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爸爸我们永远不分离
内容
编辑推荐

尹熙一著的《爸爸我们永远不分离》是一位父亲用十年时间写下的生命留言。长大后的我们,总是忘记父亲也有他自己的人生,也有他光辉的过去,也有他必须面对的未来。

有人从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里看到父爱,有人从车站送站时父亲落寞的身影看到父爱。同子女吵架完,他是否会在消气后笨拙的与你说话?爸爸的爱总在生活中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2016年暖心之作,让我们一起从这本橘黄色小书中得到关于爱的启发。

内容推荐

尹熙一著的《爸爸我们永远不分离》描绘了这个时代父亲的面貌及孤独,书中的父亲为了组建家庭,一生辛勤工作,却在即将步入老年之前,因无力承受自身在社会环境及经济能力的衰败,于50几岁时决定自杀,并为此花了10年的时间进行缜密准备。他在信中一一记录了过去与女儿共度的幸福时光、女儿青春期时与他既远又近的距离、妻子离世后的无助和悲凄、人生中遇到风浪时即使脆弱仍得曲身向前的瞬间……作者在最后点出目前老人的社会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经济问题等,所以导致一些老人尤其是男性老人自杀率越来越高,呼吁社会重视老人问题。

这本书是一位决定自杀的父亲的生活记录。他在50岁左右决定自杀后,为此做了十年的准备。

他这十年间所做的就是守护包括女儿在内的身边的人。为了减少身边人可能因为他的自杀遭受到的打击,他付出了百般努力。

他留下了许多的话。他在一句一句地说服身边的人们“愉快”地接受他的自杀。

他努力隐藏自己经受的无数的痛苦,试图“说服”人们。他的说服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但他却漏掉了特别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即便他留下这些话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却终不能减轻周围的人所受到的伤害。如果他真的爱自己身边的人,就应该避免自杀这种极端的选择,他忽略掉了这一事实。只要他活着,就是支撑女儿的力量。但他并不明白。十年的时间,他的决定就像滋生出的毒瘤一般,多亏女儿的一句话使其回心转意。

“我依然需要爸爸。”

我想把这句话转达给这片土地上无数的可能正在考虑自杀的人。

“你是某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人。”

目录

1 结婚前日

 2月29日

2 最相信你的人

 女儿的臭臭

 女儿,可我想说

 今天我背叛了你

3 你长大了,我也老了

 连自行车也老了

 当时我还不懂

 女儿的婚礼

 谁的女儿?

 两个人的旅行

 你已经长大成人了

 我的爸爸是这样的人

4 以父之名

 为什么偏偏是我?

 不管怎样,必须活下去

 以父之名

 我也很快就走了

 茫然感

 星期一

 光下的那件黄色毛衣

 像你母亲吧

5 替你母亲收下吧

 抢救室

 一种忧郁

 我的妻子,你的母亲

 保险

 爸爸什么都没能留下

 身体

6 渴望死亡

 做那种梦

 爸爸的路

7 最幸福的人

 100岁

 最幸福的人

 未来

 都那样走了

 等待

 狠心的人

 痛苦

 意外

8 背影美丽的人

 一点、一点填满空白

 美丽的背影

 偷偷地

9 想着你

 钱

 彩排

 讣告

 布告

10 爸爸,求求你

 前天晚上

 写给你

 回信

后记

试读章节

你已经长大成人了

第一次的离别。

你高中毕业,即将步入更广阔的空间那天,爸爸心里乱极了。

从未与你分开生活超过半个月的我,你的离开令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失落。

你走的那天,我根本不敢看你的眼睛。

爸爸一直在强忍着。

第二天,我收到了你的短信。

“爸爸,别担心。爸爸的女儿能应付得来。”

爸爸给你回了短信。回这条短信花费的时间应该是你发短信时的5倍吧。

“我的女儿一定会帅气地战胜一切。不管前路是一帆风顺,还是风雨交加,都会堂堂正正战胜一切。”仅仅是为了跟你说这句话。

那天晚上,妈妈和爸爸看了好多次好多次玄关的门。

总以为你会突然一下子回来似的,一晚上都心神不宁的。

我还去了你的房间。

你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

你最喜欢的那个布娃娃,还像平时一样放在床上。

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翻着你看的书,书里也满是你的味道。

我看到了书桌下面卷成筒的艺人照片。

“就这点东西,当初怎么就没让你贴墙上呢。”

当时我心想,爸爸还真是够小气的。

也许因为是好不容易才置办下的家吧。

爸爸对这个家真的是特别的珍惜。连一颗钉子都不让你们在墙上钉。

真要追究起来的话,爸爸第一次训斥你也是因为这个房子吧。

这是爸爸人生中第一次买的房子。

真的是好不容易才置办下的房子。

爸爸长这么大从没在这样干净整洁的房子里生活过

买了房子搬家的那天,我至今还忘不了当时高兴的心情。

可偏偏就是那一天,爸爸又是丑态百出。

你用蜡笔在新家客厅的墙上画起了巨大的涂鸦。

爸爸心疼极了,就像被人抢走了玩具的小男孩一样。

所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揍了你。

到底为什么会那样?

房子有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回过头想想,那雪白的墙面在你眼里也许就是一张巨大的画布、画纸吧。

女儿啊,爸爸对不起你。

墙算什么,我真后悔,或许就是因为那面墙才让你和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你不在身边,时间仍旧在过。

一天又一天,日期变了又变。

“你是不是已经熟悉了这个大大的世界呢?有没有交到新的朋友?钱还够不够花?会不会因为来自小地方就被人瞧不起呢?”

我总是会担心这些。

接到了你的电话。

“爸爸,是我。”

“嗯,交朋友了吗?”

“嗯。”

“还有钱吗?”

“嗯。”

“谁的女儿?”

“我都多大了,爸爸怎么还这样问?我自然是爸爸的女儿。”

说完你就挂了电话。

那天,爸爸特别想听你说“你的女儿”这句话。可能是想用一通电话来缩短和你之间那遥远的距离吧。

那天,爸爸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一趟你所在的地方。

过得怎么样?

现在住在哪?

家附近的超市老板人怎么样?

所有的一切我都想知道。

P56-59

后记

这本书是一位决定自杀的父亲的生活记录。他在50岁左右决定自杀后,为此做了十年的准备。

他这十年间所做的就是守护包括女儿在内的身边的人。为了减少身边人可能因为他的自杀遭受到的打击,他付出了百般努力。他留下了许多的话。他在一句一句地说服身边的人们“愉快”地接受他的自杀。

他努力隐藏自己经受的无数的痛苦,试图“说服”人们。他的说服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但他却漏掉了特别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即便他留下这些话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却终不能减轻周围的人所受到的伤害。

如果他真的爱自己身边的人,就应该避免自杀这种极端的选择,他忽略掉了这一事实。

只要他活着,就是支撑女儿的力量。但他并不明白。

十年的时间,他的决定就像滋生出的毒瘤一般,多亏女儿的一句话使其回心转意。

“我依然需要爸爸。”

我想把这句话转达给这片土地上无数的可能正在考虑自杀的人。

“你是某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人。”

身为一名记者,我见过也接触过许多自杀的案例。读过自杀的人留下的遗书,也看过留在手机上的短信。它们都包含着同样一个令人惋惜的事实。有时,遗书或是短信上也会写着出于对“活着的人”的报复,但大部分都是对“留下来的人”的爱。

最后,真的是最后想说的话,都是之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说出口的话。

最常见的就是“爱”、“对不起”或是“抱歉”这样的字眼。

所有的记录,所有的字眼都在刺痛着读信的人。我们能够体会到写信的人的痛苦,但或许读信人的心早已被撕成碎片。

大韩民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自杀国度”。在这里,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

我们不可以就这样放任“韩国”成为“自杀的国度”。韩国人自杀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此似乎已是束手无策,基于这一出发点我开始写了这本书。

不知是否可以用“高兴”来形容,不久前听到了一个与自杀相关的令人“高兴”的消息。

韩国的自杀率(每10万人中自杀的人数)首次减少。新闻的核心内容就是2012年韩国自杀死亡的人数比上一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不管怎样,“坏事情”的减少或是消失总是好事。

可看到那个比率,却实在难以用“高兴”这个词来形容。

“14160人。”  这是2012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虽然下降了11个百分点是令人“高兴”的理由,可自杀的人仍旧是太多了。

.平均每天有38.8名国人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时间和地点、斟酌最后留下来的遗言,这样的情形每天都在上演。这就是21世纪大韩民国的现状。

他们在自杀前经受了多少痛苦?该有多恐惧,多害怕?又流下了多少泪水?

接到他们自杀消息的家人、朋友又会流下多少伤心的眼泪?该有多揪心?会因为他的自杀而多么自责?

有评论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是“自杀的国度”,而成员国的自杀率排名,无出韩国之右者。

OECD成员国平均10万人中自杀人数是12名,但韩国的自杀人数却超过28人。韩国的经济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收获的“果实”却没能保障个体的幸福。

这样的国家能被称为“适宜生活的国家”吗?还不如说是“适宜自杀的国家”吧?

一段时间以来,我见到了很多老年人。他们当中,相当多的老年人在考虑自杀,在谈论自杀。起初,我以为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当多的老年人都在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无数的老年人再没有生活下去的力量,失去自信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已经到了无法阻止老年人停止自杀的地步了。老年人的自杀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急剧上升。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每10万人中自杀的人数达到104.5人,70岁这一数值为73.1人,60岁则为42.4人。  

自杀率为何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一个人的年龄与他的经济、社会地位是呈反比的,没有人会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防止老年人自杀,需要社会最基本的关怀。应该首先从倾听他们的声音做起。

走向自杀的“婴儿潮人群”也在增加。1970—1980年,他们作为韩国产业化的主力军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一直以来都是家庭的支柱。这些50岁左右的男性在经济危机中,无法克服生活的困难而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途径,这样的悲剧也在不断增加。

“婴儿潮”的核心人群——50—54岁的男性,每10万名就有62.4人自杀(2009年数据),20年前的1989年,这一数值为15.6人,增幅竞然达到300%。

这意味着,“婴儿潮”这一代的男性到了50一54岁时,比起20年前同年龄的男性,选择自杀的比率高出4倍。

他们为何选择死亡?以“婴儿潮”这一代的男性中有过自杀冲动的人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4.9%的受访者是缘于“经济困难”,余下的则是疾病(11.3%)和孤独(11.0%)。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出,“婴儿潮”这一代的男性中相当一部分是出于“经济问题”而选择了自杀。

自杀率也常在危机到来时陡然增加。

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1997年,这一代人中,每10万人中自杀者仅为29.5人。而次年,10万人中自杀的人数便激增至48.5。2008年金融危机当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10万名中的自杀者,从2008年的47.1人增加至次年的62.4人。

肩负着老婆孩子全家人生计的一家之主,在经济困难面前无法承受那份巨大的压力而最终走上自杀这条路的例子有很多。50岁的男性,作为“婴儿潮”一代的主力阶层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了下来,可随着他们慢慢成为父母和子女这两代人中间的“夹层的一代”,做出自杀这种极端选择的人也很多。

如何阻止被称为“自杀预备军”的“婴儿潮”一代人走上自杀之路,也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自杀大国”的韩国,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那便是回避心理治疗。

OECD国家中,大韩民国戴着“自杀率第一”这个不光彩的头衔,尽管因患抑郁症自杀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却很少有人会接受专业的精神、心理咨询治疗。美国某家媒体曾报道,“在韩国,每天都有数十人自杀,但会像西方人一样接受精神治疗的患者却几乎没有。”

韩国人打造出了高速的互联网络,通过种种技术革新制造出了尖端机械,却排斥着精神咨询治疗,而它恰恰能够减少抑郁症和压力这一自杀的元凶。专家分析称,“时间会治愈一切”之类的盲目心理,导致了韩国社会对精神治疗存在着消极认识。相比患上抑郁症这样的事情,韩国人更担心的是自己患了抑郁症的情况被别人发现。一旦接受精神治疗就会被当作有问题的人,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依然没有改观。对咨询治疗的落后认识仍旧根深蒂固。不能理解仅与心理医生聊聊天就要交治疗费的韩国人还不在少数。

甚至有分析认为,强迫孩子从小开始,一直到青少年时期始终处于“无休止的竞争”之中,是这个看重面子的社会把人们逼上了自杀之路。

韩国特有的儒教中大男子主义和强调集体责任感的社会氛围,也与自杀的增长不无关系。过重的工作压力、攀升的离婚率、高考的地狱、以男性为中心的酒文化等,太多太多都成为了自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像毒蘑菇一样在韩国国内蔓延开来的自杀网站上,不难看出,“自杀”已成为传染性极强的一大社会现象。

分析韩国人选择自杀的社会性、文化性原因,并对症下药已经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治疗“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大韩民国”过程中尽到微薄之力。

尹熙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爸爸我们永远不分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尹熙一
译者 李润楠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30374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6124777
中图分类号 I312.66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