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洲战场闪击战/图说二战经典战役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最肮脏的出卖

就在希特勒的羽毛渐丰,侵略胃口愈来愈大之际,英国伦敦唐宁街首相府换了主人。

1937年5月28日,英国原首相鲍德温告老退休,由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接任首相职位。

张伯伦何许人也?张氏1869年生于英国伯明翰市,其家族势大财雄,父兄又都是政界显要,赫赫有名的英国保守党重要人物。借助家族的势力,他官运亨通,先后数次任英国政府的卫生大臣、财政大臣。在当时英国政界,张伯伦红得发紫,权倾朝野,连英国首相鲍德温也不得不对他言听计从。张伯伦醉心于绥靖主义,在如何对待德国问题上,他说:“如果把德国的扩张引向东方,就可使国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在冲突中消耗力量。希特勒打败斯大林,自己也大大削弱,这不能不是令人高兴的。”张伯伦的这种论点,在他上台之前就对英国政府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伯伦上台时,欧洲的火药味已经很浓。他对此怕得要死,惊呼大英帝国“犹如住在火山脚下”,处于“雪崩”前夜。他认为:战争将“毁灭人类文明”,“如果我们都能小心行事,具有耐心和自我节制,我们尚能拯救欧洲的和平”。其实,他最担心的是战争会削弱英国的“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张伯伦自认为,他有一帖挽救大英帝国衰落的灵丹妙药,这就是:与欧洲的法西斯魔鬼们握手言欢,通过“友好的讨论和谈判”,“建设欧洲的持久和平”,“至少是一代人的和平”。

张伯伦入主唐宁街十号后,立即开始推行他的绥靖主义政策。他恬不知耻地讨好希特勒,首先调去亲德分子汉德逊充任驻德大使,并叮嘱他“与纳粹政府全力合作”。

汉德逊怀揣张伯伦的旨意,一到德国就发表亲德演说,肉麻地吹捧希特勒。他甚至还公开地表示:“奥地利应并入德国。”对此,人们诙谐地送给汉德逊一个称号:“纳粹党的英国驻德大使”。

派出一个汉德逊还不够,当张伯伦打听到柏林即将举行狩猎展览会时,又派了他的亲信、不管部大臣哈利法克斯以私人身份去参加。法克斯名义上是去参加狩猎展览会,实际上是去讨希特勒的好,并向他传送张伯伦与希特勒合作的意向。法克斯到德国后,厚着脸皮当面吹捧希特勒“反共有功”,是“西方反布尔什维克的屏障”。他在与希特勒会谈时,还透露了张伯伦的意图:英国不反对德国实施向东欧进军的计划,而且英国愿意出面拉拢法国,希望德国拉拢意大利,由四国缔结一项反苏的合作协定。这次密谈,让希特勒摸到了英国的底牌,因此希特勒大胆地将吞并奥地利的计划摆上了议事日程。

奥地利和德国一样,都是属于日耳曼民族文化范畴的国家,但它从来不是德意志帝国的组成部分。希特勒早就有吞并奥地利的野心。他在《我的奋斗》一书的第一节里,就明确提出,奥地利和德国的重新结合是一个“我们一辈子要用各种方法来实现的任务”。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不成熟,他的这一野心一直未能实现。

1937年底,随着德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希特勒认为条件成熟了。这年的11月5日,希特勒向战争部长、三军总司令和外交部长等军政首脑人物谈了自己准备在1938年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的设想。但战争部长布洛姆贝格、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和外交部长牛赖特表示了自己的怀疑,他们担心德国不具备这种能力。3个月以后,希特勒一下子罢免了上述三人的职务,把外交部长的职位交给了对他一贯忠顺不贰的里宾特洛甫,其他两项职务由他自己亲自担任。这样,他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计划行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圣日耳曼条约》,规定英、法有义务保障奥地利的独立不受侵犯,这也是希特勒一直不敢贸然动手的原因。现在,希特勒摸透了英国的态度,而且通过试探法国,知道法国对德国吞并奥地利将袖手旁观。于是,希特勒认为时机已告成熟,向奥地利下手了。

1938年2月初,希特勒接受德国驻奥地利大使巴本的献计,“邀请”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到德国会晤。表面上说是讨论德、奥之间的“误会和分歧”,“保证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和不干涉内政”,实际上是把许士尼格诓骗到德国,迫使他接受德国并吞奥地利的无理要求。

2月12日,许士尼格在奥地利外交部长施米特的陪同下,满怀疑虑地到伯希特斯加登会见希特勒。

一见面,许士尼格按照外交礼节,彬彬有礼地寒暄几句,一称赞当地的风景和天气。但希特勒马上脸孔一板,打断对方说:“我们不是到这里来谈风景和天气的。”跟着就反咬一口,攻击奥地利“对德不友好”,是对德的“叛逆卖国行为”,叫嚷要设法解决奥地利问题,并威胁说,德国只要一夜功夫就可以把奥国可笑的防务炸得粉碎。

在希特勒咄咄逼人的训斥面前,许士尼格底气不足地回敬了一句,说这样做势必会“引起流血战争”。听到许士尼格的话,希特勒暴跳如雷,吼道:“……你不要相信世界上有什么人能阻止我的决定!意大利吗?我和墨索里尼说得明明白白。英国吗?英国不会为奥地利动一个手指头。法国吗?”希特勒轻蔑地谈到法国坐视德国出兵莱茵兰非军事区的事实,并得意洋洋地告诉许士尼格,当时要是法国军队开进莱茵兰,“那么我就不得不后退。但是,现在对法国来说太迟了”。希特勒不容许士尼格开口,接着威吓说:“许士尼格先生,我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你谈成条件的机会,要是我们现在不能找到一个解决办法,事情就无法挽回了。”希特勒最后说:“……我只能等到今天下午。”P42-45

书评(媒体评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世界现代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了使读者了解那段历史并熟知重大战事背后的故事,作者精心编撰了《图说二战经典战役》系列丛书。二战的图书浩如烟海,但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有特点的一套。史实准确、构思精巧、脉络清晰、点评精采、图片丰富、引人入胜,是一套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胡光正,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

曾任军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部长

丛书所选取的16个战役,是对二战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和决定意义的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作者选用大量经过严密考证的资料,系统地描述战役全貌,全景式再现战役的重要时刻,辩证地评说交战双方战役指挥的成功与失误,读后让人深受启发。

——马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

曾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交战,既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也是胆量与魄力、智慧与计谋的较量。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战役中双方拼大勇、斗大智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定律和战役运筹帷幄的艺术光辉,使丛书成为认识战役制胜规律的好工具。

——查金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

曾任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副部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作者在系统且精准描述和解读各个战役的同时,对二战爆发的背景和历史影响、战场争斗的血性和惨烈状况、二战名将的秉性和指挥风格、主战武器的性能和发展轨迹等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描述和解析。

——蔡仁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

曾任国防大学学报主编、出版社社长

目录

鹰击羔羊——闪击波兰

潘多拉魔盒不幸开启

橄榄枝掩盖着的火药桶

最肮脏的出卖

魔刀举起

闪击闪击

秋风落叶——闪击法国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

灾难突然降临

越过“马其诺”

逃离法兰西

巴黎沦陷

法国人的奇耻大辱

内容推荐

1939年9月1日,德国的数十万大军一举越过德波边境,发动了对波兰的全面闪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重大战役由此打响。次年5月10日,德国不宣而战,以百万大军突然闪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个重大战役。两个重大战役德军运用了同一种战法、也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出现的新战法――闪击战。德军挟闪击战之威,如鹰击羔羊、秋风落叶,瞬间占领大半个欧洲。闪击战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威力?交战双方在战争决策上经历了哪些艰难的过程?在战役指挥上有哪些优长和不足?侯鲁梁编著的《欧洲战场闪击战》对这些问题作了多视角的分析和回答。

编辑推荐

侯鲁梁编著的《欧洲战场闪击战》内容全面、观点独到,视角丰富的二战历史读物。全景式通俗解读,大量真实图片独家放送,本书中详细解读每一个战役的前因后果,搭建清晰的脉络,为读者呈现真实不乏生动的战争画面。“闪击战”,即动用一切力量和手段,快速且竭尽全力地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力争迅速和决定性地夺取战争的胜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洲战场闪击战/图说二战经典战役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鲁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95387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5148854
中图分类号 E516.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5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01:06