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为什么不长大/中国儿童文学畅销名家精品小说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什么不长大》为“中国儿童文学畅销名家精品小说集”之一,由章红著。

超高水平的创作队伍,老中青三代小说名家代表汇聚一堂。

短篇、中篇、长篇小说经典作品相结合,适合9-12岁不同年龄段的小读者阅读。

文字纯美、励志成长、润泽心灵,给每一个纯真的童年播下善与美的种子。

作品风格多样,名家荟萃,代表了中国原创少儿小说界的至高水平。

内容推荐

《为什么不长大》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章红撰写的中短篇小说集。这是一部少女成长小说集,故事中的主人公从各自不同的背景中走来,走进中学的课堂,走进她们各自的少女时代。在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无时不涌动着青春的潮汐:关于友情,关于代沟,关于难于摆脱的学业竞争……她们义无反顾地踏入青春的门槛,完成了从心智初开的少年到初谙人事的青年的转变。

目录

白杨树成片地飞过

秋千上的妈妈

对艾琳达的陪伴

旋转的星空

高三那一年

为什么不长大

鲛人泪

堕落天使

臭棋篓子与他的舅姥爷

夏日之旅

五彩帕

后记——偿还成长的艰辛

试读章节

现在,我们大家又都坐在这个教室里,为刚拿到红皮毕业证书而骚动不已。我们大家,在这儿,按这种格局,已经待了三年。1095个日夜倏忽而过,今天是最后的时光,教室里一片鸦噪。“微笑的庞老师”立在讲台上,不动声色地笑。这一切都跟过去一样。庞老师轻拍两下巴掌,在这一片鸦噪声中,不动声色地笑着说:同学们静一静……

这儿,我已经是在说一个故事的结尾:你知道,我们——毕业了。

现在,我最后一次坐在靠窗的座位前,自然,我已经在这个位置坐了三年。三年的日日、时时、刻刻,我坐在这儿常常在想的是:

我的日子还没有来临。

我朝窗外望去。你当然知道我不会指望从这个窗口能看到什么蓝天白云、芳草艳阳之类的东西。我看到的是几乎触手可及的另一幢灰色大楼,一排排窗户一明一暗地反射着阳光。那是初中部的大楼,在那儿的窗户里面,我也曾经坐了三年。那三年中,我想得最多的是,我要跳到对面的大楼里去——就是我现在所在的高中部的大楼。我如愿以偿了,也就是说,从十二岁到十八岁的时光,我唯一所干的事就是从一幢灰白色大楼移动到另一幢。我们这个中学是本地区最好的重点中学,所以你认为我还可能跳到其他什么鬼地方去吗?

庞老师在说些什么我差不多一个字也没听见。我要想想,是从什么时候起,他那口流利圆润的京腔对我完全失去了吸引力?我的注意力再也不会因为他的微笑、他的几分幽默和富有煽动力的话而被高度吸引。大概是后来,我终于发现,无论如何这只不过是一具外壳而已,他的真人在壳里面。

我的视线斜斜看过去,我的同桌安正挺着脖子,嘴唇微张,目光正视前方讲台,本来就圆溜溜的眼瞪得更圆乎了。这是她听讲的一贯姿态,可以用一个形容词精辟地描绘:如饥似渴。恨不得把每个音节都咬碎嚼烂吞进肚里消化在肠胃中的如饥似渴。不管怎么说安总是很美丽的,尽管此刻她的神态正是典型不过的蠢样儿,可照样使她显得很美丽。大概她会永远这么美丽下去,我不无嫉妒地想。那么,让我衷心地祝愿她永远这么美丽下去吧。

毕竟,分手就在眼前了。

我的左前方有一个座位空着,我不能否认这空着的座位给了我一种满足感。愫没来参加毕业典礼,我的估计没出错。愫是天才,谁都知道。天才的愫只考上本省的师范院校,为此学校的沸沸扬扬简直像……像泥石流。我长到十八岁还没遭遇过泥石流,不过我从科普文章上读到,泥石流一旦暴发就有惊人的力道,什么也挡不住。

不知过了多久,教室里骤然间骚动起来,凳子噼里啪啦乱口向,大家纷纷离座。我完全不知怎么回事地问安:“就这么散了?”安说:“是呀,庞老师说了植树去嘛,卡车在外面等着呢。”

我最后一个起身。环视教室,正面墙上是熟悉不过、亲切不过的黑板,黑板已不再漆黑,过多的粉笔屑使它蒙上一层灰白。侧面两边墙上张贴着哥白尼、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的画像,每张像下方有一段格言警句或者说名人语录,诸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类。最后我转过头去,我知道我将看到的是班级黑板报,那上面自然会有一半以上是我的文章,这期板报上我记得有一篇短文的题目好像是:遇到讽刺打击怎么办?

但是我立刻怔住了。宏站在我身后,直视着我,目光在镜片后面闪闪烁烁。只有我们两人,教室显得空旷极了,所有的喧哗早如落潮般杏无踪迹。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宏正好站在阳光中,我看见他脸上金黄的汗毛和唇边刚长出的年轻的胡楂。该说什么?该用什么表情最合适最得体?我迅速而艰难地思索着。最后我仿佛天真无邪地一笑,说:

“你不去种树吗?”

宏说:“等你,一块去。”

我和宏朝卡车跑去。我知道整车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和他,可我已经没法在乎了。安在车上用手拉我,用她娇俏的声音埋怨我:“哎呀,你怎么才来?卡车都要开了!”

P1-4

后记

后记——偿还成长的艰辛

大概是2006年吧,过年前的一天,外出回到办公室,同事告诉我:“刚才有个美国来的长途电话找你,他说是你的读者。”同事把我的电子邮箱告诉了对方。进入邮箱,果然看见里面有一封陌生地址的来信,信件标题竟然是《白杨树成片地飞过》——那是18年前我写的一个短篇小说的名字。

来信的是李长辉,其时他正留学美国,倾慕一位同在美国留学的女孩。

那女孩读初中的时候曾经腿部骨折,在家休养了一个月。女孩告诉他,那一个月中,她几乎每天都要把我发表在《少年文艺》上的这篇《白杨树成片地飞过》看一遍。这小说对她影Ⅱ向很大,以至她在大学最后一年,额外去修了一个中文系的双学位。

一个星期前,女孩在网上发现了我的文章,很高兴地告诉了他。他也来看了,但一直没找到这篇“白杨树”。

“女孩把《少年文艺》留在国内没有带出来,而我在网上一直都没有找到那篇《白杨树成片地飞过》,故我很冒昧地向你提出一个请求,能不能寄一份复印件给我,并带上你的签名,我就可以在拜读之后作为下个月情人节的礼物送给她。女孩六月份就要毕业工作,很可能四五年内都没有机会回国,能有你的文章陪伴,她会很开心的……”

我顾不上去想我的小说是否真的配得上女孩那般的喜爱,顾不上去想薄薄的几张复印纸充当了别人情人节的大礼是否实在太简陋——尤其是,那是十几年前的文章,那时杂志的纸张很差,反面会透字,复印的效果一定不甚美观——我顾不得想这些,满口答应了下来。我想,当女孩拿到这个不美观、很菲薄的礼物,应该还是能体会到礼物之外的附加值的吧,那是远远超过礼物本身的。男孩为了查找到我的联络方式费尽周折,这么花心思、不怕麻烦地想找到一个人,一篇文章,除了想让女孩开心,取悦于她,还因为想了解她的一切——她喜欢过的东西,她为之感动过的东西,他都愿意去了解:那东西本来跟他是毫无瓜葛的,但因跟她有过关联,那于他便也有了一种亲近。

而距离写作那篇小说的时间,已经18年过去了!它竟然还留在别人的记忆中。写作的神奇或许就在这里:一些文字被写出来,它们就如同植物的种子、飞絮,你不知道它将停落在哪一块土壤,会有怎样的遇合。

还有一个朋友,也是因这篇“白杨树”而认识,至今仍保持着密切交往,她是《电脑报》的编辑虫虫。

少女时代的虫虫,为家境窘迫、为不够美貌(虽然她其实是美的)、为学业平庸而烦恼。那其实是段很危险的年月,一方面是内心深处强烈的、却又被极力掩盖的自卑,另一方面她从小就爱想心事,心气很高,模模糊糊觉得自己总是有一点什么特别的灵性的,然而对此又没有足够的确信。她的内心始终出于一种混战当中。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旷日持久。

唯一能拯救她的是画画。五岁那年她看到一朵粉红娇嫩的月季,便满心仰慕地想把它画下来。后来她有机会学画,终于可以开始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了。然而情况还是越来越糟。初中时她的成绩一塌糊涂,老师武断地认为是画画影Ⅱ向了她的学习,不允许她再学画画。当时美术组办了一个画展,看到画友们争相用漂亮的画来展现自己的风采,她傻傻地落了泪。特别渴望被承认的她,像受伤的小动物一样蜷缩起来,变得更加孤僻和自闭。

……有一次上晚自习,我看课外书被班主任发现了,她从此不准我在学校上晚自习。这是一件因祸得福的事,我失去了一个明亮、安静的学习环境,却意外地得到了另外一片天地——从此可以每晚躲在自家的小屋里,做自己爱做的事。这样,我看了很多课外书。那时妈妈给我订了半年的《少年文艺》,我在上面看到一篇《白杨树成片地飞过》的文章,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我的日子还没有来临。’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它好像是专门对我说的。我觉得自己心中升腾起一点什么,从那时起,我决心为得到属于自己的日子而努力f

这就是虫虫写给我的第一封信。从那以后我知晓她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拐点:她被一所师范学校美术班录取了;三年以后17岁的她成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她对这个职业投注了巨大的热情,相比起学生是否能画出漂亮的画,她更关心他们是否感到快乐。两年以后,她就经常被邀请去给全区的美术教师讲授儿童画的教学,当地教育界用“年轻有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她……就在前途一片光明之时,她患上了顽固的咽喉炎,不得不离开讲台……现在的虫虫,是《电脑报》的资深编辑,把栏目编辑得有声有色;业余时间她每天都画画,在杂志开漫画专栏,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都拥有众多“粉丝”……她走在自己的路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日子……

虫虫写{首.

多年以后再看到这篇文章,除了惊奇还有感动,原来还有和我一样被它深深影响的人。当初的那本《少年文艺》还收藏在书柜的底层,已经多年未曾翻开,却永远记得那一句“我的日子还没有来临”,还有‘我’、宏、愫、安以及庞老师。青春年少的故事,再读来,像回首岁月的缩影。

亲爱的读者,请原谅关于这部小说集,我忍不住要先讲述这两个真实的故事。事实上这本书所试图讲述的,便是那些青春年少的故事。它们是我自己的故事,也是那位赴美留学的女孩的故事,是李长辉们的故事,是虫虫的故事。写作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我以为是我个人独有的经验、情绪,许多少年人其实都有着相似的体验;在成长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彷徨、迷惘、痛楚,无数的少年也正在一点不逊色地经历。这使我想到:青春是否一个独立的国度,这个国度的臣民,会有许许多多引起共鸣的话题。犹记得在那些背着书包在校园小径来来去去的日子,内心体验着被焦虑、孤独、自我怀疑噬咬的慌乱,曾屡次对自己说:“我要生病了,我肯定是要生病了……”

潜意识中,的的确确渴望病一场,好为自己找到萎靡不振的借口;又渴望从病中痊愈,仿佛一场病就像一次蝉蜕,可以脱去一个旧我,诞生一个新生的自己……

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种病吧,成长的过程常常是一种孤独至深的体验。

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小说中说过的——“偿还成长的艰辛”。总有一天,要自己学会成长,要把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全部体验一遍,要把长大成人需要走的道路全部走一遍。谁也逃不过。

而这些疼痛的、有时软弱、有时偏执、有时幼稚的文字,就是这样一个心路历程的记录。通过故事与文字,我们彼此发现,遥相致意。让我们彼此祝愿:在挣扎中有成长,在疼痛过后内心变得强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为什么不长大/中国儿童文学畅销名家精品小说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599393
开本 32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2016060357
中图分类号 I287.47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9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