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吾乡吾土/海风文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叶艳莉编著的《吾乡吾土》讲述了,乡土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之源。一个城市,要打造自己的特色,历史的继承和文化的延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如漂流之浮萍,缺乏勃发的根基。一个城市.以特定地域为经,以历史文化为纬,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坐标。一个城市,也只有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推介和宣传,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内容推荐

叶艳莉编著的《吾乡吾土》介绍了,吾乡吾土,当以文记之,为之存照。拂去历史的尘埃,择掘文化的矿藏,触摸传统的裉脉,捡拾岁月流转中的吉光片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趋越。沉浸其中,使人进入一种纯粹的精神世界,让人安详朗润。每有所得,每有会心,那种行到水穷处,尘着云起时的豁然,让人心生欢喜。

目录

村镇遗韵

 温峤:千年烟云温岭街

 南鉴:新河前世话沧桑

 城南:所城脚下的悠悠往事

 里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东山:石屋民俗两相宜

 前红:千年曙光眷恋的地方

 流水坑:海角魅力村庄

 大黄坭:那撩人的渔家风情

 白璧:石头垒砌出的山村人家

 三池窟:石板屋的代表作品

建筑之魅

 海边那座桂岙天后宫

 流庆寺随笔

 乡间的路廊

 温岭的文运之塔

 温岭民间戏台

 解读神童门贞节坊

 古道悠悠

 温岭老井

 石塘建筑与闽南红砖文化

 松门卫史话

桥梁集萃

 新河闸桥群价值琐谈

 温岭古代桥梁

 铁券桥传奇

 话说金清大桥

 玎步桥,散落在温岭大地上的项链

 箫溪桥,独具一格的石梁石壁墩桥

 李婆桥,一座载入桥史的特殊桥梁

 文学中的温岭老桥

 温岭老桥的装饰之美

石刻流晖

 寻访龙勥门摩崖

 双门洞手记

 锦鸡山摩崖

 话说塔下摩崖

 百丈岩明代摩崖诗刻记

 龙潭坑醉石

 摩崖“石丈”释疑记

 “石华海月”记

 朝阳洞天,温岭最大的摩崖石刻

 解读《陈氏小园记》

 《明处士怡淡丘君圹志》里的一段千年风云

文物雅赏

 神秘的圆盘之王青铜蟠龙盘

 唐瑞兽鸾鸟镜

 谢铎与《甲申十同年图》

 明民间画佳作《太平抗倭图》

 蒲华《秋柳图》情思

 温岭出土西汉早期硬陶熏炉赏析

 话说谷仓明器

 虎子趣话

 米芾南唐研山的温岭缘

 温岭石像生

 花开别枝的温岭石窗

风土掠影

 上王大灯——会行走的龙凤塔灯

 清明柳俗

 四月初八“牛生日”趣谈

 五月十三与温岭的关帝信仰

 九九重阳糕

 石塘食事

 历史人物与温岭地名趣谈

 温岭方言“老孺人”闲谈

名人寻踪

 戴复古的梅花情缘

 温岭名人号“石”多

 一代儒将张元勋

 花山,诗人的胜地

 桃花颜色亦千秋——温岭群芳漫忆

 蒲华在温岭

 一双仙子凌风立

 石塘书家郑殿魁

 刻纸盘上度春秋

 冯洪钱与《兽医本草》

后记

试读章节

温峤:千年烟云温岭街

温岭街在哪里?在温岭市区呗!如果以常理来推想,那你就错了。温岭街并不在温岭市区,而是在市区西北的温峤镇。

这事是否有些奇怪?说怪也不怪。温岭市原名太平县,民国三年(1914),因与山西、四川、安徽等省太平县同名,乃改为温岭县,县名就·取自境西温峤岭之别称“温岭”。

晋时,温峤岭为永嘉、临海两郡之界,其后又是温台两州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宋代,此地已成为商船交会、人烟稠密的集镇,曾设“关”“驿”,称峤岭镇。明清时进一步繁荣,据《嘉靖太平县志》载:“温岭街,在十八都峤岭。南通江下水路人海,西陆路通乐清、温州,北水路通路桥官河,东陆路通本县、黄岩。贾舶交会,人烟辏集,实一大市镇云。”

往事越千年,置身古老的温岭街,仿佛时光倒流。一条小溪自南而北,把老街分为前后两条街。河街相邻,水陆平行,铺排了整整1.5公里,长龙般静静地卧着。街很长,人们把它分成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上街地处南段,长度最长,宽度也最宽,长约500米,宽约4.5米;下街地处北段,稍短稍窄;中街夹在上街、下街之间。前街、后街为主轴,如同鱼脊梁;旁生小巷小弄,则如同鱼骨般,密集地排列着。前街多为两层楼的木结构双面街,后街多为两层楼的木结构单面街,整体面貌和谐统一。老街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多彩多姿的撑拱。偶尔冒出一座西式建筑,也不觉得突兀,反倒平添了几分风情。山花、柱列、券窗、番草,诉说着中西文化的碰撞。

沿街侧墙上,斑驳的“隆兴煤油绸缎布庄”“茶食店”“参药号”等招牌字迹昭示着昔日的繁华。温岭街因其水陆交通枢纽地位,向来贸易兴盛。旧时街有市,每月农历一、六日为大市,三、八日为小市,赶集者来自全市各地及乐清、玉环、黄岩等邻近地区。明朝成化年间温岭才立县,此时,温岭街已是一派繁荣,其盛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往事悠悠,起起落落,看着这一切的是街上那些沉默不语的老井。古井甘泉就在老街的中间。长满青苔的井沿上,从左至右刻着“公元一八四八年,大清道光戊申年荷月吉旦,青石桥古井甘泉,众议重建,公元一九九六年大修”。大清道光戊申年,即1848年。荷月,即六月。160多年前,一个荷花盛开的日子里,修起的这口老井,冬暖夏凉,水质甘美,不倦地哺育着老街人家。人们忘不了它的深情,于是,“古井甘泉”也就成了旧日的“温峤八景”之一。前行不远,又有一口井,形制甚是奇特。井沿是八边形,井口上盖着一个巨石凿成的八边形井盖,盖上挖有四个圆孔,一次就可以供四个人同时打水。井盖中间竖着一根方石柱,柱子四面皆有字,刻着“水质优美味新鲜”等语,充满着对井的赞美。这口井,就是有名的三宝井。

一座座小石桥像伸开的臂膀,一头搭着前街,一头搭着后街。小石桥多为简易石板桥,无名无款,仿佛乡野村夫般朴实无华。最精致的是鼎升大桥,东西向跨溪而建。桥为单孔石平桥,长14.29米,宽2.69米。桥台是温岭传统的石伸臂梁式结构,用仿拱形的条石叠涩悬挑而出以承桥面,条石上雕有流畅生动的卷草龙。桥之一侧刻有桥名“鼎升大桥”,另一侧刻有年款“大清道光二十七年建”。温岭街上带有纪年的石桥,鼎升大桥是唯一的一座。

一座又一座小四合院则如一方又一方的砚台沿着街道两边铺开。院落大多以姓取名:“戴家里”“谢家里”“江家里”“朱家里”“王家里”……如藤蔓般延伸。这些院落多为一进,由台门、天井、正厅和两侧厢房组成,正厅与厢房以回廊贯通。有些院落为前店后院式,临街一面开设店铺,内为宅院。天井开敞,用石板或卵石铺地。殷实的人家雕梁画栋,颇为讲究。花样百出的斗拱,或如盛开的花,或如舒展的云,或如可爱的象鼻,各有千秋。花板上更雕刻着种类繁多的装饰图案,卷草、团寿、花鸟、走兽、人物故事等,各有各的说头,内涵丰富。华美的桶扇门上,亦是花团锦簇,以木为纸,雕着杂宝、花卉、山水人物等,展开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这些苍老的古宅,凝聚着多少历史,又隐藏着多少故事呢?走进戴家里,庭院已经残损黯淡,唯有两端高高翘起的灰塑屋脊,以及精雕细刻的柱础,还依稀有着往日的光华。这里的旧主是鼎鼎大名的戴氏一族。其先祖是温岭人最引以为傲的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戴氏原居新河,明朝时迁居温峤,再度在温岭历史上大放异彩。明代中叶,戴通、戴镛、戴驳、戴豪、戴颐父子叔侄两代连中科举,捷报频传,可说是风光无限。当年,桂香坊、攀桂坊、进士坊、解元坊、内翰坊、巍科坊,戴氏一门六牌坊,巍然屹立,荣耀显赫,一时无二。如今,牌坊早已不存,只有温岭街旁的一条支路,还叫“解元路”,留着戴家的线索。

还有谢家里,身世也是不凡。它的旧主,据说是谢铎的后裔。谢铎(1435—1510),因曾任国子监祭酒的官职,温岭民间俗称“谢祭酒”,是明成化、弘治年间代表诗派“茶陵诗派”的重要作家。徜徉在谢家里,一字排开的八扇槅扇门,槅心雕着玲珑雅致的风车纹,气派十足。花板、挑梁、斗拱,雕镂讲究,富丽堂皇。板壁上,还贴着年代久远的文章,虽已岁久剥蚀,但“人性义利之分”等字还清晰可见,那书香之家的气息,呼之欲出。P1-3

序言

1995年的春天,东海之滨的美丽小城温岭,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一本名叫《海风》的文学杂志自此诞生。

风从东海来,带着春的暖意、海的气息、梦的诗情,在温岭文坛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涟漪,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不知不觉中,《海风》已坚实地走过了21个年头,成为温岭创办时间最长、容量最大、影响最广的群众文化杂志,成为展示温岭文学创作成果、折射温岭文化建设成就的窗口。

摭彼芳草,显我英华。温岭的文学创作者们会聚在这片集结文学创作力量的精神高地上,一起咏志抒怀,交织出了温岭文学绚烂多姿的多元化天空,澎湃出了如野草般蓬勃的创作激流。从题材而言,他们或叩问历史,或沉醉自然,或寻找生活里被遮蔽的诗意,或解读社会中人生的底蕴……可谓百花齐放,各有风姿。从风格而言,他们或清新飘逸,或典雅庄重,或委婉顿挫,或慷慨旷达……亦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而从整个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观照,他们的作品则往往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地域镜像和文化印记,自有一股山水灵气荡漾其中。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海风》一路吹来,播下了一颗又一颗文学的种子,在温岭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摇曳成一片又一片婀娜多姿的文化风景。21岁对于人生来说,正值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21岁的《海风》亦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愿已过弱冠之年的《海风》随岁月的延伸更加展现风华,更加追求高远,为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滋养温岭独特的文化生态做出积极的贡献。

是为序。

后记

乡土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之源。一个城市,要打造自己的特色,历史的继承和文化的延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如漂流之浮萍,缺乏勃发的根基。一个城市,以特定地域为经,以历史文化为纬,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坐标。一个城市,也只有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推介和宣传,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进入文化部门工作,是与乡土历史文化结缘的开始。对乡土历史文化的研究,前辈们虽有诸多努力,但总体上来说,仍是相对薄弱的。由于历史语境的转换,乡土历史文化的研究,成为一项颇具难度的工作。它不但在人文积累和历史素养上对研究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也要求研究者具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甚至需要研究者十数年乃至更多时间的沉潜与探索。

流连在地方文献的殿堂里,游走在故土故园的大地上,款款回望,细细端详,乡土历史文化,渐渐向我展示它多彩的风景。与此同时,我也感到了一种深深的乡愁。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观念日益淡薄,乡土历史日益模糊,乡土文化日益衰弱。乡土,已经变得异常脆弱。我们,正在丧失我们的家园。有人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死亡。这是一种怎样的忧伤?

乡土历史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吾乡吾土,当以文记之,为之存照。拂去历史的尘埃,探掘文化的矿藏,触摸传统的根脉,捡拾岁月流转中的吉光片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超越。沉浸其中,使人进入一种纯粹的精神世界,让人安详朗润。每有所得,每有会心,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然,让人心生欢喜。

从书写的角度看,质文兼备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乡土历史文化的文章,不可浮华矫情,当有扎实的学术根底,以严谨的态度书之,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当然,乡土历史文化也不能被写成表情木然的教科书,当有可爱可亲的面孔,文采焕发,性灵飞扬,才能让人喜闻乐见。在质与文之间上下求索,力求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条道路,是艰辛的,其中甘苦,唯有自知。

对于乡土历史文化的探寻,是没有止境的,也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摸索。本书收集了我十多年来撰写的相关文章,大多已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少量尚未发表。雪泥鸿爪,心香一脉,谨以此书,献给吾乡吾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吾乡吾土/海风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艳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813453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201525631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