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当我们以教义问答的方式来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宗旨、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手段时,人们仿佛是着意选择了这种共同的生活模式,因为他们宁愿选择这个而摒弃任何其他模式,其实他们认为别无选择。但是具有机警和健全天性的人们铭记太阳的升起无可阻挡。摒弃偏见永远不晚。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无论多么古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绝不可信任。今天得到大家的附和或者默认的真理,明天就可能变成一阵见解的轻烟,而有人还误以为那是可以洒下甘霖的云朵。前人办不到的事情,你尝试之后,往往能够成功。前人有前人的道路,后人有后人的法则。古人不知道添加薪柴可以使火焰不灭,而现代人却懂得在锅底架起干柴来煮饭,还可以飞鸟般迅速地环游地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句谚语说的“一代更比一代强”。老年人未必有资格指导年轻人,因为他们失去的要比获得的多。
几乎可以这样置疑,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一辈子又能知道多少生活的真正价值呢?实际上,老年人并不能赋予年轻人什么非常重要的忠告。他们的经验是不全面的,他们经历过惨痛的失败,而且他们必须承认,苦酒都是自己酿造的。也许他们还保留些许与他们的经历相悖的信念;然而,他们青春已逝。我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活了30多年,却从未从前辈那里听到过只言片语的有价值的忠告,乃至认真的忠告。他们什么也没有告诉我,或许他们无以相告。这就是人生——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我未曾经历的实验;他们实验过了,却是无助于我。一旦我获取了自以为很有价值的经验,我一定会想,这可是我的导师只字未提的!
有个农夫对我说:“你只吃蔬菜是不能维持生命的,因为蔬菜不能提供骨骼所需的养分。”所以,他每天都虔诚地花费一部分时间为骨骼准备所需的营养。他边说边跟在耕牛后面走着,而正是这头只靠摄取植物发育骨骼的耕牛,拖着他和他那笨重的耕犁百折不挠地前进。有些物品在某些人群的范围内确是生活必需品,比如需要帮助的人和病人,而在另一些人群范围内仅仅是奢侈品,在又一些人群范围内,则完全是不为人知的东西。
在一些人看来,人生的全部领域,不论是山巅还是谷底,都已为前人的足迹所踏遍,所有的事情已被穷尽。依照伊夫林(英国17世纪作家)所说,“智慧的所罗门(古代以色列王国的第三代国王)曾下旨规定树与树之间的距离,罗马地方官也曾下令规定到邻居地里拣橡果的次数,以及应该分给邻居多少”。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学家)传下了修剪指甲的方法,指甲要长短适中,与指尖相齐。毫无疑问,尽管这些耗尽了生命的丰采和快乐的沉闷无聊的设定与亚当一样古老,却无法衡量人的能力。我们也没有根据任何先例来判断出一个人能做什么,因为经验屈指可数。无论你迄今有过什么失败,“别苦恼,我的孩子,谁会指派你去做你已经放弃的事情呢?”(引自印度教经典《毗湿奴往事书》)
我们可以用许多简易的测试来检验我们的生活。例如,一个令我的豆子成熟的太阳,也同样照亮了整个星系。如果我记住了这一点,就会避免许多错误。我在豆田里锄豆时还没有领悟到这一点。星星位于多少奇幻的三角形的端点!在宇宙五光十色的星宿中,多少遥远而不同的生命在同一时刻凝视着同一个星星!大自然和人类生活就像我们大量的法律一样纷繁复杂。谁能断言别人的生活前景?难道还有比瞬间洞穿彼此的心灵更伟大的奇迹吗?我们应该在一个小时内经历尘世间的所有时代,是的,甚至是所有时代中的所有尘事。历史、诗歌、神话——我大概还没有阅读过像这样触目惊心的别人的经验!
我的邻居认为善的东西,我相信在我的心里大部分是恶的。假如我对做过的事情有所悔悟的话,那很可能就是我善良的表现。是什么神力摄住了我,使我的品行变得如此完美?这位老者,你可以宣扬你认为智慧的主张——你已经活了70年(《圣经》认为普通人的寿命是70年),不无可取之处——可是我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求我对这一切拒而远之。后人抛弃前人的事业,一如抛弃搁浅的船只。
我想我们可以相信的比我们已经相信的更多。我们对自己的关照过多了,我们应该放弃对自己的过多关照,并将它们真诚地奉献给他人。与适应我们的优点一样,大自然同样适应我们的弱点。一些人无限地忧患和焦虑,几乎成了不治之症。我们惯于夸大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担心还有多少没有完成,一旦患病了怎么办?我们是多么警惕啊!如果我们能够回避这些,就坚决不依照信仰生活。整天提心吊胆,夜晚勉强地念着祝祷词,将自己托付给未知的命运。我们被迫如此认真而虔诚地活着,我们敬畏自己的生活,拒绝变革的可能。我们断定,这是唯一的生活之路;可是,从一个圆心出发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之路。审视起来,一切变革都是奇迹,而且奇迹时刻都在发生。孔夫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引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一个人将想象的东西归结为知性的东西的时候,我预见所有的人最终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他们的生活。(P6-8)
以诗人的视角 重读《瓦尔登湖》
一
19世纪中叶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阶段。蒸汽火车出现了,有线电报出现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资丰富起来,对物资的追求逐渐成为时尚。梭罗以其哲学家的敏感意识到人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路口迷失了方向,从而陷入螺旋式的苦难之中。
我遇见多少贫穷而不朽的灵魂几乎被人生的重担压垮和窒息,爬行在人生道路上,向前推动着75×40英尺的大粮仓、从未打扫过的奥吉亚斯式的牛圈和100英亩的土地……(见NO.2)
为了验证人在多么简单的物质条件下可以维持生存,梭罗走进了瓦尔登森林。在那里,他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塑造自己的生活。回到生活的原点,在古朴中寻回生命的真谛。
越简化自己的生活,宇宙的法则也越显得简单;孤独不再是孤独,贫穷不再是贫穷,怯懦也不再怯懦。(见NO.79)
梭罗以博物学家的视角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瓦尔登湖的动物植物是有灵性的,山水泉石也是有灵性的,而这些灵性则是作者赋予的,是作者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关系的哲学思考的非语言表现。梭罗爱那些山水生物胜过爱自己的身体。他为采冰人滤去瓦尔登湖的“奶油”而叹息;他把屋后的栗子树留给松鼠和松鸦而宁愿自己去更遥远的地方采摘栗子;他认为“野兔绝境中的哭泣与孩子并无分别”……要知道,在梭罗那个年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才刚刚开始。
在梭罗的心目中,瓦尔登湖有着独有的品格特征。她深邃、纯净,“是康科德佩戴在自己皇冠上的一颗最璀璨的宝石”,“许多人被拿来与它相比,但很少有人承受得起这种荣耀”。其实,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的品格,也正是他心中的人类最高尚的品格。而梭罗看到,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人们追求时尚、追求奢侈,唯独不追求品格的高尚,不禁为之扼腕。
人类天性中最高尚的品格,如同水果上的粉霜,唯有精心呵护,才可以完好保存下来,可是我们无论对待自己还是相互之间都不曾如此珍惜。(见No.2)
二
梭罗是入世的。梭罗的“实验”既非犬儒的行藏,亦非苦行僧的心路。他虽身在“世外”,却时刻关注社会。他为逃往加拿大的黑人奴隶指明北极星的方向;他挺身而出拉响教堂的钟声,为废奴运动领导人约翰·布朗的殉难而激情演讲;他针对不公平的政府发表《公民的不服从》;他为康科德的教育发展大声疾呼;他针砭时弊,切中肯綮,拷问人性,鞭辟人里;他从未将自己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除了他的思想所至。
梭罗是超然的。他从不拘泥于规则,也从不屑于时尚,“他听到了一种不同的鼓声”。那鼓声或是神明的启示,或是先知的偈语,或是老拓荒者魔杖的指引……总之,其神秘的魅力让梭罗乐在其中。
我很高兴找到自己的方位,不是在引人注目的地方以浮华和炫耀行进在队列中,而是与宇宙的缔造者同行,如果可能的话;不是生活在这个浮躁、焦虑、忙碌和琐碎的19世纪,而是当它流逝的时候或站或坐地沉思。(见NO.80)
然而,梭罗又是忧郁的。他为失去他的猎犬、栗色马和消失于云端的斑鸠而忧郁;他有时用足以“挤完一群奶牛”的时间也没有等到从小镇走来的访客。他的思想渴望传播,他的激情需要挥洒,然而,可以与之夺席谈经者毕竟聊聊无几。于是,他把思想的火花投向了远古,投向了大自然,真正地与先哲对话,与万物相惜。这一切都源于他超越了那个时代。
梭罗的思想生前不为社会所关注,但这不是梭罗个人的悲哀,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人类注定要在精神的泥淖中跋涉漫长的历程,方能体味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而对于梭罗这样一个“清醒的人”,在“众人皆醉”的时代,自然不免孤独和忧郁。也正是这种孤独和忧郁成就了他的不朽之作,成为人类精神宝库的一颗耀眼明珠。
三
这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的经典文学。《瓦尔登湖》的成就不仅在于为那个时代美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绘制了一幅唯妙唯肖的画像,为人们提出了众多值得切实思考的问题,更为美国文学脱离英国文学的窠臼开辟了一条清新的道路。《瓦尔登湖》行文清新自然,描写细致入微,叙述简洁流畅,联想极其丰富,东西典故信手拈来,文学表现手法运用自如,字里行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堪称为一座知识的宝库,或许只有文学巨擘方可有此经典之作。
这是一首字字珠玑的思想长诗。梭罗发表过许多诗歌,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也看出他对诗歌的挚爱和推崇。《瓦尔登湖》大量地引用诗歌,为这部散文作品增添了诗的翅膀。诗歌是哲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梭罗借助诗歌表达思想观念达到近乎纯熟的程度,不仅引用自己的诗,也引用他人的诗。
炊烟如伊卡洛斯之鸟展开闪亮的翅膀/羽翼溶化于升腾之间/你是无歌的云雀黎明的使者/在小村之巢上空盘旋/你是远去的梦境或是午夜的幻影/将你的裙裾舒展……(见No.63)
即使是描写和议论也诗意盎然,令人回味无穷:我每日生活的真实收获有些像无形的和难以言状的晨曦与暮色。这是我捕获的些许星尘,是我握住的一段彩虹。(见N0.54)
类似的文字几乎俯拾皆是,如珍珠般闪烁于字里行间,令人目不暇接。流连于这座瑰丽的文学殿堂,如沐甘霖,如饮美酒,无处不风光。遗憾的是,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只注重它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
四
这不是一部平静的书。简单、原始的生活经历不过是一种实验而已。在它那平静淡泊的外表下,处处涌动着难以遮掩的激情。这不是隐居者自恋的道白,也不是自闭者的喃喃自语,而是一条畅快的溪流,阅尽无边的水韵山色,从纯朴的远古流到熙攘的今天,从喧嚣的地球流向浩渺的星空……
瓦尔登湖的山水风光不是静止的,她随着四季的轮回而变化。瓦尔登湖的新居民也没闲着,他的足迹踏遍了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他那个不甘寂寞的脑袋更是有如一部机器一样高速地运转着,他思考着生计的最简朴方式,思考着蚂蚁战争与人类战争的类同,思考着蓄奴制对人性的摧残……如此等等。两年零两个月的独居生活就是梭罗思想上的一次马拉松,而这一漫长的思想旅程让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头,也走出了一条另类的人生之路。
这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书。许多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感觉梭罗仿佛是一个刚刚从51区逃出来的外星人,面对着陌生的人类,常常说出一些令人不知所云的话,于是认为该书“晦涩难懂”。其实并非如此。尽管它的思想是深邃的,句式往往是复杂的,而且有时又有过多的省略,但逻辑是清晰的,只是他大量地运用了极具艺术特色的表现手法而已,加之如果翻译不够准确,确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
为了不把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译成蹩脚的说明文,本书的翻译原则是在尊重原著严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原文的文学色彩,对其广泛运用的比喻、比拟、象征、借代、谐音、双关、反语、对比、影射、照应等表现手法以及大量的寓言式和讽刺笔法均清晰体现出来,而不是为了易于理解而用通俗词汇来代替。除了个别不顺畅的句子外,在句式上基本依照原文,以尽量体现英文的语序特色;在语句组织上尽量体现梭罗语言简洁的风格;在字词运用及句意表达上尽量体现汉语词汇外延精确、内涵深厚的优势,以为读者奉献一部既原汁原味又具有广阔思维空间、既顺畅易懂又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译本。
在技术处理上主要有如下几点说明:
1.原文的第一篇“节俭”其实包含了“引论”和“节俭”两部分内容,且该篇占全书的1/4篇幅,看起来似乎头重脚轻,因而,翻译时将其分为两篇;这样,也使“引论”与“结束语”相对应。
2.原文中一些段落特别冗长,读起来令人沉闷,翻译时按照内容相对独立的原则做了分段处理。
3.由于每篇文章都相对较长,为了使读者更清晰地掌握全书的逻辑关系,翻译时以内容完整为准则,将每篇文章分为若干部分,全书按统一编号标示。
4.为了有助于读者理解,对一些偏僻的和特殊意义的词句做了必要的注释,以简洁的间注形式用小号方正仿宋体列于括弧内;另一些括弧内字体字号与正文相同的内容是著作原文。
5.动植物名称的翻译是本书的难点之一。为了读者对照查阅方便,书后附录了《植物动物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上述几点均为阅读方便起见在格式上所做的必要变动,内容没有任何改变,但仍需读者给予理解。
五
完成本书的最后一笔,已是明月临窗。抬眼望去,月光如水,静谧而安详。如今的瓦尔登湖的月色也是如此吗?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霜雪雨,瓦尔登湖或许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纯净,然而,她所承载的人类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却与日俱增,她已成为人类崇尚自然、崇尚简朴生活、崇尚精神自由的象征。在那里,一位超验主义思想家、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经生活过。那里的丘陵平原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那里的山光水色收藏了他孤独的身影,那里的松鼠和潜鸟铭记着与他的每一次亲切交流……
诗意的风光,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文字……有些读者或许已经读过《瓦尔登湖》,那么,请您再以诗人的视角重读《瓦尔登湖》,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译者 于北京方竹轩
2014年5月
梭罗用回归自然的实验来证明人生的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工业文明的喧嚣对人性的侵蚀令梭罗满怀忧虑。他认为人们自己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将导致生命的衰落。面对难以抵御的物质世界的诱惑,只有过简单纯朴的生活,用更多的时间体验生命、品味人生,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及其哲学思考,赋予大自然以深刻的哲学意义是该书的特色之一。与大自然相处深化了梭罗的思想,亨利·戴维·梭罗著的《瓦尔登湖》因此被认为是一本智慧的书。
亨利·戴维·梭罗著的《瓦尔登湖》,1854年出版。原版英文,今译者周德喜(方竹)。该书最早由作家徐迟于1949年翻译出版,近些年也出版了多个译本,但读者反映该书晦涩难懂,许多地方不知所云。方竹的最新译本译文精准,逻辑严密,语言高雅,注释得当,尤其把书中大量引用的诗句翻译成真正的诗句,充分体现了该书的文学色彩,使其成为一本能看懂的书。纠正了其他译本大量的误译、误注,使该书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堪称一部经典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