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的避难所--高黎贡之书/行走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生命的避难所--高黎贡之书》是一部地理书,也是一部历史书;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心灵史。

整部作品以高黎贡山为主要书写对象,对生活其间的点滴进行了细致而客观的述说。

周勇,这样一个写作者,与高黎贡山这样一座大山,不是“知己”,又能是什么呢?

内容推荐

《生命的避难所--高黎贡之书》是作者周勇在漫游高黎贡山后写下的心灵之作。整部作品以高黎贡山为主要书写对象,对生活其间的点滴进行了细致而客观的述说。书稿的出版,为更多人走入高黎贡山、了解高黎贡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录

总序 张昌山

山水犹人待知己(代片) 汤世杰

卷首

 地球上的“诺亚方舟”

卷一

 红色峡谷中燃烧的鲜花

 树神庇护下的世俗生活

 隐匿在森林的温泉

卷二

 “大塘(唐)王国”里的子民

 高黎贡山:一个英国漫游者的背影

 孤独的世界杜鹃之王

卷三

 笼罩在白银光芒下的峡谷

 高黎贡山北部:中国边境的最后一个村落

 丢失了国籍的人们

 凹陷的山峰中:一个叫“小地方”的村落

卷四

 上帝的花园

 恐龙时代的目击者

 以鲜花命名的村庄

 隐匿在森林里的乐手

 金厂河——原始森林里的诗意之地

 绝顶的风景

卷五

 河流的经历

 柱状节理——一种岩石的名字

 桥的故事

卷六

 在刀刃与火焰上的狂欢

 一座土著命名的大山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世界的高处你是不可能去想象大海的,眼前的景物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关于“大海”的想象力只能来自于辞典。一如在海边的人只能从地图上去想象青藏高原的情景一样。遥远的大海和神秘的高原是地球上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然而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却通过一条巨大的山脉联结到一起。这条山脉可以指引你从地球上最神秘的高原抵达浩瀚的印度洋之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点与哲学家的教导相似。其实要发现这一点非常简单,你只要打开地图,并且关闭你的所谓想象力,然后将手指放在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面,沿着那条巨大的山脉的走向移动,你的手指将最终抵达被印度洋从西、南、东南三个方向围住的中印半岛。这条巨大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就是——高黎贡山。

中国的山脉大多是东西走向的,这种山脉的走向最终决定中国版图的倾斜——西高东低。而在喜马拉雅山东部南延地段,高黎贡山却似乎违背了山的家族的意志,开始了一条与它的家族背道而驰的方向。从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到中印半岛。并与碧罗雪山、云岭构成地球表面最壮观的三大横断山脉。高黎贡山巨大的山体横亘于中国西部,最北端是青藏高原,而最南端是中印半岛。长六百多公里,跨越5个纬度。我所看到的书里是这样描述高黎贡山的:高黎贡山总体呈南北宽、中部窄;地势南北走向,北高南低。中段和北段,山体高耸狭长,最窄处少于二十公里;南段及延伸区较平缓宽阔,除少数余脉外,多为散布的丘陵山地和星罗棋布的低热河谷坝区(西南林学院等主编《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学家们习惯以这样的比喻来形容高黎贡山——“走廊”“桥梁”。高黎贡山犹如一座连接青藏高原和中印半岛的巨大的“桥梁”与“走廊”,一座从北到南不断倾斜、不断降低的桥梁。当然,这是一座只有上帝才“建造”得出来的走廊或桥梁。

如果你从高黎贡山的最北端——青藏高原的伯舒拉岭出发,一直向南,你最终将抵达一个伸入大海之中的半岛——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当然,这样的旅行你永远只能在想象中完成。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地方,只有想象力才能抵达。

然而,远古时代的生命就是沿着这条地球上最为巨大的“走廊”开始它们整个家族中具有历史性的迁徙。这种迁徙使它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犹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此后,这些“迁徙的生命”极大地拓展了它们家族的生存空间。在这条落差悬殊的山脉上,它们很容易在这种“立体多样”的生态环境中寻找到适宜于自己生存繁衍的地带。这些“外来的避难者”们或者在这个“走廊”里定居,或者继续向南迁徙到更为温暖的中南半岛。

“苍老”这个词似乎只适用于人类,大地是永恒的,是永远不会苍老的。它亘古如斯地目睹着人类一个一个苍老下去,然后在大地上彻底干净地消灭。人类短暂的个体生命是不可能目睹一条山脉的诞生的。山是一种永恒,犹如日月星辰一样的永恒。这是我们一贯的印象。一次偶然的阅读,我了解到高黎贡山是一座年轻的山地,这个说法使我对“永恒”一词产生怀疑。在地质史中科学家们用想象力再现了高黎贡山诞生的故事。

古生代以前,高黎贡山地区属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多次造山旋回的影响,中生代之后,高黎贡山地区地面不断抬升,形成准平原状态。那个时候,高黎贡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是一马平川的原野。那时,高黎贡山甚至喜马拉雅山都还没有出现,如同“胎儿”一般在大地的深处孕育。中新世之后,喜马拉雅山的造山旋回的影响,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挤压、碰撞,处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次大陆板块边缘地带的高黎贡山,地质构造极其活跃,地壳极不稳定,在强大的外力之下高黎贡山从大地深处隆起“横空出世”。云南境内广袤的准平原亦强烈地隆起,抬升成为一片北高南低的大高原。高黎贡山两侧的怒江峡谷、龙川江峡谷不断地冲刷、深切,从而形成高大隆起的山地和峭壁千仞的大峡谷地貌。

P2-3

序言

张昌山

从黑格尔以来,传统中国长期被欧洲中心主义者视为一个“停滞的帝国”。这一观念出现几十年之后,国人终于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李氏又在《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中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对世界和中国的这种认识还在多个场合说过。当时的中国,一下子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迅速跌进五大洋、四大洲之中的世界,甚至只是亚洲东部一个落后的大国。

这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就是以工业革命为主导的近代化及现代化,而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这一近代化及现代化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百年间,一些中外人士行走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在变动的土地上。行走者中,既有外国的传教士、外交官、探险家,更有中国的文人、学者、科学家、商人、军人,甚至有家庭妇女。他们的游记、札记、考察报告、探险实录等,见证并记录了其自身行走的经历和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过程。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人虽身份各异,目的不同,但每一部作品记录的都是作者个人的观察与体验,也记载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作品拼合起来,则在横向空间上似画卷一般展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而在纵向的时间上则有如电影一样显示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细节与大势。在他们笔下,中国不再是故纸堆中的陈旧记忆,而是活生生展开的现实景象。

把历史还原到现场和实际生活,这大概是每一个想了解历史的人的最大愿望。我们从这些作者在中国的行走、体验之中看到了一种活态的中国历史,它们明显区别于以往的正史和官方档案之类的文献资料所记录的静态中国历史,而且,人生的丰富性、视角的差异性及社会的多元性,也尽在其中了。

德国学者赫尔德所倡导的“同情之理解”,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在中国学者中以陈寅恪等用得最深也最好。如今,我们把这些中外作者的各类作品作为历史文本来阅读、感受和研究,通过这些文本去体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行走、见闻与思考,这也是一种“同情之理解”的实践。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这些作者所体验的中国社会,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观察了解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进程的艰辛与经验。

将中国放在整个世界大格局中来看,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大致就是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地走向世界和走向现代的过程。鉴往才能识今和知来,但由于过去的观念、方法、习惯和经验等因素,有意无意地遮蔽和塑造了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解释,因此,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行走中国”大型丛书,是在回头观看百年中国之动静,是在体会“我看人看我”的经验,其实质则是向前进,走向永恒的未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洪流和时代的浪潮虽然可能会被拖延,却不可能永远被遮挡。司马相如曾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李鸿章有言:“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这两句话的时间相差两千年,表达的却是同一种心声,谨抄录于此,作为我们对国家和时代的期许。

是为序。

2015年5月

后记

我相信,一个漫游者是不可能真正看清一座山脉的。正如在博物馆里行色匆匆的游览者,他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永远是零碎的、模糊不清的。何况是高黎贡山这样一个巨大的“自然博物馆”。从1997年的春天,我开始了在高黎贡山漫游的日子。每一次“漫游”我都相信,我抵达了这座神秘山脉的某个“深处”。然而,每一次漫游结束后,我都会发现,我只是抵达了山脉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20世纪初的英国植物猎人——乔治·弗瑞斯特——这个最令人尊重的高黎贡山的漫游者,他真的“发现”了高黎贡山所有的秘密么?我断定他不会这样认为的。事实上,这个在高黎贡山漫游了28年,并最终死在高黎贡山的世界级的植物学者,在他即将结束高黎贡山的漫游时变得谦逊无比。或许,他终于清楚:一个漫游者短促的生命是不可能“看清”这座中国西部绵延六百多公里的山脉的。因而,他从一个“漫游者”转变为一个“朝圣者”,并且永远地留在了那里。面对这样一座伟大的山脉,“叙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语言突然变得软弱无力,它只能抵达山脉的表面。它的真正的“深处”是语言不能抵达的,犹如我们不能抵达黑暗的大洋深处,只能从它的表面掠过一样。它的不可言说,使我企图去“言说”它的愿望成为一种绝望的冒险。随着一次次漫游历程的增加,尤其是在书稿完成之后,最初的叙述野心被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所代替。一座伟大的山脉是难以被“说出”的。也许,我所有的努力最终只能证明,言说高黎贡山是一种危险的写作。

是为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的避难所--高黎贡之书/行走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138384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201526616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6: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