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著的《宋明新儒学略论/旭日中国文化丛书》从先秦儒学出发,厘清儒学之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涉及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黄宗羲等儒学代表人物,从历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宋明儒学,颇具新见,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 图书 | 宋明新儒学略论/旭日中国文化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冯达文著的《宋明新儒学略论/旭日中国文化丛书》从先秦儒学出发,厘清儒学之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涉及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黄宗羲等儒学代表人物,从历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宋明儒学,颇具新见,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目录 导 言 从方法论问题谈起 第一章 先秦原儒家 缘“情”而起的“仁学” 借排拒“命”提升的人的价值生命 天道与人德贯通的最初寻求 第二章 由本源论引申的成德论 周敦颐:“无极”与“诚体” 张载:“太虚即气”与“民胞物与” 信仰性道德之证成与缺失 第三章 由主“知”论架构的成德论 程颢:从“必然”处说“理”与“理”本论 程颐:主客二分与“致知在格物”说 朱熹:以知识论为进路的功夫论 规范性道德的长处与弱点 第四章 由主“志”论确立的成德论 陆九渊:从“应然”处说“理’与“心”(志)本论 王守仁:“致良知”说所表征的意志自由 主体性的凸显与困惑 第五章 由主“情”论开示的境界论 陈献章:“理”的规范性意义的消解与“情”本论 王艮:从“然”处说“道”与对感陸生活的认肯 泰州后学:“欲”的提升与对人性的重新介说 晚明士风:一种现世性、当下性的格调追求 个体性的祈盼与近代精神 第六章 由致“用”学体现的经验知识论 事功思潮的历史回顾 王夫之:从现实关系处说“理”与对知性心的 再认定 黄宗羲:从权力结构处论“政”与对公共礼法的 新考察 具理性的贡献与局限 结 语 走出新儒家 后 记 再版又记 附 录 儒家系统的宇宙论及其变迁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宋明新儒学略论/旭日中国文化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冯达文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310721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3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0 |
| 出版时间 | 2016-09-01 |
| 首版时间 | 2016-09-01 |
| 印刷时间 | 2016-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03 |
| CIP核字 | 2016158610 |
| 中图分类号 | B244.0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1.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四川 |
| 长 | 250 |
| 宽 | 175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