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百位名家之作】中国家风/微国学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先人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总结出的家族风气。若每一个人都能维护好自己的家风,借鉴别人他姓的家风,我们定能发掘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良好的家风是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高尚的精神情趣和塑造孩子品行的无形力量。

张建云、赵志国主编的《中国家风》收录近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体悟和力行,进而阐发修身、养性、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等方面的见解。文章寓意强,道理清、文字简、故事精。

本书提倡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

内容推荐

张建云、赵志国主编的《中国家风》收录了当代百位名家之作,从儒学、文学、历史、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对家风的独到见地,建构出一种颇具深度的现代精神的哲学根基,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与思忖,亦是对当下时代自然观及一些心灵危机的某种直视,更是对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联的勇敢探究。这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我们的家风,是历史传承中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它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

目录

过日子要勤俭,待客人要丰满/谭成健

我娘说做事要懂感情/李治邦

杂说“中国家风”/王必胜

无字家训/孙云晓

世代传承不借钱/孙丽生

家风清流亦温暖/刘功业

父亲的遗言/梁瑞郴

抬木号子/王嘉龙

我的爷爷/李耀进

淑德可风亲情流衍/金翠华

家是幸福的港湾/石佛

举手投足之间/王玉梅

遵道而行乃家风/杨伯良

妈是家风/刘书棋

被母亲收藏瓷片/诚学

家风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杨晓升

谦让,让我一生风平浪静/张秋铧

家风无痕/李蔚兰

耳濡目染/水荻

梦里老家/杨朝明

家教是人生大厦的基石/林清平

个人的主张/冯秋子

心中总有个回家的门/孟德明

长大/崔茂新

家风可立身/袁炳发

从做一个“好人”开始/余义林

秉承父命/刘晓珍

上梁要正/刘向阳

妈妈的箴言/刘丽艳

新时代如何重树家风/郭文斌

一个苹果/胡学文

读书亦如生活/龙仁青

汤门之“和”风/雷原

我要还债/刘能英

庄稼与家教/萧百佑

最是家风塑灵魂/李新文

一块牌匾的传承/李嫡

知足常乐好生活/孙滨

窑地的花房/尹航

父亲是一本慌张之书/刘建东

母亲教我做勤劳善良的人/无界

苛责爹妈可休矣/王秀云

父亲的拳头/魏永贵

简朴家风入生活/李恩红

家风漫说/李浩

读书唯高家风继/李子胜

家中有善风自扬/王永盛

我姥姥是小脚老太太/胡月

人生就像一碗面/周子昔

我爹和我爹/广子

安守平淡就好/张咏

更好的世界/林铁

志当存高远/王麟

我的侠客梦/于立极

写日记的母亲/陈年

耕读传家/贾堤

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周海亮

拜树为爹/章泥

传承/韩丽敏

故土上的故人/曹洁

父亲的遗嘱/杨凤喜

他们,为什么来/王凤英

五月,开始爱你/杨波

宝树堂——悠扬恒远的赞歌/谢友义

你的童年,我的青春/苏宁

好家风才是好家产/赵志国

寻找“目连救母”/邓朝晖

珍贵的瓷器/迟静辉

耕读岁月长/周淑艳

婆家之风/段海晓

旅游,如何不虚此行/赵卫峰

忍礼传家。独奋立身/周承强

遗风/岳占东

我是张扒皮/张建云

阅读的魔力/孙瑜

爷爷的“礼物”/纪红建

鲜血铸就。永续家风/张幸福

共同呵护着那一盏古老的灯/包苞

光辉/刘乐艺

家风一点百世从容/小超

家族脸面/张建祺

几枚脏兮兮的土鸡蛋/李桂杰

惜福的人有福气/顾晓蕊

还是要追求高尚的生活/黄雯

尊重内心/梅驿

家风/柳暗花溟

师如父,乃家风/孙阳

爱是一场甜蜜的苦役/纳兰泽芸

家门之外有家风/晓亮

一个人走完一座山/四丫头

所在/李莹

家“训”/翟振峰

父之遗风,我之家风/宋小词

身教,润物细无声/颜小烟

家风,传递爱/刘汉斌

书香润泽的小草/马金莲

底线,上线/李文文

特殊的一门亲戚/王洪波

生活本质/张尘舞

黄荆条子出好汉/杨康

跋语/赵志国

试读章节

梦里老家

杨朝明

提到老家,我很自豪,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水泊梁山。

拾柴、采药、练武术、捉迷藏,连同傍晚炊烟袅袅的村庄,几乎所有童年回忆都在山上。从山顶上往后看,我家的房子就隐约在树丛中。

如今,村庄房子都不见,一片景区竟出现。挖土成湖,打造“水泊”,开发旅游,村民迁走。再回故地,自然要买票上山了。

因为住得久了,家里人一起时,话题也离不开老家。与妻子常常忆起,儿子很小的时候,一次刚刚睡醒,忽然冒出一句话:我想到爷爷小村子里走一走。

三十年前,读硕士研究生。春天,回家看望父母,正值香椿芽细嫩时节,自家承包了一些树,父母让我带一些香椿芽分送师友品尝。以前,本不相信亲情感应、父子连心,可那天早餐时,父亲出门后我忽然担心起来,心里发慌,饭碗也放下了。没过多久,母亲竟然就急急跑回,说父亲从树上掉了下来,腿摔断了。我飞快跑去,父亲镇定地忍痛拉合了裂开的腿骨。

父亲忙碌惯了,腿不好的时候也闲不住,开始那些年,像正常人一样什么活都干,可能是太不注意,后来腿竟然越来越弯曲,这两年,走路都很艰难了。

父亲却忘不了他住过七十多年的老家。距离不远的回迁房建好了,父母与三弟住在一起,有时候,也在我或者二弟、妹妹那里居住。即便如此,过些日子,父亲就想“去家里看看”。

说起那次“轰轰烈烈”的拆迁,母亲总是满脸的怅然,心疼得泪花在眼眶里打转。那些省吃俭用置办的坛坛罐罐,她多少年不舍得丢,不舍得换。父母要求我们节俭,父亲很喜欢一句话,“勤俭人家有余庆,谦恭君子有嘉名”,不知有意无意地给我们说过多少遍。可这次,容不得他们多想了。

拆迁很“策略”,很突然。邻居们描述,那场面,就像硝烟弥漫的战场,于是,老人被裹挟到妹妹家去住了。至于那些宝贝家当,母亲很无奈地摊摊手说,哪顾得了呀,不知去了哪里。

那房子啥时候建的,我问过父亲,他也不知道。房子低矮,却冬暖夏凉,母亲心里苦涩,却说“土房子养人”。可有时候,这房子也让我切实理解了屋漏偏逢连阴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话。院子不太大,却种满了树,以前皇上借“一庭花木验农桑”,我家的悲苦喜乐就随着这些树木枯荣起伏。

在早已熏黑的梁柱上,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字迹,清晰可见。父亲认识字,但不是他写的。我没有见过爷爷,只知道以前大修族谱时,序言出自爷爷。后来父亲主持修谱,作诗一首以为族人行辈用字,说起这事我就骄傲半天。

这辈子,我不仅最尊敬父亲,也最佩服父亲。父亲没上过几年学,却读过很多书。那时,村子里年轻人喜欢“听书”,父亲就是“说书人”。尤其夏天,晚饭没吃完,很多人就聚拢来等候了。一天又一天,好像他有讲不完的故事。父亲腿摔伤卧床时,村里分配土地,大家还抱着账本找来。没有他,那些边边角角的土地就扯不开。

我们兄妹四个齐刷刷长大时,不管别人说什么,父亲竟那样坚定地坚持要我们读书。奶奶年迈,父母没白没黑地劳作。一次晚上挖地瓜窖,父亲在井下,我在上面用水桶拔土,因为犯困,不小心将水桶掉下去砸破了父亲的头。哎呀,每次想起来,都心疼得哆嗦。

家里没柴烧,就到山上拾草。母亲身体矮小单薄,每次却都与邻居家年轻人一样,为不耽误出工,不耽误我们兄弟姊妹上学,就夜里上山,天亮时,大捆柴草已背下山,我们的早饭也做熟了。

父亲很乐观。上初中时,一次同学来家等我一起去上学,父亲笑称我家生活水平高,说一顿鸡一顿鱼的。那一顿,我们吃的是榆钱,父亲真实意思是一顿“饥”一顿“榆”的。

父亲心善良。那次村里一孩儿跟他家人要钱,家人不给,孩子哭了,父亲就悄悄塞给孩子几毛钱,可我很清楚那时我家的拮据。

在清贫的日子里,父母瘦弱的肩膀支撑着我们兄妹的天。这些往事,连同老家一起装进了记忆,父母的勤劳与节俭注定影响我的一生。

杨朝明,1962年7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山东周易学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政协常委。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古籍整理与研究规划项目多项。学术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P65-68

序言

哲学考量下的家风国韵

李一鸣

何谓家风?这确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元素的概念,虽短短两字,却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齐家即饱含着家风的规范、养成和浸润。因此,家风是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含蕴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具历史传统的核心气质。

随着时代的迅疾发展,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皆衍生出无数新鲜事物,人们的生活与心灵,无不承接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冲击,一切仿佛都在与历史告别。快节奏和高强度的行进中,急功近利、唯利为上、潦草盲目、信仰缺失、世俗淡薄、责任殆尽等速朽的生活姿态,消解着国人沉积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面对世态万象,现实中的人们不由重新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深入认知与思考,并再次回返其深处,以一种全新而弥足的深刻,走向对民族精神的深沉敬意,而这种对传统的回返本身,无疑更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家风文化历史悠久。治家内容,贯串在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如《朱子家训》就是以家庭道德修养为主的启蒙教材,其“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深刻论述了内圣与外王、家与国的关系。而“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不计其数的格言警句,莫不是讲求家风的训导。

如何让每个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成为一个有情怀有情操的人,并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庄严追求。建云主编的这册文集——《中国家风》,收录了当代百位名家之作,从儒学、文学、历史、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对家风的独到见地,建构出一种颇具深度的现代精神的哲学根基,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与思忖,亦是对当下时代自然观及一些心灵危机的某种直视,更是对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联的勇敢探究。这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我们的家风,是历史传承中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它决定着每个人、每个家庭,以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与灵魂走向。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过:“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而由此引发的思考,甚至几乎是整个人类的精神命题,充满了盛大而神圣的信仰般指向。《新约·马可福音》亦有云:“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果然如斯,如若每个个体都能坚守道德的力量,每一个家庭都能维护好自己的家风,并能代代相传,那么,一些令人痛心、忧心、焚心的道德沦丧之举,必定会得到有力的自省与良知的审判,而我们的社会、国家与民族,亦需如此,方可实现和谐、强大、智慧与无畏的梦想。

时间作为一个永不止息的历史进程,赋予每个时代刹那与永恒的双重质地。也正因为如此,每个在时代波云诡谲的浪潮中,仍旧坚持对社会与国家有所思考的人,同样会做出对人性的哲学考量,而这本文集适时出现,亦因此而葆有其独特的魅力及悠远的普世价值。

李一鸣,著名作家、评论家。现为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后记

出版此书,源于纪念我的父亲赵胜修。感恩父亲给我留下的宝贵遗产——赵氏家风。父亲言传身教,践行“忠、孝、信、勤、善”。父亲临终前跟我谈得最多的是家风,其中奶奶的故事精彩感人,这帮助他大大减轻了病痛。父亲安心离去,想是因为他完成了心中的精神传承吧。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何慎终,怎样追远,何以归厚?曾问过身边年轻人关于自己爷爷的故事,居然有一半人对自己爷爷一无所知,竟还有人不知爷爷的名字。

我们正在被子孙后代遗忘吗?

故与好友建云兄合作,为中国家风传承尽力。感恩百位名家慷慨撰文,为中国家风弘德垂范;感恩山东友谊出版社,为《中国家风》出版发行;感恩我们还活着,为中国家风力尽绵薄,死而后已。

赵志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百位名家之作】中国家风/微国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建云,赵志国
译者
编者 张建云//赵志国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608404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8
CIP核字 2015213508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1
17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