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著的《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是一部历史随笔,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北朝阶段的主导者拓跋部的发展与消融,以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介绍了这个重大民族的文化与文明;讲述拓跋部在平城经营的一个世纪,将游牧文明的新鲜活力注入到传统的农耕文明中,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文化交流运动。
图书 | 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凭著的《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是一部历史随笔,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北朝阶段的主导者拓跋部的发展与消融,以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介绍了这个重大民族的文化与文明;讲述拓跋部在平城经营的一个世纪,将游牧文明的新鲜活力注入到传统的农耕文明中,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文化交流运动。 内容推荐 鲜卑拓跋部的融入,为汉族僵化的肌体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鲜卑拓跋部通过改变自己的面貌,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由许许多多像鲜卑拓跋部这样的部族以贡献自己为代价换来的。 鲜卑拓跋部已成为历史,但是,作为它的代表,道武帝、太武帝、文明太后与孝文帝的形象将永久地彪炳于史册。 李凭著的《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叙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 目录 序章 举座翻覆万寿欢唱 黄头鲜卑兵临洛阳 第一章 翩彼飞鸦集于泮林 食我桑椹怀我好音 第二章 东征龙城冯氏遭灾 西伐姑臧李顺自裁 第三章 盛乐草原英雄辈出 嘎仙石室拓跋祭祖 第四章 务从实录崔浩灭族 师老兵疲宋军败辱 第五章 永昌王蒙县掳李氏 中常侍平城逼太子 第六章 萧墙祸起皇孙继统 白楼相会女奴获宠 第七章 常乳娘终寝磨笄山 冯太后奋身素装燃 第八章 五王襄赞权臣问斩 宏为皇储子贵母死 第九章 孤立无援禅位太子 代亲之感内切于心 第十章 受启蒙孝文整吏治 察州郡贪官难休止 第十一章 宽刑罚罢门房之诛 崇宗教造七级浮屠 第十二章 太上皇西征逞英豪 孝文帝东归受教导 第十三章 谋政变鸩毒太上皇 用亲信朝廷大封赏 第十四章 饥寒交迫囚禁侧室 改元太和追求文治 第十五章 斗猛虎王睿承欢爱 逞淫威冯氏除异己 第十六章 附骥尾高允写酒训 悯飞禽孝文念双亲 第十七章 宋齐禅代永明盛世 南北通和金如瓦砾 第十八章 男儿作健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群雀向波 第十九章 莎泉道众匪徒就擒 班俸禄假国舅绝命 第二十章 恤贫微均给天下田 抑豪强推行三长制 第二十一章 太皇太后魂系方山 孝文皇帝欲哭无泪 第二十二章 蒋少游绰号小鲁班 范宁儿围棋胜一品 第二十三章 崇尚儒学兴礼作乐 修订律令士族参政 第二十四章 策马扬鞭南伐萧齐 假戏真做北魏迁都 第二十五章 行改革禁断鲜卑语 依汉制颁布职员令 第二十六章 奶酪茗茶各自称佳 百年拓跋融于中华 第二十七章 高昭仪命丧南下路 太子恂废囚无鼻城 第二十八章 春往秋来戏称雁臣 勘察地理永固山河 第二十九章 将计就计南师失利 围魏救赵北军受挫 第三十章 大冯皇后骚乱宫廷 魏孝文帝病逝军旅 尾章 金床玉几终不能眠洛水湛湛其岸弥长 附录 拓跋王朝发展轨迹 附表一 北魏建国前拓跋氏诸王世系表 附表二 北魏皇帝世系表 附表三 北魏皇帝一览表 附表四 拓跋氏诸帝年号表 附表五 拓跋氏首领联姻简图 再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一人得道,全家获福。崔宏长子名浩,字伯渊,二十岁时就被魏朝廷征为直郎。直郎是在宫廷值宿的侍从官员,虽然官位不高,但是有接近皇帝的机会。崔浩自幼爱好文学,博通经学,娴熟律令,并长于史识。仰仗崔宏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崔浩也深得道武帝的青睐,他很快就从直郎升为给事秘书,后来又转任著作郎。崔浩擅长写作,文字流畅,又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办事谨慎,毫不懈怠。因此,道武帝常常命他跟从左右,以便随时草拟诏令。 不过,最初北魏朝廷中像崔家父子这样受宠的士族并不多,因为许多士人并不甘心为拓跋族效劳,甚至有人起而反抗。道武帝从中山北撤的第二年秋天,范阳郡(今河北涿州)的世家大族子弟卢溥就在海滨聚众,攻杀北魏任命的幽州(治今北京西南)刺史是贲沓干。卢溥自称征北大将军、幽州刺史,很快就占领周围的郡县,往西杀将而来。北魏朝廷赶紧命材官将军素和突率军讨伐。经过一个冬天的反复交战,素和突才击破卢溥军队。卢溥被素和突生擒,送往平城处死,以示对汉族士人的儆戒。 经此之后,汉族士人虽然不再武力反抗,却采取不合作的办法消极抵制魏朝。西河介休(今山西介休)士人宋隐,在道武帝灭后燕之后被拜为尚书吏部郎,后来转任中山行台右丞。宋隐不愿意在魏朝当官,总是用年老、体弱、多病之类的理由向道武帝辞官。道武帝一直不准。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后来适逢宋隐母亲去世,道武帝才不得不让他归葬母亲。丧事完毕,宋隐又坚决向朝廷辞官,道武帝还是不同意,命令地方官通知宋隐速速回到任所。宋隐无可奈何,就抛妻别子,藏匿到长乐经县(今河北南宫南)的乡下。几年以后,宋隐终因抑郁致死。临终时,他把儿子、侄子叫到床前,说:“汝等万不可到那异族朝廷做官,只怕不但捞不到富贵,反而引来杀身之祸,太不值得。依我看,在家乡做小吏或者种地就挺安乐。汝等听我之言,我就心满意足。若不听从,就是不孝顺。如果世上有鬼,我宁当饿鬼,也不回来吃汝等的供果。”由此足见当时一般士人抵制情绪的强烈。 虽然有些士人不得不在魏朝供职,但与崔宏父子并不一样,他们的心中深怀着不满。与崔宏境遇相仿,崔逞也是在道武帝初人中原时投降的。崔逞的家族同样是祖居清河东武城的世家大族,他的六世祖是曹氏魏国中尉崔琰,曾祖崔谅曾担任西晋中书令,崔逞本人则当过后燕的秘书监和吏部尚书。降魏之初,崔逞被拜为尚书,不久转任御史中丞,地位不比崔宏低。但是,崔逞对道武帝并不感恩,更不把他放在眼里。在崔逞的心目中,道武帝只不过是野蛮的游牧部落的头领。 崔逞降魏之际,道武帝正在新占据的燕都中山城中。由于百姓逃亡时藏匿了粮食,魏军的供应紧张起来。道武帝就向那些新近投降的汉族士人问计。崔逞沉思片刻,对道武帝说道:“河北平原上有大片的桑树林,如果没有粮食,可以派军队去摘取桑椹,供军中食用。”他还说,“桑椹不但可以吃饱肚子,而且可以使人嗓音悠扬,这在《诗经》里是有记载的。”道武帝采纳崔逞的建议,解决了缺粮问题。 平灭后燕之后,崔逞也随魏军来到平城。可是,不久就有人向道武帝告密说,崔逞只带了小儿子崔颐来平城居住,把妻子和另外四个儿子都留在冀州(今河北冀县)不动,他这样做肯定对朝廷怀有二心。过了一段时间,道武帝又发现,崔逞在为朝廷给南朝写书信的时候用词十分谦恭,而且在称呼上又有意贬低自己一方。于是,在道武帝心中勾起了崔逞建议魏军以桑椹代替军粮的往事。道武帝命人拿来《诗经》查阅,内中果然有这样四句:“翩彼飞鹗,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鹗是一种与猫头鹰相类的鸟。这四句的意思是说,飞鹗呱呱地叫,叫声非常难听,啄食桑椹之后,嗓音才悦耳起来。崔逞拿飞鹗食椹而改音做比喻嘲讽拓跋部落,讥刺这些野蛮人不经中原文明的冲刷沐浴不会进步开化。道武帝读罢诗句,方才明白当时崔逞的讥讽之意。他怎能容忍这样的侮辱,不由分说,下令崔逞自裁。 P14-15 序言 本书叙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 以道武帝为首的一批在中原流亡过的拓跋贵族,由于感受过中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积极地推行离散诸部措施,以剥夺部落酋帅的特权,促使拓跋部落联盟迅速解体,建立起新型的平城政权。随后,道武帝推行了一系列仿效中原传统制度的政治、经济措施,特别是建立皇权和官僚系统,以取代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制度,从而将拓跋部推进封建体制的门槛。不过,拓跋部落的遗制仍然顽固地影响着平城政权,在皇位继承中兄终弟及遗制的干扰就是突出的反映,而且由此引发了道武帝末年的动乱。 平息动乱以后即位的明元帝,采纳汉族士人崔浩的建议,以太子监国制消除兄终弟及制的影响,确立了父子相承的皇位继承制,使其长子太武帝顺利地继承皇位。太武帝即位后继续实行太子监国制,但结果却使太子集团膨胀为与皇权对抗的势力,在正平年间酿成政治事变。事变的结果,皇权与太子势力两败俱伤,母后势力乘机抬头。 由于建立平城政权之前拓跋部尚处于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不久的父系家长制时代,母权制在拓跋部的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影响,道武帝为了预防母后干预政治,建立起矫枉过正的子贵母死制度。然而,子贵母死却派生出来保母抚养太子的惯例,进而发展成为保母干预政治的现象。太武帝保母窦氏、文成帝乳母常氏都曾干预朝政。乳母常氏的干政最终导致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出现了与道武帝建立子贵母死制度的初衷恰恰相反的结果。 文明太后临朝听政是母后权力的特大伸张。不过,它的产生虽然与母权制遗俗相关,却并不意味历史的倒退。此时的拓跋社会脱离部落联盟而在封建轨道上运行已近八十年,所以当文明太后凌驾于皇权之上时,她自己就成了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者,而非母系氏族时代部落联盟的代表人物。而且,文明太后推行的太和改制运动使得平城政权基本完成封建化过程,并为其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父子相承已经成为传统制度的封建社会里,虽然文明太后可以使她的政治权力膨胀到超越帝王的地步,却无法将这种母后至高的权力像皇权那样自然地传承下去。公元490年文明太后去世,意味太后临朝听政时期结束,标志拓跋皇权重新伸张。但北魏平城时代还延续了四年,直到公元494年,孝文帝为开拓新的政治局面,将国都迁到洛阳,才结束了平城时代。 北魏政权的演变利用了平城这个政治舞台,平城则借助于北魏政权演变的契机获得跃进式的发展。处于那个时代最突出地位的平城,从介于农耕区与草原区的边陲军镇,一变而成为新兴王朝的京师。当长安和洛阳两大文明古都屡遭战马铁蹄践踏而成为废墟之后,平城迅速聚集百万人口,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在此基础上,平城政权在中原推行宗主督护制以羁縻汉族地主豪强,创造了内和外辑的安定局面。 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西南的巴蜀,从西北的贝加尔湖到东南的江淮,各族政权络绎不绝地朝贡拓跋王朝,各族人民纷至沓来地会合平城京畿。传统的农耕文明渗透入强劲的游牧文明之新鲜活力,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运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华文明随着安定统一局面的逐步形成而得到整体的升华。北魏在平城经营的一个世纪,是拓跋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之一。 后记 拓跋部是迁徙的民族。它源自大兴安岭北端,首先来到河套,然后进入平城,再后移居洛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因为对拓跋部的历史感到惊叹而决心从事相关的研究。拓跋部早期的历史颇为模糊,进入平城以后有关的文献记载才逐渐清晰,我便以它在平城的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这项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历时二十年之久。20世纪90年代末,得以卸去某出版社的职务。我正好利用等待新职务的期间,将历年的研究加以总结提炼,于是有了《北魏平城时代》。《北魏平城时代》重在考证史实,读者面自然狭窄,幸亏后来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基金资助,依赖老朋友黄燕生编审的辛劳,才于200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拓跋部是伟大的民族。它创造过辉煌的事业,成为中国古代史上北朝阶段的主导者。《北魏平城时代》旨在探索拓跋部曲折发展的轨迹,难以将其生动活泼的史事充分展现出来。尤其是,囿于文献的缺损,不少在逻辑上感觉似乎合情合理的想法,却难以获得确证,遂使原本连贯的过程呈现支离的状态。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拓跋部,我大胆地将《北魏平城时代》通俗化,演绎成为《百年拓跋》。《百年拓跋》虽然属于通俗读物,但是我也努力使之合乎历史的逻辑,尽量避免荒诞不经的文字。感谢我的老朋友宁志荣编审的偏爱,这本小册子于2004年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拓跋部是悠久的民族。虽然拓跋部在平城的时间仅仅百年,但是在平城时代之后还有一段为时不到半个世纪的洛阳时代。而在平城时代之前,拓跋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盛乐时代,以及更早期的千年以上的嘎仙洞时代。有关拓跋部在平城时代之前与之后的史迹,已经被穿插地写入《百年拓跋》之中。即便如此,将百年冠于拓跋,仍然觉得不甚妥帖。 感谢柳明哗编审的热情和宁志荣编审的慷慨,《百年拓跋》转而交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修订出版。为此,我将这本小册子作了局部删改,包括内容、文字、目录,乃至于书名。20lO年以《拓跋春秋》作为书名发表。 对于这个书名,我是犹豫过的。春来秋往合为一年,“春秋”原本只是用以表示时间概念的普通名词。因为它能够形象地表示时间,所以曾经作为史书的通称。又因为鲁国的《春秋》经由孔子修订而成,所以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于是“春秋”二字就神圣起来,轻易是不敢用的。不过,拓跋部虽然久处偏远之地,但是其历史贡献同中原人民一样突出,其文明同中原社会一样灿烂。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以后,曾经将远古先祖挂靠到黄帝的名下,自称为黄帝与嫘祖的后裔,还宣扬其祖宗始均曾经人仕尧世。这些虽然并无根据,但是却表明拓跋部对自己漫长的历史与文明充满了自信,所以才敢直接向华夏始祖靠拢。如此思量,将拓跋与春秋联系在一起也并非不恰当。 我以春秋命名本书,还有一层用意。拓跋部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按照对待迁都的态度划分界线,当时的人物可以区分为赞成者、反对者与动摇不定者三派。后世的历史学家,将他们称作革新派、顽固派与中间派。一般认为,革新派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顽固派则阻滞了历史的发展;至于中间派,实质上也即保守派,对于历史的发展似乎并无积极的作用。其实不然,我以为,顽固派也未尝没有为历史作出贡献。如果人们纷纷远离故土平城,还有谁去开发和建设偏远地区,哪有今天繁荣的北方重镇大同。至于第三种人,他们表面上同意南迁洛阳,内心却不愿意离开平城,所以被视为中间派。孝文帝确实是明智的政治家,他理解第三种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允许他们春来秋往于洛阳与平城之间。第三种人的这种状况颇具特色,被形象地戏称为“雁臣”。我又以为,“雁臣”的作用并不消极保守,他们的历史贡献也是很大的。正是由于他们年复一年地奔走于南北,因而持续不断地深化着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所以,我还希望借“春秋”二字,来褒扬“雁臣”春来秋往的辛劳与奉献。 拓跋部是消失的民族,但不是死亡的民族。孝文帝推行改姓与通婚政策以后,拓跋部迅速融于华夏大地,但是它的后裔至今仍旧在我们中间繁衍,拓跋人也因此而与中华民族同寿。从这个意义上讲,拓跋当然要与春秋联系在一起。作为本书作者的我,愿望如此,但是深感笔拙而力不从心,难以达到彰显拓跋春秋的宗旨。 李凭 己丑白露于华南雨静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94623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7-01-01 |
首版时间 | 2017-01-01 |
印刷时间 | 201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 |
CIP核字 | 2016230520 |
中图分类号 | K289 |
丛书名 | |
印张 | 2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