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什么是科学
内容
试读章节

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前面提到,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在救亡运动中,科学作为“夷之长技”被引进,被尊崇。在启蒙运动中,科学则进一步上升为替代性的意识形态。只有认识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才能理解我们在本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何以某个人群(科学家)所从事的事业(科学)能够直接作为正面价值判断的术语。

一部现代西学东渐史,也是一部科学由“技”转化为“道”、由“用”转化为“体”的历史。

即使在急迫的救亡时期,要想大规模地引进科学这种“夷之长技”,也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因为科学这种本质上属于外来文化的东西,与本地文化实则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尊道而鄙技,往往把新技术贬称为“奇技淫巧”。所以,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为大规模引进西方科技的理论基础。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说,维护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社会制度,同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发展经济、富国强兵,解决民生问题。或者说精神文明取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取西方现代的。又或者说,中学主内,西学主外;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但是,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光是学习军事技术是不够的,也学不好,必须首先学习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学、化学等在内的西方科学理论;要想学习西方的科学理论,就必须掌握西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西方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必然会挑战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洋务运动近四十年中,上述逻辑充分发挥了作用。等到1895年甲午海战一败涂地,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之时,人们终于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不只是“技不如人”,而是全方位的落后,包括政治制度、人民素质、思想传统,都需要来一场革命性的转变。这个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痛恨成为有志之士的共识。文化虚无主义逐渐笼罩中国的思想界。这个时候,“西体西用”的思想开始占上风,要代替从前的“中体西用”。而在这个“西体西用”中,科学始终处在核心位置。这里的“西用”指的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之上的西方技术,“西体”指的则是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自严复以来的启蒙思想家们一方面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之弊,另一方面开始以科学为基础建构自己的救亡图强的理论体系。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到陈独秀、胡适,这些启蒙思想家都不是职业科学家,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创建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新的人文和社会思想体系,但他们偏偏都把他们并不熟悉的“科学”作为他们的立论基础。何以故?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全盘破产之后,留下一个巨大的价值真空,客观上要求一个新的价值体系作为替代。科学作为西学中国人最为钦佩也相对最容易接受的部分,就由“用”转为“体”、由“器”进为“道”。这里当然也还有中国传统的“致用”思想在起作用,因为与西学中的其他东西比起来,科学似乎是最能解决问题的。胡适说过:“西洋近代文明的精神方面的第一特色是科学……我们也许不轻易信仰上帝的万能了,我们却信仰科学的方法是万能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科学脱离了具体的研究事业,上升为一种信仰,从此,作为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进程的强大意识形态的科学主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923年,胡适在为《科学与人生观》一书写的序中这样说: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

《科学与人生观》是一本论文集,收集的是当年那场著名的科学与人生观大论战(历史上也称为“科玄论战”)中发表的文章。这场论战以科学派大获全胜告终,也宣告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牢固确立。实际上,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就已经十分鲜明和突出。在新学与旧学、文化开明派与文化保守派、政治革命派与政治反动派之间,“科学”成了前者当然的旗帜。

P13-15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既从西方语境,又从中国人对科学认识的实际出发,思考与解释科学的本性与本源,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接受,是我见过的最好、最适合当前国人阅读的科学哲学著作。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主席)

吴国盛先生不一定是想通过这本书对“什么是科学”给出一种自洽而完备的哲学定论,而是回到历史深处,还原并呈现出科学最为本源的面貌,以此引发中国人反思并纠正自己对科学的长期误解。

——饶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理学部主任)

后记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日本学者西周时懋1874年翻译法文science时生造的一个词。随着西学东渐,这个词连同相应的知识、观念、制度一起传入中国。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它主要指自然科学。

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近代科学。希腊科学是非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中国文化以仁爱精神作为人性的最高追求,因此,从一开始就与科学精神错过了。

近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增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

近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以牛顿力学为标志,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从19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了相关的产业革命,兑现了数理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当然,大规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发了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这是人类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有必要关注另一种已经被边缘化的科学类型,即博物学。

“博物学”一词也来自西方,是日本学者对natural history一词的汉译。它是与希腊以来的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传统相对应的另一种知识(科学)类型,即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Natural history译成“自然志”也许更加合适。在人类的诸种文明中,自然志(博物学)比数理科学更为常见。数理科学是希腊人的独特创造,而每一种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的自然志传统。自然志亲近自然、鉴赏自然,比数理实验科学更少侵略性,可以用来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大成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均是自然志作品。以自然志(博物学)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

追问和思考“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在今天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文化中既缺乏科学的基因,也缺乏科学发展壮大的土壤。中国人从19世纪后期开始接受西方的科学,实则是时代大变故造成的被动、无奈之举。驱使我们发展科学的仍然是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这样的功利主义动机,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以求知为乐趣的自由心态远远没有被充分激活。中国人要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就不能再满足于出于单纯功利主义的目的学习和运用科学,而是要习得居于源头处的希腊科学精神,改造我们的文化土壤,使科学能够在中华文化中生根发芽,否则,科学对于我们永远只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无法成为有独立价值、自主发育生长的文化母体。这是本书用很大篇幅讲述希腊科学的用意。

其次,发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力量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新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最早被西方人意识到,他们迅速动员了自己文化传统中的各种思想资源以化解危机。然而,单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入中国的科学,如同外来入侵的物种一样,没有天敌,没有制约因素,酿成了严重的危机却未能为国人所意识到,也无法动员自身文化中的资源以克制这种危机。盛行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当下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来源缺乏基本的反思。就此而言,追问什么是科学,实际上具有极其紧迫的现实意义。

最后,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事关中华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复兴大业。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具有现代意义,哪些方面需要发扬光大,我们就不能将传统与现实进行有机整合。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之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数理科学。如果一味考虑面子,挖空心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不仅是科技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

 两种基本用法

 科学:夷之长技

 科学:来自日本的西方词汇

 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小结

第二章 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

 Science的辞源及其演变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

 自由的学术: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希腊数学作为自由学术的典范

 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自然的发明与理性科学的诞生

 小结

第三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经院哲学: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唯名论革命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

第四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求力意志: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

 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第五章 西方另类科学传统:博物学

 什么是博物学

 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

 博物学的当代意义

 重建科学谱系

第六章 传统中国的科学

 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结语

序言

本书既从西方语境,又从中国人对科学认识的实际出发,思考与解释科学的本性与本源,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接受,是我见过的最好、最适合当前国人阅读的科学哲学著作。

韩启德

(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内容推荐

《什么是科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吴国盛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

编辑推荐

科学就等于科学技术吗?无论何种文明都能养育出科学吗?最关键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偶然的错失,还是一种命定?北京大学最受欢迎的科学史课主讲教授、《科学的历程》作者吴国盛重磅新作——《什么是科学》,为你解析东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揭晓科学的本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什么是科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国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10219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2016163066
中图分类号 G301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2
17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