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黄岩县城九十多里,有个榜上无名的小村,叫曾方村。曾方村的所在地,原本是一片荒山野岭。那山叫括苍山支脉,那峰叫南金顶峰,那溪叫黄岩溪。除了这山与这峰有地名外,所有的小山小岭均没有地名,人们只能用“这塔”、“那得”指代名称来呼唤……
郑九蝉著的《黄岩谣》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主要记叙了自晚清起,一直到2015年止,黄岩地区一个村庄、十余户人家起起落落的复杂经历。
图书 | 黄岩谣 |
内容 | 编辑推荐 距离黄岩县城九十多里,有个榜上无名的小村,叫曾方村。曾方村的所在地,原本是一片荒山野岭。那山叫括苍山支脉,那峰叫南金顶峰,那溪叫黄岩溪。除了这山与这峰有地名外,所有的小山小岭均没有地名,人们只能用“这塔”、“那得”指代名称来呼唤…… 郑九蝉著的《黄岩谣》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主要记叙了自晚清起,一直到2015年止,黄岩地区一个村庄、十余户人家起起落落的复杂经历。 内容推荐 郑九蝉著的《黄岩谣》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主要记叙了自晚清起,一直到2015年止,黄岩地区一个村庄、十余户人家起起落落的复杂经历,反映了旧制度下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只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才是拯救中国,并使中华民族进行伟大复兴的唯一选择。作品激情澎湃,可读性强,充满了正能量,是作者历经十年构思和艰苦创作的结晶。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时黄岩盛传朝廷将曾氏一门全部杀绝。曾铣次子曾禧决定连夜率黄岩城关曾铣嫡系族人,迁入宁溪山区腹地。曾禧率曾氏族人,翻山越岭至宁溪山区分水岭。曾禧见分水岭山口路上倒有一上了年岁的白胡子老汉。曾禧见这位倒路老者因饥饿而发痧昏厥于此。大凡是人,身上总存有天良。曾禧立刻上前施救。曾禧施救方式极为简单:敲碎一口碗,用碗茬子使劲往他身上穴位刮,刮得黑后,又用针扎他十只手指头。如此双管齐下,终于将那位倒地的白胡子老人救起。救起后,曾禧速将他们随身所带干粮与他吃。那位倒路的老者恢复元气后即询曾禧:你们是从何处来?到什么地方去?曾禧告知老者,他是曾铣次子,名曾禧,父亲让当朝大奸臣严嵩给杀了,严嵩怕黄岩曾氏子孙复仇,要对黄岩曾家子孙行斩草除根,他不得不率曾氏子孙往宁溪山区腹地立村藏身。那时,黄岩宁溪山区且是一片蛮荒之地,一山让开一山拦,溪流纵横交叉。那位长有白胡的长者说,你父亲是条汉子,虽死犹荣。我给你们指个风水宝地,你们去那儿安家吧。曾禧问,在何处?白胡子老汉遥指南金顶山中那处大裂谷的山与水,对曾禧说,顺此岭下去,有条溪,叫黄岩溪。黄岩溪源头处有座山,叫南金顶山。南金顶山边有一个大深谷叫大裂谷。大裂谷中间有一块大盆地,叫南金盆地。这地方是黄岩宁溪山区唯一的风水宝地。四周有龟山、鹤山、狮山、虎山、蛇山。得龟山之精华年庚长寿,得鹤山之精华则聪明清高;得狮山、虎山之精华者,有威有武;得蛇山之精华者,子孙聪明且灵动。若你不是曾铣之子,我决不告知,但愿曾氏子孙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代子孙将不出武将军也得出文状元也。言讫,白胡老人遂化清风而去。是不是真的有此事?一切时过境迁。《曾氏家谱》所载文字,带有强烈的神话色彩。但事实是:大裂谷这块风水宝地,给黄岩曾氏子孙在生死抉择中带来希望。人是凭着希望活在这个世上的。人若是没有希望,谁愿意在这血腥且炎凉的社会里活下去?正因有美丽的希望,人类才可在连绵不断的罹难中坚挺着活下来。那年,曾禧率着一百多名曾氏子孙,终于找到这处生于宁溪山区腹地的风水宝地。那年,曾氏子孙斩木为居,临溪建起第一排茅厂房。那年,曾禧将他们落脚藏身之地称为曾家村。那年,黄岩曾氏子孙重新恢复曾氏名行:“开启泗守经,光厚淮允廷。元秉文公汝,良尚宗景定。承大德希孔,清朝维子卿。英贤端茂盛,俊士协思抡。” 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正月初八,仙居上张村,一名方铎的族长,率着他的方氏子孙,从仙居迁入曾方村。仙居方氏其高祖名方孝孺。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鲁迅先生曾称方孝孺为台州式硬气的代表。方孝孺,宁海人。那时不是现在,现在宁海为宁波市辖管,那时的宁海与乐清同为台州郡。方孝孺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大学者,建文帝老师。方孝孺事迹与行状极多,此处暂不表。关键要说的,则是他身上独有的台州式硬气。正因有了方孝孺,才让“台州式硬气”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不断得以壮怀激烈地上演。朱棣兵变后,建文帝不知所终,满朝文臣因行孑L子的“仁、义、礼、智、信”,对朱棣的篡权行为极为不满。出逃的文臣达四百六十j人,迎奉的大臣只有二十四人。武将全都以识时务者为俊杰,易帜称朱棣为帝。独方孝孺领着最后那些不怕死的文官,不逃也不走,只是身着重孝,躲在家里号啕大哭。朱棣登大宝后,三番五次请方孝孺上朝,方孝孺坚不上朝。朱棣最后不得不派兵将方孝孺抓押至朝廷。方孝孺登上朝堂后,所做二事非常人所能为:一是全身着孝,二是当着朝堂哭天咒地。一个新皇帝登基,则是举国大喜事,臣工们穿红衣服都来不及呢,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居然是身穿孝服上朝不说,且当着朱棣的面号啕大哭,这成何体统?关于朱棣夺建文帝皇位是否正确,叔侄问的争夺,姑且不必论及,然在对待方孝孺的问题上,朱棣还是有着极大的忍耐度。朱棣很想收服方孝孺的心,再借方孝孺之口,收服明初知识分子的心。朱棣采取的态度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但方孝孺身上有着台州人鲜明的地域性格,就没有那种识时务为俊杰的“圆通”本领,身如方木移不得半步。从历史资料上看,朱棣几近低三下四地恳求方孝孺为自己起草一份即位诏书。面对着此情此景,换个别人也许早就见好就收;独这位以“硬头颈”著称于世的台州老爷子,说什么也不买朱棣的账,瞪两眼不给朱棣起草。朱棣说他此举是学周公,他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建文帝死。方孝孺说,何不立其子?朱棣说,他子太小。方孝孺说,何不立其弟?朱棣说,这是我们家事,不用你多管。方孝孺答,家国同构,为臣子者怎可不管?气得朱棣放狠话,你如果不听我,我可要灭你九族。方老爷子居然掷地有声地回答朱棣说,你手中有杀人之权,你灭吧。就是灭我十族我也不给你写。人活一口气,虎图一张皮。人与人一话赶话,在人治社会里,那麻烦就会惹得很大。朱棣毕竟是个武勇之人,生性极刚。他能如此低三下四相求,早已超出他性格容忍的范围。况且是你这么一位手无寸铁的文化人。方孝孺此言一出,朱棣气得浑身发抖,下令灭方孝孺十族。半个月内,方氏一门杀有八百多人,不说是血流成河也差不哪去。此案曾是中国历史上文人世界的第一大惨案。难怪后人叹日,读书种子自此尽矣。时在宁海的方氏家族为避杀戮与灭门,不得不更姓分头出逃。一支人黄岩,一支入仙居。迁黄岩者将他们更姓为项,唯将所居一山称“方山”;迁仙居者更姓为张,所居之地称上张村。唯有横跨于永安溪的石桥定名为方桥。至明灭,清顺治人北京,两地方氏子孙才敢复姓为方。时仙居方氏族长名方铎。方铎生有四子。因方氏辈份排列以金、木、水、火、土列序,故将他所生的四子中全带有木。长子名方杨,次子名方桢,三子名方树,四子名方杼。身为长子的方杨一直在家务农,与父亲方铎一起承担着家庭生活重担。原本他们在仙居上张村一直过着与世无争与人无求的清静生活。至清宣统元年,一个偶发事件,瞬间改变了仙居方氏的命运路线图。方铎长子方杨,因岁月久远和男女遗传交替作用,早就失去祖上方孝孺的文化人特质。环境可以塑造出各种完全不相同的人。在没有安全岛的丛林世界里,弱肉强食,人必须有着强大的体魄与力量才可生存。方铎生的这位长子,性格厚道,为图护人身安全与生存需要,不得不弃祖上相传之文改而习武。十三岁起,方杨即跟从天台武师周永广习武。二十三岁后,方杨长得魁梧高大、肌肉贲张,强健有力,人称之为“牛”。后人们叫习惯了,反倒忘其真名为方杨,以绰号称他为“方牛”。P6-8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黄岩谣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九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961759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0 |
出版时间 | 2016-06-01 |
首版时间 | 2016-06-01 |
印刷时间 | 2016-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6 |
CIP核字 | 2016106552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1 |
宽 | 171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