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你们仨纯粹是昨晚的酒没醒,赶紧再说说贴心话,告告别,一会儿就要登机了,我进去打包行李。”柳海峰顺势将怀里的卓玛推开,扭头跑到车后,从后备箱卸下了两个硕大无比的行李箱。
“初一,我走了啊,你答应雪顿节回来看我的!”好不容易离开海峰的怀抱,卓玛又用细长的双臂勾住了初一的脖子,撒着娇一副永远长不大的样子。
“我一定回去,你等我!”初一把卓玛拥在怀里,心里有些难过,“回去给阿妈和家里人带好,不要动不动就跟阿妈顶嘴,嘱咐阿妈按时吃药,告诉她我很想她……”话还没有完,初一的眼泪就已经顺着眼睑流了下来。
卓玛的背影渐渐淹没在安检口的人群中,初一渐渐感觉到头疼欲裂。想起头一天晚上三个人喝下四瓶红酒又喊又叫又唱又跳的情形,初一的嘴角泛起一个浅浅的笑意。
一整夜,三个装着腥红色拉菲的高脚杯一次又一次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音。王初一醉眼迷离地一头倒在沙发里,扯起嗓子嚷嚷着: “我毕生的梦想就是能够回到拉萨,在八廓街外的某个胡同里穿着藏装、织着氆氇,给我心爱的男人洗衣做饭,再生一大堆的孩子,日日柴米油盐……”
这么多年来,卓玛每次听到初一这么说都会嗤之以鼻。酒精的作用下,卓玛的舌头已经开始打结,她狠狠地反驳: “我倒是天天穿着藏装在八廓街上溜达,而我即将到来的生活就是天天给一个男人洗衣做饭,没准儿还真要生一大堆孩子,可是我天天都在想怎么才能留在北京,再也不回拉萨……王初一,我跟你换吧?”
月儿眼瞅着眼前的两个女人一副不醉不归的架势,端着杯子笑得东倒西歪:“认识你们俩这么多年,每次喝多你们俩都在叨叨同样的话,一个想拉萨一个想北京,你们俩就不能有点别的?”
大一那年,月儿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报到处第一次见到了从晋北黄土高原来的新生王初一,一头乱蓬蓬的有些发黄的短发,明亮地透着无限倔强神情的眼睛,习惯性地用一排整齐的牙齿咬着下嘴唇。
“初一,大一那年,你除了名字不土,其他都好土!”月儿每次说起第一次看到初一时的情形时都会哈哈大笑,直到笑出眼泪。
初一还真不记得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有多土,但是她清楚地记得穿着藏装、满脑袋小藏辫、一脸无助的卓玛站在宿舍楼前手足无措的样子。一个外地新生的妈妈大约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打扮的姑娘,像打量外星人似的打量了卓玛半天,最后终于还是没忍住好奇心凑上前来: “小姑娘,你姓啥……”
“我,我没有姓,我是藏族人……”卓玛满脸通红,吞吞吐吐地回答。
“啊,原来藏族人都没有姓啊,那你叫啥?你这小辫子是真的吗?”新生妈妈伸手揪起卓玛一根小辫儿,一边研究一边兴致勃勃地盘问着。估计这位妈妈的职业不是公安局的户籍警,就一定是居委会的兼职。
“不是不是,不是所有的藏族人都没有姓,只是我没有而已……”卓玛一听家长妈妈理解错了自己的意思,赶紧解释。
“啊?那你姓啥?你叫啥?”
“你叫达娃卓玛?我叫月月,负责新闻系的新生接待,你的宿舍是102,请跟我来填个表。”卓玛正发愁怎么回答,一个清脆特别的声音传来,卓玛循声望去,眼前站着一个扎着长长马尾、蓝色牛仔裤白T恤的女生。
“别愣着了,跟我来吧。她是王初一,也住102。”这个叫月月的女生,不但解了她的围,还给她介绍了大学的第一个同学。卓玛扭头看了一眼初一,迎面而来的是一张腼腆的笑脸,心头忍不住一热,怯生生地说了一句“谢谢”。
月儿从记事起就在民大院子里长大。外婆是民大的教授,妈妈也是民大的教授。作为今年的大一新生,她在开学前一周就被住在对门的王叔,也就是教务处的王新宇老师叫去帮fc=,负责接待和安排新生工作。
王初一的名字吸引了月儿,而卓玛是这一年西藏新生中成绩最好的。月儿把她们两个人的名字挑了出来,填进了102宿舍的名单里。
之后的许多年,初一和卓玛常常会认真地把双手合十,举过头顶,举到额前、胸前,再双膝落地,虔诚无比地磕着大头,以感谢佛祖让三个人有缘结识,并同在一个宿舍住了整整四年。P2-3
宋晓俐首次尝试长篇小说就让我眼前一亮。她的文字功底扎实、文笔细腻流畅,多年媒体工作的经验让她能把观察到的东西完美地呈现到文字中。《北京遥望香巴拉》里西藏部分的内容,她用不一样的笔墨勾勒出一个不一样的西藏,关于西藏的爱情、关于西藏的风景,让人生出许多对西藏的向往。
——《莽原》杂志副主编、著有《饶舌的哑巴》、《遗忘》等著名小说作者 李洱
《北京遥望香巴拉》一书写出了都市年轻一代执着爱情、却又缺乏心灵归属感的矛盾与纠结,尤其是加入了时下火热的西藏文化,值得我们坐下来细细品读。
——电影图书点评社区毒药董事长 候小强
归属感和安全感渐渐成为这个时代越来越稀有的东西,三个年轻女孩儿在宋晓俐的文字里翻山越岭,从北京辗转到西藏,苦苦寻爱,各自找到不同归宿,结局虽不是皆大欢喜却耐人寻味。推荐《北京遥望香巴拉》一书,愿人世间每一个心灵,都温暖、欢喜。
——著名评论家、文化名人 石述思
《北京遥望香巴拉》这是一首关乎北京和西藏两地文化互相吸引、互相接纳的情诗。美丽的香巴拉以开放与包容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梦,两地文化在历史的风雨中始终携手相牵。这种悲壮而神圣的灵魂救赎,是一个汉家女子用整个生命与心灵融入藏地文化的深刻、震撼人心的形式。藏地人们坚信天葬后的灵魂将世世轮回,《北京遥望香巴拉》中,作者宋晓俐为主人公卓玛新生的女儿取名“初一”,代表着怀念,代表着轮回。《北京遥望香巴拉》这首绵长的情诗对汉藏两地众生世代平安喜乐、两地灵魂永远温柔相依的深情的祝愿与期许。
——当代著名诗人 舒子原
二年后。
香港大学戏剧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班,赫赫有名的教授陈学文给新入学的戏剧文学专业博士生上了第一节课。
陈学文教授多年旅居海外,但是对中国厚重的文化始终情有独钟。年过花甲的他回到香港,一心希望把平生所学教授给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学生,让中国的文化遍地开花。可是等回到中国之后,他慢慢地发现,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已经远远不是他所期望的,陈学文多多少少地感到失望和沮丧,也希望在调整自己的同时,用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去影响学生。
“影视文化的繁荣发展,全世界各地的先驱者功不可没。遗憾的是回国很长时间以来,通过大家提交的资料,我发现大家对这些先驱者的研究还是不够,你们是从内地和香港几千万年轻人中选拔出来的翘楚,这一点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以补上。”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陈学文教授环顾四周,眼前十多张年轻的脸庞上散发着强烈的青春气息,他希望这些人能够支撑起未来的希望。
“昨天,内地的一个学生给我推荐了一个来自于网络的访谈专题片,这个专题的主题恰好就是‘影响中外影视发展人物的系列访谈’,一个网络访谈能把整个世界影视历史做得那么细致,出乎我的意料,推荐大家看一下,这个节目对你们未来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十一名博士生,是近年来这个领域博士生人数最多的一个班,人人期待令人仰慕的陈教授会有个不一样的惊人开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第一节课,陈教授就直奔学业主题。
“一个网络视频访谈?真的有那么好吗?”同学们交头接耳,仿佛是一帮一年级的小学生。
此时,一个额头饱满、扎着长长马尾的年轻学生坐在最后一排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莞尔一笑。
“这位同学,刚刚听你说来香港之前在北京,陈教授说的这个访谈你看过吗?”一个操着广东味普通话的同学注意到了角落里这个安静的女生,扭头问了一句。
“哦,我多少了解一点儿,那已经是三年前的访谈了……”月儿接了一句。
初一走后,月儿回了北京。
不久后她拿到了香港大学硕士班的通知,和老潘双双去了香港。老潘继续曾经的事业,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返回了原来的公司,而月儿则重新背起书包走进了校园。
北京飞往拉萨的航班上,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一个看上去不到两岁的可爱小姑娘登机。小姑娘一身藏族人的打扮:身穿一件粉红色的藏装,扎着满头的小藏辫儿,然而白皙的小脸蛋儿上看不出一丝西藏孩子的痕迹。“爸爸,爸爸,我想让爸爸抱着看白云。”刚一坐下,小姑娘就奶声奶气地要找爸爸。“阿妈,我可以找爸爸抱抱看自云吗?”突然,小姑娘又用甜甜的声音说了一句标准的藏语。
站在旁边的空乘忍不住多看了这一家三口几眼:妈妈修长身材、模样俊俏,通过健康的小麦色皮肤不难判断她一定是藏族女子,而爸爸一张口便立刻暴露了他是个地道的北京人。
“初一,阿妈抱你看白云好不好?看一会儿就睡觉觉,睡醒了就可以看到莫拉和波拉了……”女子用流利的藏语哄着女儿,爸爸一脸幸福地站在一边看着母女俩。
“杨柳,你还傻站着干吗?快把行李放好啊!”卓玛又急了……在北京长大的女儿会忘记了自己还有一半藏族人的血统。于是,从女儿呀呀学语开始,卓玛便坚持教她藏语,想来佛祖明白卓玛的良苦用心,女儿初一冰雪聪明,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和妈妈说话时总是一口奶声奶气的藏语,转头看见爸爸,变成了一口可爱流利的“京片子”……
回到北京之后,杨柳和卓玛依旧以“夫妻档”的身份给各种各样的杂志撰稿和配图,忙起来连女儿都顾不上。初一走后,卓玛一直没回拉萨,她害怕看见和初一有关的一切,她怕那一切会让她的心再整整地疼上一年……
阿妈打电话说今年藏历八月的雪顿节会格外热闹,而雪顿节后不久西藏自治区又会迎来五十年大庆,希望卓玛一家三口可以回来过个节。卓玛犹豫许久,最后还是答应回去,用杨柳的话说:再大的伤口也得愈合……你可以不回拉萨,但是女儿初一得回去……
2005年的北京,许多人不但没怎么见过雾霾,连“雾霾”两个字都没怎么听过。十年过去了,漫天卷地的雾霾竟成了北京人最亲密的“朋友”。
又是一个爆表的雾霾天。
清晨不到六点,一辆沃尔沃xc90从管庄路口一直飞奔往南,右转后直接上了京通快速,一路超车并线,车速最少跑到了90迈。
“海峰,你开这么快干吗?我们去这么早,朝阳医院都不一定能开门呢!”高小筠从昨天晚上开始就发现了海峰脸上的不安,知道他心里的紧张。坐在后座上,高小筠一路安慰着海峰: “没事,预产期只是医生的预测,我们已经约好了剖腹产手术,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的,到点儿了直接就上手术台了……”高小筠一边用手抚摸着自己高高隆起的肚子,一边轻松地像在聊别人的事。
到了医院,高小筠果然排第一个。
检查、化验、填表、住院,这一趟下来时间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
十二点三十分,产科护士来接高小筠去手术,按照流程产妇要被推进手术室,可是高小筠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走进去,于是她成了当天进行的十多台手术里唯一一个自己走进手术室的病人。
十三点十三分,手术室的门打开,护士抱出一个白白净净、头发乌黑的小女婴。“高小筠家属!恭喜,是女婴,3400克,出生时间十三点十分……”柳海峰接过那个软软的、散发着奶香的孩子,一颗晶莹的泪滴到了孩子的脸上,泪珠顺着粉嫩的小脸竟滑进了她的嘴巴,那小小的嘴巴仿佛尝到了泪水的咸涩,皱了皱眉头,哇哇大哭起来……
小宝贝被高小筠的妈妈接了过去,海峰的眼泪却久久没有停下来……
海峰坐在病床前,深情地吻高小筠的额头。高小筠满眼柔情地看着海峰,轻轻地说: “海峰,我看了日历,今天是农历冬月初一,我们给孩子取名叫初一吧……"
和往常一样,洛桑给阿妈丹增做完理疗已经是晚上十点。
洛桑没有回家,径直穿过了北京中路,沿着宇拓路步行街去了大昭寺广场。其实洛桑不是不想再多待一会儿,而是害怕看见阿妈丹增那双含泪的双眼。老人心里藏着的每一句话,洛桑都心知肚明,在阿妈丹增的心里,他和初一、卓玛一样,都是阿妈的孩子。
大家心里替洛桑着急。三年来,所有的朋友每遇到一个合适的姑娘,都会想着是不是适合洛桑,洛桑不想让大家担心和失望,老老实实地相亲,老老实实地相处,但是无论多么俊俏善良的女孩子,离相爱却最终还是差着那么一步……
大家都知道,洛桑始终放不下初一。
初一走后,洛桑请了一个长假,独自一个人开着车出了一趟远门。
洛桑从拉萨出发,一路往东。路过美丽的羊卓雍措湖,在卡若拉冰川下采了一把格桑花继续往前,到达江孜的自居寺时,他爬上了当年西藏人抗英的英雄城墙眺望远方,希望远在天上的初一可以看到自己。洛桑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停留了一日,他转遍了所有的经筒,诵读了所有的经文,希望在梦里思念的人可以出现。冈仁波齐神山下,洛桑一圈又一圈地转着,他依稀觉得在神山的某个角落,初一能看到自己……
初一说,冈仁波齐神山和玛旁雍措是西藏所有净土中的净土,是圣山圣水中最可以洗去忧虑的地方。洛桑想把西藏初一想去而没有去过的地方,替她全部走
每一座寺庙,每一条小河,每一条或平坦或崎岖的路。那半年间,许多人看见过一个孤单的男子,一个人,一辆车,有时一天跑上千公里,有时候则会在一座寺庙里一坐一天……每去一个地方,他都会自言自语,嘴里念着一个汉族女子的名字——初一。
引子
1.初识拉萨
2.长在生命里的一棵树
3.报社的一场编前会
4.你是我的“小卤蛋”
5.我和自己打了一个赌
6.童年里,初一是个有“特异功能”的孩子
7.圈状的东西可以锁住人的心
8.回家,回拉萨
9.昆明,一双扔在地板上的高跟鞋
10.谜一样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11.用十年等一只刺猬慢慢长大
12.石头是人与神灵对话的最好媒介
13.四个糌粑坨坨和一身“狼爪”的冲锋衣
14.从“我爱你”到“我养你”
15.心里只能装下一个人
16.帕崩岗——巨石上的宫殿
17.他说过的谎和我流过的泪
18.一个新娘和三个新郎
19.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速失恋
20.永远不要低估满腔愤怒的女人
21.初一,我把柳海峰还给你
22.每一个佛教徒一生都要修行的功课
23.年少时发过的誓
24.谁见过这个藏族女孩,我要找到她……
25.一个关于天葬的约定
26.不就是当了回“小三儿”嘛……
27.脸全部被丢尽了
28.两个人的房子和两个人的床
29.三个人的“老地方”
30.一个藏族老人的布施
31.张罗一件大事
32.我要回北京啦
33.自由是上天发给每个人的特殊货币
34.写给初一的一封信
35.银行卡上的七位数
36.前世的仇人
37.我不想要这个孩子
38.不负如来不负卿
39.任何一种交流都不如面对面更直截了当
40.卓玛,嫁给我吧……
41.宗喀巴大师的酒窝
42.对面楼上住着我的“小卤蛋”
43.你弄破的是“处女膜”
44.我的名字容易被叫错
45.彻底成了一个“闲人”
46.卓玛嫁人
47.回到拉萨
48.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49.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50.贪杯的女子最美丽
51.打阿嘎也是一种修行
52.足球酒吧
53.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54.拉萨的第一场雪
55.初一在的那片高原
56.两个剑拔弩张的男人
57.初一,我带你回家
58.血,满床全是血
59.死亡时间,2012年12月23日14时52分
60.帕崩岗——天葬
后记
关于西藏,像盈在心头的一株绿萝,从生根到发芽再到藤藤蔓蔓地爬满所有角落,用了十年。这种疼爱仿佛是一个多情女子对待心爱之人,一心想把这世间最好的东西全部给他,哪怕耗去所有芳华也在所不惜。
一直试图寻找一种方式安置汹涌在心间的西藏情愫。读所有关于西藏的书、看所有关于仓央嘉措的诗句、记住所有和青藏高原有关的故事……但这一切,与心头那份澎湃相比,总归差了一些。
2015年,我在北京和拉萨之间辗转多次。雪顿节我在色拉寺的大佛下祈福,白拉姆节在大昭寺广场喝到微醺,燃灯节我和色拉崩坚在光明甜茶店和仓姑甜茶店的角落里整整坐了一天。我流连在所有虔诚的佛教徒中间,听他们诵经,看他们磕头,跟着他们一圈又一圈地转佛。
初夏,是拉萨一年当中最温柔的季节。
我沿着北京中路从布达拉宫一路往东,向着大昭寺方向走去,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心头突然涌上一种强烈的感觉——仓央嘉措或许就在这茫茫的人海里,与我,已经在许多个不经意的瞬间轻轻擦肩而过。
停下脚步站在原地,我给了迎面而来的所有人一个明媚的笑意。那一刻,我瞬间明白,于我而言,让那份情感落地最好的方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它记录下来,用我最擅长的方式。
那一天,手机日历显示的日期是藏历三月初一。
那一天,龙望潭公园里一个四岁女孩儿亲了我的脸,她的名字叫卓玛。
那一刻,我的耳机里缓缓流出这样一段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从拉萨返回那天,北京城迎来了多日雾霾后最清澈的一天。头顶的天,像极了坐在拉萨河畔看到的天。
电脑前,所有的故事和情节仿佛早已安排妥当,而我,不过只是一个记录者而已。
四个月时间里,我和小说里的三个明媚女子相依相偎,欣喜她们的快乐,悲悯她们的痛苦。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甚至能够清楚地听到她们三个人的对话和嬉笑。案前的文字越来越多,打印出来的书稿越来越厚。
2015年的最后一天,我把所有写好的文字铺在案前,像农妇晾晒自己一年的收成。阳光下,水分化作袅袅水气,抖着翅膀腾空而起,留下书稿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颗粒归仓。
帕崩岗送走王初一,北京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在远离拉萨3731公里之外的北京城最东端泪流满面。初一去了香巴拉,月儿回了香港,卓玛如愿留在了北京。这是最圆满的结果,如佛祖所愿,亦如我所愿。
感谢那片离天堂最近的纯净土地,指引着我迈出这样特殊的一步。 感谢那片土地上的每一棵草、每一片叶和每一粒石子,是她们,构成了我小说里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段落和每一个章节。
特别感谢徐德显先生和徐锡墨先生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
这是我写给西藏的一首绵长的情诗。愿世间众生喜乐平安,也愿世间所有的灵魂都能温柔相遇。
宋晓俐
2016年初夏于北京
宋晓俐著的《北京遥望香巴拉》讲述了:遍地爱情的年代,圣地西藏总能被赋予新的意义。三个从大学时代起就要好的女孩儿用了十多年时间寻找爱情。她们在拉萨和北京的3731公里之间辗转,圣山圣湖,布达拉宫,圣城拉萨因为她们的执着而更加神圣和美丽。
汉族姑娘王初一始终认为自己的前世一定生活在西藏拉萨。多年来,初一无可救药地爱着拉萨,除了因为天高云阔之外,更多是因为拉萨有一个让她能时时感受到母爱的家。藏族男子洛桑的偶然出现,让王初一在和自己相爱了十多年的男友柳海峰的选择间陷入两难。最终,初一死在了寻爱的路上……
月儿从19岁开始与比自己大19岁的男人潘谊和相爱,漫长的十多年间她们经历思念和伤痛,相爱和离别;最终在亲眼见证了挚友初一离世之后,懂得了相爱相守的重要意义,双双离开拉萨和北京,相守香港……
藏族姑娘卓玛一心渴望离开拉萨。苦苦寻爱,伤痕累累。好在,卓玛遇到了比自己小8岁的汉族男孩儿,并且终于走到了一起……
宋晓俐著的《北京遥望香巴拉》是三个职场女孩触及灵魂的寻爱之旅充盈甜蜜与忧伤,让人瞬间成长。
西藏!西藏!背起行囊出发吧,和主人公一起拥抱魂牵梦萦的诗与远。2016年暖心途书,水果沙拉味,与你分享!)
文化界、演艺界名人联袂推荐:作家李洱、评论家石述思、毒药董事长候小强、西藏摄影家协会主席德穆·旺久多吉、蒙古族歌手乌兰托娅、藏族歌手索朗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