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与黄(精)
内容
试读章节

“霜天老屋”营建小记

自己的斋名叫“叹凤楼”,实际上有些夸张,虽然长居楼宇,不过公寓夹层之中,面积纵横十来步之内,虽以楼名之,却仅得一隅。别说感受四季的变幻,就是试图登高望远、游目骋怀,也是办不到的,邻楼不是铝窗就是铁栏,对面逼近下颏,可称虎视眈眈。特羡慕旧时的平屋、四合院。一九九六年曾赴北京打工,寄寓台湾人某先生京居家中,老北京的旧宅,中庭一棵酸枣树,北方严寒,风吹起来枯叶追人,清晨冰棱满枝,地上不慎打滑,那种瑟缩的感觉,很自然地对“屋暖如春”更懂得珍惜。自己心中一直有个居有小天地的愿景,不能实现,只能虚构。

二○○六年下半年自韩国“外教”归来,养家糊口之外,存留几个余钱,就起了贪心,四处觅寻,希望能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一日赴新校区附近,城乡村镇,有九十年代中期兴建所谓“豪宅”空屋,经银行查封拍卖,总高五层,房顶琉璃瓦,三米宽屋檐,一层一户人,五层跃带花园,总面积二百平方米,售价远低于市价。我试登一望,霄汉入怀,楼面十分开阔,上边还建有二间标准房,亦称轩亮有致。楼上楼下,自成一统,纵三世同堂,可称晏如。即便有客留宿,想亦不致尴尬。心里盘算着,呼妻邀女,商量一果,即下订金。因需要一次性付清房款,即刻凑集,并找胞妹借得十万余元,加起总算买下自己一片天地。

以后忙碌,有二年抛荒空置,偶尔登临望望苍天,看看瓦片,嗅嗅空气中庄稼地的气息,亦称人生惬意。二○○八年“五·一二”当日,开始装修,上午泥作开工,下午发生汶川大地震,当时我在校宅,天崩地裂,料定必死,抱头待埋。劫而未死,逃窜呼应,那种情形,多有报道。其时已忘了装修那码子事。多日后见到逃命归来的泥作工,言及当时大动之间,其夫妇(二人合作)险被新砌墙体活埋。我震惊庆幸,驱至现场,料得老屋必已毁圮,数十万元就买得一座瓦砾场。结果尚无大恙,邻人相见欢笑庆幸,称房体质量经受检验并无明显裂伤云云,可见样板戏中所唱“经磨历劫,伤痕累累,……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还是有的。

震后重建,断续施工,楼面告成。书房一间,卧室一问,红地白墙,外连数十平米花园,顶角设鱼塘一座,假山人余高,叠造有形,可作涌泉。花坛沿墙砌建,五十厘米宽高,据包工头讲,仅炭渣泥土就背了六方多上楼。川西平原泥土黝黑肥沃,手捏之黏湿如有生命气息,尚未经营,即有萝卜白菜等青苗窜出,郁郁葱葱,倔强如此,我蜀中生命力,可见一斑。愚心喜悦,必不肯辜负土地,周末深入新津县花农伍某家园,择买花木十六棵,总价六百二十元,包种成活。伍某拖车载至,苗木带泥,根球形如炮弹,一一扛上楼栽就,排列有序,计有:腊梅、含笑、木兰(二棵)、黄桷兰(二棵)、米兰、朱兰、红绸玉兰(二棵)、桃、茶花、金弹、槐花黄、紫藤(二棵)。其中含笑一木最高,宛如一棵消息树,远远可见。米兰最香,米粒黄蕊,正处繁荣期。栽种花木次日,遇连夜暴风雨,市郊多成水灾,工人植木虽多歪斜,却仅折断一棵黄桷兰,不亦再次有幸得免乎?

我作业之余,又赴月亮湾花市采购,补栽石榴一棵,人面竹六根,金丝竹一簇,棕竹一簇,散尾葵竹一簇,夏威夷竹一簇,龟背竹一棵。多栽竹旨在响应东坡等“不可居无竹”的古训。石榴则是我家乡的特产,情有独钟。种植毕作歌词一首诵之:

石榴花

能从石间生,

芳名石榴花。

石榴花,石榴花,

P3-5

后记

这本小集子选录我近十多年来五十余篇“作文”,没有结集出版过,多先后发表于报刊杂志,体裁系散文、随笔、小品文、书评之类。《李商隐》篇近同小说,但写的历史真实,视为传记文学类当亦可。自己的不少学术论文没有收入,一限于体例,二怕影响轻松阅读的情调,文章的用场毕竟是各有不同的。早年我还爱参与辩论,有的文字甚至引起过全国性的关注与批挞,不论是非,这类行文也几乎没收集过,不是自己已经遁入“终南山,,与世无争了,是感觉没有必要了,余光中先生转述梁实秋先生言论“四十过后不辩论”,颇为言中。何况我这把年纪,快要“耳顺,,了。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前乡贤苏轼泛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皆真言广义。

书名《白与黄》并无深意、怪意,取杜甫剑南《九日》诗句,形容自己的处境,临近退休,仍在教书,面对日新月异的景观,还只有杜诗可以加以形容呢!《九日》开篇:“去年登高郭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真实、清新交集。涪江滨前不久我还去驻足过,仍保存有原生态的形胜风貌,驰目稍久,似乎还能见到老杜与小李(商隐)。他们都曾在此地生活、行足过,并有些年月呢!也许野云过路认识,也许涛声抬头认识。

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与幻灭中,人感叹他的生命。

小集出版得力于南京文友子聪(董宁文)先生组织,前辈名家古远清先生不吝赐序奖掖,辛琪女士编辑,张阿泉、黄妙轩、龚明德等老友长期关注,于此合并致谢。

叹凤二○一五年十二月上旬于霜天老屋,二○一六年五月订正。

目录

第一辑:木兰与落英

 “霜天老屋”营建小记

 八道湾最后的残阳

 笔筒成阵

 边愁

 从岷江到漓江

 后土

 井梧

 泸州的再到

 年味

 有关四川老茶馆的一封信

 文学评论的“难”

 延安的中秋

 一个人游白帝城

 志在千里

第二辑:连袂集

 大学同学的幸福生活

 定格的时光

 东南一枝春——贺《开卷》办刊十五周年

 “丹青不知老将至”

 杜工部代我抒情

 旧日文事的密探——龚明德《旧日文事》略说

 龙泉驿的乡愁

 东南形胜

 青春的记忆,审美的认知——贺王世德先生八秩大寿

 劝友勿教书

 认识“蓝星”诗人向明先生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洁”——序梁上泉老师的晶莹短诗集

 书籍的凉荫

 听叶嘉莹先生授课

 “晚有弟子传芬芳”

 我认识的一位美蒋特务

 序《羌族情歌精选》

 中文领域内的边塞派

第三辑:梦公集

 “不是情人不泪流”——悼周汝昌先生

 负翁赠我的一幅墨宝

 感念谷林先生的“迁化”

 “古今谁免余情绕”

 故居与诗词

 “在路上”——纪念学者文楚安先生

 “锦帆应是到天涯”

 一位忙碌的老人走了

 追忆尹在勤老师

第四辑:“仍怜故乡水”

 “体切儿”

 家乡的大桥与小桥

 汶川的文学

 我曾藏有一支真枪

 五十自寿

 心怀四十年的感谢

 映秀

第五辑:拍案惊史

 陈家桅杆的庄园

 李商隐

 梁启超的“壮怀激烈”

 饥饿时期的友情与幽怨

 一尊土皇帝的尊容

 岳武炮的威武敢行

 藏在远村的朱熹祠堂

序言

尽得性情之真——张放《白与黄》序

古远清

大概是20年前,我在大陆报刊上见到张放的文章,以为是台湾小说家张放所写。后来发现文章内容和风格不似台湾的张放,而是另有其人。此人是谁?有位朋友告诉我,是四川大学一位笔名为张叹凤的教授。

2013年,我到四川大学讲学,前来接我的正是张放。我问他,我们是否在哪个会议上见过?他说从未谋面,这是第一次握手,但在我的印象中,我和他是相识多年的老友了。

说是多年的老友,其实我并不完全了解他。我只知道他研究孔子庄子、中国新文学源流,最近又研究海洋文学和台湾余光中,出版过不少论著,是一位勤奋的学者,而不知道他也在实践着“学者作家化”的主张,另有一支灵动的笔在写散文。

散文,是张放生命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伴侣,他所写的是名符其实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通常是指有丰厚知识背景的作者所写的有关诗书人生的抒情小品、人文景观的游记、世道人心的记述及序跋、日记、书信,读书心得等。张放《白与黄》中的文章,既是他学问的延伸,又是他学问之外所构筑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在他尽得性情之真的笔下,文化圈内的事均可化为散文的短章。作为巴蜀人,张放多年来用生命在聆听杜甫草堂的心跳,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像艾芜一类的文化人的灵魂悲歌。作为一位不是为功名而是为生命而写作的教授,他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空间游走,将知性与感性融会在他的文章里,在不断开拓着散文的新天地。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是写一尊皇帝的真相,还是写八道湾最后的残阳,或梁启超壮怀激烈的情怀,张放均能以独特的视角出之。他有时用对比的手法,有时引用典故或诗词,有时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无不以质朴的手法刻画出叶嘉莹、向明一类境外作家的人物形象。

在语言运用方面,全凭兴趣做小品的张放没有煽情的文字,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而只折服李白“天然去雕饰”的信条,其文平易近人又充满深情。像《饥饿时期的友情与幽怨》,不愧为高格调兼备才学识的文化小品。他写著名作家李劼人在困难时期生活如何困苦,其日记所载如何令人破涕,如何令人叹息,均使人如闻其声。李劼人的音容笑貌,还有另一篇文章写张阿泉这样的藏书家,其形象均跃然纸上。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收在《白与黄》中的散文,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忧患意识。张放十分重视文化命脉的传承以及文化人格的塑造。他在关注社会的同时注意文章的博雅通达,和自我形象的风流倜傥。如《五十自寿》和《我曾藏有一只真枪》,便是这样的好文章。

张放痴迷于散文创作,他在无拘无束的抒发中寻求陶醉和满足,其中不乏青春的记忆和审美的认知。他从不依靠渺不可测的“散文文体”中寻求答案,而是在多种表现手法中确认自己散文的独特之处。对从事过写作教学的人来说,是将“小说散文化”还是将“散文小说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及时捕捉灵感赠予散文写作各种特殊机遇。读书,本是张放的日常生活,教余写散文则是他的另一种生命绽放。他把散文的题材、叙事和抒情的元素转化为“感伤过后就欢喜,逝者长已已,生者还自重”一类的思想性、哲理性,与读者作灵魂的交流。他对大学教育体制的批判,则是灵魂的独白,读之发人深省,这是张放的散文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是为序。

内容推荐

《白与黄(精)》收录著名四川才子学人张放(笔名张叹凤)近年五十余篇随笔、小品文、游记、杂感、书评。书名《白与黄》取杜甫蜀中《九日》诗“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散文是张放生命旅途中不可缺少的伴侣,他所写的是名符其实的学者散文,既是他学问的延伸,又是他学问之外所构筑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作为一位不是为功名而是为生命而写作的教授,他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空间游走,将知性与感性融会在他的文章里,在不断开拓着散文的新天地。

编辑推荐

张叹凤著的《白与黄(精)》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卷书坊”系列第五辑是一种。本书是四川大学教授张放(笔名张叹凤)的散文集,包括随笔、游记、小品文、书评等。内容涉及生活感悟、历史人文、师友交游、川中风物、书评书序等诸多方面,感情真挚丰沛,文笔清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与黄(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叹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46791
开本 32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613718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2
13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