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代名净侯喜瑞
内容
编辑推荐

此次出版的由赵致远编注的《一代名净侯喜瑞图典》,在体例上大致分为上编与下编两个部分——

上编是“侯喜瑞身段谱”,包括《战宛城》《连环套》《取洛阳》《芦花荡》《牛皋下书》《打严嵩》及“八大拿”等侯派净角的代表剧目,由侯老亲传弟子赵致远先生为剧照做注解。侯喜瑞先生亲身示范了京剧架子花脸的手、眼、身、法、步,为今天的后学者树立了典范。这些剧照不仅仅是历史资料,更是学习京剧花脸艺术的不二法门,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份重要教材。

下编是“侯喜瑞艺术生涯”,介绍了侯喜瑞先生一生的从艺经历,有许多罕见的史料,既可看到侯先生辛勤耕耘的个人历程,更可从中窥见京剧辉煌时期的风貌。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与侯喜瑞共同缔造了一个民族戏剧艺术的“鼎盛春秋”,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灿烂的一页。这段历史,对于当下京剧艺术的从业者,无论演员、老师、学生,都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一种希望。

内容推荐

这本由赵致远编注的《一代名净侯喜瑞》辑录京剧大师侯喜瑞珍贵照片三百余幅,其中不少是首次面世,涵盖演剧身段、脸谱及其艺术生涯等方面,包括《战宛城》《连环套》《取洛阳》《芦花荡》《牛皋下书》《打严嵩》及“八大拿”等侯派净角的代表剧目,由侯老亲传弟子赵致远先生精心注解。不仅对京剧爱好者颇有欣赏与收藏的价值,对京剧从业及后学者尤具示范、指导和借鉴的助益。

目录

半个世纪的嘱托

谈京剧架子花脸的表演

上编 侯喜瑞身段谱

下编 侯喜瑞艺术生涯

侯喜瑞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群英会》之曹操

《群英会》是取材于《三国演义》的一出经典剧目,历史悠久,早在京剧初成时期就已演出,民国后富连成科班又重新整理改编,成为三十六本《取南郡》的核心部分。侯喜瑞生平演出《群英会》,多饰演黄盖,扮演曹操较少,但他仍有很多不落俗套的处理方式。

侯喜瑞这出戏遵循了富连成社的演出原貌。曹操戴相巾,穿开氅,拿书上场,很具文气。与《战宛城》的处理一样,侯喜瑞着意刻画曹操军事统帅的正面形象,而不是“奸相”。蒋斡回书,说到劝降不成时,曹操念“顺说不成,反被他人耻笑”,侯派的语气更注重强调曹操的自嘲与反省,而不是把怒气撒在蒋斡身上,这更符合曹操的气量与胸怀。在发现中计之后的唱念以及下场,侯喜瑞的表演也是如此。

侯先生在演出其他曹操戏,如《长坂坡》《击鼓骂曹》《阳平关》等,亦都按照这些原则,所以他的曹操戏深刻而不肤浅。

现存的1961年所拍照片,记录了侯喜瑞在《群英会·回书》一场的重要身段与表情。

《连环套》之窦尔敦

《连环套》这出戏取材于《施公案》,是以武生与花脸为主的绿林戏代表,但不算在“八大拿”之列。

这出戏分为“坐寨”“盗马”“拜山”“盗钩”四个主要部分,是侯喜瑞舞台艺术中的名贵之作。侯先生所饰演的窦尔敦,在勾脸谱式、身段表演、唱腔念白各方面,都有特色鲜明的独到之处。他在京剧界的崛起,也与受国剧宗师杨小楼提拔、与其合演《连环套》有直接关系。后来孙毓堃、周瑞安等名武生,既以能与侯喜瑞合演《连环套》为荣幸,但也都视与他合演此剧为畏途。1962年京剧界“走马换将”,裘盛戎与高盛麟在北京合演《连环套》前,裘先生还特地到侯先生家中请教窦尔敦的表演。

现存的1961年所摄系列剧照中,《连环套》一剧留有“坐寨”“拜山”“盗钩”及末场“归案”的重要表演身段。从中可以看出侯派窦尔敦的许多特点,窦尔敦既是一位武艺超群、胆大心细的绿林英雄,又是一个义气当先的侠客,同时他又是占据连环套的草寇寨主,侯喜瑞先生所塑造的窦尔敦,突出义气、豪气、怨气,又兼具匪气。

《连环套》的表演上,侯喜瑞多采用大开大阖的身段来表现这位绿林英雄的气质,如头场坐寨,“一望两望”时两番对称的汲气长身,显得整个人物苍劲挺拔,桀骜不驯,念到“甩头一子”时,双手大幅度掏双翎亮相,如雄鹰展翅。“拜山”一场,出门迎接黄天霸时,双手拉开氅抬腿亮相,体现出窦尔敦不减当年的英武。末场“归罪”,“比粗亮相”“大翻褶子”“跺泥下场”等身段,则把窦尔敦的豪气与义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连环套》作为侯派艺术的压卷之作,不唯在表演上,在脸谱设计、行头装饰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寸土必耕。每一场戏侯喜瑞所穿的行头,从色彩、到纹饰,都有精心设计扎巾的“绒球”采用白地套红圈,头场‘坐寨”穿黄蟒,配红彩裤,“拜山”一场穿满绣太狮少狮纹的黄开氅,“盗钩”一场穿绣鲤鱼纹的褶子,而末场归罪则穿白玉兰纹的宝蓝褶子。体现出侯喜瑞卓尔不群的审美品格。

P12-16

序言

◎郭宇

侯喜瑞先生是戏剧界尽人皆知的净行宗师,在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创造了一个个灵光四射的舞台形象,至今仍为界内外人士所称道。上海市戏曲学校的老校长俞振飞先生就曾说过,在他一生的舞台经历中,最佩服的就是侯喜瑞和芙蓉草(原名赵桐珊,京剧旦角,扮相俊俏,嗓音清亮,念白爽利,表演细腻,以情取胜;且多才多艺,亦能老生、花脸、老旦,使场面锦上添花)两个人,无论什么戏,只要有这两个人在,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侯喜瑞先生晚年舞台演出很少,转而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京剧艺术的教学传承中,为培养学生呕心沥血,为众多后学指点迷津,可以说侯先生既是一位舞台表演大师,又是一位哺育人才的明师。

侯喜瑞先生与上海戏校有很深的渊源,1961年侯先生曾专程来上海,为戏校师生讲学授艺,并亲身为学生示范演出了他的代表作《牛皋下书》,许多那时的学子至今还记忆犹新。他的弟子袁国林、尚长荣和本书作者赵致远,曾先后在戏校教授《盗御马》《取洛阳》《牛皋下书》《阳平关》等侯派花脸剧目。侯派花脸的艺术风格,对上海戏校的花脸传承有很深的影响。对侯喜瑞先生珍贵的艺术遗存进行整理、出版,对上海戏校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工作。

此次出版的《一代名净侯喜瑞图典》,在体例上大致分为上编与下编两个部分——

上编是“侯喜瑞身段谱”,包括《战宛城》《连环套》《取洛阳》《芦花荡》《牛皋下书》《打严嵩》及“八大拿”等侯派净角的代表剧目,由侯老亲传弟子赵致远先生为剧照做注解。侯喜瑞先生亲身示范了京剧架子花脸的手、眼、身、法、步,为今天的后学者树立了典范。这些剧照不仅仅是历史资料,更是学习京剧花脸艺术的不二法门,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份重要教材。

下编是“侯喜瑞艺术生涯”,介绍了侯喜瑞先生一生的从艺经历,有许多罕见的史料,既可看到侯先生辛勤耕耘的个人历程,更可从中窥见京剧辉煌时期的风貌。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与侯喜瑞共同缔造了一个民族戏剧艺术的“鼎盛春秋”,这是中国艺术史上灿烂的一页。这段历史,对于当下京剧艺术的从业者,无论演员、老师、学生,都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一种希望。

京昆艺术,与中华文化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重传承,重规矩。从前人的文化遗存中寻求养分,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在民族戏剧艺术的传承工作中,重视搜集、整理、研究前辈大师的艺术史料,在此基础上,发掘用以指导舞台实践及教学工作的内容。与时俱进,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而是更深层面的理解和尊重。

无论是教学还是创新,只有对这些经典范例经过不惮其烦的反复修习与琢磨,才可能有所感悟乃至得到凝练和提升。以史为鉴,小到一出戏的演法或是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大到京剧艺术的于旨导原则、精神,都将有不小的收获与启示。这也是近年来上海戏校坚持进行京昆史论研究、不断出版成果的原因。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戏曲学院院长兼附属戏曲学校校长)

后记

在中国京剧史上,侯喜瑞先生作为花脸行当的一代宗师,与金少山、郝寿臣鼎足而三,在戏剧界内外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方面表现在具体剧目及表演上,给观众带来了刻骨铭心的舞台印象,如侯喜瑞先生所扮演的窦尔敦、曹操、马武、张飞、牛皋等一系列角色,都是舞台经典,每一个都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另—方面则表现在艺术指导原则及精神领域,侯喜瑞先生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这种成就,与他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是一致的,与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这些剧坛领袖是一致的,都是中国传统写意戏剧体系的最高典范。

然而由于时代条件所限,侯喜瑞先生没能留下太多影音资料,这使得众多后学者无从下手,只能从_些残章断简中揣摩侯喜瑞先生的舞台艺术。久而久之,原本脍炙人口的侯派花脸艺术,竞逐渐成为了京剧流派艺术中的一个濒危物种。

所幸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根据梅兰芳大师的倡议,相关单位为侯喜瑞、于连泉、钱宝森等名家拍摄了系列的身段照片,并结集出版。当时由于正处于困难时期,为侯喜瑞先生所拍摄的大量剧照无法使用彩色胶卷,原拟在拍摄完成后手工上色,但这种做法失真严重,只得作罢。故而当年为侯喜瑞先生出版的《学戏与演戏》一书,主要收录了侯先生《连环套》《战宛城》的剧照及素身示范照,许多拍摄记录的原始资料并没有收录其中。

时隔六十年后,当年为侯喜瑞先生拍摄的三百余张照片,在多方努力搜集下终于得以完整面世,也就是这本图典上编的主体内容。赵致远老师作为侯喜瑞先生的亲传弟子,对侯派艺术有着极为系统深入的认识,这些照片所属的剧目、场次、台词、身段、锣经,他都了然于胸。经过他认真细致地注解,这些历史照片具有了更多的舞台实用价值,诠释了侯派艺术的风格原貌,这本图典也真正成为了一本信史。

在这本图典编辑过程中,许多师友都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宝堂先生与吴赣生先生,对本图典的编辑有很大的支持。在进行照片原版扫描的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通讯工程学博士、业余曲友张苏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逐一做了修版工作,使得这些历史资料重新焕发了光彩。但令人遗憾的是,侯喜瑞先生素身示范《盗马》的119张原版照片,由于多种原因还深藏于私人手中,未能收入到这本图典中。

这本图典得以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上海戏校的郭宇院长、贡献国书记、陈为瑀老师,他们慧眼识珠,认识到这些史料的价值所在,对出版工作鼎力支持,为京剧艺术教学与研究留下了一个重要范本。并且校领导决定在这个范本的基础上,有步骤地请赵致远老师录音录像,形成一个系统的立体化教材,这对于传统艺术的教学传承工作是功莫大焉的。中西书局的秦志华社长、编辑唐少波老师、美编梁业礼老师,在这本图典从成型到付梓的过程中,都付出了大量努力。大家多方协作,才最终促成了这部京剧花脸经典艺术史料的问世。

古人说“持故为新”,这本图典的出版,是对京剧史料的一个整理汇编,但这仅仅是一个基础工作,我们的目的并不仅限于此。希望这些珍贵的史材,能为今天的舞台表演者提供一个样板与佐证。更重要的是,希望这些史料所承载的艺术精神与思想,能被今后的继承者沿用到舞台实践中去,创造出更多具有生命力的舞台形象,让国剧世世代代延续下去,这才是出版这本图典的根本命意所在。

张斯琦

2015年9月于上海戏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代名净侯喜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赵致远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8022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48
CIP核字 2015040666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302
21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