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生六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这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书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作者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哈尔滨出版社此次出版的《浮生六记》收录了《浮生六记》目前通行的版本,同时对版本进行了翻译,翻译文笔流畅,直译、意译结合,使现代读者更易理解。

往事如烟,浮生若梦,作者经历种种,书写成《浮生六记》,流传于世,哈尔滨出版社邀你一同阅读。

内容推荐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嘉之际一无名文人沈复的作品。全书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后两记早已亡佚,后来有人在苏州冷摊上发现其全本,然而后两记经考证却系后人伪作。虽然如此,其中仍不乏精彩的描画与体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陈芸悲凄曲折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中山记历》描画了琉球的风土人情,《养生记道》记述了作者的养生感悟。

沈复编著的《浮生六记》语言不加雕饰、质朴清新,颇得自然之趣。白话拓展了文言的意境,却又不失原文的优雅别致。综言之,此书的可读性、文学性都堪称上流,值得读者闲暇之时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目录

导读 

卷一 闺房记乐(原文)

卷一 闺房记乐(译文)

卷二 闲情记趣(原文)

卷二 闲情记趣(译文)

卷三 坎坷记愁(原文)

卷三 坎坷记愁(译文)

卷四 浪游记快(原文)

卷四 浪游记快(译文)

卷五 中山记历(原文)

卷五 中山记历(译文)

卷六 养生记逍(原文)

卷六 养生记逍(译文)

试读章节

译文

卷一·闺房记乐

我生于清朝乾隆癸未年(1763年)十一月二十二。当时正值太平盛世,我家为书香门第,衣食丰饶,备受尊敬。一家人居住于苏州沧浪亭附近,环境幽雅,日子过得美满富足。生活条件如此优越,上天对我算是好到了极点啊。苏轼曾说过:“事如春梦了无痕。”我若是不把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记录下来,真是辜负上天对我的一番厚恩。

考虑到《诗经》把《关雎》作为首篇,我也把夫妻深情放在本书首卷,其他的内容次第叙述。但我很惭愧,小时候书没读好,才疏学浅,只能记一些流水账而已。如果读者一定要求这本书写得文采斐然、法度严谨,那就是要求沾满污垢的镜子放射明亮的光芒,力不能及。

我幼年时就和金沙一个姓于的女孩订亲,但不幸的是,这女孩在八岁时就夭折了。后来我便娶了一个姓陈的姑娘,叫作陈芸,字淑珍,是我舅舅陈心余先生的女儿。

陈芸天资聪颖,刚会说话的时候,舅舅给她念了一遍《琵琶行》,她立刻就能够背诵。然而,她是个苦命的姑娘,四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和幼小的弟弟相依为命。陈芸的母亲姓金,弟弟叫克昌。由于舅舅去世得早,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艰难。陈芸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针线活做得很精湛,一家三口全靠她的一双手供养。克昌入私塾后,学费、食宿都由她一手负担,从没让弟弟窘迫过。陈芸好学,一天,她偶然在书簏中发现一篇《琵琶行》,就对照记忆把诗中的字逐个认会。刺绣的间隙,她渐渐地熟习了吟诗作对,曾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佳句。

那一年,我十三岁,跟随母亲回娘家。我和陈芸两小无猜,有幸看到她写的诗句。我当时一看她的诗句,顿时为她的才华所倾倒。但我担心天妒英才,怕她以后没有好的福气。我内心始终不能释怀,就对母亲说:“母亲如果为孩儿娶妻,儿非淑姐不娶!”母亲也喜欢陈芸温柔可人,就答应了,脱掉自己的金戒指,戴到陈芸的手上,我和陈芸正式订婚了。那一年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七月十六日。

当年冬天,陈芸堂姐出嫁,我和母亲前往祝贺。陈芸比我大十个月,我们从小就以姐弟相称。虽然我们已经订婚了,我仍然称她为“淑姐”。

新娘出嫁,女客们也都穿得光鲜照人,只有陈芸素面朝天。与平时相比,也只是多穿了一双新鞋而已。我看她的新鞋子绣得非常精致,就问她是从哪里买来的,陈芸说是她自己做的。我这才知道她不仅诗文写得好,女红也是十分精湛。

陈芸身材秀美,肩膀削滑圆润,脖子洁白细长;虽然清瘦,但并不显得嶙峋突兀,虽瘦而秀;眉毛弯弯,眼睛水汪,看人的时候很有神采。只是稍稍有点小龅牙,这不是好的命相。但她有一种缠绵的魅力,让人非常眷恋。

我索要她的诗稿欣赏,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完整的,有的仅有一联,有的只有三四句,大多不完整。我很不解,就问她为什么不写完整,她浅浅一笑说:“我天资愚笨,又没有老师指点,因此难得圆满。希望能有一个心意相通、学识渊博的人来做老师,指导我把诗写成!”我调侃地在她的诗稿上写上“锦囊佳句”的四字题签。现在想来,这四个字就是她寿命不长的先兆啊(“锦囊佳句”的典故出自李贺,李贺很有才但很短命)。

当天夜晚,我们送到城外,回来的时候,已是半夜。我肚子很饿,就四处找东西吃。老妈子给我找来一些枣脯,我嫌它太甜。正为肚子饿得难受而苦恼,忽然感到有人在暗暗牵我的衣袖。我回头,是陈芸,便会意,就跟着她到了她的房间。

到了陈芸的闺房,才发现她已经为我准备好了热粥小菜,内心顿时非常温暖。我正举起筷子,准备狼吞虎咽的时候,忽然听见陈芸的堂兄玉衡大喊:“淑妹快出来!”陈芸怕玉衡发现我,就急急地关上门,对玉衡说:“我已经很疲倦了,正要睡下呢。”玉衡感到有些奇怪,就从门缝里侧着身子挤了进来——见我正在享用小粥小菜,就斜起眼睛笑着对陈芸说:“刚才我让妹妹给我一碗粥喝,你说没有了。原来都藏起来,专门为你的夫君留着啊!”陈芸羞得跑开了,其他人也都跟着起哄。我感到非常难堪,生气地带着老仆人回家了。

自从吃粥被人嘲笑后,陈芸就一直对我避而不见。我知道她是怕给人落下笑柄。

乾隆庚子年(1780年)正月二十二日夜,我和陈芸拜堂成亲。看到她的身材依然像过去一样娇小清瘦,我不禁心生怜爱。揭开盖头,她满脸娇羞。我爱怜地看着她,她也深情而略带羞涩地看着我,相视而笑。喝完交杯酒,我们一起坐在桌旁吃晚饭。我悄悄地去握她的小手,感到她的小手柔若无骨,既滑又暖,我的心止不住地砰砰作跳。我给她夹菜,发现她不吃荤腥,这才知道她已经吃斋好几年了。我算了算她开始斋戒的日期,发现她是在我出痘的时候为我祈福才开始吃斋的。我感到心里暖暖的,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我的感动,就笑着对她说:“我现在玉树临风、安然无恙,淑姐能否从此开戒呢?”陈芸深情地看着我,含羞地点了点头。P14-16

序言

导读

“五四”时期,正当激进的青年们追逐“平等”、“自由”、“个性解放”,发愿要“砸烂孔家店”、捣碎那“吃人的礼教”,将中国的传统经典弃之如敝屣之时,却有清朝乾嘉之际一无名文人所写的一本小册子逆流而上,盛行一时,在当时纷攘激荡的历史大潮中独放异彩,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本小册子就是《浮生六记》。其作者沈复(1763-1822后),字三白,号梅逸,是生活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苏州的一无名文人。此君一生游幕辗转,中途弃文从商,以失败告终,后又重操旧业,大部分时间穷困潦倒。该书成书以后,手稿零落,几近湮没。幸而道光年间杨引传于苏州冷摊上淘得此书残稿,然而当时已经亡佚二记。道光末年,当时著名学者王韬为其题跋,赞其“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年),该书终于在上海申报馆得以翻印,重见天日。然而,该书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反响。如前面所说,《浮生六记》真正大放光彩是在“五四”时期。1936年,林语堂将其译成英文,在《天下》月刊上连载,后又出版了英汉对照单行本,遂广为流传。

《浮生六记》其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及《养生记逍》,后两记早已亡佚。后来有人亦在苏州冷摊上发现其全本,然而后两记经考证系后人伪作。虽然如此,其中仍不乏精彩的描画与体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中山记历》描画了琉球的风土与人情,多有上古风味;《养生记道》记述了作者的养生感悟,颇见看透世事的宁静与淡然。全书用语平实,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深切感人。读其闺房之乐,便觉芸倩影窈窕,纯情可爱,使人爱不释手;读其闲情之趣,则感其幽兴雅致,恬淡安闲,令人深入其中;读其坎坷之愁,则感惨痛欲绝、魄摇神动,令人掩卷而泣;读其浪游之快,则觉天开地阔、意纵四海,使人目爽神清。翻卷至此,使人不得不暗自庆幸明珠重返,奇书失而复得,真心感激杨引传先生,慧眼识英,未让佳作湮没。

《浮生六记》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刻画和塑造了芸这样一个兰心蕙质、玲珑剔透的熠熠生辉的女子。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幽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即使如此,芸永远是读者心中最美好的形象.是最可爱的女人。

《浮生六记》自“五四”被重新发现以来,广受好评,屡被翻印。尤其在1924年被俞平伯整理以单行本发行后,至20世纪40年代,已被印行了50余次,盛况空前。林语堂非常推崇这本书,“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俞平伯评价此书:“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竞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致,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大公报》评论:“凡治中国文学者,鲜有不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足见此书何其受世人喜爱。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生六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沈复
译者 张坤//任萍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424710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2016017624
中图分类号 I26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0
15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