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半唐春秋/半唐斋丛刊
内容
编辑推荐

王荔主编的《半唐春秋》煌煌数十万言,既是为了纪念,留住半唐岁月的以往印痕,记录社会各界对半唐二老的关切、崇敬和缅怀,写下晚辈对长者的深切怀恋;也是为了铭戒,旨在惕励半唐后人铭记长辈谆谆教诲,砥砺品行,磨练意志,传承半唐家风之正朴拙勤。

内容推荐

王荔主编的《半唐春秋》是王伯敏先生的纪念文集。内容包括王伯敏先生书画展及评论文章,王伯敏执教61周年学术研究会,王伯敏剪纸书房藏品展;晚辈及亲人对王伯敏先生的追思文章;王伯敏年谱补遗。本书记录社会各界对半唐二老的关切、崇敬和缅怀,既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铭记。

目录

画史不朽

 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

 庆贺王伯敏先生90华诞“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

 书璞画玉自序/王伯敏

 王伯敏先生画展观后感/卢坤峰

 水阔山遥翰墨香——谈王伯敏先生的绘画艺术/朱琦

 略论王伯敏成功之路/胡华丁

 治史罕人书画大家/王平

 壁上云山枕上诗——文人画大师王伯敏/陆一飞

 画史南山——王伯敏教授执教61周年日课展暨学术研究会

 庆贺王伯敏先生90华诞“王伯敏90日课展”

 自序/王伯敏

 画史南山/曹意强

 读王伯敏先生九十日课展自序/钱大礼王征

 发言实录 画史南山_王伯敏教授执教61周年学术研讨会

 王伯敏剪纸书房藏品展

 王伯敏剪纸书房藏品展在桐庐举办/王萍

 半唐斋里人长乐一王伯敏、王大川、王赓书画展

 半唐斋里人长乐王伯敏、王大川、王赓书画展

 半唐余事续新篇/朱琦

 附录

 部分专访王伯敏先生的撰文(2013年下半年陆续发表)

哀思绵绵

 作别杭州终南山

 愿王伯敏先生在天之灵安息/许江

 让半唐斋的精神财富永远流传/王大川

 为王公伯敏尊长者起棺香蔷

 王伯敏的“现在我已满足了”/胡华丁

 泪别母亲/王小川

 难忘父母情/王大川

 父母手记拾遗/王荔

 深切怀念王伯敏先生/林希才

 负疚的追悼/余守贞

 温岭追思寄乡情

 为家乡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王小川

 王伯敏先生家乡追思会

 王伯敏先生与家乡海洋剪纸/陈荣新

 美术史学家的剪纸情怀/柳怀瑾

 平等待人、平易近人最显王老弥足珍贵、做世独存的价值/莫文广

 缅怀王伯敏先生/袁振璜

 峥嵘岁月——王伯敏与温岭解放/叶海林

 如何看待自己民族的文化,如何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

 如何坚守阵地,是王先生留给我们的设问句/郑楚森

 我认识印象中的王老先生/郑小庆

 愿来生把椿萱再奉/王荔

 笔墨丹青祭周年

 “读书是福”王伯敏著作捐赠活动(杭州)

 墨海青山 台州风骨——王伯敏书画作品展

 附录

 部分悼念王伯敏报道与纪念文章目录

 王伯敏先生告别会撰赠挽联、诗文选摘

慈恩难忘

 融入心田化作岚

 爷爷最后的画作/王赓

 无题/王雨晨

 通恒逸——外公给我的三封信/阎安

 我的外公王伯敏/郑绩

 外公的琐忆/陈曦

 父亲走了/王萍

 如山的父亲/王茜

 沪上的记忆/王荔

 谆谆师教永记怀

 良师益友

 王伯敏先生/徐建融

 先生的“余事”/朱琦

 发现美术史的慧悟价值

 缅怀导师王伯敏教授/洪再新

 左图右史的绘画实现/王源

 人文正脉的弘扬/陆一飞

 一生甘辣相俦匹/陈野

 未尽的敦煌壁画色彩研究/王荔

王伯敏年谱补遗

后记

试读章节

略论王伯敏成功之路

胡华丁(浙汀大学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博导教授王伯敏先生今年九十岁了。这是值得艺坛画苑庆祝的喜事。王教授是一位事业与寿命双赢的著名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很可观。20世纪以来,编著出版学术著作60多部,计一千五百多万字。因为编著《中国绘画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版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八卷本)》、《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六卷本)》被称为“六史罕人”。他的著作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了中国美术史,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研究上的许多空白,获得各种优秀成果奖乃至国家级的中国图书奖,并被诸多国家及地区翻译、转载或出版。他还在各种学刊上发表230多篇高质量的学一术论文。1993年他受到国务院嘉奖,表彰其“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他是20世纪把中国美术史论研究推向新高度的最后一位学者,也是在这个领域开辟21世纪研究新天地的第一位学者。他的老师黄宾虹先生九十岁时作《赠王伯敏》诗云:“一个瓯山越水人,长年劬学竹相邻。论评南北千家画,君有才华胜爱宾。”“爱宾”,是唐代画史名家张彦远,著有《历代名画记》。王伯敏先生突出的学术成就享誉神州,不负乃师的期吩。

王伯敏先生也是一位大画家、大诗人。他善画山水,精于竹石。他的山水画,清逸空灵,气韵生动,有学者风,富书卷气。其书法潇洒倜傥,别具一格。他的书画被时人誉为“学者妙造”。沙孟海先生称:“温岭王伯敏兄出虹庐先生之门,早年书画一本黄氏,后渐离异,自僻町畦,名重一时。”他创作的《富春山水图》,赵朴初先生题“一卷画如黄大痴,构思妙若雨催诗。紫峰爱作连城壁,不负半唐立意奇。”李可染先生又题:“浓黑者师法宾虹师,淡雅若有云林趣。”20世纪70年代初,有位学者问陆俨少先生,当下浙江画坛山水画执牛耳者谁?陆俨少先生脱口而出:“王伯敏。”他著有《柏闽诗选》,凡400多首。其诗清纯厚实,平中见奇,读之隽永,如闻韶乐。1948年春,著名词人夏承焘先生就认为:“伯敏善山水,其诗稳健生趣,质而不俚,如其山水之作。”60年代初,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也赞誉他:“不仅专史,能诗工画,实在难能可贵。”他是一位集诗书画史于一身的大学者,只不过他的诗名和画名,被成就更大的史名掩盖而已。

王伯敏先生是怎样取得成功的,怎样一步一步从一个苦命的孩子成长为大学问家的?这是时人很想知道的事情。笔者认为,这里固然有许多客观原因,如时代对催生中国画史的需要,国家文化部门的支持,前贤师长的启蒙指点,家亲好友的关爱襄助,地域文化的滋润熏陶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王伯敏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观原因,他本人的努力。概括起来是:高尚品德是根本,把握机遇是关键,执着精神是动力,惜时如金是保证,科学治学是通途。

高尚品德是根本

伯敏先生的高尚品德,表现在他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爱憎分明,追求人生的最大价值。早在1946年4月,他就参加了上海大专学生的民主运动,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1947年痛恨国民党腐败统治,写诗讥刺“百万金圆籴米归,晚来煮粥一锅稀。小儿未解东西问,苦了爹娘肚又饥。”其情其境,不胜感慨。1948年,他作为热血青年,参加北平学生民主运动和反迫害斗争。他甚至不顾个人安危,1949年“在温岭一边教书,一边开展革命地下工作”。温岭县城解放,“由共产党组织调至温岭县人民政府,负责全县文化教育卫生工作,不久定为文教局局长。”(引自王伯敏自撰年表)。他在《六十自叙》中又说:“余台州人,本姓阮,长大于温岭。早年游于北京,拜师于虹庐。爱国家,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教书为业,奉献画史于世。”在“十年浩劫”期间,他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边写检查边做“腹诗”,以慰心中的困惑和忧虑。“四旧破除六月初,火焚画卷又焚书。无知已极昏无限,更把文豪尽变猪。”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时候,王伯敏正在蜀行途中,他获此喜讯,以诗明志:“擒得四妖未操戈,神州八亿舞婆娑。西川东去巴山水,流到夔门也唱歌。”

P25-27

序言

文/陈野

如在

半唐斋两位老人先后离世,倏忽问,天人相隔已近两年。两年问,常思念,祭如在,春风化雨,秋月呈辉,音容宛然。

岁月

两位老人以一生辛劳与勉力奋进,写就了半唐斋里的岁月华章。至今回想,我们记忆中的半唐岁月,是一种视觉上的定格,老先生昼夜握笔伏案、“一生治史走天涯”的身形,刻画出刻苦勤奋的精神;是一种嗅觉上的感知,书斋里淡如清雅的墨香,幻化出壁上云山、万壑青烟,漫溢着诗情画意的风致;是一种听觉上的回响,那标志性的温岭方言,于室中经久荡漾,饱含了长辈对后人的教诲与深情;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二老将诗书继世、忠厚传家、恪守本分、自重自爱的种种美好期待,注入我们的生活理念。

印痕

日月忽其不淹,春秋代序有痕。半唐斋里的过往,曾经多姿多彩,既有安静的著书立说、辛劳的家务操持、热闹的家人聚会,也透射进书斋外的繁杂市声、浮世喧哗。如今,形影日益淡去,声色渐趋沉静,而岁月的印痕永在,我们的怀念不会褪色。

箴铭

本书煌煌数十万言,既是为了纪念,留住半唐岁月的以往印痕,记录社会各界对半唐二老的关切、崇敬和缅怀,写下我们晚辈对长者的深切怀恋;也是为了铭戒,旨在惕励半唐后人铭记长辈谆谆教诲,砥砺品行,磨练意志,传承半唐家风之正朴拙勤,走出我们自己清正和美的人生印迹,以此报答二老的艰辛抚育,不负他们的殷殷期待。

愿半唐春秋的岁月印痕,相沿相续,如四时花开,经年烂漫。

半唐斋后人

乙未深秋

后记

岁月如梭,父母驾鹤西去已近两年。我们作为晚辈,一直想编一本书以纪念两位老人家,可每次提笔,又像似被沉痛的思念带走了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我们的悲伤无法用语言表达,虽然我们编写了这本书,但它仍然无法完全表达我们内心的思念和缅怀的心情。父母亲生前与我们在一起时,因为我们而高兴,因为我们而生气,更多的是为了我们而操心操劳,所有的点点滴滴都仿佛还在眼前,成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也成了我们心里最痛的所在。

父母亲是平凡而又杰出的文人学者。作为师者,他们做到了为人师表,恪守尽责。作为父母,他们宛如深沉稳固的大山,撑起了一片天,给予我们广阔的成长空间。他们凭着对事业与生活的那份坚强的意志、坚守的信念、乐观的态度以及善良与智慧,将我们培育成了有担当、有作为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养育下,我们逐渐明白了应该如何去做人、做学问,又如何去做父母、当老师,如何以家风、学风去培养和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2013年12月29日晚7时50分,父亲离我们而去。看着静静地躺在灵柩里的父亲,想到数月前还能与他在病榻前商议有关他的一系列学术活动,他的画展更是轰轰烈烈、人潮涌至的情景…一切都还历历在目,而此时他与我们却已是天人相隔了。难以接受的事实,家人几乎连连数日彻夜不眠,心悲肠断。噩耗传出,即刻惊扰了以美术界为主的社会各界同仁、亲朋好友,以及众多媒体,大家用各自的不同方式如吊唁微信、短信、电话、电子邮件、特快邮件等向父亲致哀,尤其报社与电视台,连日用整版篇幅登载悼文与纪念文章予以报道和追忆。因为我们对母亲采取了“暂不告知”的措施,许多人不便到家中悼念,就在门外站立着默默致哀。后来,我们将灵堂设置在殡仪馆,许多人闻讯又赶到那里与我们一起为父亲守灵。直到举行父亲的告别会,众人依然与父亲难分难舍,甚至不愿相信他已经驾鹤仙去。此时此刻的景状,令人动容。在本书的第一编中,我们对此作了记述。

父亲辞世之前的2013年8月20—25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家乡温岭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王伯敏艺术史学馆、浙江美术传媒等单位承办的三次《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展出了父亲历年精品代表作,有寻丈巨制,也有咫尺小品。还举办了一次《日课展暨画史南山——王伯敏执教60年》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就父亲的学术生涯展开热情地研讨。父亲欣然为日课展作了自序。对此,我们将父亲辞世前不久的这些活动一一编入了本书之中。尤其对《日课展暨画史南山——王伯敏执教60年》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发言做了详尽的录音整理,首次将这些发言公开发表。我们还对活动前后专家学者撰写并已公开发表的文章、诗词做了目录,著录于本书之中,一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些文章,二是借本书向所有的作者表示敬意和谢意。

父亲辞世后的第95天,2014年4月3日清明的前两天,母亲再也无力去为父亲上香祈福,永远关上了她期盼父亲能从医院康复回家再相聚的心灵之窗。我们都知道,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嘴上不说,但心里却似明镜一般。终于,她对我们叮嘱道:家里不要挂黑色的东西,一切都要像平时一样。母亲是靠着坚强与坚持硬挺着过来的。母亲对父亲的爱、对我们的爱、对我们这个家的无私奉献与不可或缺,即使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卧床不起,体弱至极,也照样带给了我们无穷的温暖与安慰。母亲的离去,无疑对我们是雪上加霜,很久我们都缓不过气来,见面时彼此不语却以泪相对,对父母的亲情是难以言表的。我们相聚在父母离去的半唐斋里,无尽感受着父母留给我们的气息与温暖,真切体味着父母生前总对我们说的这句话:“半唐斋是你们的精神家园与精神财富。”很久,我们无法从悲伤中自拔,夜来又总是梦见为父母守灵之夜满天星斗的景象,恍若与他们在一起。大约半年之后,我们似乎才恢复往日的理性,开始着手整理父母的遗物,开始编辑这本迟到的《半唐春秋》。

在整理母亲的抽屉时,发现了父母在病榻中给彼此手写的几页便信,读来感人心扉。于是我们将这些便信也编入其中,以让读者分享我们的感受。

父亲在世时,将自己的年表记至2007年,先后发表在《勒石篇》与《王伯敏美术史研究文汇·第3编》书中,并对我们说过:“2008年以后的年表将由你们去写了。”所以,本书中还有一编极为重要的内容便是“王伯敏年表补遗”,我们对2008年至2013年父亲辞世前这段时光里他的重要学术活动及生活内容进行了整理,整理的基础材料大多来自父亲的日记和笔记,对有些事项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相关人事一一进行了核实与考定。该年表补遗将为相关研究者和王伯敏艺术史学馆等提供有关父亲生平的重要个人资料及历史性学术资料。

父亲曾于2013年12月5日至9日从医院回到家里,第二天便在家人的陪伴下研墨作画,因体力不支画画停停,虽然未能一笔呵成,却仍然迹断气连,内蕴饱满。不想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回家,这幅画竟成绝笔。从此,我们再无机会在他的身边看他作画,听他吟诗。这幅画,我们也将它载入了本书之中。

最后,借此书再次告慰父母,半唐斋将永远秉持你们的精神,后继有人,薪火相传。愿父母在天之灵安息!

同时,再次向在父母生前关心、爱护他们的所有亲朋好友鞠躬致谢!

半唐斋晚辈

于2015年10月金秋之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半唐春秋/半唐斋丛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王荔
绘者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816602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08
CIP核字 2015304209
中图分类号 K825.72-5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2
17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