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驼庵学记(顾随的生平与学术)
内容
编辑推荐

顾随先生是一位有独见卓识的学者、专家,自三十年代起,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赵林涛、顾之京编的这本《驼庵学记(顾随的生平与学术)》从由顾随先生友朋、弟子、家人撰写的百余篇纪念、评述文章中精选了三十六篇,意为读者深入了解、研究顾随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甚或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和信息。

内容推荐

赵林涛、顾之京编的这本《驼庵学记(顾随的生平与学术)》是关于顾随学术与生平的学记著作。顾随(1897-1960),是著名的理论批评与文艺鉴赏家,弟子周汝昌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而另一弟子叶嘉莹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推崇顾随,为老师在大陆的各种出版奔走,也使得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位在现代学术体制中位置特殊的学者。有关顾随的纪念、评述文章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逝世三十周年(1990)、百年诞辰(1997)、诗词研讨会(2009)等几次会后的文集及一百一十周年诞辰(2007)纪念文集之中。另有多篇散见于燕京、辅仁校友通讯等各刊或未发表。文章数量多、分布广,一般读者很难掌握并收集齐备。为广大读者、学人提供一个便利、完整的生平、学术读本,便是当初编辑“纪念文集”的初衷。

目录

怀念羡季/冯至

怀顾羡季八首/郑骞

苦水先生三十周年忌辰书联/启功

怀念先师顾随先生/周汝昌

谈羡季先生对古典诗歌之教学与创作/叶嘉莹

《荒原词》序/卢宗藩

评顾随《无病词》《味辛词》/吴宓

《积木词》序/俞平伯

关于羡季的词——我对于《味辛词》《荒原词》二集的体会/卢季韶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读《顾随文集》/张中行

清河顾随先生临帖四种跋/滕茂椿

《苏辛词说》小引/周汝昌

顾随先生临同州《圣教序》跋/史树青

我与恩师顾随先生的“缘”/杨敏如

纪念我的启蒙师顾随先生——宣传鲁迅的先行者/王振华

顾随老师对我的训诲/朱家溍

顾随先生的词选课/戚国淦

在与顾师相处的日子里/吴华英

顾学(GUOLOGY)琐忆/黄宗江

顾老师指引我迈进元曲之门/卢绍真

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诗/郭预衡

忆羡季师/陈继揆

宗师芳千古才多溉后生/阎振益 165——缅怀先师顾羡季先生

师生情谊七十年/叶嘉莹

其应乃如响 微禅岂我师/高准

羡季师讲课二三事/李稚甫

羡季先生/邓云乡

时雨春风——先师顾羡季先生的课堂教学艺术/王双启

顾随先生授课散记/李如鸾

绵绵师情自萦怀——忆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张清华

顾随先生谈戏/刘琦

只能仰望夫子不敢忝作学生/欧阳中石

缅怀顾羡季(随)先生/吴小如

读顾随《乡村传奇》/吴小如

忆父亲/顾之惠

父亲八种词集之命名/顾之京

附录:顾随学术年表/赵林涛、顾之京整理

编校后记/赵林涛

试读章节

在这个盛会上,我心情非常激动,我不太善于言谈,特别是讲到先师羡季先生,那我就更不知如何表述我的衷怀了。所以我在这样的感情、这种精神状态之下,真正是悲喜交集,万感中来,一切心情,不知从何说起。我们这次隆重的纪念会,规模尽管不算很大,意义却是不小。会上有老师生前友好,有高等院校的领导同志,有文化界的友好,还有新闻界的关怀者,虽然人数上是我们同门弟子为主,但这绝不只是我们个人的师生之谊。这是我感到的第一点。

今天我在这里怀念老师,有我个人的感情,但这是次要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思索我们大家聚会一堂,在老师逝世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要纪念什么?过去,提起顾先生来,就说是词人,特别是早年,在北京的文化界、教育界,一提苦水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正因为苦水词人这个称号大家熟知了,这也就掩盖了他老的全人。是个词人哪,会填词,长短句,倚声,诗余等等,不过如此而已。而我们如果是这样看顾先生,那就把这位大师太狭隘化了,缩小了。顾先生就只是这么一个作词的人吗?不是,顾先生生前曾半严肃、半幽默地和我说:“我实际是个杂家。”“杂家”,听起来似乎不太高明。但老师的这句话,我们掂掂它的斤两,“杂”,就是说老师一生的学问,无所不包,可以说不是一部文学史的问题,而是一部中华文化史的事情。不是汉魏六朝、唐诗宋词元曲,不仅仅是这个意义,我们中国的文化人,如果真想分类,那可就很难,譬如陈寅恪,你把他归到什么“家”里?我时常在想,怎么称号老师?老师自己那是谦虚,又带着一点幽默,和弟子谈心。我们不能那么办。陈寅恪先生评论王静安的时候,说这是一代文化托命之人,一代文化的命运寄托于他的身上啊!我看老师也正是这样身份的人。我在一篇文章中又曾说老师是“哲人”。“哲人”不是旧时一个文人墨客、吟风弄月。“哲人”是指他的思想高度。这不等于他就是一位思想家,建立一个顾羡季思想体系,不是这个意思。他首先是用诗人的眼来阅世,来观察宇宙、万物、人生、社会,又以诗人的心感受,以诗人的笔表达。可是他这个感受和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我姑且借一句成语(不大确切):“悲天悯人。”你跟顾先生一接触,你首先感觉到他不是一个萎萎琐琐的小门小户小儒,小文人,他胸襟的博大,情怀的广阔,找不着一个很恰当的说法,于是就借用了这四个字。你如果谈老师不认识这个方面,我认为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想申明这一点,我怎么举例子?实在不好举,姑且用零言碎句,略表一二。比如老师早期的一首词《木兰花慢》,他写当年的盲眼的算命先生,有两句我永远不能忘记:“试问一支笛子,甚时吹到明朝?”古人中只有南宋的范石湖作过这类题材的小诗。我们中华一部文学史,大概很少写小贩一类人,写穷人用某种手段,博得三升米二升豆子,养活他一家数口,大概就范石湖写过。其他我没发现。老师写这个当然也是很同情、很怜悯那个盲先生,他没有办法谋生,只好给人算命。你要说算命是迷信,不要提倡——我没有提倡的意思,我是说,他这样的处境,他这样的生活,他的命运,顾先生注意到了,这样写了。那么,这里的意义仅仅是像范石湖同情一个穷苦人吗?你体会体会,一支笛子,甚时吹到明朝,这是一种什么胸怀啊!稼轩有一首《生查子》,五言一句,一共才八句,顾先生在《稼轩词说》里给这一首的分量,我的感受是最重的。我读别人的著作,没有这样的感受,也受不到这样感动——我说到此就要激动,我声音要变调,眼里有泪花。“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人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大禹治洪水,万世之功,不可计算的悠悠,那么伟大,那么长远……目前呢?太阳又落下去了,滔滔江水昼夜不息,光阴是不待人的,国家的恢复事业如何了呢?所以稼轩说,我不是在看景物啊,我自思量大禹呀。你看这稼轩写到末句,开头一个“我”字,这“我”多渺小呀,但末一字是“禹”,把“我”和“禹”联系起来,这个思想境界,不该批判他渺小了吧!我由此也深深体会到顾先生的思想境界。

我还要说,老师最爱国,沦陷期间那苦难的岁月里,我最不能忘记老师的一首《浣溪沙》的下片:“南浦送君才几日,东家窥玉已三年。嫌它新月似眉弯。”送君几日,好像是不太久吧?实际是很久很久了;“东家窥玉”巧用宋玉《登徒子赋》以为比喻。“三年”与“几日”一为呼应,就不答自明了;“嫌他新月似眉弯”,好像是写风情,这都是写亡国之痛,“东家窥玉”写的是日本侵略军,窥我神州已达三年之久,所以看着新月都很难过。新月是一弯蛾眉,古往今来,这是最美的景象,但是顾先生却用一个“嫌”字,含义最深。老师的再一首诗写北京秋天炒栗子上市了:“秋风瑟瑟动高枝,白袷单寒又一时。炒栗香中夕阳里,不知谁是李和儿?”这个李和儿是北宋时最有名的炒栗名手,在金人攻陷汴梁后,流落到燕山,仍以炒栗子为生。有一次宋朝使臣到了燕山府,他把使臣拉住了,说我是东京李和儿,行了礼洒泪呜咽而去。一个炒栗子的怀念故国的典故,顾先生用了写成那样的诗句,你说这是爱国不爱国?这就不必回答了吧。

老师给咱们同门学长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我想不能不讲到顾先生登堂讲授这一方面。你不会忘记他那是怎样一种讲授。我不说顾先生是教育家,那太一般了,教育家,办学,不一定会登堂说法。顾先生怎样讲课?他讲课不是照本宣科,顾先生上堂之后,全副精神,全部感情,那不是说我有一点知识告诉你们,这张三,那李四,这张长,那李短,这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他不给你讲这个,这有很多书可查的,干嘛要我来啊?顾先生一上台,那是怎样一番气氛,怎样一个境界?那真是一个大艺术家、大师,他一到讲堂上,全副精神投入,就像一个好角儿登台,就是一个大艺术家,具有那样的魅力。这一方面如果不讲求,我们的教育事业要承受极大的损失。因为你首先要使学生爱听,一切精神智力都调动起来,他敞开心扉,准备接受。老师就是这样,一定要向老师学习。老师讲堂上的风范、风采、艺术——还不要说人品学问——我今天没法形容传达了。但是我们有一个热切的希望:有关的高等院校在我们这个纪念会后,能运用这个意思,使之能发生一点作用影响,希望在这方面多多地做些工作。顾先生那种讲授不是供人照搬的,也是无人能够照搬的。但顾先生那种精神大有可以学习的,要发扬发挥。这是我一点非常恳切的希望。

今天的纪念会,这样隆重,诸师友发言这样热切,出我预想之上。但一个纪念会是无法去做另外的工作的。我倡议,应当成立一个顾先生学术研究会。这是完全应该的也有条件的。我恳盼我这愿望能够实现。

P14-17

后记

由顾随先生友朋、弟子、家人撰写的纪念、评述文章,目前所能辑得者逾百篇,我们从中精选了三十六篇,编成此集,意为读者深入了解、研究顾随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甚或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和信息。

各篇所述重点不同,我们据以分类编排。大略言之,《怀念羡季》以下四篇,可助读者了解先生生平。《谈羡季先生对古典诗歌之教学与创作》以下九篇,可资领略先生多方面之成就。顾随先生的讲授艺术向为弟子极言称道,《我与恩师顾随先生的“缘”》以下十八篇,全面展现了顾随先生的师者风范、学人情怀,稍释我辈无由亲睹之憾。《只能仰望夫子不敢忝作学生》以下三篇是几位虽未登先生讲堂,但得入室受教的作者文章,多言交往中学习交流往事。以上所举篇目,视为每一类中最具代表性者,分置首位,其下则依作者年辈排序。其后又有顾随先生三女之惠、六女之京手笔,信为可观;叶嘉莹先生尝道“中郎有女胜须眉”,即谓姊妹二人。

就文章来源而论,或已发表,或未发表,或有手稿,或无手稿。对于已发表而无手稿者,多据出处校对,需要说明或更正之处,加以注释。个别文章存有手稿,则最大限度尊重本来面目,请恕或与刊稿略有出入。而高龄作者回顾陈年旧事,难免误差,除非关联密切,悉如原文,读者自有明鉴。所有涉及顾随先生著作的引文,均作核校,不使讹传。多篇末后有“京按”,为之京教授所加按语,笔墨生动,情节感人,又本选之一特出者也。

然限于水平,定有不尽意处;视野所局,岂无遗珠之恨!而“众人拾柴火焰高”,顾随先生的德业文章,在越来越多读者方家的共同关注努力之下,必将日渐光大,施惠更多后学。

赵林涛

2015年2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驼庵学记(顾随的生平与学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林涛,顾之京编
译者
编者 赵林涛//顾之京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5583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2015239563
中图分类号 K825.6=7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