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喊魂/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喊魂/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是散文随笔集。本书稿主要收录了当代作家林汉筠近些年发表的作品若干篇。作品主要记录了一个乡村少年心灵成长的故事,里面有忧伤、屈辱和眼泪,也有欢歌、漫游和无所事事。在一个大时代的苍茫之中,一个平凡生命的呼号和那些就要被历史湮灭了的往事,成就了这些充满回忆之痛的文字。

内容推荐

林汉筠编著的《喊魂/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这是一本堪称东莞文化品格和人文气质的教科书,这是一本为东莞正名的大书。本书紧紧围绕东莞各地的历史与文化名人入笔,公元965年九月岭南那场雪的昭示;宋末幼帝赵禺的留下的烈烟;明时的袁崇焕筑起坚固的长城、救人于水火的陈益在南中国栽下的第一株番薯苗;抗日英雄黄友在老虎山上视死如归,王作尧置生死于度外,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营救八百文化名人,为东江儿女抗击外侮树起猎猎大旗;苏东坡、宋湘两个文学大师诗情画意还在东莞大地闪闪发光,他们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东莞大地。通过本书,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拥有着精彩事迹与丰富人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在作家钩沉历史、讲述民俗、直抒胸臆的过程中陷入对历史、家国的自豪与慨叹之中。

目录

屹立不倒的长城

苏东坡的东莞

纂香书室的身影

静静的望海岭

岭南的那场雪

月落“皇洞”

冠堂祠的铎声

山的回响

一个人的海丝之路

岭南忠义的精神气概

威振南粤的杀虎口

从碉楼走出的棋圣

1942年的文化苦旅

试读章节

屹立不倒的长城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东莞谚语

东莞是文化之乡、忠义之乡,这里孕育了诸多传奇人物。他们用自己的丹剑琴心,筑起中华新的长城。为了解东莞的发展历史,我借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的机会,到国家图书馆翻阅有关资料,意想不到的是竟然看到了一本心仪的《明史·袁崇焕传》,传里这样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

“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区区数十字,说出了袁崇焕的出身、个人志向、修身品格。

这是1584年(万历十二年)4月28日清晨,当袁崇焕第一声啼哭成为刺破东莞水南那座农家小月楼里的天籁时,当袁氏奔走相告传递着生了这个个头并不大的男丁时,在袁氏人口少之又少的水南邹罗二姓的村子,他们的兴奋不亚于后来袁崇焕的载誉而归。我多次到水南,这里东临东江,山清水秀,林木葱茏,风光旖旎。那时没有陆运,东莞与外界主要靠水运。凭借东江的水运方便,舟楫便利,袁崇焕祖父袁世祥便顺溯两江——东江与西江,到广西藤县、平南,从事木材、药材生意,后来开设店铺,盖房定居。袁崇焕也经常随父在东莞与藤县之间泛舟往返.曾作诗道:

少小辞乡国,飘零二十年。

敢云名在榜.深愧祭无田。

邱陇棠梨在。衣冠手泽传。

夕阳回首处,林树郁苍烟。

——《登贤书后回东筦县谒墓》

对于一个最早从东莞走出营商的农民家庭出生的人来说.袁崇焕从小就感受到勤劳与朴实的农民性格与睿智,以及机智善变行商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在藤县求学中,出于科考需要,袁家将其户籍改为藤县籍,用现在东莞外来人口的流行语即为“新莞人”,我们曾搞了一次调研,在这种信息发展,交通方便,海纳百川的环境下,很多新莞人对东莞的归属感还不是那么强烈。我查不到袁崇焕时代的考试移民的政策,但可以从资料上显示,为防止有“冒籍”之谦,14岁的袁崇焕不得不落籍广西藤县应试补弟子员。用今天时髦的话说那就是“高考移民”。改籍,让袁崇焕一家显得更加无奈和抵触。耳闻目睹着家人曾在外乡营生的艰辛,他暗暗地下定决心,立志读书成才,报效社稷,“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

在家乡与异乡之间辗转,他多么渴望有一个安定的家呀,但满洲后裔女真族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占半壁山河,他们曾骑兵攻占中都纵火焚烧宫殿:“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一直成为明朝东北边患。此时辽东失地,就连这条破船也难以保障他们家的生机,他更多的是感到家园不保,当他与同伴来到水南的一座土地庙,看到庙里香火鼎盛,庙前信男善女跪拜求福,却仍旧民不聊生,家园失守,他对着土地神念念有词: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辽东,离东莞有多远,袁崇焕不知道,但他知道那是祖国母亲身上的一块肉,我们华夏儿女有责任和义务去守护它。从此,辽东这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地名,深深地烙印在袁崇焕的心中,直至终身。

杖策只因图雪耻

——袁崇焕诗

有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23岁的袁崇焕在广西桂林丙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后来虽然历经挫折还是如愿地考取了进士,从此走上仕途。用他的话说:“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确切地说,袁崇焕不仅是一个征战沙场的勇士,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考取进士后,袁崇焕走马上任来到福建邵武县当上七品芝麻官。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是为前任处理首尾,他将前任知县留下的积案、冤案一一排查.微服私访,仔细查证,秉公办事,折狱公断。第二把火却真是一把天火.上任伊始,邵武发生一场大火,乾隆《邵武府志》曾有这样记载。当年这场大火,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袁崇焕并没有摆出所谓的书生气息.而是“素(qiá0)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与老百姓共同扑火,及时救出老百姓的财产。福建长乐人梁章钜主编的《三管英灵集》中,录有袁崇焕《初至邵武》一诗:“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风俗更何如。讼少容调鹤,身闲即读书。催科与抚字.二者我安居。”可以看出袁崇焕初任地方官,心系百姓,安居乐业的决心。

自治精神是袁崇焕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即便他坚守辽东之时,他坚持“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在辽修筑城堡驻扎军队,召回辽人垦荒屯田,加强商贸物流,抚绥蒙古,打和平战术,将宁远这块原先“城中郭外,一望丘墟”极度荒凉凋敝之地,建设成为“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成为明朝抵御后金南犯的关外重镇,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袁崇焕在孙承宗支持下,为建立关宁防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P1-3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美。

关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关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王童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遏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喊魂/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汉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9687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523222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8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