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家书(升级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国藩家书(升级版)》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最广泛的书信作品,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2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内容小到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带兵,涵盖修身、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方方面面,极为广博,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读来平平淡淡,背后却蕴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同样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曾国藩家书(升级版)》是曾国藩与家人往来信件的辑合,记录了曾国藩在清朝道光二十年左右至同治十年左右的军政生涯和家庭生活。本书从近一千五百封家书中,精选出近二百封思想深刻、内容连贯的书信,并冠以标题,以飨读者。

曾国藩号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然而你可知道。这位家族兄长如何在而立之年背井离乡地北漂京城糊口自立?你可知道。这位深谙儒学的天子门生如何在家国之间贯通夫子之礼?本书记录了曾国藩人生最重要的三十年间的心路历程和泽被后世的箴言家训。只言片语竟道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机关奥义。

为了便于理解,本书配有生僻字注音、注释和流畅的译文,力求为读者还原晚清的社会风貌。例如,点解科举制度、殡葬风俗的常识等。

目录

第一章 修养心性

 禀父母:自身即使有小过错也一定要悔戒

 致诸弟:守孝悌比读书更重要

 致诸弟:做任何事都应专心

 禀父母:定要教诲六弟屏除骄傲之气

 致诸弟:功名富贵由天定

 致诸弟:勤思善问可敌良师益友

 禀父母:满则招损,亢则有悔

 致诸弟:为子侄树立勤快的榜样

 致诸弟:勿忘谨慎谦虚、时时省惕

 谕纪泽:一寸光阴一寸金

 致九弟:必须屏除长傲、多言的凶德

 致诸弟: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

 致四弟:主帅要以身作则

 致诸弟:满招损,谦受益

 致四弟:万望子侄远离“骄、奢、逸”

 致四弟:谦勤才是保家之法

 致四弟:谦谨是载福之道

 致诸弟:时常以“劳、谦、廉”提醒自己

 致诸弟: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致四弟:牢记居安思危

 致四弟:认真领悟“俭”字

 致九弟:培养豁达的胸襟

 致九弟:具备“明强”的人可以担当大事

 致九弟:求强要内外有别

 致九弟:能立能达,不怨不尤

 致九弟: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

第二章 保健身体

 禀父母:药膳有益堂上五位老人

 致诸弟:起早是保养的千金妙方

 致四弟:谨饮食、节嗜欲、少服药

 致诸弟: “广大”治心, “不药”治身

 致诸弟:早起、务农、疏医、远巫

 致九弟:勿让恼怒伤肝

 致九弟:自养自医可以治愈心肝

 致九弟:郁怒最容易伤身

 致四弟:五项养生之法

 致诸弟:静养方可安眠

第三章 劝进精学

 禀父母:不必担忧考运,精学自会成器

 致诸弟:进德、修业为读书之要

 致诸弟:读书与时间、地点无关

 致诸弟:读书要坚持“三有”

 致六弟:勿因博览而疏忽专精

 禀父母:勤奋读书胜过科举应试

 致诸弟:自立志胜于求教于圣贤

 致诸弟:勿因小考不顺而骄惰

 致诸弟:弟弟专心学业兄长便可安心

 致诸弟:学习写字最好临摹名帖

 致诸弟:珍惜时光,专心苦学

 致九弟:现在学习如何写奏议并不晚

 致四弟:以“耕读”二字为本

 致诸弟:以为学四事勉励后人

第四章 品论交友

 致诸弟:拜师交友一定要谨慎而专一

 致诸弟:尽心帮有困难的朋友打点生活

 禀祖父母:家中宽裕要照顾亲友

 启叔父:称赞江岷樵侠义助人

 致诸弟:朋友之间要常来常往

 致诸弟: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

 致诸弟:有负于朋友一定要改过

第五章 总理家务

 禀祖父:自家安好勿忘扶助亲朋

 禀父母:在京安好唯独担忧惠妹

 禀祖父母:寿具加漆之事不能从俭

 禀父母:立即汇款供弟弟读书

 禀父母:兄弟和睦乃是家族大幸

 禀祖父母:请家人耐心规劝姐夫

 禀父母:万望不要因琐事耽误诸弟学业

 禀父母:千万别操劳过度

 启叔父母:劳累的家事交给四弟即可

 致诸弟:说明家中改屋的意见

 禀父母:商量儿子纪泽的婚事

 致诸弟:有意迎接三位老人来京奉养

 谕纪泽:奔丧期间按信料理京中一切

 谕纪泽:在京照料家眷务必谨慎

 致四弟:弟弟应时常在家尽孝

 致诸弟:生意做得虽好但不宜继续

 致诸弟:家事不可以言及利害

 致诸弟:勿以求财富而祭先人

 致诸弟:牢记治家八字诀

 致四弟:承袭代代家训

 致九弟:兄弟应齐心对外

 致九弟:七个字解开兄弟隔阂

 致九弟:家和万事兴

 致四弟: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

 致四弟:以“勤、俭、谦”教育儿女

 致诸弟:嘱咐侄子纪瑞乡试得名后要奋勉

 致四弟:子弟贤能则家族兴旺

第六章 调配钱财

 禀祖父母:在京无计只能借钱度日

 禀祖父母:虽日渐窘迫仍筹钱寄家还债

 禀父母:庆幸家中债务已还清

 禀父母:托老家寄腊食来京以省开销

 禀祖父母:虽有旧债,但恳请将银钱分送给亲族

 禀父母:建议用高丽参抵减利息

 启叔父母:请为族中最苦者分送银钱

 启叔父母:已寄银钱助修公屋

第七章 报效国家

 禀父母:怒斥亲英汉奸

 禀祖父母:与英人议和实属无奈

 禀父母:国库案震惊朝野

 禀父母:千万不要与别人发生诉讼

 禀父母:官人之族要宽德节俭

 启叔父母:乡绅勿插手地方公事

 禀父母:望祖父先换蓝顶

 禀父母:说明莫管闲事的理由

 禀父母:请不要过于期待得差之事

 禀父母:贺六弟终得功名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禀父母:命四弟专送诰轴回家

 禀父母:遵从家命一心为官

 致诸弟:升迁为内阁学士

 致诸弟:家族务必有人接替兄长在京之位

 致诸弟:勿参与干预地方官府增税

 致诸弟:详述补侍郎缺职

 致诸弟:考虑为曾氏置一义田以救济贫民

 禀父母:恭送大行皇太后上西陵

 致诸弟:上折陈说兵饷的事情

 致诸弟:谨记父训尽忠保国

 致诸弟:对于公事必须深谋远虑

 致诸弟:陆路大杀敌方

 致诸弟:在军事上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致诸弟:两弟带兵不宜强出头

 致诸弟:好事连连应不忘勉励

 致四弟:宦途凶险常思及早抽身

 致九弟:建议与南兄共建军队

 致九弟:处理军务要保持冷静

 致九弟:周详处事利于整军

 致九弟:办理公务不能疏懒

 致九弟:整治军队一定要脚踏实地

 致九弟:在政事上不能滥施恩泽

 致九弟:耐烦是做官的第一要义

 致九弟:勿像为兄有始无终

 致九弟:作战时凭濠对击应坚忍不出

 致九弟:适时调整整军方略

 致诸弟:时时要心存爱民之念

 致诸弟:以勤政回报朝廷,以爱民回报父母

 致诸弟:临难绝不苟且偷生

 致九弟:陈述对方苞的看法

 致五弟:厘卡太多恐怕影响商业

 致诸弟:抽取广东全省厘金解决军费

 致九弟:提出渡江方略

 致四弟:与官员打交道要谦谨

 致九弟:应适度退让权位

 致九弟:陈说报国之道

 致九弟:上书要谨记简当

 致九弟:敬畏身边之人

 致九弟:不能过分要求他人

 致九弟:一心作战,勿念名利

第八章 选用人才

 致九弟:带兵务必将体察人才作为首要

 致九弟:对曾有帮助的人才表示惭愧

 致九弟:仔细甄选投军之人

 致九弟:谨记人才难得

 致九弟:保举人才李次青

 致诸弟:夸赞文辅卿办事得力

 致诸弟:吃得了苦是评判人才的根本标准

 致九弟:人才应该精益求精

 致九弟:办大事要多选替手

试读章节

四位老弟足下:

根据九弟的行程推算现在应该到家了吧。从在任丘发信之后,到现在还没有接到回信,不胜挂念之至!不知道路上有什么困难危险?四弟、六弟的院试想必现在已经有结果了,而信差很久都没有来,实在叫人盼望!

我的身体状况和九弟在京时一样,经常因为耳鸣而痛苦。问了吴竹如,他说:“此病唯有静养,不是药物所能治愈的。”但是应酬日益繁多,我又向来性情浮躁,怎能彻底静养呢?我准备搬到内城去住,这样可以省一半往返的路程,但如今房子还没有找到。

我时常悔恨,终没有能够清洁身心而使自己焕然一新。九弟回去后,我决心单日读经,偶日读史,但读经常常是懒散不能沉下心来。读《后汉书》,现在已用朱笔圈点过八本,虽说全都记不住,但比起去年读《前汉书》,领会更为深刻。九月十一日起,一同温习功课的人商定每次写一篇文章一首诗,就在当天申刻用白折写好。我的文章和诗都为大家所赞赏,但是我在八股文方面没有真才实学,虽然感激各位先生赞扬的好意,实际上却越发觉得惭愧。到下次信差来时,我会在信中附几篇文字回家。我在家里懒得为考核在职官员做准备,就借此机会练习一下,或许在考试时不至窘迫吧。

近日与吴竹如往来甚密,他每次来都要和我聊一整天,说的都是些有关心系国家大事的大道理。他说有个叫窦兰泉的云南人,学问很有见解,并且非常平实。虽然彼此并没有见过面,但窦兰泉对我非常了解。竹如一定要我搬进城里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可以当老师,倭艮峰先生和窦兰泉先生可以做朋友,在师友的帮助下,即使是一个懦夫也可以立志。我想朱子说过:“做学问如同熬肉,开始时要用大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功夫,全没用大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都是慢慢悟得的,偶尔用功也不过悠闲地体昧探求罢了,好比没有煮熟的汤,立刻用慢火温,将会越温越不熟。因此,急于想搬进城里去,以排除全部杂念,从事于克己的学问。镜海、艮峰两位先生也劝我尽快搬家。城外的朋友,也有想经常见面的,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和陈岱云。

蕙西曾经说:“‘与周瑜往来,如喝醇酒’,我们二人交往就很有这种感觉。”所以每次一见面就长谈,以至舍不得分开。子序的为人,我到现在还不能确定他的品格,但他的见识博大精深,曾对我说:“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口井而看不见泉水,还不如始终挖一口井,一直挖到泉水出来,那么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几句话正契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一个挖很多井而不见泉水的人。

何子贞与我讨论书法非常相合,他告诉我:“已经了解了书法的诀窍,决不可放弃。”我曾说天下万事万理都出于乾坤二卦。以书法来说,纯粹凭借心神来行笔,周身气韵激荡,脉络贯通,气息潜向心底而内转,这就是乾的道理;字体结构精巧,起笔收笔运行有法,笔画长短合度,这就是坤的道理。所谓乾是从神韵而言,所谓坤是从形体而论。礼乐不可一刻离身就是这个道理。乐本于乾,而礼本于坤。写字而优游自得发自内心的人,是得到了乐的意味;写字丝丝入扣,转折合度,是得到了礼的意味。我偶尔和子贞谈到这些,子贞深表认同,并说他平生所追求的就在这书法的乾坤之道。陈岱云与我交结很深,甚至每每身心痛痒都息息相关,这些九弟是知道的。

写到这里,接到家信,知道四弟、六弟未能入学,真的很遗憾!但是科名的有无,功成名就的早晚,都是生前注定的,不能有丝毫勉强。我们读书只有两件要事:一是进德,寻求以诚信正直修身齐家的道理,以做到不负一生;一是修业,学习记诵词章的技巧,以做到自立自卫。进德的事一言难尽,我来说一说通过修业来保身的问题。 傍身最重要的是谋生,农工商劳力是为了谋生,文人劳心,也是为了谋生。所以说,无论是在朝廷当官拿俸禄,在家乡教书以糊口,做传达之事当食客,还是到人家的府幕做宾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学业来达到谋生的目的,这是无愧于心的自给自足。科名是当官拿俸禄的阶梯,也是衡量自己学业高低的途径,若有真才实学将来做官不至于空占着位置,什么事也不会做,之后得了科名心里不会感到惭愧。谋生得与不得,困厄与显达全凭老天做主,赐予与剥夺由人做主,而业精不精全由自己做主。然而我没有见过业精而始终无法谋生的人。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即使偶尔会赶上饥荒,但也一定会有丰收的时节;商人如果囤积了货物,虽然会有积压的情况,但也肯定会有畅销的时候;读书人如果能精于学业,那怎见得他不会有科名呢?即使始终无法得到科名,又怎见得不会有其他谋生的办法呢?总而言之,只怕修业不精才是。

要求得修业精,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专一这一条路而已。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够养身,因为他不专一。”我挖井多而没有泉水可饮,就归咎于不够专营。各位弟弟要专攻某种修业,如九弟志在书法,也不必放弃其他,但每天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提起精神,无论何时何事都可以触动灵感。我不知道四弟和六弟的爱好是什么,如果志在研习经典,则应专门研究一种经典;如果志在八股文,则应专门研究一家的文章;如果志在作古文,则应专门看一家的文集。写各种体裁的诗也一样,写作应试的试帖也不例外,万万不能同时研习,几项并作,如果什么都学一定会一无所长。我再三殷切地叮嘱!千万不要忘记!

以后写信来,务必写明各位弟弟专攻的学业,并要详细地提出问题和自己的心得,长篇累牍地写来,使我看后便知道你们的志趣和见识。修业专一的人一定会有所心得,也一定会有疑问。弟弟们如有心得可以同我一起分享;如有疑问,也可以与我一起来分析。信写得越详细越好,那么四千里外的兄弟如同在一个房间里会面,这是何等乐事啊!

我一生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几层人伦中,只有兄弟这一伦深感愧歉。因为父亲把他所知道的尽力教给我,而我不能把我所知道的全部教给弟弟们,这真是大不孝!九弟在京城一年多了,进步不是很大,想起来真是无地自容。以后我给弟弟写信,将会总用这种格子纸,弟弟们要留着,每年订成一册,那么其中的好处万万不可以一翻而过,要多加思考。弟弟们给我写信,也要用一色的格子纸,以便装订。P73-75

序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基本途径。晋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万卷楼”。此后,历代以“万卷楼”命名的书斋,由宋至清有数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陈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项笃寿、杨仪、范钦等;清代有孙承泽、黄彭年等。可见,“读万卷书”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读“万卷书”不仅是古人的理想。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更使得人类的精神领域空前丰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万卷书”早巳不再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如何从这“万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这正是在阐述读书时选择的重要性。而他所说的把我们“引到深处的”东西无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深度阅读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出的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的确,在对经典作品反反复复的品味中,人们思想得到了升华,从浅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达。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一方面人们在向着功利性浅阅读大张其道,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深处又在不断地呼唤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深度阅读。因此,经典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损失,反而更显示出其珍贵来。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乏这种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这些经典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基础。我们把这种包蕴中国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国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音韵等在内的一系列内容。

包罗万象的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领会先贤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宏的历史意识,可以让我们通晓文义、熟习经史、学问通彻,让我们成为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熏陶气质、改善性情、提高涵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行谊谨厚、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早已不再是人们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们也不赞成对国学的功能无限夸大。但毫无疑问,阅读国学经典,必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唤起我们对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先贤们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些作品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阐述的“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论语》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诗经》所培养的温柔敦厚的情感,《道德经》所闪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范式。品读先贤留下的经典,恰如与他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直接触碰,进而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见贤思齐,澈浊扬清。

正是基于对国学经典的这种认识,我们精选了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期引导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走近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在选编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最具代表性。在选目中,我们注重于最经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问内,把那些最具影响力,最应该知道的作品提交给读者。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作品无疑是最应该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首先推出的30种作品都是这些经典中的经典。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做出好读的经典。在面对国学作品时,佶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词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试图用简洁易懂的形式呈现经典,使普通读者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速度来进人阅读。因此。我们为原著精心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释和译文,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无障碍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部分作品中做了一些删减,将那些专业研究者更关注的内容略去,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经典概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许你会常常感慨,以前没有花更多的时问去读更多的经典,如今没有机会或能力来细读,但实际上,读经典什么时间开始都不算晚,“万卷楼”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重读或是初读这些经典。一样可以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

第三,我们希望呈现一套富有美感的读物。对于经典而言,内容的意义永远排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因而。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对图片的说明也做了精心设计,此外。图书的编排、版式等细节设计都凝聚了我们大量的思索。我们希望这套经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粮,拥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更能带来无限美感,成为诗意的渊薮。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对经典的评论让人击节叹赏,我们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彰显经典的价值,使读者在细细品读中真正融化经典,真正做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同时,经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当我们走进经典之时,不能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也可用个人自我的方式进人经典,作精神的逍遥之游,对经典作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和阅读,在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获取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郭斌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家书(升级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国藩
译者 张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34910
开本 16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8
CIP核字 2014313059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7
17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