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纪德的自传《如果种子不死》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最著名的自传作品,对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影响几乎不亚于卢梭的《忏悔录》。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真实画像,而他的眼界远比乔伊斯开阔,写作时有一种令人震惊的激情。他不仅叙述了一个年轻人逃离家庭的过程,更展现了一个对于二十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灵魂的成长和精神的成型。
图书 | 如果种子不死/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安德烈·纪德的自传《如果种子不死》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最著名的自传作品,对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影响几乎不亚于卢梭的《忏悔录》。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真实画像,而他的眼界远比乔伊斯开阔,写作时有一种令人震惊的激情。他不仅叙述了一个年轻人逃离家庭的过程,更展现了一个对于二十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灵魂的成长和精神的成型。 内容推荐 《如果种子不死》是安德烈·纪德的自传,一部坦率得令人震惊的著作,讲述其至二十六岁结婚前夕的生活,记录了他争取自由、逃离家庭的缓慢而艰巨的历程。是作者关于童年和青年的珍贵回忆。对了解纪德拒绝任何教条的一生,理解其变化多端、充满矛盾的作品,非常重要。 目录 译本序:同几个纪德对话 上卷 下卷 试读章节 我生于一八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那时我父母住在美第奇街,一套位于四层或五层楼的公寓,几年后搬走了,故此我没留下什么记忆。不过,我还记得那个阳台,或者不如说站在阳台上所看见的东西:笔直望过去的广场和广场上水池中的喷泉。抑或更确切地说,我还记得我们站在阳台上,把父亲剪的纸龙扔出去,纸龙被风刮着,飘过广场上喷水池上空,一直飞进卢森堡公园,被高高的栗树枝挂住。 我还记得一张相当大的桌子,大概就是餐厅的餐桌吧,所铺的桌布垂得很低。我常常和门房的儿子钻到底下去;门房的儿子是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孩子,有时来找我。 “你们在底下搞什么鬼?”保姆喊道。 “没搞什么。我们玩儿。” 我们把玩具摇得蛮响。那些玩具是为了装样子带到桌子底下的。实际上我们另有玩法:一个贴近另一个,而不是一个与另一个。我们的所作所为,后来我才知道叫作“不良习惯”。 这种不良习惯,我们两个是谁教给谁的?是谁头一个养成的?我说不清。不过应该承认,这种不良习惯小孩子有时是能够再创造的。我嘛,既无法说是什么人教我的,也无法说自己是怎样发现那快乐的,而是我的记忆力回溯多远,那快乐就已存在了多久。 我深知,讲述这件事以及后来发生的事,对我自己会有所伤害,我预感到有人会利用这些来诽谤我。但是,我的叙述唯有真实才站得住脚。权当我写这些是一种忏悔吧。 人当童年,心灵应该完全透明,充满情爱,纯洁无瑕。可是,记忆中我童年时代的心灵却阴暗、丑恶、忧郁。 家人常常领我去卢森堡公园,但我不肯与其他孩子一块玩,总是郁郁寡欢地待在一边,站在保姆身边观看其他孩子做游戏。他们用小桶将沙子堆成一排排漂亮的小沙堆……当保姆扭头看别的东西时,我冷不防冲上去,将所有沙堆踩倒。 我要讲的另一件事更加古怪。大概正因为其古怪,我不那么为之感到羞愧。母亲后来常常对我提起这件事,所以我记得很清楚。 事儿发生在于泽斯。我们每年去那里一趟,看望我父亲的母亲和其他几个亲戚,包括佛罗家几个堂兄弟。他们在市中心有一座带花园的老房子,事儿就发生在佛罗家这座房子里。我的堂姐长得很美,也知道自己很美。她一头秀发黑黝黝的,从中间分开,紧贴两鬓,侧影俨然一座玉石浮雕(我后来见过她的照片),皮肤光彩照人。那皮肤的光泽我记忆犹新,因为我被介绍给她那天,她穿着连衣裙,领口开得特别低。 “快去亲亲你堂姐。”一进客厅,母亲就对我说(我当时只有四岁,也许五岁)。我走过去。佛罗堂姐弯下腰,把我拉到她身前,这样她的肩膀就袒露了。看到如此娇艳的肌肤,我顿时头晕目眩,不去亲堂姐伸给我的面颊,却被她美丽动人的肩膀迷住,照准上面狠狠啃了一口。堂姐疼得大叫一声,我则吓得大叫一声,随即厌恶地吐口唾沫。我很快被带开了,在场的人大概都惊得傻了眼,忘了惩罚我。 我找到那时的一张照片,我穿件滑稽可笑的方格罩衫,蜷缩在母亲的裙子里,一副病态、顽皮的样子,目光斜视。 我六岁上我们家搬离了美第奇街。我家的新公寓套房在土尔隆街二号三层,刚好处在圣絮彼斯街拐角。父亲书房的窗子就临这条街,我的卧室窗外是个大院子。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套间的门厅,因为凡是不上学的时候,我通常在门厅里玩儿或是待在卧室里。妈妈见我总围着她转,就烦,叫我去跟“我的朋友彼埃尔”玩,即叫我独自去玩。门厅的彩色地毯上有大幅的几何图案,在这些图案上与大名鼎鼎的“朋友彼埃尔”玩弹子,再开心不过了。 一个小网兜装着我所拥有的最漂亮的弹子,一颗颗全都是别人送我的,从来不与普通的弹子混在一起。每次拿出来玩,看到它们那样漂亮,总是有一番新鲜的开心感。尤其有一颗小小的玛瑙弹子,上面呈现一条赤道,还有几条白色回归线哩。另一颗光玉髓弹子,呈浅玳瑁色,是我用来压阵之物。此外有一个大布兜,装了许多灰色弹子,常常赢回来,又常常输掉,后来真正有了玩弹子的伙伴时,便拿作赌注。 另一件令我着迷的玩具,是一个叫作万花筒的新奇玩意儿。它像一种小型望远镜,在与眼睛所贴的这一端相反的那一端,呈现出变化无穷的圆形花饰。那是由一些活动的彩色玻璃片构成的,嵌在两块半透明的玻璃之间。这小望远镜的内壁贴着镜子,整个玩具稍微动一下,两块半透明的玻璃之间的彩绘玻璃片就会匀称地变幻出魔幻般的画面。不断变幻的圆形花饰使我欣喜莫名。现在我仿佛还真切地看见那些彩绘玻璃片的颜色和形状,最大的那块是浅色的尖晶石,呈三角形,在自身重量的带动下,在所有彩绘玻璃片上首先转动,挤得其他玻璃片也转动起来。彩绘玻璃片之中有一片是颜色很深的石榴石,几乎呈圆形,一片镰刀形的翡翠,一片我已不记得颜色的黄玉,一片蓝宝石和三小片褐色碎晶体。它们绝不会一齐呈现在画面上,一些完全隐藏,一些半隐藏在滑槽的镜子背后,只有那块尖晶石,因为太大,总是不会彻底隐去。 我的表姐妹们和我一样喜欢这玩意儿,但都缺乏耐心,每回总不停地摇那圆筒,想一下子看到全部变化。我不那样做,而是眼睛总贴在镜头上,慢慢地、慢慢地转动万花筒,欣赏图案慢慢地变化。有时一块玻璃片难以觉察地挪动一下,会造成连续不断的转动。我既好奇又着迷,很快就想迫使这万花筒向我公开它的秘密。我把它的底撬开,将一块块玻璃片卸下来,又从纸板套子里取出三块镜子。然后重新安装上,但多放进去三四颗彩绘玻璃珠子。整个组合其实没有任何高明之处,种种变化再也不会引起惊奇,每个环节都已了如指掌,乐趣的缘由已弄得一清二楚。 P3-6 序言 译本序:同几个纪德对话 李玉民 从前,一个纪德也见不到(抑或视而不见),现在却同几个纪德对话,想想连我自己也感到诧异。 自不待言,我在注重文学的北大西语系念书时,纪德是我们那些老先生避而不谈的作家之一,给我的印象他是个异端;而在那个唯有革命理想和激情的时期,异端邪说就是大忌,避之犹恐不及,怎还敢去研读呢?那时我们大量阅读法国文学原著,现代作家截止到罗曼。罗兰,以后便是碰不得的“资产阶级腐朽文学”了。 及至赴法国留学,免不了要接触纪德、加缪等人的作品,但早已加量打了预防针,自然不会受到浸染,没留下一点好印象。就在写序这时候,再翻开当年精装本的教材,拉加德和米夏尔合编的《法国文选》(廿世纪卷),又看到纪德在幽暗书房里的那张照片: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有刀刻似的竖纹;那双直勾勾的眼睛透过镜片,不知在注视什么无形的东西;他这戴着黑色(也许是暗红色,因是黑白相片)尖顶帽的脑袋里,也不知装着什么鬼念头;尤其挂在他身边的那副面具,简直就是他整个脸形的复制品。记得当时看纪德的那幅照片,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著名作家,而是(恕我不敬,现在要加上这句话,但当时本来对他就不屑一顾,怎么想都不过分)一个巫师。 焉知纪德不是个巫师呢?不独他的相貌酷似,还有他的“符咒”为证。当时看他写的东西,就像看符咒一样,觉得神秘难解,难怪教文选的若望。侯先生(现已退休的著名教授,近年还见过面,保持通信关系)只管讲解,对我们并不苛求。他选讲的几篇(我在书上做了课堂笔记,一翻阅便知),有《背德者》选段“我行我素的梅纳尔克”和“诱惑”;《梵蒂冈的地窖》选段“无动机的行为”,以及《伪币制造者》选段“私生的长处”。不知为什么没有选《人间食粮》《如果种子不死》……选多了还要添乱,仅此几篇,我就觉得进入巫师摆的“迷魂阵”中:纪德笔下的人物都那么怪,让人无法捉摸,肯定不是什么善类。 大概是青少年时期所受特定教育的缘故,我在疑惑之年却毫不疑惑,只求认同,排斥异己;像纪德这样的“反动”作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写过反共文章),当然属排斥之列。等我过了不惑之年,反倒疑惑起来,从而接触了不少作家,为《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翻译了十来部,包括纪德的《背德者》,意外发现竟有这么多纪德。 这么说,纪德该是名人名家了。无论政界还是文坛,大凡名人,都标榜自己的一贯性,总扮演天使。然而,纪德则不然,他总是变化多端,看他一部部作品,我倒觉得他充当魔鬼的时候多(当初巫师的印象也许不无道理)。这一点他似乎并不隐讳,请看他的自白: “我是异端中的异端,总受各种离经叛道、思想的深奥隐晦和抵牾分歧所吸引。一种思想,唯其与众不同,才引起我的兴趣。”《人间食粮》 “异端中的异端”,这是十足的撒旦口吻。我这样讲不用担心了,近日为写序还找到了旁证:传记文学高手莫洛亚就称纪德是“声望极高的神圣的魔鬼”。“神圣的魔鬼”还是魔鬼。 纪德向人宣扬什么呢?他说道:“幸福属于那些在世上无牵无挂的人,他们总是流动,怀着永恒的热忱到处游荡。我憎恶家园、家庭,憎恶人寻求安歇的所有地方,也憎恶持久的感情、爱的忠贞……”这像话吗?…… “在下就是纪德,有话请当面讲,不要在背后嘀咕。”讲这话的人年龄不过二十八九,头戴黑礼帽,身披大斗篷,手持文明棍儿,虽然风尘仆仆,显见远游归来,但仍不失潇洒的风度,浑身焕发着青春气息。不错,看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浓重的眉毛、光滑的长脸,正是年轻的纪德。 “你怎么能憎恶家庭?……”话一脱口,我就有点后悔:这种诘问击不中要害。我知道,安德烈·纪德出生在富有的新教徒家庭,父亲是法学教授,母亲本家是鲁昂的名门望族;他们在库沃维尔有庄园,在巴黎有豪华的住宅;不幸的是性情快活、富有宽容和启迪精神的父亲过早辞世,只剩下凝重古板、生活简朴并崇尚道德的母亲,家庭教育失去平衡;母亲尽责尽职,对儿子严加管教,对他的行为、思想,乃至开销,看什么书,买什么布料,都要提出忠告;直到1895年母亲去世,他才摆脱这种束缚的阴影,实现他母亲一直反对的婚姻,同他表姐玛德莱娜结合,时年已二十六岁了。 “不错,我憎恨家庭!那是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户!”纪德平静地回答,他的齿音很重,在否定时却含有肯定的语气,“家庭这件幸福的衣裳很温暖,但是人长大了,就紧得难受,应当换掉。生活是多样的,人自身也是多样的,这足以向我提供无穷无尽的幸福……”他半眯着眼睛,神思仿佛又飞往他游历过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意大利,“一旦环境变得与你相似,或者你变得像环境了,那么环境就对你不利了。你必须离开。对你最危险的,莫过于你的家庭、你的居室和你的过去。……你可能知道,我在蜜月旅行中大病一场,身体康复是个奇迹,可谓再生。我再生为一个新人,来到新的天地。……我的生命每一瞬间都有新鲜感……处于持续不断的感奋惊愕中。我见到含笑的嘴唇就想亲吻,见到脸上的血、眼中的泪就想吮吸,见到枝头伸过来的果实就想啃上一口……” …… 如何回答实在很难预料,譬如他也可以回答最喜爱变化,最讨厌固定。他一再强调:“不是处于进展的状态,无论多么幸福也不可取”,“不是‘进展性’的快乐,我一概不屑一顾”,因为在他看来,无论什么一经固定,就丧失活力了。这就是为什么,他活到八十二岁,“直到最后一分钟,他还是生龙活虎的”(莫洛亚语)。 正是他的这种“变”,令多少崇拜他的人尴尬,令多少评论他的人迷惑不解。变就是否定,贯穿他的一生。纪德承认,他机灵地培育起来的“否定”,在他身上相互巧妙地关联,交织成一面他逃不脱的网。然而,变化中也有同一性。他说:哪个进化论者会设想毛虫和蝴蝶之间有什么关系——除非不知道这两者是同一生物。“一种不变贯穿我的多变;我感到的多变,却总是我。”他感到这种不变存在就够了,始终不肯努力探究和认识自己:“毛虫若是专心认识自身,就永远也变不成蝴蝶了”;“人一旦发现自己的样子,就想保持,总是处心积虑地像自己……比起反复无常来,我更讨厌某种坚定不移的始终如一,更讨厌要忠实于本身的某种意志,以及害怕自相矛盾的心理。”要维持自身的一致,维持一个公认的形象,就难免陷入虚伪当中,而一个人正是通过矛盾才表现出他的坦诚。 纪德认为,这种反复无常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正好应合一种深藏的连贯性。无论处于什么心态,哪怕心律不齐,哪怕狂跳不已,但始终是他那颗坦诚的心。有人曾逼使他用一句话概括他的未来作品,他回答说:“人人都得扮演角色。”许多人煞费苦心,一生都要扮演一个伟大的角色。纪德则不然,他一个思想能化出许多思想,忽然念及天使就扮演天使,忽然念及魔鬼就扮演魔鬼,即兴演出傻剧、讽刺剧、悲喜剧,还拉着观众一起表演,即使漏洞百出,有时甚至出丑,引起嘘声倒彩,也照样演得有声有色,落得个痛快,常常给人意外的惊喜,下得台来还是那个充满活力的纪德。 “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只有看不懂纪德的人,才会成为纪德主义者。纪德本人太看重自己,十分珍视他那永恒的、捉摸不定的变化,否定并抛弃一个个纪德,没有成为纪德主义者。我们当然也毫无理由无视纪德的忠告:“丢掉我这本书,离开我吧。”去扮演什么纪德主义者的角色。 书评(媒体评论) 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的眼界远比乔伊斯开阔。写作时有一种令人震惊的激情。以第一人称泄露这样的经历,这在自传史中还是第一次。 ——[英国]西利尔·康诺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如果种子不死/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国)安德烈·纪德 |
译者 | 罗国林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2891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1 |
出版时间 | 2016-11-01 |
首版时间 | 2016-11-01 |
印刷时间 | 2016-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 |
CIP核字 | 2016184910 |
中图分类号 | K835.655.6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30 |
宽 | 14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