的摇篮曲后,脸上晶莹透亮的泪珠便慢慢地和身体一起睡去。就我来讲确实如此,每当脑海里翻起敦煌的浪花,就总觉得它正在以一种精神的姿态慢慢地逼近我,让我对古老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元素感到分外亲切,特别是当我乘坐的飞机飞抵草原和沙漠交织的北方,即将与敦煌亲密接触的那一刻,我的心出奇的静,静得几乎停止了呼吸,那种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生命现象的感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升华。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树林,有一群鸟儿从叶子的边缘轻轻飞过,不留丝毫痕迹。

那是2009年的9月,当南方的庄稼地大片大片地变成秋天的颜色的时候,我劳顿的身体带着成熟的幸福降临在大西北那片鲜有庄稼的土地上。一个洋溢着历史气息的名字,一座中华文明中永恒的小城敦煌,就这样真实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紧接着,我童年时代所做的一个游览敦煌莫高窟的梦,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也如期而至。顿时,我真是被河西走廊这个飘逸着古典神韵、质朴而高贵、雄伟且精美的敦煌及莫高构图所深深震撼,心灵仿佛受到了一个致命的撞击,中华文明在敦煌的博大表现穿透了我的全身,从书本上知道的和现实中看到的一个个石窟佛影似乎一下子全印进了我的心里。于是,我的眼睛光芒四射,我感觉每一个造像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度,每一个细节都比任何一个人的寿限更长更久。

是的,敦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具有一种少有的震撼和崇高的美感,而这一切的命脉却是佛教。敦煌因佛教,特别是佛教艺术而闻名。我们知道,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这就蕴含了一个毋庸置疑的命题,即自从佛教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存在一个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我们还知道,中华民族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审美意识是一开始就与我们这个民族对待生活及对待生命的态度联系在一起的,亦即所谓“神性”和“人性”的结合。我认为正是这种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才使得九死一生从印度归国的玄奘进入玉门关,枕着中原大地西去的春风享受着回家的快感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所取的“真经”如果不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不会有更久远更持续的生命力。根据记载确实是这样。那时的玄奘,虽然身为一个苦行僧,在佛国漂泊了多年,而当他的脚步即将踏上敦煌土地的那一刻,既存事实使他的意识深处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汉风已过玉门关。这就是说,自前秦时期在敦煌有了第一洞石窟起,中国的文化已逐渐在玉门关外西去东来的人群中有了浓浓的味道并积淀了下来,甚至连都城长安富态端庄的美女也成为忙忙碌碌的敦煌城中商人们渴望的偶像。这不奇怪,对一切美的追求毕竟是人的天性,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才使得人类社会蒸蒸日上。但我始终认为,追求要有基本的条件,换种角度讲,追求是相对的,它是在一定阶段上对一切美好的、能够满足自己要求的他人和外物的理解和向往。就此时的敦煌来说,由于经济,尤其是贸易的发达以及文化的碰撞和繁荣,追求当然也就是对美好生活包括对女J陛的认知,“女人”这个滋润民族心灵的词汇便实实在在地成了佛教本土化转变的第一步。这是我看完十余个石窟后的一个感悟(注意,这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初始改造中最为神妙的动作,而从时间上看又恰好发生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时代)。一般说来,在中国人眼里,似水的柔情往往要比目圆须丰的刚强更有力量。于是,随着一个强大的汉王朝的消逝,在一段分崩离析的短暂局势之后,真正强大的唐朝封建帝国时代终于来临,中国的菩萨似乎一夜之间也从清一色满脸胡须的男人变成了富态优雅的美女。这可能确实是“神祗”以最为亲近的方式进入了人间——柔美多姿的少女的身体坐上了光艳无比的莲花座。不是这样吗?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和阅读敦煌就不难发现,隋唐以前曾经粗大坚硬的宗教造像的线条,到隋唐以后便在飘荡的胡风里,在工匠们的手中一天天地柔软和弯曲了起来,大诗人李白也因为此势而吟出了“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诗句。庄严的佛教,在百姓生活中不断拥有了人间的芳香。黄沙荡荡的敦煌,那来自绿洲中央月牙泉的一点阴柔的启示,让深奥的《大藏经》最终成为了洞窟壁画中舒展自然的耕作图。在敦煌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壁画中,这样的世俗生活图的确不胜枚举,而从每一张幸福的脸庞上,我们可以猜测那是一个怎样的和谐时代。当然,飞天的梦想也只有在这样的时代才由得人们去任意地想象。

随着目光的前移,还让我看到了佛经因果传说的图景。我不是那种把因果说奉若神明的宿命论者,但从这些传说图景的另一面讲,它确实展示了一种语言意义,这就是人类精神总是在一个进步的时代以一种美好的姿态不断释放,它包含着一切事物的开始与结束,犹如伏羲一划开天,得到阴阳,再而阴阳合一一样……

P2-6

序言

【在路上】的思想者

熊清华先生是一个学者——这是我一直以来对他的判断。读了他的《至爱极边》等几本书后,我就在想,他原本是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作家的。至少他年轻时候曾经有过当作家的梦想,并为之努力过。只是后来的需要使他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和地方党政的主要领导工作,昔日的梦想便只好暂时搁置起来。说实在的,我也一直认为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种可能和选择,你无法评判哪一种选择更好。这是每个人的“宿命”。只是有过作家梦想的人,要彻底忘掉文学是困难的,它总是像个影子一样蛰伏在内心里,一有机会就死灰复燃。直到读过清华先生新近完成的书稿《思想在爱的路上》,我最终相信他从前的梦想又开始“复活”了。

《思想在爱的路上》收录了熊清华先生五篇思想性、学术性极强的散文,也可以说是分别收录了近些年来与他从事的对外经济事务相伴的在世界各地行走的思考性记录。内容安排上也很有意思:从敦煌出发,历经美国、非洲、欧洲,最后抵达南亚。我不知道这是作者有意安排,还是有意无意间暗喻了他的精神之旅?

说实话,要判断熊清华先生的文体是困难的,这肯定与他从事理论研究出身的背景有关。强大的理性的力量使他的写作无法恪守看似散文抑或随笔的规范和约束。因而,你不要指望跟随着他的脚步或目光所及之处,去领略敦煌的苍凉凄美,或是非洲大草原的广袤、辽远……这是徒劳的。在对《思想在爱的路上》的最初的阅读中,就使我的这种期望落了空。你领略到的则是他那行走在一路上的思考或者思想。从全书每一篇文章来看,他似乎很少正面描绘眼前的风景,而基本上是在思考风景背后的意义,以及风景给他的思考和启示,他是一个永远行走在路上的思想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清华先生并不是一个高超的描绘风景的写手,而是一个心有所属的旅行者,或是一个善于沉思的行者。他关注的更是那些“路上”给予他的省悟和启示。其实,我认为熊清华先生本来就无意为读者提供具体的风景展示,那是游记作家干的事,而且,这样的书籍目前已经很多。他在意的是他目光所及之处的“意义”。《思想在爱的路上》后记里的一句话大概可以诠释他的写作态度:“最绚丽的风景在远方,最深邃的思想在路上。”这是他和很多作家写作的差别。在面对敦煌的“古今往事、佛光窟影、浮事红尘”(作者语)时,清华先生想到的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以及在对中华文明史的反思中“想象先民们纵马大漠的激情和豪气,去静悟敦煌特殊的宁静与平和”(作者语)。他在《泰姬爱情与泰姬陵的爱情表达》一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思维用响亮的声音告诉我”。这其实是我在清华先生书里到处都可以听到的“思维响亮的声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那些饱读诗书的文人从书斋出发,像司马迁、李白那样遍游名山大川。其实他们已经在书里饱览了天下风景,所谓旅游不外乎是印证他们内心的风景和昔日所学而已。只是他们心里储存了太多的“风景”,以至于在真实的风景面前“内心的风景”可能会愈发“响亮”起来,于是眼前的风景与内心的风景、想象与现实混杂融合,杂语喧哗。如果说在敦煌,清华先生是文化朝圣者的心态,那么他的美国之行则是一种怀疑和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一个受五千多年中国历史的熏陶又特别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在潜意识里总觉得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富裕得有些俗气”,认为“历史所带来的高贵气质是不可能在一个没有历史或者说只有短暂历史的大国形成的”(作者语)。斯坦福大学的学习让他有机会更从容地观察美国,比如他对美国大学与美国社会关系的思考是相当精彩的。他认为美国人塑造了美国大学的精神气质,美国大学的精神气质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清华先生文章里随处闪烁着思辨之美,那也是阅读中让我感到满足的地方。理性和思辨的色彩让他的文章富于思想含量。我想,清华先生或许正因如此,才不屑于写那种满足视觉需要的记录式的文章。在各种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记录式文章比比皆是,而像熊清华先生这样伫足于风景前的思考者反而是稀缺的。我相信有阅历和有见识的文字,其价值肯定超越记录式的游记。对于这一点,清华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可能是因为我的工作每时每刻都需要精确分析、准确判断、准确决策的缘故。”

当然,说清华先生的文章更偏重于理性,那是在散文的前提下展开的,否则就成了学术文章。至于学术文章,就是另外的标准了。

如果说在《永远的敦煌永远的梦》和《眼里的美利坚心中的斯坦福》中体现得更多的是理性和学术的气息的话,那么,关于《走出非洲走不出非洲》、《日落爱琴海》和《泰姬爱隋与泰姬陵的爱情表达》这三篇则不难窥见清华先生平时掩盖在理性和思辨之下的诗人情怀。我想这是否和题材有关。在非洲大草原的落日前,清华先生突然成了一个诗人:“草原的落日,在一个扛枪的男人的背景中,成了最美的景致。”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艾萨克‘丹森的散文,甚至在从非洲回来很久之后还在想:“为什么老年的海德格尔在他的回忆短文《钟楼的秘密》中,在富含诗情画意的描述中,总把钟楼、钟声、儿童时代的游戏、田野、小路、春夏秋冬的交替等,组成一幅静谧、遥远、深邃、神秘的图像?”当然,在《泰姬爱情与泰姬陵的爱情表达》一文中,我也读到了在清华先生文章里很不多见的极为细致的景色描写,他就像一个画家那样观察风景:“傍晚,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为妩媚的时刻。夕阳斜照之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在月色朦胧中,它是那样的高雅别致和迷人,尤其是那在月光晖映下发出的淡淡的紫色,清雅出尘,俨然就是一位天宫下凡的仙女……”清华先生的思考和议论并非强行嵌入式的,而是自然地由景及物,及人,及史的,比如在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思索土地与生命,与人类的关系;在爱琴海回味世界名著;读雨果的诗时思考人类早期神话所提供的历史暗示与记忆。 有着良好的文学感受力和文学素养的清华先生,其实可以写出很美的文字,只是学者出身的背景和多年形成的习惯,使他更迷恋风景之后所昭示的意义,或者说他是难以抵抗来自意义的诱惑。其实写作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写作的丰富与多样性,决定了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写作。熊清华先生完全可以按照他的方式自由地写作。只是,我觉得如果要把清华先生的这些文章当作文学作品来看的话,其思考应该是以文学的方式,而非学术的方式。两者在叙述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太多的理性思考可能会使散文的叙述变得滞重,甚至损伤文学的可读性。以此就教于清华先生。

是为序,并权且作为有幸最早读到这些文章后的一种解读。

周 勇

2014年10月于昆明

后记

不管人们承认与否,人生就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一段段旅程。人在旅途,心在路上,能不能感受到这一点无所谓,因为它改变不了事实存在的本质。这些年来,由于我从事的对外经济事务的工作关系,有机会走了国内外不少地方,感受日深。因此,一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我总是要潜心领悟,去努力寻找充满个性特点的每一个因子,生怕漏掉了可能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一段人生旅途中,我饱含着对世间一切的大爱,一边行走,一边观察,一边行走,一边思想,或者说是边走边看,边思边想,当然也在这一路上收获了不少思想。

《永远的敦煌永远的梦》写于2009年秋天,那时我还在中国云南的保山市任职,为了把握保山的历史文化,打造保山的旅游产业,我带领市县有关部门的同志踏上了借鉴敦煌经验的学习之路。亲临圣地,从耳闻到目睹,深为中华民族拥有这样的文化圣地而自豪,同时也为它穿透千年时光,更穿透每一个思考着的中国人的精神而震撼。远去的华夏文化,在敦煌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最为美好的图景。它就像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首心灵乐曲,从大地深处传来,在亲切和温暖中浸透了我们的心灵,同时也以华夏文明制高点之一的地位,穿透了我的全身。想到要把那个秋天的敦煌之行的所悟储存起来,我有了写一篇文章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篇《永远的敦煌永远的梦》,从现在来看,我心中的梦想,也恰恰契合了国家“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眼里的美利坚心中的斯坦福》写于2008年底至2009年初。当时,中央组织部统一派遣我们这一批学员前往斯坦福大学学习美国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在出国前的集训期间,与大家一同谈论现今的美国,心态和感觉与以前有些不同。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我深深感受到这个历史最短的大国及其人民的活力,也明白了他们在两百多年历史中前进富强的一些根源。当然,各国有各国的国情,自己的一双脚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一双鞋子,但发展也是有普遍意义上的理念元素可寻的,比如说教育。我甚至觉得美国大学与美国社会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是美国人塑造了美国大学的精神气质,同时美国大学的精神气质反过来又深刻而内在地影响着美国的发展。从“农民”创办斯坦福大学以及在这所世界一流名校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美国公民对国家的感情类似于人对自己家庭的感情,这心理促使他们去关心和支持国家的发展(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语)。像这样的国家感情,肯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走出非洲走不出非洲》写于2010年。那一年6月,我和我的同事踏上非洲大陆,面对这块充满生机、和谐的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土地,原有的心理意境图像被颠覆,一个真实的非洲,一个三百二十万年前的人类发祥地,一个从食草动物到顶级杀手的生物链和生命链,一部《走出非洲》的电影中主人公的几分孤独,一篇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雪峰上的豹子的白骨,让我想起了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伟大著作《存在与时间》所表达的时间在存在中走向纵深,存在在时间里有序拓展的哲学意境。三百二十万年前,非洲这个人类的起源地,我敢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思维的人,踏上它包罗万象的腹地,都会有一种久违的遥远的故乡的感受。在当今这个生态事件不断发生的时代,我们是多么需要远古狩猎时代“草原的落日,在一个扛枪的男人的背景中,成为最美的风景”这样的景象。这大概就是我们人类基因最原始的记忆吧。当我站在埃塞俄比亚边境的大草原上,看着草原泛着金色阳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我会写一篇长长的文章,来描述非洲这片人类心灵长时间驻足的土地。非洲,一个遥远地方的一个遥远记忆,因为人类遥远基因的关系,就这样与我近在咫尺。

《日落爱琴海》写于2012年底。那时候,已经离我公务出访土耳其一年多,但是自从我离开土耳其海边城市伊兹密尔后,那一幅绚丽的有关爱琴海的落日的图像始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的人生就此多了一个记忆的驿站。我时不时想起那段温暖的旅程,日出美丽日落悲壮,恍若福楼拜长篇小说《萨朗波》中的少女萨朗波在出嫁途中与昔日情人被斩的事件相遇而突然倒下,带给我的冲击之大真可谓刻骨铭心。面对缄口不语的爱琴海,想象福楼拜写作时的表情,回忆日落大海红遍半个天的壮美,心潮起伏之际,我乘兴填了一首词,标题就叫《水调歌头·日落爱琴海》,同时,也有了《日落爱琴海》这篇文章。

《泰姬爱情与泰姬陵的爱情表达》是我近些年来所写的最新的一篇文章。由于工作的关系,印度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之一,不仅因为她是我们紧邻的大国,更因为她是中国云南西向贸易合作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对我而言,去过几次印度,就看过几次泰姬陵。每一次相遇,心灵都会经历纯净圣洁的洗礼。泰姬陵甚至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符号、精神记忆,在那个叫沙贾汗的老人通过一扇半掩着的窗户的九年的凝视中成为了经典。我的走近,有了我对人类大爱大美的理想主义真诚爱情的更多向往。看着阿格拉堡,想象沙贾汗与泰姬·玛哈的绝世爱情,总会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表达涌上心头,俨然是把遥远的亚穆纳河与满含乡愁的金沙江(我的家在金沙江畔),用心灵之链相互连接,让灵魂之水因爱而在内心深处自由流淌。此时的我,总会想象那个离开扶栏已无法前行的昔日莫卧儿王朝的英雄帝王,在一种坚守中凝望夕阳下的泰姬陵的景况。血腥和杀戮背后铁骨柔情中的那一刻景致,宛如一位乡土诗人的淋漓尽致的表达:太阳是一滴红色的泪,在天空的眼角飞,飞到静止,成为永恒……

以上五篇文章是我这些年来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一些文字,有的在报刊上发表过,有的尚未与读者见过面,此次出版前的梳理,又有了再一次品读的新感受。我发现,阅读自己曾经的作品,仿佛再次抵达自己过往的心迹。那种相遇,似乎又一次见到久违的朋友,总会想起曾经的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对我的作品,有远方的朋友评论说,它们总是在跨文体的地方弥漫着理性的迷茫。我想,说理性,可能是因为我的工作每时每刻都需要准确分析、准确判断、准确决策的缘故;说迷茫,可能是我感性的基因所散发出来的品读过往惬意岁月的味道,五味之间实难取舍。今天我终于明白,这种跨越曾经的思想和现在的思想的距离之美,很值得我用心灵的目光再去抚摸一次曾经的自己。

最后,非常感谢著名文化学者周勇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拨冗写序。联系我自己的人生过往经历,今天的周勇先生和曾经给我作过序的李敬泽先生、王干先生所赐予的序言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我所出版的几本书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想法。再过几年,我就要卸下干了几十年的公务的担子退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那些以前想去但因忙碌的公务没有时间去的地方。面对自然与人文的诱惑,我仍然向往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向往旅行中深不可测的心灵空间的体验,向往世界和平吉祥、美美与共……此时此刻,我最想从心灵深处迸出的还是那句话:最绚丽的风景在远方,最深邃的思想在路上!因此,我还会说,我的梦想仍是满怀爱意,在路上,存远方!

相信曾经铭刻我人生驿站的过往,一定会为我心灵的未来遮风挡雨。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本人在写作的同时爱好摄影,书中照片均为自己作品,但在整理、初编时才发现差几张敦煌的佛像照片,于是,从事文物工作的熊振益先生及时提供了卧佛、立佛、飞天三张照片,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特别致谢!最后,还要特别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罗康、张丽丽两位女士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的辛勤劳动和帮助!感谢我的家人、同事和所有为本书出版给予各种帮助的朋友们,谢谢你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思想在爱的路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熊清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3237
开本 16开
页数 1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2015104366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