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在海的那一边
内容
试读章节

君自何处来

和女友们聚餐。谈到美国“人蛇”问题严重,单只纽约一地,“证件不全”的福建移民就有四十万之众。

“人蛇”一说起源香港,形容内地偷渡者躲在渔船底舱入港,身体蜷曲若蛇,后来就用来泛指非法移民;经营这一旁门生意的黑道大哥或大姐就叫“蛇头”,做的可是刀口上舔血的买卖。据说走私人蛇的利润惊人,所以即使明知被抓了后果严重,杀头的生意也有人前仆后继。随着中国门户大开,三十年来偷渡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跨国商业链,而且看准了美国对青少年犯罪的宽容,人蛇的年纪越来越小,许多是14到17岁的小孩,落网小人蛇的故事千奇百怪,他们的亲身经历常常让调查案情的移民局官员以为在听天方夜谭。

座中有人质疑:世界信息发达,欧美非法移民死于非命的新闻时有报导,这些人在家乡难道没有听说过?而且中国已经富了,沿海的侨乡更富,小人蛇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为什么要把家中宝贝们送上险途?

其实侨乡素来崇拜冒险家,村人更可能存有侥幸心理;在家没亲眼看见惨死在路上的冤魂,或者异国监狱里哭泣的囚犯,却随处看见衣锦还乡四处炫富的同乡,难免起了“见贤思齐”的心。村子里“出国”蔚为风气,青少年往往小学毕业就不升学了,坐等机会偷渡。小人蛇文化普遍不高,对外面世界的认知有限,即使问他们为什么家里要花上这么一大笔钱寻求毫无把握的偷渡之路来美国?也都说不出什么道理,多半是大家都来,自己也就来了。

在座一位老同学,当年在台湾放弃联考第一志愿的录取名额,到美国先上了两年英文才转入正牌大学,虽然最后还是名校博士而且如今事业大有成就,却发感慨道:“我们当年来美国,除了听说迪斯奈乐园很好玩之外,也不知道美国究竟是个什么样!也没有想得太远、太多,还不是看人家来就来了?”

众人议论纷纷,有的感觉兔死狐悲,同情小人蛇飘零异乡,身系囹圄,有的感觉这些人的父母昧于常识,让子女涉险,更让美国白人至上的政客抓到小辫子,模范华裔族群受累同羞,不无可恶之处。

作者不想女友们的欢乐饭局话题渐入严肃,想起一件多年前的趣事,就语出惊人:“我有和人蛇相处的第一手经验。想不想听听?”

十年前的寒假一家四口去意大利自助游;那几天到了佛罗伦萨,城里玩遍,开始外围城镇一日游,当天造访了比塞塔,回程已近黄昏,大家都累了,而且既是短程,也不能讲究火车是几等座,虽然看来有点挤,来了就上,争取早点回旅馆休息。一家人上车只能分坐,我带着大小威哥,威爸和陌生人在另外一头。车行数站,威爸挤过来说他巧遇了一个在地的中国旅客,可以带我们去“中国城”,他认为得到一个“加景点”顺道游的好机会,应该把握。每次和他旅游都出类似“状况”,已经见怪不怪。一行人就这样跟着萍水相逢,连姓名都没有交换的陌生女子下车又上车。

带路的女子四十来岁,穿着朴素,红夹克黑裤子平底鞋,像一个靠劳力生活的人;她沉默地领着我们跳上开往米兰方向的头等列车,五个人坐进了同一车厢。

P103-105

书评(媒体评论)

蒋晓云准确地把握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孤独感和不确定性,这样的作家真是不多,倔强而从容,去留无意,云卷云舒,我们付之于万千想象,都顶不上她的一去一返。

——《北京晚报》

蒋晓云这样腔调的作家大陆很少有,她的路数写起人生来,有一种奢侈、雍容、悠远而又独立寒秋的调子。生老病死、吃穿用度、爱恨离别、姻缘交际、闺阁欢场,琐碎也有了气度,那一份练达世故,让这些剧情热闹归热闹,但绝不泛滥和轻贱。

——凤凰读书

目录

代序 来日绮窗前

第一辑 不负春来二十年

第二辑 君自何处来

第三辑 天上人间

序言

来日绮窗前

三十多年前离开家乡那天,在还叫CKS“蒋介石机场”的现今TPE“台北桃园机场”和家人道别的情景,回想起来恍如昨日;连母亲和自己的穿戴都记得清清楚楚。在机场工作的远亲用了一个小小的特权,让父母陪我入关等待登机。时间到了,一直强颜欢笑的母亲终于流下泪来。可是做女儿的一心想着离巢高飞,自顾自兴高采烈,毫无愁绪,听到广播就迫不及待地起身,把矮自己半头的母亲匆匆一揽算是告别,还有心说笑权当安慰:“不是一直要我不习惯就回台湾?说不定过几个月功课当掉,就被学校踢出来了。到时候不要嫌我回来得太快就好了。”

父亲也用明显不悦的声音帮腔,语带责备地对老妻道:“送女儿出国讨个吉利!高高兴兴的事有什么好哭的?”

母亲的眼泪有没有在父女言辞夹击下收起不记得了,只记得年轻而无知的自己,带着对未来的好奇和憧憬,头也没回地把二老抛下,兴奋地走向玫瑰和荆棘交错的前程。只没想到,这一去不但干山万水,还是岁月悠悠。

我之离乡,不同于我的父母在青壮之年因为国共内战,要保住性命才抛下一切之仓皇出逃。我之滞留异乡,也不是因为天地不仁,强权阻隔,才落得半生望海兴叹。

也许只是未能高瞻远瞩,也许只是想随波逐流,无论借口是什么,我人生道路的走向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父母的期望,自身的经济条件,乃至个人爱情、前途、事业的追求,也曾经在某一个阶段造成独为异客的原因。回头细想,无论怎么强辩瞎掰,一度“归不得”的困难,都不过是愿不愿意在家用里挤兑出一张机票,或者敢不敢跟老板敲出几天假期的闲愁罢了。

大半生在竞争激烈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讨生活,数十年努力的成绩总结不过:车子越开越矮,房子越住越大。如果过滤掉个人心理层面的需求,这也就是个“一路向上”,堪慰父母的人生了。

幼稚少艾,哀乐中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倏忽台湾小姑娘已经年长过在机场流泪相送的母亲,自己也笑嘻嘻地达成了送儿子奔向前程的使命。当日头也没回就抛诸脑后的种种,逐渐回到眼前,连父母家前院一棵彼日未屑一顾的香椿树都在脑海中摇曳生姿。春天到来,父亲拿剪刀剪下嫩芽,炒出一盘香椿炒蛋,家厨好料有关香味的记忆也被唤醒。这时候机票和时间都已经不是返乡的阻碍,可是曾经倚阊而盼的母亲却没能等到无情的女儿回心转意。

家母不寿,去世的时候正是我现在的年龄。哥哥说,他记忆中的母亲,永远是面容姣好,风度翩翩,当年家乡的第一美人。我心中留存的母亲,却为什么总是瘦弱哀愁,在大步向前女儿身后默默流泪的老妇呢?

内容推荐

《家在海的那一边》作者蒋晓云人生初次的离家,是从此无可回头的漫长岁月。行走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从布拉格到土耳其,从巴黎到意大利。每一处风景之后都有着不太人的精彩。

蒋晓云写过无比精彩的民国爱恨离愁,但写起思乡之情,旅行趣事,吃穿用度,爱恨离别,姻缘交际的琐碎,也有一份练达世故把人生都打碎咀嚼透了的淡然豁达。

编辑推荐

《家在海的那一边》是作者蒋晓云博客和报纸连载杂文集结而成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她初老、旅游世界各地、以及生活所见的各种感悟,并且包括了旅游时对各地的人与习俗的观察尤其有趣,可算是另辟蹊径的游记。

本书由王安忆、张大春、朱西宁、王德威、张怡微、闫妮、慕容素衣推荐,作者荣登新浪“名人堂”、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在海的那一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晓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4069
开本 32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627551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