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书店印象
内容
编辑推荐

严彬编著的《北京书店印象》与北京的书店有关。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沈昌文、俞晓群这样出版业的前辈关于书店的文章,有著名书迷的逛书店小史,更有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豆瓣书店这样京城文化地标式的书店老板的访谈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书店的实景照片,或宁静,或温暖,或厚重,或文艺;还可以根据彩图上面指示的页码,找到内文相应的文章。文末,附有长长的一串北京书店名单及地址,可供参考。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灯火;北京的这些书店灯光,是迷人的。愿你会喜欢它。

内容推荐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成为作家、文人、学者和各类各行业人才及各类文化、出版机构的聚集地,同时也为书店提供了沃土。

全国书店最多的城市,恐怕非北京莫属。知识分子的书店比如万圣、涵芬楼,女性书店有粉色的、常放映电影的雨枫书馆,艺术书店中,有位于东直门的库布里克,单向街、字里行间这样的连锁书店,已经在城市中遍地开花……2014年,24小时书店在中国兴起,美术馆东街老牌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更成为年轻人的好去处。

严彬编著的《北京书店印象》与北京的书店有关。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沈昌文、俞晓群这样出版业的前辈关于书店的文章,有著名书迷的逛书店小史,更有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豆瓣书店这样京城文化地标式的书店老板的访谈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书店的实景照片,或宁静,或温暖,或厚重,或文艺;还可以根据彩图上面指示的页码,找到内文相应的文章。文末,附有长长的一串北京书店名单及地址,可供参考。

目录

第一辑 读者篇

 北京的书店 解玺璋

 到北京去做“醒客” 沈昌文

 京城书店印象 俞晓群

 买书旧事 止 庵

 读书买书二十年 冯俊文

 逛书店小史(外一篇:不再淘旧书) 杨 葵

 怀念美好的书店时代(外一篇:谢谢书店,谢谢书) 绿 茶

 盘桓潘家园 任剑涛

 淘书再无乐趣 思 郁

 小书店 唐 山

 书店十年 贺 超

 商场的地下王国 远 子

 在书店,来自陌生人的美意 张 莉

第二辑 书店篇

 做书女,让心行走 许春宇

 读易洞:社区的内心秘密 杨 早

 书店:这门奇怪的生意 邱小石

 单向街的变与不变——从圆明园到花家地 许知远

 让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经理樊希安访谈录

 《三联生活周刊》

 书店体系的挑战——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访谈录 尹 彬

 想在天上扒开一个口,看看这人间事——涵芬楼书店赵万波访谈录 尹 彬

 小书店与特价书的出路——卿松和他的豆瓣书店 尹 彬

 理科男中的文艺女青年——墨盒子访谈录 夏钰奇

 彼岸书店老板赵越超开店日记 赵越超

附录 北京书店地图

跋 我的书店,我的北京

试读章节

北京的书店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北京的书店只有两家,一家新华书店,一家中国书店。新华书店是卖新书的,中国书店是卖旧书的。

新华书店最有名的在王府井,20世纪70年代最后那几年,王府井新华书店就像是读书人的天堂。被封存十年之久的许多中外名著,都赶在那几年重新出版,这让读书人欣喜若狂。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封闭、压抑了那么久,一旦放开闸门,那种心情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达的。当时我每月工资四百大毛,除了吃饭,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了。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前广场买书的长队,是当年北京的一景,相信很多人都有在那里排队买书的经历。我上班的那家工厂远在东郊,只有赶上夜班或中班,才有时间进城买书。每次望着前面看不到头的队伍,总是担心买不上。那时,书也便宜,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四卷本,定价4.3元,一套《基督山伯爵》,也是四卷本,只要4元钱。《资治通鉴》20本,定价30元,现在看来不多,当时却也花了我大约一个月的工资啊。有很多书,我们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有的虽然见过,但也是残缺不全的,不是没有开头,就是少了结尾;还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但那也买,反正都是名著。

那是新华书店最火的年代,也是我们的幸福时光。王府井大街南口的楼前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有人手里提着成捆的书,匆匆而去,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后来,这里要建东方广场,书店就拆了,北京的市民都很留恋,相约来这里照相留念的人很多,都不希望书店搬走。其实书店并没有要搬走,新落成的书店只是向北移了几百米,楼是比从前漂亮多了,却少了从前的那种亲近感。

除了新华书店,在北京,买书的另一个去处,就是中国书店。早年间,北京的旧书肆很多,名气大的,都集中在“一厂二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藏书史上曾有“厂肆”一词,不知是否与此有关。这里所谓“厂”,即琉璃厂;二寺,即慈仁寺与隆福寺。慈仁寺在宣武门外,后来改叫报国寺,清初曾经兴旺过,现在是一点书的影子也不见了。隆福寺的书店,旧时多至三四十家,后来也只剩下一家了。1958年公私合营,与琉璃厂的旧书肆及市内其他旧书肆一起,合为中国书店,至今还在经营。前不久有朋友说,那里常能买到旧版戏曲方面的书,我还去过,可惜旧版图书已经不多,主要经营新书了。

我最初逛中国书店,是在20世纪70年代,距今也有三十多年了。“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想想时光的流逝,也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那时我还不到20岁,远没到“冷滩负手对残书”的年纪,所以对古旧书籍感兴趣,完全是因为遇到了一个人,此人姓陆名骏,在我们厂是尽人皆知的老夫子,也是我的师傅。他在工作之余喜欢给我们这些青年工人背诵古文和古诗词,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也随着他背诵。但书却很难得,新华书店里没有我要买的书,他就带我逛中国书店,希望能从旧书里得到一点收获。我们常去隆福寺、灯市口、东单等几家门市部,也去琉璃厂中国书店的本部。跑熟了,没有师傅带着,我自己也去。买得比较多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旧版书,便宜而且实用。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都让我爱不释手。更有一套《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最初买了第一分册,以后又陆续买过几册,但至今不全,好像还缺第二分册吧。我喜欢这套书,有一段时间,天天抱着它又读又背,封面都被我翻烂了。我的古典文学启蒙就是从这些书开始的。当时,中国书店也摆了很多线装书,有些摆在书架上,有些就成堆地摊在条案上,或堆在地上,有点儿像现在超市的旧书摊儿,几角钱或一元钱,就买一本。我对线装书一无所知,什么版本、年代、印制、内容,都不懂,很多书名、作者名都是从来没听说的。但也好奇,就学着别人的样子在那里翻阅。后来也捡便宜的买过一些。我买得像点儿样的线装书,记得有一套《昭明文选》,一套《史记》,一套《古名家杂剧》,还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以及《论语》、《孟子》、《孙子十三篇》的注本等,还有一套《陈龙川文集》,总之是杂乱无章,完全没有目的,甚至连喜欢也还说不上呢,只是心里隐隐约约的有那么一点意思,觉得这些书也许有一天会和自己发生点关系。当然也因为它所费不多,我又单身一人,没有家室的拖累,买也就买了。记得这些书里,最贵的就是那套《昭明文选》,好像花了5元钱。

80年代中后期,个体私营经济始被官方认可,风气渐开,也波及图书零售这种所谓的特殊行业。1988年三味书屋开业,怕是破冰之举。书店是一座两层旧楼,不大,但很有味道。门前有几株洋槐,树荫遮住了市井的喧嚣,店里就有了几分清幽。当时这里还是很热闹的,门前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后来西长安街向两侧扩展,绿地铺到了门口,周围的许多人家都因拆迁而搬走了,只有这家书店还在,显得十分的孤单。前不久,与两位朋友约会,就近选了书店的二楼喝茶,意外地碰到了书店的创办人李老师和刘老师。我们有十几年没见了,这次见面让我想起许多往事。那时我是书店的常客。在西边参加活动,看片开会之类,回家或回报社,这里都是必经之地。骑车到这里,一定要下车逛一圈,看有没有要买的新书。二位老师选书的眼光是第一流的,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在这里总是会有收获。那时还没有万圣、风入松、国林风或三联韬奋书店,更没有涵芬楼,有几年,这里是我买书的主要场所。我想要的书这里几乎都能找到。除了卖书,这里还经常举办与书有关的活动,记得包柏漪的新书在中国出版,首发式就是在这里举办的。那天来的人可是真不少啊,各界名流,楼上楼下挤得满满的,可谓盛况空前。后来这里渐渐就冷清下来,真也是一言难尽。前些天,听说书店举办了20周年纪念活动。一家小小的书店,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以孤岛式的坚守,生存于今天,我想是很不容易的。P3-6

后记

我的书店,我的北京

——写在《北京书店印象》后面

我是南方乡下人,自小学到高中毕业,活动的范围只有离家方圆四五里的地界。初中以前,读过的课外书报极其有限,不过《小溪流》、《少儿报》之类。到了初中,才读到《故事会》,破破烂烂的,在同学的课桌底下传阅。高中也在镇上,镇上有两家租书的店,记得其中主要有港台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现在想起来,也是盗版的居多。世界名著,那时我没有见过,鲁迅的文章是在课本上读到的。所幸的是,凭着各类诗词和一本《三国演义》,我的语文成绩很好,全市第一。

大学以前我没有读过什么课文以外的书,更不知道世上的书原来有那么多种。镇上还有一家书店,主要销售各类考试辅导材料,我从那里买过一套“走进清华北大”,分数学、语文两册,物理化学合为一册。那是我仅有过的最为高级的课外辅导资料——清华北大自然没有去成,我在湖南本省读了大学。

这是我读书的过去。我的故事不足为奇。去年夏天,因公回到长沙,在河西大学区附近一条街上闲逛,路过几家书店,密密麻麻挤在斜坡上一堆房子之间。书店里卖的,主要仍是教辅书,以及一些学生们余下的旧课本、旧书。我在其中一家淘到几本“湖湘文库”,心里已经十分欢喜了。

也许这便是中国城乡普遍的境况:四处缺书,缺新书,缺好书。

如今我所居住的北京东三环附近,邻着朝阳区文化馆,旁边有家新华书店。有一回和女儿路过,进去看了两个钟头,居然没有买到一本称心的书,倒是女儿在少儿区读得着迷。

北京的书店,也在艰难中零落又生长着。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知识分子和作家大概最为繁盛的城市,也许这里的书店也是最多的吧。十年来,我去过无数家书店:

风入松是去过的。2011年,风入松关张歇业。

三味书屋是去过的。2008年前后,我在那里听过讲座,见到过“老李夫妇”,也见过哲学教授刘小枫。

单向街书店我是去过的。2007年左右,在圆明园一角,作家徐晓女士拿出过整套天蓝色的《今天》杂志,在单向街狭长的过道中,和我们说往事。

第三极书店我是去过的。也是在2007年前后,我见到在高楼上开始营业,又见它后来关门大吉,人去楼空。据说它当时参照的是台湾著名的诚品书店,上下三四层,书店中的空间很大,恍如超市,读者可读可坐,环境很好。

成府路的万圣书园和豆瓣书店,我是去过的。我在路北的万圣买到过数本极廉价的“新世纪万有文库”,三五元一本,书都是90年代的。我在路南的豆瓣书店和店主卿松聊过两回天,淘到过《奈瓦尔传》。  我见过的布老虎不见了,我见过的字里行间又开了新店。我在帽儿胡同朴道草堂听过章诒和女士讲故事,在世贸天阶的时尚廊书店见过台湾来的龙应台——那时她还不是“文化部长”,为我们讲《目送》来的。

事实上,北京的书店业算是发达的,北京的书店太多了。

如今我每月总要去两家书店看看,去美术馆东街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买两本杂志,顺道往二楼独自读两篇,看看和我一样的陌生人。而我总想起香港青文书屋的老板罗志华,2008年,他被自己的书压死在自己的库房里,数天后才为人发现……

提了这许多往事,倒有些感怀了,才说起这本小书。

2014年,北京阅读季期间有一项与书店有关的评选。书店大体上分作三类:以西单图书大厦等为代表的大型书店,如万圣书园、单向街这样的小书店、民营书店,以及分散在郊区县的农家书屋。后来主办方有意,要编一本北京书店的书。我作为评选评委之一参与其中,也不知哪里来的胆量,竟和活动协办方中央编译出版社一道,应下了编书的差事。于是绞尽脑汁做书的计划,找作者约稿,做书店访谈。几乎一年下来,拖拖沓沓,书才算成形了。

作为编者,我要感谢为本书提供作品、接受过访谈的朋友、师长,他们中有知名作家、知识分子、藏书家、出版家,他们是书媒从业者、书店从业者,他们的名字,都在书前目录内了。而他们,包括我自己,以及因编书之故,与我打过太多交道的中央编译出版社岑红女士,我们都是读书人,是爱书人!我们大概也是传统书店的老顾客吧。

我们和更多不相识的人一起,每天进进出出于北京各条街道、各座楼里的书店,我们为书店的光所吸引,像蚂蚁出入自己的精神巢穴。

有时候我也担心,书店会不会消失?会不会像毛笔一样,从日常书写工作,成为艺术家的笔?有人说会,有人说不会,我想,只有这轰隆隆的时代的列车最后能说得清吧。

愿书店长存。

愿北京的书店更好。

愿更多人有书可读。

严彬

2015年初冬于北京呼家楼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不是“醒客”,去万圣有时只是为瞎逛。

——沈昌文

我觉得人们与其收藏那大量发行的邮票,倒不如搜罗这种印数无多的图书呢。

——止庵

我知道读书人都敬惜字纸,以干净整洁为荣,以乱写乱画为耻,这没错,但难免因此没了兴致。

——杨葵

那几年,生活单纯而美好,从一个书店到另一个书店,我的青春小乌一样不回来。

——绿茶

任何阅读都是碎片化的,这是它的本质,这是对苏格拉底那句“人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最好呼应。

——思郁

十年来,和书店的缘分更多是因为职业的要求。做读书节目主持人,不逛书店,就像厨子不逛菜市场,时尚大师不参加时尚周。

——贺超

我承认,自己读这些书是安静的,内心却又是电闪雷鸣火光四射的,那是最美好的时分,那是静悄悄的快乐。

——张莉

可以低头看书,不用抬头看人,若是想读懂人,就只留意他的书单。

——许春宇

开书店的人给爱书店的人以梦想,爱书店的人给开书店的人以幻想。

——邱小石

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了某个高于我们自身的理想一道奋斗过,体验过人生中非凡的时刻,体验到那种人生被点亮的感受。

——许知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书店印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严彬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8791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2015292796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