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零著的《此间生息》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是作者对自己故乡记忆中的回望,一次灵魂上的重游,更是一部个人精神成长记录史和精神自传。本书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作者身边的亲人,邻人,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在探寻个体的人生存的悲伤喜乐、他们的生存价值,以及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怀。在作者看来,生或者灭,或者说生生不息,似乎就是人存在的本原状态。从这本小说集中,也可以看到福建农村的生活和发展,看到即将消失的最后的乡村的质朴的风貌。
图书 | 此间生息 |
内容 | 编辑推荐 阿零著的《此间生息》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是作者对自己故乡记忆中的回望,一次灵魂上的重游,更是一部个人精神成长记录史和精神自传。本书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作者身边的亲人,邻人,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解读,在探寻个体的人生存的悲伤喜乐、他们的生存价值,以及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关怀。在作者看来,生或者灭,或者说生生不息,似乎就是人存在的本原状态。从这本小说集中,也可以看到福建农村的生活和发展,看到即将消失的最后的乡村的质朴的风貌。 内容推荐 阿零著的《此间生息》是发生在中国乡村的故事,是中国大多数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一个孩子“看见”了一群普通小民的“活着”。他们有人挣扎着、偏执着,荒诞着;有人揣着残存的希望,试图逃离命运的安排;也有人铤而走险,孤注一掷,试图在方寸之地辗转腾挪,制造出一点声响;但更多的人则忍受着,无奈着,庸常着,麻木着,虚空着…… 他们的故事构成了这部短篇小说集。 这是否是你记忆中的乡村? 或许书中有一种若隐若现的“乡愁”萦绕,但绝不仅仅于此,呈现在你面前的还有不妥协和不修饰的“真实”。 目录 祖厝 王厝的夜 井 饥饿的寡妇 说话算数 脸 南巷子二号 六里街 吴金枝 我要娶美珍 葬礼 福旺兄弟 妙手回春 把今天的活干完 算命先生 山猪 老豆 药 阿凤 白秋生 舞女的心肠就是硬 澳大利亚在哪? 白日梦 试读章节 饥饿的寡妇 寡妇曾经有个丈夫。 寡妇的丈夫曾经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吆喝着收些废铜烂铁。“收破锅破鼎啰……”,寡妇的丈夫扯着嗓子把最后一个音拖得老长。吆喝几声后,他咽了两口唾沫,然后接着吆喝。一九四五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前,到处抓壮丁,如果家中有两个男丁的话,就必须被带走一个。寡妇的丈夫不是他母亲的亲生儿子,他母亲心疼自己的亲生儿子。寡妇的丈夫不知道是谁的亲生儿子,只能跟着当兵的走。寡妇只能看着丈夫跟着当兵的走。 寡妇的丈夫生死未卜,音信全无。没有人认为寡妇的丈夫还能回来,他们都说要么死了,要么去了海那边的台湾。但他们都对寡妇撒谎说:“老天会保佑他回来的。”寡妇没说什么,寡妇不知道该说什么,寡妇只能勉强对他们挤出一点难看的笑容。 在丈夫被带走的那段时间里,寡妇到内王厝的一户人家去帮佣。那户人家的女主人是个白胖妇人,说话慢声慢气,一对金莲足,行动迟缓,走路无声,夏天穿一件白色麻质上衣,摇一把蒲扇,看上去和善可亲,一双眼睛却透着不易察觉的精明。她年轻时就是个丰满富态的女人,和寡妇不同。寡妇瘦且高,利落干脆,举步生风。这女人是丈夫的续弦,一辈子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一直生到快五十岁,所有人都说她是个有福之人,一辈子不愁吃穿,儿孙满堂。大家都叫她潭婶,叫她丈夫潭叔。 当时,潭家是王厝的大户。内王厝的祖屋和我们外王厝的格局一模一样,不过更大,而潭家几乎占据了祖屋的一大半房子。在大人们的话里话外,隐约有一种传言。传言说,寡妇年轻时和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潭叔好上了。 那是个总穿着一身灰黑色衣服的瘦高老头,不说话,更不笑,眼神像鹰。在我家前面不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上有一棵大龙眼树,他几乎天天在那埋头打理菜园子。天还没亮的时候,他就出现在那里,点着一盏煤油灯。碰上下雨,他就披上棕色的蓑衣,戴上斗笠,依旧埋着头打理菜园子。如果雨下大了,他就躲到菜地上的那个小茅草屋里。 一日,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走进了王厝,来到了寡妇的门前。“我这也没有什么吃的给你了,你上别家去看看吧。”寡妇说的是实话。但乞丐并没有走开,而是叫了一声寡妇的名字。 寡妇的丈夫回来了,是一路乞讨回来的。“饿死的,病死的,被打死的,到处都是,死了也没人埋。”寡妇的丈夫能够回到王厝绝对是老天爷额外开恩,为此寡妇不知说了多少遍“多谢天公”。寡妇的丈夫照旧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收破烂:“收破锅破鼎啰……”吆喝几声后,他依旧咽了两口唾沫,然后接着吆喝。 寡妇的丈夫在逃回王厝的第十二个年头,死了,是活活饿死的。那几年,王厝饿死的并非只有寡妇丈夫一个。那年的万春城城志,这样记载:“全城春荒严重,口粮实行低标准和‘瓜菜代’(用瓜菜代替粮食),造成水肿病和饿死人的严重后果。” 寡妇的丈夫被埋在山上,连个像样的墓碑都没有。很多年后,寡妇的儿子想给他修墓,却连坟头都找不到了,可能被人铲平了,也可能被山洪冲垮了,尸骨无存。 寡妇成了寡妇。寡妇要养大一个九岁的儿子和一个四岁的儿子。寡妇不敢伤心过度,寡妇只能擦干了眼泪,挺直了腰板做寡妇。寡妇养大了儿子,看着他们娶妻生子。寡妇却一直是寡妇。 寡妇有个小孙女叫阿冰,寡妇非常疼爱阿冰。每天,寡妇背着阿冰去六里街逛一圈,给她买块糕子吃。这种糕点,大小如火柴盒,白色的糕子上点缀着黑色的芝麻,松软香甜。那些年,阿冰吃掉的糕子估计有好几筐。 阿冰天天跟着寡妇,和她吃在一起,睡在一起。晚上睡觉的时候,阿冰总伸手去摸寡妇的背,摸着摸着就睡着了。每天凌晨四点多钟,天还没亮时,寡妇就起来做饭。没人让她起那么早,但她已经习惯了那么早。她一边做稀粥,一边蒸红薯。红薯刚刚蒸熟,阿冰就吃上了。整个冬天,寡妇一家天天吃红薯。 后来寡妇生病了,病得不轻,但阿冰依然和她睡在一起,寡妇的儿子说,“不能再睡一张床了”,就在旁边给阿冰弄了张小床。一个夜里,阿冰被一片哭声吵醒,头顶白色的灯光刺得她睁不开眼,迷迷糊糊看见一群人围在她奶奶的床前。阿冰坐了起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阿冰,你阿嬷走了”。不知谁跟阿冰说这么一句话。阿冰仍然傻坐在那,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 “快过来哭你阿嬷吧。”不知是谁又跟阿冰说了这么一句。阿冰不知道自己愣在那多久后,才突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然后如决堤的桃溪,哭个没完没了。 寡妇得的是癌,食道癌。疼痛折磨着她,使她无法进食,积攒了一辈子的饥饿折磨着她,直到最后一刻。有一次,走在街上,寡妇突然很想吃肉,她塞给阿冰两块钱,说:“阿嬷累了,在这歇一下,你到那边肉铺去买两块钱的肉吧。”阿冰有点惶恐,她从来没有自己买过东西,但还是去了。 当阿冰把买来的猪肉递给寡妇后,寡妇却生气了:“你这个傻孩子,这肉这么老、皮这么厚,阿嬷嚼得动吗?”那是老母猪肚皮上的一块肉,上面还有一个凸起的猩红色奶头。那个卖肉的中年男人把没人要的那块肉卖给了一个四岁的小孩。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王厝人都鲜少吃肉。寡妇心疼那白花的钱。这是寡妇对阿冰生气的仅有一次。 所有人都说寡妇是个苦命的人。王厝人这么说,寡妇的儿子这么说,寡妇的弟弟也这么说。寡妇的娘家离王厝不远。有时会带阿冰一起回去。去寡妇的娘家,要爬山。对阿冰来说,那段有着一级一级石头台阶的山路,确实有点漫长,中途常常要停下来休息两三趟。寡妇的父母早就不在了,寡妇回的是弟弟家。 阿冰叫寡妇的弟弟老舅。老舅是个十足的酒鬼,每天都得喝酒,而且回回都要喝醉。老舅母高高瘦瘦,头发凌乱,走起路来,有点飘忽。听寡妇说,她有病,平时一切正常,但发作时和疯子差不多,抽搐,口吐白沫,又喊又叫,又抓又咬。所以,阿冰总是避着她,哪怕她对着阿冰笑,阿冰也不敢靠近她。老舅的几个儿子都不爱说话,每天下地干活,吃饭,睡觉。 只要老舅到寡妇家,寡妇的儿子必定要和他一起喝酒,每次老舅都必定喝醉。“大刚,我来你这不求别的,就求有杯酒喝。”老舅总是这么对寡妇的儿子说。 “阿舅,你放心,我这好东西也没有,但酒肯定是有的,你尽管喝,我管够。”寡妇的儿子总是这么回答老舅。 寡妇去世后,老舅来外甥家,也还是喝酒,而且喝得更凶了。老舅坐在那里喝上大半天,甚至一整天,直到烂醉为止。他举着酒杯的手总是抖个不停,杯子里的酒溅出来好几滴,落在了他的手上、地上。每次喝醉了,他总是说:“我那阿姐真是个苦命的人啊。”有时候,还用颤抖的手抹一下潮了的眼睛。 因为老舅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所以阿冰的母亲厌烦他来。阿冰也烦他,烦酒鬼,但他提起寡妇时,她又可怜他。 到了晚上,从阿冰家望去,隐隐约约能看见远处的半山腰上有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闪烁着。寡妇告诉过她,那就是老舅家。所以,有段时间,到了晚上,阿冰就会去寻找远山上的灯火,看看老舅家的灯亮了没有。当然,她并不知道哪个光点是老舅家的灯。寡妇死后,她还是常常去眺望远山的灯。 在寡妇死后一年,潭叔也死了,碰巧就葬在寡妇旁边。阿冰的母亲说:“你阿嬷去世的那个夜里,菜地上的那盏灯一直亮着。”阿冰觉得母亲想说的不只是这些。 阿冰不知道该不该只把它看成是一种巧合。多年之后,谭叔的老婆潭婶死了,却葬在寡妇和潭叔中间,三个并排的墓穴紧紧地挨着。阿冰还是不知道,这是不是巧合。寡妇的墓就在对面的小山上,从王厝望去,远远能看见。寡妇的儿子望着那三个紧挨着排列的墓穴,什么也没说。 人们在嚼嘴皮子,人们在咬耳朵,但寡妇的儿子从未说过只言片语,即使喝醉了也没有。所有的往事都连同寡妇一起埋进了坟墓里。和寡妇的丈夫一样,寡妇也一张照片都没留下,甚至连一张遗像都没有。 多年后,阿冰长大了,即使努力想也想不起寡妇的样子,但她一直记得把手伸到寡妇衣服里,摸着她的背,那种满足的、温暖的感觉。望着寡妇的坟,阿冰希望那个流言是真的,她不想让寡妇孤独一人撑过那些致命的、饥饿的日子。P25-31 序言 我有个朋友喜欢刺绣,这不是在讲故事,我真的有一个朋友喜欢刺绣。她一针一线、忽上忽下地缠绕着手中的针和线,针脚密密麻麻地落在布上,一点一点地显露成形。有一次,我很认真跟她说,我觉得写小说就像是刺绣。 我把写小说当成一门手艺活儿,把自己当成一个手艺人。手艺人用他们的手在抵御时间的流逝,让时光凝结在手艺中。写字的人用文字抵挡时间的线性流淌,试图创造属于自己的时空。 本书起笔于2012年,断断续续,于2015年完成,三年有余。在这段时间里,我常常搜寻生命的记忆,试图像乘坐时光机器一样回到我记忆的最初,试图去寻找时间的针脚,去寻找微小的细节,去寻找可能的联系,但记忆并不可靠,真相也往往并不确定。说到底,就像朋友刺绣一样,我一针一线地在编织故事。有时候,写着写着,我觉得自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既是我熟悉的地方,又不是我熟悉的地方,这些人既是我认识的,又不是我认识的。他们仿佛有自己的事要做,自己的话要说,自己的命运要演绎,他们是自主的,超出了我的笔。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有如蛊惑。有时我难免在心里为他们微不足道的命运,为他们的生老病死,为那些永远没有说出口的潜藏的孤独和深深的绝望而无声落泪。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懂得了他们的无能为力,也理解了他们的荒诞可笑。而说到底,我也不过是他们中的一份子而已。 其实,我并不觉得需要写一篇东西来谈论它,因为我想说的,都已在这本书里了。在我看来,我把它写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之后,剩下的就是读者自己的事了,你们能从这书里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取决于你们自己。我一点都不想跳出来,对你们指手画脚,我愿闻其详。对于这本书来说,作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此刻正在阅读它的你们。为此,我要感谢你们,如果没有你们,这本书将不完整,是你们赋予了它一部分价值。 阿零 2015年10月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此间生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阿零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62155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6-03-01 |
首版时间 | 2016-03-01 |
印刷时间 | 2016-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6 |
CIP核字 | 2015278347 |
中图分类号 | I247.7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6 |
宽 | 142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