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钓鱼岛等祖国领土牵动亿万炎黄儿女之心,海军的强盛成为国民高度关注的热点,回顾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历史进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与以往近代史研究学者的视角不同,《甲午甲午》作者马骏杰系长期研究军事史特别是海军史的专家,从海战角度全面剖析甲午战争,海军建制、武器配备、海战布阵等珍贵图文资料首次公布,发前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图书 | 甲午甲午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南海、钓鱼岛等祖国领土牵动亿万炎黄儿女之心,海军的强盛成为国民高度关注的热点,回顾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历史进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与以往近代史研究学者的视角不同,《甲午甲午》作者马骏杰系长期研究军事史特别是海军史的专家,从海战角度全面剖析甲午战争,海军建制、武器配备、海战布阵等珍贵图文资料首次公布,发前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内容推荐 《甲午甲午》作者马骏杰积三十年海军历史研究之基础,以海军军人独特视角,审视中日甲午战争,带你走进那场以海军决定胜败的战争。本书从细节入手,分析战争方略,凸显人物情感,解答前沿问题,总结战争启示,启人深思。 目录 前言 一 岛国野心 二 太后的心思 三 师夷长技以制夷 四 亚洲第一舰队 五 日本扩充海军 六 管带真相 七 无声的较量 八 大战前的交锋 九 海战第一战 十 平壤战役的两个“逃” 十一 大战一触即发 十二 决战在黄海 十三 被遗弃的“孤儿” 十四 威海保卫战 十五 战败的结局 试读章节 19世纪50年代,在日本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个人带着拖网来到海边,准备将网撒向大海,海里的鱼顿时惊慌失措,它们赶紧召开大会讨论对策。有的说这样逃跑,有的说那样逃跑,唯独有一个蛤蜊不慌不忙地说,它什么都不怕,只要闭紧甲壳就行了。结果拖网撒下来了,鱼儿们四处奔逃,蛤蜊稳稳当当地躺着不动。一片嘈杂之后,蛤蜊小心地探出头来,忽然它看到对面的墙上写着几个字:“此蛤蜊二分钱。”这时它才如梦方醒,自己已经被出售了。这则寓言能广泛流传,说明日本人担心做闭壳的蛤蜊。可是,时间不长,令日本人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张大拖网真的撒下来了,那么撒网的人是谁呢?网中的日本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时间快进到40年以后。1894年是中国历法的甲午年,就在这一年,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发生了,日本经过二十年的预谋,终于以强大的陆海军力量占据了朝鲜,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迫使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帝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日本又先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向人类文明发起一轮又一轮挑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那么,一个被大清帝国称之为“蕞尔小邦”的岛国,一个封闭了200多年的闭壳“蛤蜊”,是如何挣脱了那张大网,摆脱了被出售的命运,进而变成一头凶猛怪兽涂炭生灵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人手寻找原因。 日本的幕府时期,是闭关锁国时代,落后的封建统治虽然得到了暂时的维持,但到了幕府末期,日本国内已经是政纲废弛,财政窘困,武士没落,人心思乱,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而这时,西方的资本主义正在飞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日本人开始意识到闭关锁国政策给日本带来的危害,一个关于闭壳蛤蜊的寓言故事迅速在日本流传开来。果然,正如日本人所担心的那样,一张大网撒下来了,撒网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人。 1853年7月8日,4艘大船突然开进了日本江户湾人口的浦贺港。这4艘大船非常特别,它们的船体被漆成黑色,烟囱里冒着黑黑的浓烟,见过它的人都把它叫做“黑船”。可以想象,黑色的船,航行在蓝色的海面上,这种颜色的反差,必然会带来几分恐怖感。随后,“黑船”的降临在日本社会中被疯传,一时变得神乎其神:“船身和三千石船类似,共有四艘,每艘船上都有三根桅杆,帆篷已经降落。这些船只能够前后左右自由航行,航速犹如飞鸟,转眼之间就看不见了。”这些“黑船”是从何而来?来到这里要干什么?这些问题,都写在了日本人充满恐惧的脸上。 其实,这4艘“黑船”是美国东印度舰队所属的军舰,在舰队司令马休·佩里的率领下,代表美国政府来要求日本开港的。 美国为什么要开着军舰来日本要求开港?这说来话长。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经济稳步增长,海外贸易逐年增加。为获得更多的海外利益,美国和英国在中国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起初,美国贸易船要到达中国,需从它的东海岸起航,越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再穿过印度洋和南中国海,才能抵达目的地。 P2-P3 序言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百二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年份,全国上下都在以各种方式追念这场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又有着重要现实意义的战争。军队作为履行战争职能的武装集团,更责无旁贷地要回顾和研究这场战争,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教训,寻找启示。为此,海军政治部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决定联合推出系列节目《甲午!甲午!》,并确定让我担任节目主讲人。由于这一节目是央视的重大选题,我在欣喜之余带着几分惶恐开始了这项艰苦的工作。 甲午战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海军制胜的战争,三场海战决定了战争的走向,我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的海军军人、大学教授,甲午战争始终是我高度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完成授课任务本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可是,“百家讲坛”的授课风格与一般的学术讲座完全不同,我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转身”。“转身”是顺利的,因为有海军政治部编研部领导和同志们的鼓励和支持,有“百家讲坛”栏目组编导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有我三十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和学术研究的基础,十二集节目最终顺利通过了中央电视台、国家新闻出版和广电总局的严格审查,与全国广大观众见面了。 电视节目有其强大的传播力量,《甲午!甲午!》再一次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那场恢弘、悲壮、屈辱的战争,再一次在国人的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也再一次使人们了解到战争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电视节目的制作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思维跳跃性强,概括程度高,对细节的把握要求严。也正因为如此,在完成这个系列节目之后,我依然有意犹未尽之感,总想通过对节目内容的充实、完善和修改,奉献给大家一部比较完整的、连贯的、侧重于海战的甲午战争简史,恰有中华书局为我提供便利,才有了这本《甲午!甲午!》的面世。 《甲午!甲午!》保持了电视节目的语言风格,注重内容结构的设置、语言的生动和流畅、细节的挖掘与展示、观点的概括与分析,特别注重以海防、海军、海战视角透视这场战争。但同时也关注了事件的完整性和曲折性,强调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适当增加了学术因素,剖析了一些人们普遍关心而又有所争议的问题。比如北洋海军著名管带的个性特点与近代海军教育的关系、慈禧太后、李鸿章等战争决策者的矛盾心态对战争的影响等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甲午!甲午!》虽然是一部通俗作品,但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故事情节的叙述,都有充分的史料依据,绝无杜撰和虚构。 在这里,我要真诚地感谢海军政治部编研部的宫九波部长、杨野平副部长、刘丽编辑,是他们给了我充分的信任和鼓励;真诚地感谢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那尔苏制片人、孟庆吉总编导,是他们给了我悉心指导和帮助;真诚地感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龚理华政委、李鸣院长、政治部翁军主任、青岛校区洛长双政委,是他们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和保障;真诚地感谢张炜、许华、舒健、刘杰等专家,是他们给了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我真诚希望广大读者能从我粗浅的文字中收获教益,也期待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马骏杰 二〇一五年四月三十日(已修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甲午甲午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马骏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11003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5-06-01 |
首版时间 | 2015-06-01 |
印刷时间 | 201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 |
CIP核字 | 2015116289 |
中图分类号 | K256.3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6 |
宽 | 16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