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是一本立意新颖、深入浅出、别开生面的好书。作者刘子栋、朱妍佳从一个患有重症肾病的病人口中,道出了医生应如何治疗病人,病人应如何对待疾病,社会应对重症患者担负的责任,普及健康知识对防治疾病的价值等方面的真谛,而这些又常在当今社会被遗忘或忽视的。
图书 | 生如夏花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生如夏花》是一本立意新颖、深入浅出、别开生面的好书。作者刘子栋、朱妍佳从一个患有重症肾病的病人口中,道出了医生应如何治疗病人,病人应如何对待疾病,社会应对重症患者担负的责任,普及健康知识对防治疾病的价值等方面的真谛,而这些又常在当今社会被遗忘或忽视的。 内容推荐 疾病患者来说,医生是拯救他们生命的“救世主”。而事实上,医务人员的能力是有限的,疾病的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态度和配合程度。发达国家重复多次的、著名的“安慰剂”试验早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在病人信任医生的情况下,给病人服用一种不含任何药物成分的“安慰剂”,而让他误以为这是针对自己疾病开出的良药,竟然能够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可现实中,医患之间原本应该唇齿相依的关系却岌岌可危。病人的信任来自于医务人员尽心尽力的诊疗,可频频出现的医疗纠纷却让一些医生为规避风险而不再“尽力”。在没有诚信的社会中这成为更大的难题。这恐怕只有从上到下都真正讲诚信,社会能够正确识别患者的需求,患者能够客观理解各种需求的性质,社会才能建立更和谐、更让人感觉温暖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才能够更加“无私”,为让患者得到最大利益而不计个人得失;患者和亲属也自觉尊重医务人员的价值和人格;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医患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医疗水平和社会文化才会进步。刘子栋、朱妍佳编著的纪实文学《生如夏花》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故事。他们承受着死亡的威胁,经受着痛苦的折磨,却用他们坚定的心,以他们特殊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理解艰难而顽强地存活着。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恶疾缠身如脆柳 生命不息类虚舟 第二章 透析延续我生命 真情激我与病争 第三章 真爱无声胜有声 真情无言胜有言 第四章 透析生活路艰险 坎坷人生意志坚 第五章 巧妇难为无米炊 大病特病靠社会 第六章 医患情深唇齿情 生命有价情无价 第七章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病相怜心相惜 第八章 生命磨难路坎坷 坚贞爱情相伴行 第九章 旦夕祸福难预见 父子情深暖人间 第十章 病魔无情疯狂来 肆虐贫民举家哀 第十一章 恩深如海父子情 捐肾救子爱无疆 第十二章 英雄救人血汗洒 无钱治病眼泪流 第十三章 保险保障和救助 社会底线大坝筑 第十四章 大难过后获新生 挑战困难新征程 第十五章 疑似旅程已平坦 方知前川挂眼前 第十六章 劫后余生重回家 旧貌故人新生活 第十七章 祸福相依环环扣 梦想成真情谊厚 第十八章 生死相依海作证 爱情坚贞似黑松 第十九章 人生坎坷苦难多 价值实现方不惑 第二十章 一线牵两头苦难 一心暖千家万户 第二十一章 坎坷经历接踵来 小溪东流入大海 第二十二章 生命干戈化玉帛 灵魂深处更豁然 第二十三章 兼济独善难得齐 展眉奋臂勤早夕 第二十四章 卖身救父女儿情 灯红艳女心洁净 第二十五章 病体苦难雪上霜 祸不单行再骑墙 第二十六章 医患关系鱼水情 相互依存心相敬 第二十七章 以直报怨是进步 以恶报恶是衰败 第二十八章 悲欢离合人生路 灾祸无情人有情 第二十九章 爱情不仅是索取 爱的升华为奉献 第三十章 回首坎坷似烟云 展望前程迎命运 第三十一章 人在命存有是无 魂离魄去无亦有 尾声 试读章节 我的家人以为我的生命会终结在1994年的春天,我却因那一次劫后余生而遇见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温柔、慈爱,还拥有一个从小呵护、陪伴我的姐姐。可长大后的我渐渐发现,我的存在给他们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无止境的担忧和痛苦。 我从小就体质不好,和高大、健康的姐姐不同,我瘦弱、苍白,常常生病。在十几岁时,我被查出患上了双侧肾脏结石。肾结石经常会引起感染,造成肾盂肾炎等并发症。肾盂肾炎本身就会损害肾脏,再加上经常打抗菌素,我的肾脏功能越来越差。那时候医生给我用得比较多的抗菌素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这三种药物有很明显的肾脏毒性作用,长期使用会损害肾脏。后来,久病成医的我渐渐了解到,其实减少这些药物肾毒性的最好办法是每日一次静脉点滴的方法,把一天所需的比较小的药量一次性从静脉快速滴进去,这样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快速升高,能够使细菌在高浓度的药物下很快“昏死”过去。然而,那时候中国的绝大多数医生们并没有受过抗菌素临床应用的培训课程,并不懂得这些用药方法,所以基本上都是通过肌肉注射给药。每天两次或三次的肌肉注射无疑造成了抗菌素效力下降而毒性增加,因此,自从我得了肾结石过后,长期反复使用这些抗菌素已经对肾脏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1994年,刚过元旦,我的双肾又长满了结石,并且并发感染,被送到鲁岳人民医院。当时检查发现我的两侧肾脏除了布满大大小小的肾结石外,肾功能也有些异常,属于中度肾功能不全,按照当时的诊断标准,我已经是慢性肾脏病3期。住院后,经过抗菌素治疗,感染被控制住了,但结石依然存在,在两侧肾脏肾盂里面充满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结石。当时我的主治医生告诉我,医院刚刚购买了一种治疗结石的新设备,叫做“体外振波碎石机”,用这种设备治疗不必开刀。它从体外发射高能量的冲击波,这些冲击波经过身体四周一个球面反射装置,从各个角度散射穿入体内,又在体内汇聚成为一个焦点,将这个焦点调整到结石的位置上,散射而能力分散的高能冲击波就集中到了结石上。这种汇聚后的高能冲击波力量很大,可以把结石震碎。反复用这种高能冲击波“打击”,可以逐渐把肾结石打成碎末,被尿液冲出体外。 很久之后,当我经历过一次次抢救,逃脱了死神的魔掌,病情渐趋稳定后,我曾和我后来的主治医生刘主任聊起这段治疗经历,他笑着说:“这些年,咱们社会上很多人头脑容易发热,农业58年产量就过了‘长江’,亩产那时候就跨过了‘万斤’大关,工业就更不用说了,‘四年赶英国,六年超美国’的喊声一片。好像我们中华民族这些年增加了一个新的社会文化,就是吹牛。吹牛之风吹到医疗行业,就是所谓的‘医疗水平跳跃性发展,很快就超越了发达国家’。中国的体外震波碎石超过了发明碎石机的德国,因为我们有比他们高得多的‘一次碎石率’,还有一个‘超越世界水平’的‘成绩’,就是我们一次可以把很大的泌尿系结石打碎打净。石头之大和石头之多,让发明体外碎石机的德国专家和全世界都震惊不已,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在打碎石头的同时肾脏也会受到高能冲击波的损害。外国专家的观点是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的石头不应一次打碎,分几次治疗才能使对肾脏的损伤降到可承受的程度,也留给肾脏一定的修复时间。‘大个头’的结石外国人没见过,因为他们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在结石还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被发现和治疗了,绝不会让结石长到像小孩脑袋那么大。我们的‘专家’们在国际会议上拿出X光片来说我们的医疗水平太高了,像小孩子脑袋那么大的石头都给一次性打碎了,很多外国专家马上站起来问‘那为什么等它们那么大才治疗?’。用他们的观点看,恰恰是我们的医疗水平太低了,而不是太高了。” 可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本来我的肾功能就不好,而医生却一次性将我两侧的石头全打碎了。原以为肾结石得到了彻底的治疗,病就完全好了,却未料到更大的危险正步步逼近。不久,我就出现了新的病症:血尿、腰痛、恶心,还呕吐不止、头疼欲裂,胃肠道也出现了出血症状。经过检查发现我的肾功能完全衰竭了,进入了尿毒症期,也就是肾脏病的晚期。医生看着我的身体很快衰弱下去,却不知如何是好。我的精神越来越委顿,就好像元气被一点点抽离,渐渐连睁开眼睛、说一句完整的话的力气都没有。我感觉到医生、护士在我的病床旁来来去去,感觉到我的家人紧握着我的手,眼泪打在我的手背上,却已无力安慰他们。我仿佛孤身一人跋涉于白雾弥漫的长路,分不清是真是梦,那时我想,或许这次真的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了。 P3-5 序言 《生如夏花》是一本立意新颖、深入浅出、别开生面的好书。作者从一个患有重症肾病的病人口中,道出了医生应如何治疗病人,病人应如何对待疾病,社会应对重症患者担负的责任,普及健康知识对防治疾病的价值等方面的真谛,而这些又常在当今社会被遗忘或忽视的。 首先,全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对生命的热爱、追求及敬畏。这应该是所有活着的人的信念,而不是已失去或正在失去健康的人群。 当今心理——生理——社会医学的模式,由于医疗行为的市场化,在不少医院及医生中并没有遵循及体现。简而言之,这种模式体现在不单是“治病”,更重要的是“治病人”。患有恶性肿瘤的人群,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三分之一是过度治疗死的,尽管统计不够严谨,但足以说明,心理疏导,增强病人和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成功地进行医疗诊治的极大重要性。《生如夏花》向我们展示了医生治病的最基本道理:既要“治病”还要“救人”。 对待疾病的心态,对于疾病的转归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近三十年前,我的一个在口腔科的同事,在一次体检中发现患肺癌,由于病变范围较大,需作肺叶切除。我如实向他讲了病情,当时因为他是医生,会正确处理自己病情的。令我意外的是,他听到后惊恐万状,躺在病床上整天看着天花板,不吃不睡不说话,尽管手术比较成功,但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三个月后就去世了。对我同事的去世,我至今仍感内疚。作家苏叔阳,1993年患肾癌,做了手术后,2001年出现肺转移,又一次手术,2005年又因脾肿瘤接受大剂量化疗,13年历经三个肿瘤,他不但存活下来,还创作了300万字的七本名著。他的箴言是“既然病来了,就把它当作朋友,一起玩呗”,这就是病人对待疾病的积极态度。《生如夏花》的主人公,正是这样对待疾病的。 医生不但要走了眼前的病人,还要把医疗工作前移和后延。前移就是要更多地投入到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上去,让病人和社会更加重视预防疾病,更加重视自我保健;后延就是在对病人治疗后,还要去关爱他们,激励和引导他们调整心理状态、适应新的状况、重新回到自己能够适应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中去,让病人的生命更加光彩。《生如夏花》做到了这些,在感人的故事中穿插了大量的肾脏病科普知识,让病人懂得一些专业知识,激励病人和社会投入到预防、保健、和主动参与医疗的事业中。 《生如夏花》还在呼吁整个社会对患者的关注。对于任何国家的老百姓,健康及防病治病是一个关注民生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大病、重病,需要政府和社会责无旁贷的支持和关注,迫切希望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只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才能渡过难关。 我很欣赏《生如夏花》作者那种人文的灵性表达,这种灵性表达体现在疾病诊疗中、医患的交流中、病人与疾病的斗争中以及社会、病人与医务人员的互动中,而贯穿这个灵性始终的内在基因,就是医患之间强大的纽带——爱。 钟南山 书评(媒体评论) 我很欣赏《生如夏花》作者那种人文的灵性表达,这种灵性表达体现在疾病诊疗中、医患的交流中、病人与疾病的斗争中以及社会、病人与医务人员的互动中,而贯穿这个灵性始终的内在基因,就是医患之间强大的纽带——爱。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前会长) 对常人来说,在被工作、琐事填满的每一天里,真正去思考和体味生命意义的机会并不多,对我而言也是如此。生命是出生既有的,也是不用努力便唾手可得的,就像呼吸空气一样简单。 可那些生活在生命“尽头”的人,却深感活着有多艰难、多奢侈、多宝贵。他们懂得生命就如同蜡烛,总有一天会燃尽。可也正因如此,经历了世事沧桑、看破了人间红尘的他们,才得以拨开重重迷雾,看清生命的内核,找到最珍贵的宝物,那就是人间真情。他们深知太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而唯有那几个爱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才是至为珍贵的。 我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故事。他们承受着死亡的威胁,经受着痛苦的折磨,却用他们坚定的心,以他们特殊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理解艰难而顽强地存活着。 ——作者《祸福相依(代序)》 我透析整整六年了,所学到的知识远不如读这一本带来得多。 ——透析病人许于文 感谢《生如夏花》,它让我走近一个特珠的群体,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感同身受中更懂得爱与珍惜。 ——读者陈轼 读完这本书我向女朋友求婚了,她答应了我。 ——新加坡肾病患者RaysonTeo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生如夏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子栋//朱妍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38243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0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6 |
CIP核字 | 2015200288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