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渔夫和金鱼”的第二次相遇
普希金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我第一次读普希金作品是小时候在课本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国的绝大部分人都知道这篇作品,尽管可能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普希金的作品,甚至会觉得这篇作品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曾这样认为。
就在今天,和孩子一起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读完故事,我想像往常一样,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我竟不知该给孩子灌输点什么。想了许久,我对孩子说:“记住这个故事,长大会有用的。”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我不能忍受一个经典故事经由我讲解,变得偏狭。
小时候,老师引导我们归纳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要像故事中那个贪心的老太婆,贪心导致一无所获。这样的道理对一个小朋友而言,无疑是有教育意义的。这是可以拿来作为“生存哲学”,从而让一个人终身受益的。这个道理可以度人,人人都有贪欲,想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那个永不满足、最终一无所获的老太婆,我们就应克制自己的贪欲。劝人淡薄、劝人“放下”,不是“度人”那是什么呢?对于文学经典,其实只要读,哪怕只记住某一点,也是受益终身的。
童年的印象中,小金鱼如此美丽,老渔夫多么善良,贪婪的老太婆形象糟糕。这个老太婆找小金鱼要了新木盆、新木房子,要了木房子后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马上要当女皇,最后想金鱼来侍候她——老太婆要做海上的女霸王;老渔夫的忍让,招来的是老太婆对他一次比一次严厉的责骂,甚至殴打;小金鱼一次一次满足老太婆的要求,但老太婆没有想到感恩,最后想到的是让小金鱼来侍候她。
时隔二三十年,重读它,发现贪婪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此可怕,发现善良的人对于他人而言不一定是善举,发现能够给予他人一切的小金鱼原来如此自私。人的面目、性格的功能,在这篇作品中具有多面性,这是因为人性复杂。我惊叹,文学经典的力量来自作品中人性的部分。
如果没有小金鱼,善良的老渔夫打鱼,勤劳的老太婆做家务,他们余生不多,这样过完一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如果老太婆不是那么贪婪,他们得到一些帮助后满足地生活下去,他们和金鱼的相遇是多么美好;如果老渔夫狠心一点,将金鱼变成那晚的一碗鱼汤,至少当晚他和老太婆可以一起喝这碗鱼汤,但这条鱼会说人话,将它煮成鱼汤多么不人道;如果老渔夫不是那么善良,他又怎么会一次次看着老太婆走向邪和恶的道路,在疯狂的欲望中无法自拔;为什么小金鱼可以给予他们木盆、木屋,甚至让老太婆富贵,它却不能侍候这个老太婆?当老太婆要小金鱼侍候她,小金鱼不但没有答应还突然收回了已经给予的一切——曾经的承诺。给予他人帮助者,他们经常高高在上,不能忍受受助者的不感恩,不能忍受受助者同他们一样,更不会侍候受助者。这也是人性微妙的部分。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写人性的善、恶、贪、私,也写一种“度”。一切都是有限度的。但故事写“度”,偏是由“自由”引发,小金鱼和老太婆都喜爱“自由”。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