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福播撒太行山--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扶贫纪事
内容
试读章节

解放后,尤其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邢台太行地区掀起了“治山治水、治沟治谷”的高潮。浆水公社的54条大沟按间隔50米、100米不等层层筑起了拦沙坝、谷坊坝。1958年浆水公社组织几千人大会战,在10余里长2千多亩的浆水沟里搞起了沟谷水土保持工程;后又在胡家楼的四沟搞起了一个较高水准的样板,即后来人们总结的: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沟坡兼治,工生结合。胡家楼的四沟开始注意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既筑坊打坝又植树造林,而且工程措施科学有序、讲求实效。到了20世纪70年代,全国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前南峪也曾学着大寨人的样子,在山上搞梯田、种粮食,苦干一年,开出10多亩山地梯田,但只是旱地薄田,不能浇灌,效果不佳。于是就又从山上撤下来到河滩里用片麻风化岩土垫地,因为这样能浇上水了,垫出的地算是好地。几年来,前南峪的主要精力,是在山上种树,这样能保持水土不流失。所以,山区就是山区,无可种之地,等于无米之炊。为此,《人民日报》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时至80年代初,仅河北境内的太行山区就有24个县、681个乡、7724个村、800多万人民,仍然没有摆脱贫困。32%以上的山区年人均收人不足50元。30多年间,国家虽然每年给太行山区救济上亿元,可严重的‘贫血’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更可怕的是,恓恓惶惶的前南峪,在1963年8月1日的上午,一场罕见的大暴雨,下了7天7夜,山洪暴发引发泥石流,使前南峪村自50年代起辛辛苦苦在大山沟里筑成的蓄水坝和防沙坝全部轰然倒塌,全村突然间陷入灭顶之灾。

一场特大山洪过后,前南峪1300余口人仅有的赖以活命的640亩河滩地已是乱石一片,就连1958年“大跃进”以来,前南峪人用勒紧装满野菜、橡子面和柿子盖的肚子战天斗地修筑的一道道防沙墙、蓄水坝和挂在山上的几条梯田也全部荡然无存。甚至连老祖宗在山坡上留下的4000多棵上百年的板栗树、柿子树也被连根拔走2000余棵。仅存的那2313棵栗子树犹如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血刃战,横七竖八、歪歪斜斜地趴在地上。村里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30万元,170多户人家有32户外出乞讨谋生……村子转眼之问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几乎重又回到了那满目苍凉、四处皆为不毛之地的蛮荒时代,许多村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面对“32座秃山头,大小72条沟,十年九灾不保收”的局面,粮食不够吃,家家户户基本上都要用1斤小麦去外面换2斤玉米吃,然后掺上野菜,为的是能吃得多一些,吃得时间长一些;村里年轻小伙儿娶不上媳妇,闺女都嫁到了外村,有“面黄肌瘦南峪人,有女不嫁南峪村”之称的窘境。从1964年起,前南峪投入了该村有史以来最宏伟的改造山川规划:5年垫地,5年上山植树,3年兴修水利,7年治山。他们向荒山宣战,一战就是10年。全村人一天四出工:早起5点,顶着眨巴眼睛的点点寒星下地;8点收工回家吃早饭,然后上工;中午12点回家吃午饭,1点半上工;下午6点回家吃晚饭,晚上7点上工;10点半才披星戴月回家吃饭、睡觉。前南峪人简直不是在干活,不是在劳动,简直是在玩命啊1

1977年,时任村民兵连长,年仅32岁的郭成志正式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立下的誓言是:“当一任支书,创百年基业。”当时,经过十几年垫地、植树和兴修水利,村里的基础条件基本改善,能吃上饭了,但还是很贫困,平均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块钱。为此,郭成志决定把“科学引进深山沟”,开始了“科学治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李保国来了。

P16-17

后记

其实,我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知道李保国教授。

尤其是在河北省邢台市,他很早就大名鼎鼎。但那时只知道他在几个山区县帮农民种果树,那里有许多山村都是他长年累月“包”的“点”。关于他的事迹报道不是很多,但也曾关注过。

当时,我们也想过,从文学的角度为他写点儿什么,也零零星星积累了一些素材。然而,由于后来党和政府对李保国事迹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他被树为典型后,中央级各大新闻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连续的宣传报道,却使我们踟蹰犹豫,不知如何下笔,故望而却步。可在这期间他却突然离世,这使我们备感震惊。我们暗自下定决心,用我们手中的笔,书写和记录他感动我们、感动燕赵、感动中国的精彩人生。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解读、评价、挖掘和认识李保国,即使说他伟大和不朽,一点儿也不为过。

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一个大学教授,主动走出“象牙塔”,风尘仆仆奔波于太行山地区,不是为做一件好事,而是多年来只争朝夕要做一辈子好事,为千千万万的农民谋幸福,甚至不惜“累死”,至今也许只有李保国一人。

一个人战天斗地,一个人精准扶贫,一个人为贫穷百姓谋幸福,他是和平年代和新时期的“战斗英雄”。

“李保国这个人,值得写。”

“这个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他的故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许多人见了我们都这么说。

是啊,作为文学工作者,表现这个时代的英雄,弘扬时代精神,歌颂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好人”,这是我们用任何理由都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的那样:“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但是,李保国的事迹繁若星辰,言行朴实纯粹,境界深邃高远,精神博大精深,我们该怎样再现这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风云人物呢?一连数日,我们走访李保国生活和工作的所有地方,与认识他的人交谈,先后组织了6次集中座谈,采访了他生前开展治山富民、科技扶贫的前南峪、岗底村、南沟村、临城县绿岭薄皮核桃基地、南和县红树莓种植基地等重点农村和企业的近百名和他有过交往的干部、村民、学生、果农、企业员工。聆听他们讲述一件件生动感人的事迹,一段段真挚动人的回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瞬间,使我们对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品味他铿锵有力、朴实执着的话语,感悟他朴素平凡、崇高伟大的人生,使我们多次流泪、动容、心潮澎湃。再加上我们多年前对他的了解和掌握的一些素材片断,几经整理,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

我们试图还原李保国靠科技在河北太行山区开展“精准”扶贫的故事,视点尽量下沉,力争把他写得有血有肉,血肉丰满,不去刻意“拔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感到有诸多遗憾。因为,在李保国这些可歌可泣,令人感动的故事面前,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感到苍白。好在,李保国的业绩都铺排在大山上,都流传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之中,我们的文字,算是多一种形式的补充。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共邢台市委书记张古江,市委副书记、市长董晓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荣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田金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雪峰,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冯书魁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李保国妻子郭素萍,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邢台县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河北至高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岱燕,临城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安小群及河北农大博士生导师齐国辉,《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邢台市林业局局长钮庆武,李保国教授学生陈利英、施丽丽等人的热忱帮助,我们在此向各位致以深深的敬意!

在此,要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和河北省作家协会将此书列为2016年重点扶持项目。本书创作得到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主编李炳银,中国作协理论处处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中国作家》主编王山、纪实版编辑部副主任汪雪涛,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王振儒,河北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康振海,副主席王力平、李延青、刘建东等在写作中给予的具体指导。

在写作过程中,除了我们亲自采访有关当事人之外,还参考和依据各大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和通讯、消息等。书中所配图片来自新华社、央视网、《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青年报》、长城网等媒体的摄影、摄像记者,来自河北农大宣传部、内丘县岗底村、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邢台县前南峪村、临城县南沟村、河北至高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李保国同志生前工作、关怀、指导、帮助过的单位、企业、村庄以及生前友好和邢台摄影家文天平、王云等;图片编辑也得到河北广播电视台新闻活动中心冯大年先生的热情帮助。在本书付梓之际一并表示我们的感谢。

在这里,尤其要感谢花山文艺出版社张采鑫总编辑、赵锁学副总编辑和本书责任编辑郝卫国先生为之付出的辛劳。

用眼泪和心血记录李保国,用真情和思念追忆李保国,用行动和实践学习李保国,做李保国式的写作者,是我们最重要的思想收获和心灵慰藉。  再次向李保国教授致敬!

并以本书送去我们的祭奠,愿他在天堂里安息!

向所有关注此书出版并给予各方面支持的各界朋友致敬!

由于创作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贾兴安 高玉昆

2016年6月14日

目录

引子 你的幸福我包了

第一章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第二章 红苹果乐园

第三章 南沟人的好日子

第四章 狐子沟里核桃香

第五章 情定树莓谷

第六章 镌刻在大地上的学术成果

第七章 一件旧袄和两双坏鞋

第八章 永远的“老山人”

尾声 不朽的丰碑

后记

序言

你的幸福我包了

有一个人的名字,如今依然响彻在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区。

从内丘县到临城县,从邢台县到南和县,从浆水镇到前南峪,从岗底村到南沟村,从凤凰岭、狐子沟再到村后垴、树莓谷,道道山梁,条条沟坎,畦畦田垄,户户院落,都摇曳着他矫健的身影,都镌刻着他铿锵的足迹,都浮现着他朴实可亲的音容笑貌。

尤其是在每年的阳春三月,百花吐蕊,果树枝头绽放艳丽芬芳的时候,在树丫间、叶瓣上、花朵里,都回荡着他那悦耳的“咔嚓咔嚓”的剪刀声。

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都是他亲密无问的朋友。

是啊,在河北西部的太行山一线,起起伏伏的丘陵和莽莽苍苍的群峰绵延了数百公里,隐翳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庄。在他去过的山旮旯里,只要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说出这是谁家的,有几亩,多少棵,收益怎样。果园主人住在村里的什么位置,家里共有几口人,孩子多大,老人年岁,他都一清二楚。

在他上千条的手机通讯录里,山里的农民占了百分之六十;在他众多的微信群里,都起着他自己编创的一串串便于识别的独特名字:“岗底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红树莓”等等。

而他自己,从有微信起,就把自己的昵称命名为“老山人”。在这里,“老”代表着永远的意思,他希望自己“永远是山里人”。

微信上的这个“老山人”真名叫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2016年4月10日凌晨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噩耗传来,各方震惊。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都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特别是在邢台太行山区的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数以万计的干部和群众黯然神伤,有的悲情难抑号啕大哭。大家没人相信自己心目中的“财神爷”会突然离去,许多农民一遍遍打电话反复求证和核实这是不是真的……

内丘县岗底村负责果树技术管理的村民梁国军,打开微信告诉我们说:“根本不相信,你看,这是前几天李老师发给我的微信,还教我怎样治理村里的苹果树呢。”

……

党、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感到李保国事迹的价值和意义。

2009年6月,邢台市政府奖励李保国10万元。

2015年12月16日,李保国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燕赵楷模”。

2016年2月初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报道了李保国教授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

然而,当李保国正在被宣传,被赞扬,被称颂,即刻就要当典型被“炒”着“火”起来的时候,他却悄无声息地走了。把一身疲惫和劳累抛却,匆匆而去,未曾留下半句话,像他热爱的太行山一样峻伟而沉默。

在他去世的当天早晨,他的手机还不断地响着,不知情的老乡还向他咨询果树种植技术。他的电脑里还有没写完的论文,他的办公桌上,还有他没完成的农业项目规划和正在修改的学生论文,还有他那雄心勃勃的关于打造邢台太行山区林果产业“航空母舰”平台的规划……

壮志未酬啊!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过上幸福生活,他们还需要他……

一连数日,我们奔波于李保国生前所工作和生活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感受着他无处不在的气息。

站在临城县绿岭公司一望无际满目青翠欲滴的薄皮核桃林里,徜徉在内丘县岗底村一条条沟壑上正扬花飘香的苹果园里,穿行在邢台县前南峪村美丽如画的经济生态沟里,伫立在南和贾宋镇“中国树莓谷”幼苗培植基地里,我们一次次感动着、感叹着、感慨着李保国那令人惊讶而让人折服的丰功伟绩。随便找个村民或者员工打问李保国的事儿,他们都会激动地站起身来,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诉说。李保国所到之处似乎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他的事迹像风一样漫山遍野流传,遍布在果林成长、开花、结果的所有细节之中……

李保国身后留下来的,不单是带给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是他那如同太行山一样伟大和不朽的精神。

现在,让我们以文学的笔触,真实地重现李保国的故事和经历,来解剖一个知识分子,是怎么通过个人奋斗和努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从而实现“书生报国”“科技富民”的光荣梦想和夙愿,把美丽和幸福永远留在人间。从而,让李保国永远活在我们的文字里,活在读者的心里,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以抚慰那些对他感恩不尽的父老乡亲。

内容推荐

贾兴安、高玉昆著的《幸福播撒太行山--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扶贫纪事》是学习宣传李保国精神、深入介绍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共16万字,分8个章节,以生动、感人的笔触翔实记录了李保国同志30余年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创建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深切爱戴的故事,真实再现了李保国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一心为民,以身报国的“时代楷模”的光辉一生。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骨肉丰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并精选数十幅图片,图文并茂。

编辑推荐

贾兴安、高玉昆著的《幸福播撒太行山--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扶贫纪事》全面详尽地再现了李保国35年来在邢台太行山区开展科技扶贫的故事。

全书16余万字,共分8个章节,配发李保国生前在太行山区治理荒山、科技扶贫、科研攻关、技术指导等工作、生活、培训等图片100余幅。

作品全方位,小视角,生动而细腻,以浓重的文学笔触和诗化的语言,刻画了李保国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开展“精准”扶贫,一心为山区人民谋幸福,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深切爱戴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形象,展示了诸多不为人知的鲜活细节和情感故事,读来心潮澎湃,催人泪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福播撒太行山--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扶贫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兴安//高玉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128810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6132635
中图分类号 I253.3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9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8: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